西方的智慧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方的智慧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1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西方的智慧》這本書,這本書回顧了西方的一些發展歷程。我看完之後,有所體會。
人類思想的發展歷程猶如一把精神火炬,能把光亮傳到心靈最黑暗的地方,能使弱者成為勇士,能使強者滿懷仁愛之心,從而讓世界充滿了溫暖。精神是不朽的,正如今天我們仍然有必要重溫整個人類的思想歷程一樣,思想的聖火一代代的傳遞,終於得來今天的思想盛宴。
我正享受著人類思想的大餐——從野蠻走向文明、從矇昧走向智慧。儘管今天仍有諸多問題如貧困、戰爭、發展、環境、人口等困擾著我們。然而,我們終將找到答案。也正是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重新漫步人類的思想之路。
我們可以不再經歷身體上的磨難,需要的是心靈上的洗禮!!
歷史上諸位大師的智慧結晶是一條從歷史通向未來的心路!心路是人類最寬闊的路,需要每一個人去修繕它,否則個人的生活就會被孤立。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2
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相當偉大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西方的智慧》問世之前,羅素寫過一本大部頭的哲學名著《西方哲學史》,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樣的鴻篇鉅著讀起來是艱難的,羅素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通俗化,就誕生了《西方的智慧》。與其它哲學史不同,《西方的智慧》更著眼於闡述西方哲學發展的前因後果,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休謨、黑格爾、馬克思這一系列偉人無疑是西方哲學的亮點,應當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同樣應當注意的是,這些人的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高
的。沒有黑暗時代的經院哲學,可能就不會有作為西方哲學裡程碑的休謨,沒有休謨就不會產生康德,沒有康德,黑格爾的辯證法就無從說起,沒有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辯證唯物主義,羅素非常清楚地闡明瞭這種歷史的順承關係,使人看到的西方哲學不僅僅是一個個亮點,而是一條延綿的長河。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歷史的來龍去脈闡述得非常清楚,讀者心中不會是孤零零的哲學史,而是一幅有環境有背景的哲學發展的長卷。他花了相當的篇幅來闡述在科學與經濟領域的發展,但側重方向並不是科學與經濟發展本身,而是著眼於成就背後的思想以及對哲學的推動。讀者看到的可能會是一個在思想層面的西方歷史全景圖。
羅素《西方的智慧》,正是這樣一本讓一根渺小、卻會思考的葦草擺脫了混跡於無數質點的渾渾噩噩而試著囊括宇宙的著作。這不是一部嚴肅僵硬的歷史,亦非一篇枯燥艱深的學術論文,而是一次通向人類智慧源頭的旅程、一段頁邊時時出現我會心一笑時標上之笑臉的幽默解說,使我得以隨其穿行時空、以一種更清醒的姿態俯察幾千年來致力於探尋世界本質的人們種種失誤與成功、侷限與超越。我也情不自禁,在頗有感觸的內容旁寫下自己的思索,彷彿一次與羅素先生的“筆談”。
此處挑選一個引發我最多思考的問題,囉嗦兩句——“哲學家們工作的時候都在幹些什麼?”
開篇第一句,羅素的設問。他沒有直接地、明確地回答,而是用了四十多萬字細數了從泰勒斯到維特根斯坦、大部分為“兼職”的哲學家們所做的工作、研究的內容。興許羅素寫作此書時情況還不像現在這樣複雜,興許他透過這本書想要傳遞下去的思想也遠不止這個問題的答案,抑或他只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地引起讀者的思索、而不在乎具體思索的內容,但處於21世紀的我讀完全書後卻不得不產生這樣的疑問:
當代的哲學家們,還在幹些什麼?在各種學科劃分得如此細緻而又品類繁多的當代,還有什麼未曾開闢的道路留給哲學家去開闢?
個人認為,哲學更像是把其他所有“專業”整合起來、從中提煉出一些本質東西的工作。“專業”發展到後來便是“職業”,而哲學是並不那麼容易成為“職業”的。現實情況的複雜可能並不允許每一位哲學家都對所有科學理論的最新進展瞭如指掌;但或許,只要依然記得古典哲學的精神、儘可能去看一看“全景”、對這個世界的老問題以及不斷被人類製造出來的新問題有個大體上的瞭解,就能“有所長進”,至少能避免許多主觀性錯誤。
因此,我個人理解上,當代哲學家也許不一定是花了若干年寫出若干篇論文若干本書取得“哲學博士”、“哲學教授”稱謂者,卻一定是在一段有規劃的時間裡儘可能多地學習各方面知識、並以超越於任何一門學科之上更為全面而客觀的角度進行整合提煉、勇於自己探索的人。這固然艱苦,但從古至今哪個真正的哲學家不是那個時代最最艱苦的人?
