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讀後感
《水調歌頭》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調歌頭》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水調歌頭》讀後感1
千古絕唱,一拔心碎,兩行淸淚,攝魂的文字,殘餘著幽然的哀痛的溫存。輕撫,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點破碎的慰藉……
秋天的夜,靜謐而安詳,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銀輝浸沒了你的全身,任涼風聽亂了頭髮,卻拂不亂心中的牽掛。憑欄遠眺,泛光的湖面與天邊的皓月相交織,唯美的弧線、浪漫的光點,你醉了,眼睛卻空洞地望著皎月,以此寄託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輪碧月,載不動,你心中的愁苦。於是你頹然地合上了雙眼,一滴晶瑩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雋永的詩篇就此落成——《水調歌頭》。蘇軾,你一代偉人,傲人的才華閃越千古,可是當你執筆刻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該是怎樣的心碎……
月亮在彩雲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離。出於眷顧,月亮把自已裝扮得很圓。地塘上,孩童們揮舞著手中的燈籠,於是,橘黃的燭光在嬉戲聲中泛開,鞭炮也歡快地唱起了歡慶中秋的歌謠,響亮且暢快,在每個人嘴角漾起笑容,看著家人的微笑,突然覺得自已與蘇軾產生了共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家人永遠是最溫馨的字眼,既然蘇大詩人能夠在孤獨中尋找遙遠的寄託,那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家人……
《水調歌頭》讀後感2
水調歌頭讀後感觸過泛黃的紙張,清燻的墨香,在指尖索繞。千古絕唱,一拔心碎,兩行淸淚,攝魂的文字,殘餘著幽然的哀痛的溫存。
輕撫,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點破碎的慰藉……秋天的夜,靜謐而安詳,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銀輝浸沒了你的全身,任涼風聽亂了頭髮,卻拂不亂心中的牽掛。憑欄遠眺,泛光的湖面與天邊的皓月相交織,唯美的弧線、浪漫的光點,你醉了,眼睛卻空洞地望著皎月,以此寄託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輪碧月,載不動,你心中的愁苦。於是你頹然地合上了雙眼,一滴晶瑩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雋永的詩篇就此落成——《水調歌頭》。蘇軾,你一代偉人,傲人的才華閃越千古,可是當你執筆刻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該是怎樣的心碎…… 月亮在彩雲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離。
出於眷顧,月亮把自已裝扮得很圓。地塘上,孩童們揮舞著手中的燈籠,於是,橘黃的燭光在嬉戲聲中泛開,鞭炮也歡快地唱起了歡慶中秋的歌謠,響亮且暢快,在每個人嘴角漾起笑容,看著家人的微笑,突然覺得自已與蘇軾產生了共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啊!家人永遠是最溫馨的字眼,既然蘇大詩人能夠在孤獨中尋找遙遠的寄託,那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家人……
《水調歌頭》讀後感3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的讀後感。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裡,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援。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裡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讀後感《水調歌頭的讀後感》。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讚嘆他那豐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透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絡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讀後感4
夜下、一位詩人舉杯邀月,醉意之中對影三人;月下、一位詩人仰望蒼穹,朦朧之中思緒悠揚;雲下、一位詩人舉目不語,思念之中不知與誰共賞這一輪明月。或許,他在對越訴說,訴說自己心中的那份愁與思。
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從,乘風歸去?才知高處不勝寒。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
當我在奮鬥的路上,當我趕到了迷茫的時候,我便停下來,對著天空,對著大地,對著明月,來緩解自己,因為它在我看來,它有蘇軾的氣息,它足以淨化我心中經時間的推移,所沉澱在我心靈深處的汙物。當你身心充滿欣然,充滿輕鬆的時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時不時地想象這詩人寫下《水調歌頭》時的場景,感受著他內心深處那種悠悠傷感,有時自己也會被感染,望著明月高懸、吹著涼風陣陣,心中不知思念這誰。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對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啟發下,對世態的思考;又是對親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於它,又有多少人傳達著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僅詩人一人將這種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裡,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將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載它不下了吧?
透過雲層,我看得見月亮上雕刻的《水調歌頭》我能聽到蘇軾的吟詩、斟酒的聲音,我能聞見空氣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皺下的愁與思。
詩依舊吟,還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圓了又殘,殘了又圓,反覆著,輪迴著。
天空、夜下、明月、枯樹、微風...
《水調歌頭》讀後感5
我們學校剛剛舉行了一場詩歌朗誦比賽,雖然比賽結果還未知曉,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覺得每次上臺的都是人生中的一個經歷,是經過無數準備後的一個挑戰,透過這次比賽,我也對蘇軾的《水調歌頭》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蘇軾是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我國古代有著多種藝術才能和革新創造精神的傑出作家,對後世影響很大。《水調歌頭》是一首世代相傳的“仲秋詞”,是作者任密州知縣時寫的,這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離開朝廷來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經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遠在他鄉,詩人內心十分苦悶,於是詢天問月來排解憂愁。
讀過這首詞,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隨之消散。人生難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學習蘇軾賞月消愁。皎潔的月光會照到你的內心深處,帶走你的愁苦。你也會享受到擺脫愁苦的輕鬆之快。李白喜好“舉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調歌頭》是最好的消愁法。
《水調歌頭》讀後感6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起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深深的寫著他的懷念,想著家人、皇帝的憂愁,通通映襯在這首詩上,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更是顯得淒涼啊!回憶著以前家人一起團聚的日子,現在在這裡孤零零的一人,也只能在中秋,跟家人同時看著那顆又圓又皎潔的月亮。但雖然同時看著月亮,卻相隔兩岸,不免感到惆悵。
中秋節,農曆十五日。中秋節就像過年一樣,家人團結在一起,一起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烤肉、吃柚子,還一起欣賞月亮。而看到那皎潔得月亮,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月亮種種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玉兔搗藥等傳說,我們不妨停下腳步,仰望月亮,說不定可以看到吳剛努力的砍伐著樹木,玉兔“咚咚咚”的搗著藥呢!
