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繡水讀後感範文

畫山繡水讀後感範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畫山繡水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畫山繡水讀後感1

  “桂林山水甲天下”並非徒有虛名,文章開篇,作者便布林筆墨恣意誇讚桂林山水“清奇峭拔、人間少有”。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如畫如繡的山水在作者眼中是什麼樣兒?在他的筆下又是如何模樣?不要急,看楊朔先生提起生花妙筆為我們細細“畫”山“繡”水吧。“瞧瞧那灕水,碧綠碧綠的,綠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春來江水綠如藍,作者只這一句,先用疊詞,再用比喻,再由比喻寫出心中的感受,似乎就只這一句,我就已經被他所繡的灕水所吸引。情不自禁閉上眼睛,跟隨他從神遊。

  靜,已是靜得不能再靜了!面對這碧水,暈乎乎的真想要沉浸在這恬靜的夢境裡去。恍惚中,卻又被魚鷹打破了靜態的灕江水色。作者畫筆鋒一轉,又為我們描繪了另一幅魚鷹捕魚圖。似乎仍在用摻了清水的淡墨渲染著畫面。還沒待我欣賞完,他卻又收了筆,勸我不能一味貪看這類有趣的事兒,怠慢了眼前的漁家。因為他們才是灕江真正的主人。他們,才是乳化江山的創造者;他們,是灕江山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跟著船家走,迎面來的首先是父子巖,這傳說中的父子倆寧可犧牲生命,也絕不為虎作倀,如此氣節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隨波逐流,邊賞景邊聽故事,透過那厚厚的時光,悽美的望夫石、媳婦娘巖傳說,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令人深深感嘆舊時代勞動人民的.苦難。難怪作者感慨“從來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沒見過一條水,這樣氾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想象”。桂林山水是這樣的奇特脫俗,又是如此的飽含血肉!

  “淡妝濃抹總相宜。”掩卷沉思,再品味文章,那豐富的聯想,鮮明的對比,我似乎看到楊朔先生手中的畫筆正飽蘸瞭如同桂林山水一樣可人的色彩,把心中嚮往的美好色彩揮灑在紙上,甚至傾倒而下,使讀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韓愈曾揮筆題就“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可楊朔卻不滿足於描繪那碧水青山,我知道,他更想讓我們“在嶄新的生活裡,隨著桂林山水的千奇百怪的形態,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出新的神話和故事。”

  畫山繡水讀後感2

  “畫山繡水”這個標題首先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個充滿著詩意與美感的標題彷彿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山水畫。

  文章開篇著重描寫從桂林到陽朔路途中之景。其中有一個比喻十分的妙。“瞧瞧那灕水,碧綠碧綠的,綠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能把水比作香醇的美酒,讓人從色澤、質感、味道等方面更易體會,且作者抓住它們醉人的共性,可謂一個妙筆。

  緊接著作者為了能讓讀者走進文章,用一種類似“催眠”的方式,讓讀者們閉上眼,與作者神遊一番,“竹篷小船、順水、船穩、明亮、山影”等詞都利用著我們的想象並左右著我們感覺,讓我們彷彿真的身臨其境,尤其是那“山影”,塑造出朦朧之感,夢境一般。

  待讀者已經進入狀態了,忽又來個魚鷹調動了寧靜的氣氛,作者詳細描寫魚鷹捕魚的過程,讓整個環境,讓整篇文章多了一分生機。

  文章深入以後,作者著重描寫桂林陽朔一帶的山石,每座山都有自己的故事,父子巖、寡婦橋、望夫石、媳婦娘巖。它們中的故事有完美的結局,同樣有悽慘的結局,但無一例外,它們都表現出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傳統美德。像父子巖,龍氏父子為了百姓,為了當地不鬧饑荒,寧夏最終餓死在巖洞裡,也不替那個萬員外造船搜刮糧食,如此的剛強,正義與樸實,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媳婦娘巖之所以寫,也反映了過去人們生活的社會是怎樣的。

  之所以寫這些淒涼的故事,也是為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告誡人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不能忘記過去人們所經歷的磨難與他們付出的心血甚至生命。我覺得,這篇文章不僅好在對碧水青山的描繪,也好在它所反映的一些精神食糧引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對這幅美的山水畫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