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司馬遷》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司馬遷》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司馬遷》讀後感1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項羽本紀中的《四面楚歌》。

  項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古典主義英雄,戰勝千萬英雄豪傑,卻因一次失敗而自刎而死。難怪三國時期曹魏著名謀士郭嘉說他:“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我不禁為項羽這位霸王感到惋惜,同時,也為他自豪。惋惜的是他一意孤行,落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兵敗身亡的下場;自豪的是項羽連死的時候都毫無畏懼,保持了一位霸王應有的尊嚴和立場。

  項羽也是愚蠢的。他食古不化,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與時俱進,他認為霸王的功業還跟春秋時一樣,要分封天下,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在五年間丟了國家、自刎烏江。楚霸王失敗後,仍不覺悟,竟然拿“,不是我用兵的過錯”來自我解脫,難道不愚蠢、不荒謬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西楚霸王項羽的遠大志向和傲骨氣節確實令人折服。但同時如唐代杜牧的詩所言:“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生活並不總會一帆風順,像楚霸王一樣,有破釜沉舟的勝利,也會有垓下之圍的失敗。但是正確面對失敗,重整旗鼓,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再站起來,才是人生應該有的態度。

  《司馬遷》讀後感2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總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裡的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編織成了這部世界聞名的鴻篇鉅著,作者司馬遷先生因此成為流芳百世的文化名人。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書中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中。隨著情節的起起伏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改變,我感受到了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多麼紛繁的時代,多麼緊張的情節,這本神奇的書彷彿把我帶回到了那些遙遠的年代。

  《史記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的人物是秦始皇——嬴政。為了一統天下,他努力奮鬥,在一次次成功和一次次失敗過後,終於橫掃千軍統一六國。他於始皇十七年滅韓,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趙,二十六年滅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建立秦朝以後,還統一了貨幣,讓天下使用同一種方孔錢;統一了商人們使用的秤、鬥、尺的標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他的故事還有很多,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呢!

  透過讀《史記》,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瞭解了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知道了一些已經被遺忘的歷史典故,懂得了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獨特的背景、曲折的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讀了《史記》,還讓我學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司馬遷》讀後感3

  今天,在語文課上,包老師給我們講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一課。使我很受感動,給了我很大啟發,使我在學習上有了前進的指明燈。

  讓我最感動的是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課文中是這樣寫的: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裡,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恥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書。

  就這樣,司馬遷寫作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鉅著,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他忍辱負重,歷盡艱辛的精神使我受到了很大感觸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退縮了,學完這一課使我懂得了:在今後的學習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退縮,要克服困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計較個人得失,就一定能在學習中取得成功。

  《司馬遷》讀後感4

  司馬遷是西漢的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我眼裡,他是個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司馬遷年幼時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後又拜孔安國、董仲舒名師為師,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時,他在父親整理的皇室圖書館發現戰國末期到漢朝開國的這段時間,劉邦跟項羽爭雄的歷史資料很不完整,就想以“眼見為實,考察求真”的想法去這些歷史上關鍵性的地點考察採訪,於是就漫遊各地,汨羅祭屈原、尋訪舜帝遺蹟、走訪韓信故里瞭解風俗,採集傳聞。

  他還是個正直、敢說真話、堅持真理的人。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任太史令,繼承父業。司馬遷編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派人偷抄了一份,漢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把父親漢景帝和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

  他還是個為了理想一直堅持的人。從司馬遷開始寫史記,到被漢武帝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在獄中還在堅持寫。最後,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之後他發奮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歷經19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讀後感5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創造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之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偉大的《史記》,可是他緣何受辱?受辱之後又是以何種心態生活?如何完成了歷史鉅著?

  好好的太史令,卻因為不願阿諛奉承,隨波逐流,禍起李陵,含冤入獄。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天漢二年,漢武帝為了讓寵妃李夫人不懂軍事的哥哥李廣利建立戰功,任命名將李陵屈就於李廣利的軍隊後勤,李陵身為名將之後,其雄心壯志是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啊,於是請纓帶自己的五千步兵單獨出征,漢武帝自然不高興,一個騎兵也沒有派給他,可要想打贏匈奴非得騎兵不可啊,誰知李陵越戰越勇,匈奴都準備撤兵了,不料此時有人洩露軍情,匈奴加派兵力至八萬人,李陵被俘,含恨投降,計圖留得青山,有朝一日將功贖罪。司馬遷與李陵並無私交,只是將事實陳述給漢武帝,希望漢武帝寬宥李陵,漢武帝卻聽信讒言,誅李陵九族,同時將司馬遷治罪。