如今中秋節又到來了,家家戶戶都高興得買柚子、準備烤肉用具,又在那又圓又大的月亮下,一起吃烤肉、吃柚子,高高興興的團聚一起賞月;全家團聚,宛如過年除夕一起吃團圓飯一樣,團聚一堂,大家有說有笑的,這樣的日子並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會得到很多快樂。比起蘇軾來,我們的中秋不是比他好多了嗎?
《水調歌頭》讀後感7
每當我讀起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都會深有感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首詩寫出了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此,我也想起了遠在常州打工的哥哥——趙琦。
我和哥哥相差十歲,他和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記得我四歲那年,我和哥哥在看電視,我喜歡看動畫片,哥哥喜歡看體育比賽,我們倆愛好不同,兩人搶起遙控器來,哥哥一急,他隨手一甩,把正好在吃的泡麵作料撒到我的眼睛裡,我哇哇哭喊著去找奶奶:“奶奶,我的眼睛看不見了。”奶奶一邊安慰我一邊用清水洗淨了我的雙眼。等我媽媽回來後我把事情的經過跟媽媽講了一遍,媽媽把我拉到跟前,告訴了我和哥哥的關係。原來,我哥哥不是我媽媽親生的,他是我爸爸和前妻的孩子。媽媽還教我凡事讓著哥哥一點,因為他很可憐,從小就被他媽媽拋棄了。從那以後,我不再和他搶東西了,等我家條件好了一點後,又添了一臺電視機。媽媽常說親情是很可貴的,我們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一種緣分,我會永遠記住這句話。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美好的情景長留人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擁有這一輪明月。這麼美妙的詩句,難怪會千古流傳呢!
《水調歌頭》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宋代詞人蘇軾題寫的《水調歌頭》,讀後我的心情複雜,猶如心亂如麻一般,百感交集。因為在這首詞中,作者的寓意太深奧了,表面看去,好像只是在說希望離別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但是再細細琢磨這首詞的內容,你就會感到思緒萬千,對親人摯友的思念之情頓時湧上心頭。
這首詞的上部分寫詞人中秋賞月,下部分寫詞人望著明月思念親人,蘊含了詞人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
當我讀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我體會到詞人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感到有些厭倦,所以他渴望飛往一個更美麗的月宮,但是他卻經受不住這種寒冷。
當我讀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我體會到詞人似乎認為與其飛往寒冷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隨人。
當我讀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我體會到人有悲歡離合與月有陰晴圓缺一樣,都是常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
當我讀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我體會到即使兩人遠隔千里,只要兩心相照,對明月的愛也可以把彼此分離的人融合在一起。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因此,只要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兩心相照,也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雖然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同時吸引著詞人。但是在相比之下,詞人終究還是親手抹去了那虛無縹緲的幻境,從浮想聯翩中回過頭來,覺得還是有親人摯友的人間更溫暖親切。
《水調歌頭》讀後感9
今天一大早,我剛起床,爸爸媽媽就教我背了一首詞,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爸爸告訴我,這首詞描寫的是詩人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想念起家人,盼望和家人一起團聚的心情。但是,我還不是特別明白這首詞的意義。中午我們回姥姥家吃飯的時候,我和媽媽還有姨,給在上海上大學的哥哥打了電話,問候他節日快樂,告訴他,我們大家都很想念他。在奶奶家,我又和叔叔、嬸嬸談起這首詞時,才發現他們都知道,嬸嬸甚至還能把它背下來呢!我這才知道這首詞原來那麼有名!透過八月十五的團圓飯,我明白了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所想表達的願望,就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能和親人團聚。
我也有一個願望:能一個也不少的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因為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是那麼的親切和溫暖。
祝願大家中秋快樂、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水調歌頭》讀後感10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幾天,因天氣連續陰雨等諸多原因,心情略感低沉,閒暇之餘,翻看了書櫃中部分唐詩宋詞藏書,研讀之餘,頗有感受,尤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更引共鳴。這首詞創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時年作者四十一歲,任密州太守,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自請外任,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致中秋對月之時,憂鬱愁悵之感油然而生。然而作者並沒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消極悲觀的情緒,並以超然的熱情,直抒了對生活的熱愛。整首詞富含人生哲學之大意境,上篇主要抒發作者的心境和思想矛盾過程。表現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樂觀情緒。下篇主要抒發對親人的懷念之情,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來安慰自己,並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境界結束全詞,向人們展示了現實而充實的生活是快樂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名份。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有順意也必然有失意之時。這是自然界的發展規律,這種規律透過作者筆下的文學意境表現出來,顯得尤為美好和生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細膩而真切的感受,讓我們從心靈的深處去感悟這首詞的精奧。但願網路中的博友們如詩人所述,身體健康,生活灑脫,雖遠隔千里,卻共享一輪明月,在彼此的友情與關愛中享受無盡的快樂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