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佛法看世界讀後感範文

透過佛法看世界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透過佛法看世界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透過佛法看世界讀後感1

  《透過佛法看世界》是希阿榮博堪布寫的一本問答集,透過問答的形式闡述佛學的教義。這本書相對簡單直接,在解答疑問的同時,幫助讀者初步瞭解佛法的見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佛法不僅意味著一種精神依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寬廣而有深度的視角,讓人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瞭解世界,而這份瞭解將最終帶來平靜和喜樂。

  佛教的一大特點是有教無類,有求必應 。眾身的願望訴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佛法的要義可以歸結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惡莫作”可以說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礎,其精髓在於不傷害;“眾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關鍵是饒益眾生;“自淨其意”指擁有三輪體空的見解和證悟。

  從佛法中能得到什麼,大家的出發點各不相同,但總不出以下三類:希望生活安穩快樂、事業發達、家庭幸福等等;希望從根本上擺脫人生的煩惱痛苦,實現心靈的自由解脫;希望獲得圓滿的智慧,以更好地幫助眾生。第一類人中想福壽如意需要誠心正意、斷惡行善,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們如何做一個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會中如何利己;第二類專注於對治自身的煩惱,尋求個人的解脫的人們,能夠從佛教的聲緣乘中獲得指導和幫助;第三類希望眾生都沒有痛苦,常在安樂中,這種智慧和善巧在佛教的菩薩乘中有廣泛的教導。能得到什麼首先取決於你自己的發心(也就是根本的動機),然後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實到自己身上了。

  作者書中告誡我們所謂的放下:是對已有的不貪戀,對沒有的不希求。擁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樣是擁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貧樂道,有人連一根針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擁有的必然結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佛陀的示現告訴我們,即使擁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並不能解決生命的根本問題。“得到”要靠福報,“放下”需要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生活沒安全感,內心惶恐。這種不安全感主要是源於我們對無常的抗拒和對自我的執著。無常會發生,苦是沒法逃脫的,我們認清了苦的本質,反倒苦就變的正常,反過來你拒絕它,它會在你身上顯示出更大的威力。接受無常一定存在,直面它,反倒人生會變得積極很多。如果沒有對無常和無我的認識,生活越富足,擁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沒有安全感。認識到無常,做到“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隨緣”就好。

  拜佛的目的一是表達對佛的感激,因為它給了你很多智慧;其二為了消除自己的驕傲,因為我們只是芸芸眾生當中的一個普通人而已。如果因為自己願意未實現覺得自己被虧待了,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求而不得是常態。佛法的可貴是因為它能幫助你實現願望,更是因為當你願望落空時,它能引導你放下失望、恐懼和執著,教你透過不圓滿、不穩定不穩定的流轉的現象,感受到喜悅清淨。願望的達成,就像所有的現象的生起,需要因緣具足。如果你能放下傲慢和猜疑,放下跟佛菩薩做交易的心態,以及這樣那樣的小算盤、小心思,真正心悅誠服的祈禱三寶,這份誠敬信心的福德一定有助於你心願的達成。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痛苦,獲得安樂。現在生活中許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例證,人們以為這樣的生活會更快樂,更有安全感、滿足感,實際上卻只是增加了痛苦和傷害,在不安全、不滿足的迴圈中越陷越深。佛法的修行,簡言之就是學習以正確的方法,創造正確的條件去實現自由安樂。佛法修行的基礎是要有賢善的人格,就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不會存心去傷害,面對困境不會輕易失掉心中的善意。不傷害使我們逐漸遠離惡業,而心中常懷善意使我們從容、堅韌,不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能發現、分享美好和快樂。所以大家平時可以檢視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懷善意,如果沒有做到就要提醒自己。這是修行的開始,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當成訓練開放內心的平臺,把遇到的每一個人看成是自己培養善良品質、完善人格修養的一個機會。眾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們有幸值遇的每一個生命,都能幫助我們培植福德,收穫安樂。藉由他們,我們的生命才能更豐盈。