  事實上,漢武帝早就知道了司馬遷如實記錄自己問神求仙等不妥行徑,藉著此次李陵事件,以“誣罔主上”的罪名將司馬遷關進監獄,秋後問斬,但是,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於一死,一是繳納50萬錢,二是接受宮刑,也叫腐刑,就是施行於男人的下身,接受這種刑法的人,畏冷怕風,隨時有生命危險,因此施刑的牢房必須保暖,好像民間養蠶的屋子一樣,所以受宮刑也叫下蠶室。司馬遷無法籌措到50萬錢,為了活命接受宮刑真不如一頭撞死,當時社會人們的心中接受宮刑的人被看做是最下等的人,但是如果死,《太史公書》如何完成?這樣的死去不就如鴻毛一樣輕?就這樣司馬遷帶著無盡的恥辱苟活於世,只為著書。

  接受宮刑之後的司馬遷不能繼續擔任太史令,只適合在內宮活動,因為才華橫溢,升官做中書令,在皇帝身邊工作,這在別人看來可是因禍得福啊,可司馬遷早已心灰意冷,他沒有眼淚,沒有悲哀,不想見朋友,也不願與任何人交往,辦完公務,便關起門來全力以赴潛心《史記》。

  《史記》完成後,司馬遷也不知去向,一說他自殺身亡,二說被武帝處死,三說他壽終正寢,他的死隨著《史記》的誕生成了一個歷史之謎,但無論如何,他的故事和他的《史記》永遠的留下來了,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是我們心中永不隕落的史學巨匠。

  《司馬遷》讀後感6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被封為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瞭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讀後感7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史官忍辱負重,歷時19年,終於寫成一本史書,這本書叫史記,這個人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書放火給燒了,對史實的民間傳說也說法不一。司馬談就想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幫父親去各地訪察,回來了一段時間,漢武帝派去南方安撫當地的一些國家,完成後回來,這是父親病重,臨終前父親還念念不忘史書的事情,在以後的日子裡,司馬遷用業餘時間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讓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打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司馬遷忍辱負重,艱難的寫著史記。歷時19年終於完成,從此史書上便沒有了對司馬遷的記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生死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宮刑。也正是這種信念,使它能夠忍辱負重寫完《史記》。還是這種信念使他明白,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屬於自己了,他還屬於父親的遺願,屬於《史記》,雖然他在現實中遭受冷落,但司馬遷在史書中有權利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司馬遷看不起碌碌無為的人,也看不起受宮刑的人。所以當他遭受宮刑,只為了一個願望而苟活,那就是完成《史記》,在他自己眼裡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裡,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於指責皇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為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為、有事業、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司馬遷》讀後感8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其規模宏大,涵蓋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西漢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多年,共五十二萬字。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臨終前對他說:“一定不要辱沒祖先的名聲,要寫出一部光耀千古的歷史鉅著。”司馬遷流著淚答應了父親的囑託。後因李陵兵敗事件遭到牽連,司馬遷被捕入獄並受酷刑。期間他想到人的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他又想到周文王、孔子、屈原、孫臏、韓非子、呂不為等一些聖賢,都是在逆境中堅韌不拔、勇往直前,最後完成了轟動天下的文化鉅著,又想想父親臨終前的遺言,若是就這樣一走了之,多年的心血將半途而廢,那樣更對不起父親。

  於是他化悲痛為力量,忍辱負重,各地歷史古蹟間的奔波、史料的蒐集、古籍的整理,獄中精神上的壓力和痛苦、經受飢餓的折磨,多少汗水、多少艱辛、多少勞累,都伴著屈辱的淚水化成了長篇鉅著《史記》。

  為不負使命,他嘔心瀝血,傾盡了畢生精力。正因為有他艱苦卓絕的努力、逆境中的百折不撓,才使這部沉甸甸的、厚重的、不朽的歷史鉅著得以傳承,才能夠讓我們世世代代目睹它的風采。他的名字將和這部輝煌的鉅著《史記》一樣,永垂不朽。

  透過讀此書,使我受益非淺。他的文筆,幽默、風趣,又恰到好處。有的讓人看了忍不住就想笑,覺得司馬遷老先生很可愛;有的讓我充滿敬意;有的讓我忍不住落淚;有的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有的讓我豁然開朗,使得困擾我多時的問題終於找到了明確答案。

