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讀後感(通用10篇)

《司馬遷》讀後感(通用10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司馬遷》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司馬遷》讀後感1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項羽本紀中的《四面楚歌》。

  項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古典主義英雄,戰勝千萬英雄豪傑,卻因一次失敗而自刎而死。難怪三國時期曹魏著名謀士郭嘉說他:“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我不禁為項羽這位霸王感到惋惜,同時,也為他自豪。惋惜的是他一意孤行,落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兵敗身亡的下場;自豪的是項羽連死的時候都毫無畏懼,保持了一位霸王應有的尊嚴和立場。

  項羽也是愚蠢的。他食古不化,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與時俱進,他認為霸王的功業還跟春秋時一樣,要分封天下,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在五年間丟了國家、自刎烏江。楚霸王失敗後,仍不覺悟,竟然拿“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來自我解脫,難道不愚蠢、不荒謬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西楚霸王項羽的遠大志向和傲骨氣節確實令人折服。但同時如唐代杜牧的詩所言:“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生活並不總會一帆風順,像楚霸王一樣,有破釜沉舟的勝利,也會有垓下之圍的失敗。但是正確面對失敗,重整旗鼓,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再站起來,才是人生應該有的態度。

  《司馬遷》讀後感2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總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裡的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編織成了這部世界聞名的鴻篇鉅著,作者司馬遷先生因此成為流芳百世的文化名人。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書中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中。隨著情節的起起伏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改變,我感受到了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多麼紛繁的時代,多麼緊張的情節,這本神奇的書彷彿把我帶回到了那些遙遠的年代。

  《史記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的人物是秦始皇——嬴政。為了一統天下,他努力奮鬥,在一次次成功和一次次失敗過後,終於橫掃千軍統一六國。他於始皇十七年滅韓,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趙,二十六年滅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建立秦朝以後,還統一了貨幣,讓天下使用同一種方孔錢;統一了商人們使用的秤、鬥、尺的標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他的故事還有很多,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呢!

  透過讀《史記》,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瞭解了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知道了一些已經被遺忘的歷史典故,懂得了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獨特的背景、曲折的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讀了《史記》,還讓我學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司馬遷》讀後感3

  今天,在語文課上,包老師給我們講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一課。使我很受感動,給了我很大啟發,使我在學習上有了前進的指明燈。

  讓我最感動的是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課文中是這樣寫的: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裡,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恥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書。

  就這樣,司馬遷寫作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鉅著,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他忍辱負重,歷盡艱辛的精神使我受到了很大感觸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退縮了,學完這一課使我懂得了:在今後的學習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退縮,要克服困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計較個人得失,就一定能在學習中取得成功。

  《司馬遷》讀後感4

  《史記》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第一次以人為本位來觀照、審視、記載歷史,表現出對多種人物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對歷史人物心靈與命運的極大關注。

  《史記》的史學價值還體現在:司馬遷雖是王朝史官,卻保持了相對獨立的學者立場,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一部批判性的歷史著作,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正是由於司馬遷對歷史和社會具有獨特而深刻的理解與感受,對各種人物在歷史座標中的生存狀態和活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並突破了正統思想的束縛,從客觀的角度書寫歷史和人物,才使得《史記》的內容豐富博大,獨具魅力,而區別於後代的正史《史記》同時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司馬遷》讀後感5

  寒假裡我讀了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其中一篇《管晏列傳》令我受益匪淺。《管晏列傳》記錄了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與晏嬰的事蹟。管仲的傳記主要記述了管仲與鮑叔牙真摯的友誼,晏子的傳記主要記述了晏子重用人才的故事。

  讀管仲的傳記,我被鮑叔牙對管仲真摯的友誼深深打動了。鮑叔牙無私地幫助身處困境的管仲,總會為他多拿些錢,為他打抱不平,令我感動。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鮑叔牙一樣,關心、幫助身邊的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最讓我敬佩的是鮑叔牙並沒有遺棄管仲,在齊桓公面前舉薦他,才讓管仲成就大業。他尊重人才、重視人才,能從國家利益出發,拋棄私人恩怨,寬容管仲,說服齊桓公重用管仲,這足以見他多麼寬容大度,品質多麼高潔。這些讓我明白了朋友之間應該互相體諒、包容、多考慮朋友優秀的一面,多寬容朋友的缺點。讀管仲的列傳,在欣賞他們真摯友誼的同時,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份友誼,幫助和關愛他人。

  第二部分寫的是晏嬰。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名臣。他足智多謀、清正廉潔、重用人才。書中透過兩個故事突出了晏子重用人才的這一特點。一個是救贖越石夫卻與他絕交的故事,一個是重用車伕的故事。晏嬰救贖越石夫,體現了他知人愛才、禮賢下士。晏子舉薦車伕,體現了他尊重人才、重視人才。晏子“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難怪《史記》中太史公對他有高度評價:“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讀完《管晏列傳》,發現管仲和晏子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由此,我明白我們對待人才也要寬容、善待、尊重他們。