  現在城市裡的人生活節奏太亂,追求的東西太多,飲食、睡眠沒有節制,人心浮躁。大街上專心走路的很少,都是一邊打電話或者發信息,各種各樣的新聞、訊息一遍遍地不停刷,這是一種習慣和癮頭,只會把自己腦子弄得亂糟糟的,並不能給心腦帶來多少啟迪。如果想心裡平靜一些,應該儘量讓生活簡單一點兒。要努力把握住生活的平衡,用物質、技術帶來的便利去感受、去探求生命的美好和意義,給自己時間去沉澱、提煉,而不是反過來被技術和物質牽著走。聒躁、匆忙、膚淺中年月飛逝,虧的是自己,不得安頓的也是自己。要想獲得內心的平靜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要肯放棄,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過程的緩慢、瑣碎和艱難。只要心裡的牽掛多,便難以平靜。牽掛總不出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是世人最大的執著所在。判斷自己對一樣東西的執著程度,簡單的辦法是看它會令自己有多焦慮不安。你心裡越是焦躁,說明你執著的'越多。迴歸內心的寧靜須從淡化內心的執著入手。總之把這些看淡一點,有益無害,同時少吃一點兒,少睡一點兒,精神、身體會更健康。

  佛法並不是一種神秘的經驗,它只是給了我們對生命理解和生活的一種方法,幫助我們脫離生活的痛苦和愚昧,做自己的主人。

  透過佛法看世界讀後感2

  我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人生第一本佛法書,《透過佛法看世界》。希阿榮博堪布在這本書中以問答的形式,教我們如何用佛法的視角來看世界。這本書編排是花了心思的,一步步由淺入深、通俗易懂。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佛法教我用出世的眼光看待世間的問題,引導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更好的心態看待自己、看待周圍的世界,讓心靜下來。將讀書時以及和朋友們探討時收穫的一點一滴心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1. 感謝佛法,讓我認識到自己過得怎麼樣源於自己心態的選擇,而不是受外界影響。苦並不意味著感到苦,換個角度看問題,就能去除焦慮和煩惱。重點是將出離心運用到日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放下負面情緒。出離不是要拋棄一切遁入空門,而是在實踐中放下自己對一切的執著和煩惱。如何判斷自己對一樣東西的執著程度?看它會令自己有多焦躁不安,然後試著淡化這種執著。只要我們願意,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檢視自己的內心,改變自己的心態。出離就在當下每一念中。比如遇到問題時,在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的同時,心中只留下經驗教訓、放下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在煩惱、害怕和焦慮顯現時,將其視為修心的好機會,看看自己的反應,調整心態,讓心平靜下來,而不再像放電影一樣一遍遍回想、或是被情緒淹沒。

  2. 佛法教我認識到一切都是無常的,完美、圓滿的事少有,瞭解無常才能放下、活在當下,才能看淡“我”、看淡失去,在未達願望或遇到挫折時放下失望和執著。而換個角度想,無常也意味著希望和無限的可能性。

  3. 佛法讓我更加學會包容別人,認識到人的性格迥異就如同紛繁四季打雷下雨一樣平常,如果對方是個容易被情緒控制的人,不要讓TA控制我的情緒開關,而將其視為自己修心、成長的機緣,未雨綢繆。

  4. 佛法的因人而異讓我意外,不是隻有一種學法。佛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每個人內心達到平和的狀態,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感悟,“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便教以八萬四千法門。眾生的願望訴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5. 書中的空性章節作為初學者不太容易懂,感謝從知姐耐心教我瞭解緣起空性。宗薩仁波切說,在究竟上,一切都是空的,而在相對上,一切都能顯現。但很多事情的本質並不是我們顯現的那樣,所以要經常反省,不要執著於顯現。

  最後以書裡看到的一句話作結:“不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能發現、分享美好和快樂”,這不正是我的人生願望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