  我想那個曾經去龍門山實地考察“鯉魚躍龍門”的少年司馬遷,不正如那條鯉魚一般,迎難而上,縱身一躍,即使跌倒在“滔滔洪水”中,也絕不放棄,始終有一顆未了的恆心屹立不倒,那就是撰寫《史記》。這是上天賦予他的神聖使命,儘管他歷盡萬般艱難險阻,最終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躍過了“龍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轟動天下的輝煌鉅著。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夫”,這在司馬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的驗證。我們要學習他那種不屈不撓、持之以恆、忍辱負重、不畏強權、愛憎分明、公平公正、精益求精、好學上進的高尚品格。社會需要更多的像司馬遷這樣為人正直、有良知的人。

  自從《史記》完成後,歷史上再也沒有關於司馬遷的記載,包括他之後的生活如何,他活了多大年紀等等。歷史已無從考證,這一切成了永久的謎團。他記錄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然而他自己的人生卻被歷史遺忘。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史記》在,司馬遷和他的精神就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司馬遷》讀後感9

  《史記》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種是編年體史書,而另外一種是國別體史書。《史記》則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創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魯迅將《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經典的內容可以與《離騷》相媲美。

  讀過《史記》,我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的那種思想。他將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中去。由於《史記》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從整體上看《史記》飽含著作者的愛憎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悲劇人物。

  拿《項羽本紀》為例:司馬遷將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將劉邦捉住,並將劉邦除掉。但是項羽卻仍把劉邦視為自己的知己,認為劉邦還是自己的友軍,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時劉邦已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敵人。因此放走了劉邦,而當劉邦逃跑的訊息被項羽一方得知時,范增十分惱火,說了庶子不足以為謀這樣憤怒的話,並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用劍剁碎。而項羽卻不以為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安然的收好。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的危機。並且在劉邦的一番阿諛奉承之下,將自己要殺劉邦的念頭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作者透過范增等人的態度將項羽沒能把劉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失望,對劉邦的溜之大吉表現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當作者在描寫項羽烏江自刎之時,作者對項羽的那句天將亡我又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惋惜與絕望。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過烏江,重整旗鼓。但他卻早已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項羽唯心的說出了天將亡我這樣的話。讓司馬遷以及我們後人對項羽的喪生感到扼腕嘆息。

  同時在《史記》中的《季布列傳》中,作者將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當奴隸一事進行了深刻的託物言志。在《季布列傳》中司馬遷寫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在這裡,季布與司馬遷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為奴,日後成了漢的名將。而司馬遷自身忍受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日後寫成了《史記》,成為偉大的史學家。

  在《史記》中,作者還語言犀利,文采斐然,表達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因此,在讀過《史記》之後,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僅做事要腳踏實地,還要淡泊名利,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司馬遷》讀後感10

  寒假裡我讀了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其中一篇《管晏列傳》令我受益匪淺。《管晏列傳》記錄了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與晏嬰的事蹟。管仲的傳記主要記述了管仲與鮑叔牙真摯的友誼,晏子的傳記主要記述了晏子重用人才的故事。

  讀管仲的傳記,我被鮑叔牙對管仲真摯的友誼深深打動了。鮑叔牙無私地幫助身處困境的管仲,總會為他多拿些錢,為他打抱不平,令我感動。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鮑叔牙一樣,關心、幫助身邊的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最讓我敬佩的是鮑叔牙並沒有遺棄管仲,在齊桓公面前舉薦他,才讓管仲成就大業。他尊重人才、重視人才,能從國家利益出發,拋棄私人恩怨,寬容管仲,說服齊桓公重用管仲,這足以見他多麼寬容大度,品質多麼高潔。這些讓我明白了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體諒、包容、多考慮朋友優秀的一面,多寬容朋友的缺點。讀管仲的列傳,在欣賞他們真摯友誼的同時,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份友誼,幫助和關愛他人。

  第二部分寫的是晏嬰。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名臣。他足智多謀、清正廉潔、重用人才。書中透過兩個故事突出了晏子重用人才的這一特點。一個是救贖越石夫卻與他絕交的故事,一個是重用車伕的故事。晏嬰救贖越石夫,體現了他知人愛才、禮賢下士。晏子舉薦車伕,體現了他尊重人才、重視人才。晏子“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難怪《史記》中太史公對他有高度評價:“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讀完《管晏列傳》,發現管仲和晏子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由此,我明白我們對待人才也要寬容、善待、尊重他們。

  《司馬遷》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的司馬遷,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對任何事都要刨根問底。15歲時,司馬遷就認識9000多字,會寫8種文字,就連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都對他讚許有佳。