當然,這些思考並不妨礙我在閱讀《西方的智慧》的過程中同時發現許多快樂——自由思考的快樂,理性的快樂。“透過非我之偉大,自我的界限便擴大了;透過宇宙的無限,那個冥想宇宙的心靈便分享了無限。”
正如羅素在最後的時候講到的一樣,這本書的內容太多了,你不可能就光看這本書就把整個西方的東西很瞭解。把這本看成一個歷史書吧,帶著看歷史的`興趣來看看,反而會比較好。
最大的收穫是對西方的一個文明的進步過程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很感觸的是希臘雅典時期為什麼就衰敗了下去,要是能夠保持著不斷的發展,那麼到現在這個世界又是會變成什麼樣了?呵呵,可惜,亞里士多德,這個集大成者,從公元前的2、3世紀,直到18、19世紀才被人超越,中間過了多少年停止不前。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3
羅素的這本書中某些話而引發了我的一些看法,他說——如果我們是哲學的陌生人,我們無異於那些囚犯。我們看到的只是些影子,事務的表象而已。一旦我們成為了哲學家,我們就在理智與真理的陽光下去看外界的事物,這才是真實。
蘇格拉底則認為人類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但其實他並不認為知識是高不可攀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正是我們必須去追求知識。所以他之所以認為我們一無所知是告誡我們不要以為人是這個世界上最高階的生靈,面對自然我們要學會謙遜。他還認為為了達到善,我們必須有知識,因此知識即善。因此羅素說,善與知識的聯絡是始終貫串於希臘思想的一個標誌。
我現在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應該讓你們知道。所以我覺得無論誰發現了新大陸的智慧都應該告訴其他人知道,因為這些知識的智慧是好的。
一個思維健全的人都會熱愛知識,我們都要這樣來認同。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知識既是智慧。而能得到智慧的唯一道路是抓住事物的基本規律,所以我們應該熱愛哲學。讀了這本書,讓我得到了很多的智慧,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樂趣。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4
上大學時,一位哲學老師說過:“愛哲學就是愛智慧”,現在回想起來,這可能是大學四年學到最有用的一句話。哲學是思考的結果,不是用來學的死知識。本書分為上下兩冊,系統介紹了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底時代到當代哲學時期興起的背景、發展的過程及以後形成的分支學派學說,為我們展示了一部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也為我們鋪開了一副古色古香、活靈活現的西方智慧畫卷。
書中涉及哲學、數學、物理、化學、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思想、不時激起智慧的火花,引人閱讀,逼人思考,催人奮進。作者用通俗形象的語言言其利、揭其弊,給我們一種教育、一種啟發,更使我們感覺到某種學說並不是永恆成立的。學說在特定時期可以起到一定的社會作用,還需要有人大膽提出質疑,推動學說的成熟,“博採眾家,為己之長”,形成智慧,豐富社會,造福人類。只有這樣,社會科學和文化等各項事業才能得以發展,社會才能得以進步,民族才會吐故納新,永葆機體的青春活力。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培根、笛卡爾、康德、盧梭、斯賓諾莎、克爾凱郭爾等的觀點有古有今,時遠時近,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要多讀多思,拂去時人世人給他們蒙上的塵幔,自己輕輕去讀,細細品味,從品讀傳記,到細讀原著,瞭解其為人,品評其作品,豐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哲學是智慧,熟能生巧方為精。智慧就是思辨,兩小兒辨日,辨的便是智慧,其誰又能說不是呢?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5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相當偉大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在《西方的智慧》問世之前,羅素寫過一本大部頭的哲學名著《西方哲學史》,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樣的鴻篇鉅著讀起來是艱難的,
羅素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通俗化,就誕生了《西方的智慧》。與其它哲學史不同,《西方的智慧》更著眼於闡述西方哲學發展的前因後果,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休謨、黑格爾、馬克思這一系列偉人無疑是西方哲學的亮點,應當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同樣應當注意的是,這些人的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高的。沒有黑暗時代的經院哲學,可能就不會有作為西方哲學裡程碑的休謨,沒有休謨就不會產生康德,沒有康德,黑格爾的辯證法就無從說起,沒有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辯證唯物主義,羅素非常清楚地闡明瞭這種歷史的順承關係,使人看到的西方哲學不僅僅是一個個亮點,而是一條延綿的長河。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歷史的來龍去脈闡述得非常清楚,讀者心中不會是孤零零的哲學史,而是一幅有環境有背景的哲學發展的長卷。他花了相當的篇幅來闡述在科學與經濟領域的發展,但側重方向並不是科學與經濟發展本身,而是著眼於成就背後的思想以及對哲學的推動。
讀者看到的可能會是一個在思想層面的西方歷史全景圖。瞭解西方先進的思想有利於我們取長補短。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6
