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揭示》讀後感範文

《白鹿洞書院揭示》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鹿洞書院揭示》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學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從他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我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讓我們瞭解了這位大儒。現在將讀書心得總結如下!

  一、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他說:“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慾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後已焉。”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於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的思想出發,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並貫穿到他整個的學術活動之中,身體力行。從登第之後,四十多年都在致力於講學傳道,著書立說。

  朱熹的教育主張,跟他的教育目的論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論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為基礎,認為教育目的在於明人倫,所謂“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同時,他主張學校要培養“講明義理, 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明確指出:“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 以釣聲名利祿而已也。”在《玉山講義》中又說:“故聖賢教人為學,非是使人綴輯語言、造作文辭、但為科名爵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充分表現了朱熹辦學的目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結合當今的九年義務教育來看,許多十五六歲的學生上完初中就失學了,很讓人擔憂。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學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呢?

  二、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華亦集中於此。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朱熹始終把德育放在領先的地位,把德育與智育融為一體,既教學生以知識,又教他們怎樣做人。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還擬訂了許多道德教育規範:如“五教之目” “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他把封建道德作為至純至上之物,要求大家去遵守,如果誰違反了著中封建道德,就應該是異端。

  三、至於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來,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點是“先入為主”。他認為青少年思想單純,最易受社會上各種思想影響,一旦接受了“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就會遇到牴觸。他認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禮儀守則和規範去做,日子久了,自然會形成習慣,長大成人後就能遵守倫理綱常而不違。可見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兒童道德品質養成的關鍵所在。

  朱熹的上述見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鑑之處。朱熹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於我國封建社會後期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認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不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點,而且也有助於瞭解元、明、清時期教育的發展。朱熹逝世50多年後,宋理宗為其幼年讀書處賜額御題“南溪書院”,懸掛大門上方。清康熙帝也御賜“文山毓哲”匾額。歷代對朱熹的讚譽不勝列舉。說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內的理學是多麼的深入人心,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後半期,就是到了今天還有其積極的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