  司馬遷在41歲時開始寫史記,當時司馬遷已經當上了太史令,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一件小事,被人陷害關進了監獄,司馬遷被處以“腐形”,“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少年的時候,司馬遷把長安當成龍門;清、壯年的時候,他把宮廷當成龍門;知道他爸爸死去才真正看清楚,《史記》才是它的龍門。他用畢生的精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辛,把《史記》當作自己的一切、當作自己的生命,司馬遷的名字和他寫的《史記》一樣,永遠流傳於世。我們以後不論在學習中還是別的方面,都要學習司馬遷的這種堅定堅強的精神,不要被困難嚇倒,要勇於克服困難,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司馬遷》讀後感12

  《司馬遷自傳》是《史記》的作後一篇,“遷生龍們,來共牧河山之陽”,是《司馬遷自傳》的開端,當時司馬遷帶著複雜的心情寫下這個的。《司馬遷自傳》這篇文章主要記載著他與君臣們之間的重要學習論證的對話,父親囑託他繼承太史令的使命與《史記》的著作,還有他一生的求學、講學的事蹟生涯和他對《春秋》、《易》《尚書》等做論述與分析。在他的自傳裡,我能看到他的“好學深思”,他為我樹立了偉大的思想,汽笛我走上光明的求知之路。他的事蹟處處散發著激盪人心的力量,讓我“心知其意”。“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讓我感受到司馬遷折中激情的滋養,我已動情於這種平凡而又樸實無華的精髓。

  司馬遷年幼在家鄉韓城龍門度過,常常幫家裡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一定的牧農經驗,不但很懂事,也養成吃吃苦耐勞的習慣。父親司馬談做過漢朝的太史令,很有學問,在父親嚴格要求下,司馬遷十歲就隨父到長安讀書,同時也快事閱讀古代史書,學習十分認真,一邊讀一邊摘記,遇到疑難問題總會反覆思考,知道弄明白為止。

  司馬遷20歲後兩次遊歷全國各地,還不忘探察各地的有關事蹟。為以後的《史記》做鋪墊。老太史公司馬談逝世曾對司馬遷說:“在我死後,你一定要當任太史令的職務。當了太史令,不要忘記我所要完成的論著。”司馬談去世後三年,司馬遷果然繼任父親的太史令,有機會博覽朝廷收藏的圖書典籍。公元前104年開始寫《史記》,用了16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歷史鉅作——《史記》。《史記》中很多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文章氣勢浩瀚,雄偉深厚。

  《史記》很了不起,我覺得在現代的人出去面試,少不了司馬遷的《史記》。它比什麼面試大全之類的書看完的人,去面試成功的可能性還要大。看看《項羽本紀》的什麼叫義氣;看看《呂不韋列傳》的什麼叫投資;看看《留侯列傳》的什麼叫智慧,什麼叫做人。在《史記》裡,真的可以找到。還有如金庸小說裡,有的武功都是那裡面搬出來的,什麼八荒六合功,什麼是八荒,什麼是六合,《史記》裡都有提到。太史令司馬遷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很多東西都要跟他學。特別是缺乏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

  很多作者心中有鬱悶積結,又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如同司馬遷替李陵辯冤幽閉於牢獄。又如大多的先賢先聖為抒發心中悲憤之情才追述往事、嚮往未來,所以寫出了他的自傳。因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們也要向司馬遷一樣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面對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究竟怎麼去了解它,認識它並從中獲取教益,受到啟迪與鼓舞?那就該記住司馬遷的名言:“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司馬遷》讀後感13

  《史記》是一部記錄我國漢朝初年以前歷史的書籍,作者是司馬遷。今天我要講的是《葬馬》。

  楚莊王有一匹馬,毛順順溜溜,光光滑滑,楚莊王特喜歡這匹馬,讓它他穿著錦緞做的衣服,住豪華的宮殿,還怕它風吹日曬,不讓它出那間美麗的房子,這還不夠,還讓每天吃糟莩,結果馬一身肥肉,活活給累死了,或者是給糟莩給轟死了。這匹馬的死,令楚莊王很傷心,下令用葬大臣的禮節埋葬馬。

  一天,大臣尤夢進宮來。他進宮就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楚莊王讓他給弄懵了,問:“何必這麼傷心呢?”,尤夢繼續哭著說:“好馬呀,好馬!這真不是一匹普通的馬。我見到它就如同見到大王您呢!”隨著尤夢的哭聲,楚莊王也掉下了眼淚。但是聽到後頭那句話,楚莊王心裡有點不舒服,”見到馬就如同見到我?那,馬死了,就如同我死了?哎!尤夢一定是太傷心了,原諒他吧。”尤夢接著說,“大王呀,用葬大臣的禮節來葬馬,太輕了!應該用葬國君的禮節來葬馬!”楚莊王終於聽出來尤夢的意思了,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在批評我。那你說應該怎麼操辦這件事呢?”尤夢說:“馬死了,就如同牛羊一樣,應該把大鍋當它的棺材,加上美味的佐料,把它埋葬在人的肚子裡。”於是,楚莊王就把馬交給了廚師操辦。