暑假中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著,亞北譯的《西方智慧》一書,這是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簡寫讀本。書中採用夾敘夾譯的方式,試圖寫成一部從泰勒斯到位特根斯坦的故事概述,並對這些事蹟所涉及的歷史背景作出提示。叢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希臘哲學的發展過程,看出教育對提高人類的思想認識所起的作用。中世紀的人們普遍接受這樣的觀點:每個人的位置是由上帝安排的,改變神定的秩序是一種罪惡。這些陳腐的觀念首先遭到文藝復興思想家的懷疑,到了19世紀,則被徹底肅清了。現在人們能清楚地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合理的競爭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優秀。
在人類的歷史程序中,知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推動技術發展的兩股主要力量就是貿易和戰爭。近年來發生的各種事件已經以驚人的方式證明了這一點。電子和通訊的發展產生了現在所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次革命就在我們眼前改造世界,他採用的方式甚至比以蒸汽機為基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還要劇烈。同樣運輸工具所經歷的變革也是19世紀做夢也想不到的。從羅馬時代到出現鐵路,相對來說,旅行方式的變化並不大,但從那以後,人類已經把伊卡洛斯的神話變為現實。大約80年前,人們還以為在80天內環遊地球是一種幻想,而現在只用80個小時就可能做到這一點。
我覺得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知識發展的歷史,知識帶來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再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和變化,科技給人類帶來了生產和生活上的便利,同時也有負面的影響,有喜也有憂,作為人類應該利用其積極的方面抵制其消極的方面,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人類自身的發展做出努力。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7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叫做《西方的智慧》,作者是羅素。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看這本書,讓我知道什麼是哲學,我現在覺得哲學家是最聰明的人,因為他們思考的問題不是一般人可以懂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發現其實真正的科學家或者專家必須是哲學家。其實原來世界是這樣的,當面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時,常常會覺得很容易,拿我自己做個例子吧,以前我知道一點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老是覺得他實在是太笨了,誤導了人類兩千多年,可是現在我不這麼想了,因為亞里士多德的貢獻還有很多,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的,他的思想影響了整個西方。
所以多看書真的很好。
西方的智慧讀後感 篇8
一個字數甚少的提綱居然可以成為流傳後世的著作,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確實說明了它是一份透露著新世界觀萌芽的天才大綱。
正是它的問世,才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形成。全文由11條大綱構成,全都緊緊地圍繞著“實踐”這個中心,強調實踐的決定性作用。費爾巴哈由於不理解實踐的概念和意義,因此他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思想是直觀的、非實踐的,這導致他在社會歷史領域無法擺脫唯心論的巢臼。馬克思正是對費爾巴哈進行了揚棄,在提綱中主要提到這樣幾個觀點:舊唯物主義是沒有把事物、現實等當作感性活動當作實踐;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現在大量被引用的關於實踐的理論的雛形。
這本書闡述了什麼是哲學、智慧的痛苦、思想與思想的對話、“是什麼”的問題、科學之科學、傳統形而上學的終結、終極關懷、天路歷程、理性與信仰、上帝是否存在、實踐智慧、自由的難題、善的困惑、幸福與德性的衝突、主體性原則、我思故我在、哥白尼式的革命、主體性的黃昏等等。哲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透過修讀西方哲學智慧糾正了我對哲學的成見,哲學不等於智慧,哲學即為“愛智慧”。
哲學並不只有一條路而是有許多條路,任何一條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學本身,所有的哲學運思之路“綜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一幅比較完整的哲學圖畫。我們不能一眼望穿哲學的背景,但是我們可以一點一點的接近智慧。學習哲學是一件和快樂的事情,因為哲學就存在於我們身邊,更容易被我們接觸,卻不容易被我們所理解,在蘇格拉底的故事裡,從他的生平和死亡,我可以領略到很多東西,他認為德性是人之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給了每一個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說人人都有“德性”,並非指現實地擁有,而是潛在地擁有。換言之,人並不是生來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導下認識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實現出來,成為現實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蘇格拉底認為,未經理性審慎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他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
因此,他把德性與知識等同起來,得出了“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無人有意作惡”的結論。蘇格拉底認為:認識的目的在於認識事物的“是什麼”,或者說,認識事物的定義或概念,亦即我們所說的“本質規定”。我們也許會在人生的滿滿道路上不停的追尋,沒有落腳點。而哲學給了我們人生的落腳點,讓我們可以不停的回味自己的人生到底做了什麼,為了什麼而做,得到和失去的是什麼。
由此我覺得我們的人生應該永遠的思辨著,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