  尤夢因為說服了楚莊王,而得到大家的尊敬。

  我覺得楚莊王是很英明大度的國君,別人的建議,他可以聽從,並立刻改正。楚莊王最後真的成為了霸主。

  我要學習楚莊王的英明大度,會認真思考別人的建議。

  《司馬遷》讀後感14

  今天,我讀了司馬遷《史記》中的一個小故事:趙國名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此人從小學習兵法,談軍事。連父親也不放在眼裡。但趙奢看出了趙括的弱點。果然不出所料,在秦趙長平之戰時,趙括抗害了四十萬趙軍,自己也落得個亂箭穿心的下場,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紙上談兵”。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死讀書,讀的書應該把知識,聯絡實際將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付諸行動。

  只有透過實踐,我們對書本上的道理才能真正領會,比如登山,可以設想不管別人對你說登上山峰時感覺是如何的”一覽眾山小“,你還是不容易體會到,因為你得到的只是間接體驗。再如一個讀書人和一個常年在山上打柴的樵夫比登山,讀書人由於沒有親身實踐,所以一到山上就分不清東南西北,滿腹知識也都是毫無用處,但樵夫就不同,因為他經常上山,熟悉山上的一切,所以他上山就好似上山打柴一可望而不可及輕而易舉不費什麼力氣,因此他們有如此大的區別。

  在我們人類文化發展中實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富蘭克林研究雷電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小時候,聽他父親說雷電是上帝在懲罰,於是富蘭克林便想上帝在懲罰哪個可憐的人啊?可為什麼只有在夏天發怒而冬天不發怒呢?於是從小立志要解開這個秘密,富蘭克林長大後得知雷電是摩擦而成的,不是上帝在發怒,而是一種自然現象,請你想想:要不是富蘭克林做個實驗而是死讀書,他讀到的只是“上帝發怒”的答案,人類也會晚些得知雷電的秘密,至今還在渾沌的世界裡,由此可見實踐是多麼重要。

  人們掌握知識從而離不開身體力行的求索,讓我們感受趙括“紙上談兵”的前車之鑑,在學習的過程中科學使用大腦,成為一個善於實踐的人。

  《司馬遷》讀後感15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李長之著,三聯書店1984年5月版。

  從總體上來說,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介紹和評價司馬遷及《史記》的學術專著。然而,它又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讀完全書,我想了更多。

  首先,在看完整本書後,我對司馬遷這一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他所著的《史記》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瞭解和認識。李長之先生用自己手中的筆為我們“復活”了歷史上的司馬遷,使司馬遷對於我來說,不再只是一個文學和歷史學上的專有名詞,而是一個具體可感的形象,他的話語思想精神全部鋪現在我的眼前,變成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人物。

  對於想讀或正在讀《史記》的人來說,這也是一本很有借鑑價值的參考書。因為作者在分析司馬遷的同時,也對《史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仔細而深入的分析,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諸位對《史記》的興趣,我即是被吸引的一位。

  就學術性而言,這本書遠超過其他同類書籍。作者在書中引入了翔實的史料,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譬如,作者對司馬遷的生年為建元六年作了猜測。儘管只是猜測,作者也舉出了豐富的證據來加以說明。而比之更為重要的一點,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也使得整本書不那麼枯燥,吸引著我不斷地看下去。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使得作者對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不夠客觀,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然而,有點遺憾的是,我並沒有完全看懂整本書,或者說,我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某些細節並沒有完全看明白。李長之先生在說明觀點的時候,往往會恰當地引經據典,而由於這些材料都是古文,鑑於我的古文功底不是特別好,我仍有許多地方不理解。

  讀完了這本書,我有了不小的收穫和體驗。然而,說實話,我還是不太喜歡這一類的學術著作,也許是因為其中引用了較多古文的關係吧。舉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來說,在讀完整本書以後,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吃了許多大的實心湯圓。慢慢地,湯圓的麵粉表皮被消化掉了,卻仍留下了許多沒有被完全消化掉的內餡,這些沒有被完全消化掉的內餡就留在了胃裡,讓人覺得堵得難受。

  另外,整本書又不僅僅有對司馬遷和《史記》的介紹,還有對楚文化、齊學、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其他文化的介紹,而作者更是將這些貌似不相干的文化巧妙地串在了一起,讓人不得不歎服作者淵博的學識和紮實的文學功底。在讀完整本書後,我對作者李長之先生升起了一種敬佩之情,當然,還有司馬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