  《司馬遷》讀後感6

  《史記》是一部記錄我國漢朝初年以前歷史的書籍,作者是司馬遷。今天我要講的是《葬馬》。

  楚莊王有一匹馬,毛順順溜溜,光光滑滑,楚莊王特喜歡這匹馬,讓它他穿著錦緞做的衣服,住豪華的宮殿,還怕它風吹日曬,不讓它出那間美麗的房子,這還不夠,還讓每天吃糟莩,結果馬一身肥肉,活活給累死了,或者是給糟莩給轟死了。這匹馬的死,令楚莊王很傷心,下令用葬大臣的禮節埋葬馬。

  一天,大臣尤夢進宮來。他進宮就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楚莊王讓他給弄懵了,問:“何必這麼傷心呢?”,尤夢繼續哭著說:“好馬呀,好馬!這真不是一匹普通的馬。我見到它就如同見到大王您呢!”隨著尤夢的哭聲,楚莊王也掉下了眼淚。但是聽到後頭那句話,楚莊王心裡有點不舒服,”見到馬就如同見到我?那,馬死了,就如同我死了?哎!尤夢一定是太傷心了,原諒他吧。”尤夢接著說,“大王呀,用葬大臣的禮節來葬馬,太輕了!應該用葬國君的禮節來葬馬!”楚莊王終於聽出來尤夢的意思了,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在批評我。那你說應該怎麼操辦這件事呢?”尤夢說:“馬死了,就如同牛羊一樣,應該把大鍋當它的棺材,加上美味的佐料,把它埋葬在人的肚子裡。”於是,楚莊王就把馬交給了廚師操辦。

  尤夢因為說服了楚莊王,而得到大家的尊敬。

  我覺得楚莊王是很英明大度的國君,別人的建議,他可以聽從,並立刻改正。楚莊王最後真的成為了霸主。

  我要學習楚莊王的英明大度,會認真思考別人的建議。

  《司馬遷》讀後感7

  司馬遷是西漢的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我眼裡,他是個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司馬遷年幼時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後又拜孔安國、董仲舒名師為師,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時,他在父親整理的皇室圖書館發現戰國末期到漢朝開國的這段時間,劉邦跟項羽爭雄的歷史資料很不完整,就想以“眼見為實,考察求真”的想法去這些歷史上關鍵性的地點考察採訪,於是就漫遊各地,汨羅祭屈原、尋訪舜帝遺蹟、走訪韓信故里瞭解風俗,採集傳聞。

  他還是個正直、敢說真話、堅持真理的人。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任太史令,繼承父業。司馬遷編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派人偷抄了一份,漢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把父親漢景帝和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

  他還是個為了理想一直堅持的人。從司馬遷開始寫史記,到被漢武帝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在獄中還在堅持寫。最後,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之後他發奮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歷經19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讀後感8

  在漢武帝時期,一位史官忍辱負重,歷時19年,終於寫成一本史書,這本書叫史記,這個人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位史官,他的祖先也是史官,而秦始皇把史書放火給燒了,對史實的民間傳說也說法不一。司馬談就想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幫父親去各地訪察,回來了一段時間,漢武帝派去南方安撫當地的一些國家,完成後回來,這是父親病重,臨終前父親還念念不忘史書的事情,在以後的日子裡,司馬遷用業餘時間寫史記,這件事被漢武帝知道了,便讓人偷抄了一份,武帝一看,發現司馬遷打自己的好處壞處都寫,不禁大怒,就借他給李陵說情便把他打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司馬遷忍辱負重,艱難的寫著史記。歷時19年終於完成,從此史書上便沒有了對司馬遷的記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生死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坦然地接受宮刑。也正是這種信念,使它能夠忍辱負重寫完《史記》。還是這種信念使他明白,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只屬於自己了,他還屬於父親的遺願,屬於《史記》,雖然他在現實中遭受冷落,但司馬遷在史書中有權利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司馬遷看不起碌碌無為的人,也看不起受宮刑的人。所以當他遭受宮刑,只為了一個願望而苟活,那就是完成《史記》,在他自己眼裡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裡,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於指責皇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為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為、有事業、理想,看淡名利的心。

  《司馬遷》讀後感9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的司馬遷,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對任何事都要刨根問底。15歲時,司馬遷就認識9000多字,會寫8種文字,就連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都對他讚許有佳。

  司馬遷在41歲時開始寫史記,當時司馬遷已經當上了太史令,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一件小事,被人陷害關進了監獄,司馬遷被處以“腐形”,“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少年的時候,司馬遷把長安當成龍門;清、壯年的時候,他把宮廷當成龍門;知道他爸爸死去才真正看清楚,《史記》才是它的龍門。他用畢生的精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辛,把《史記》當作自己的一切、當作自己的生命,司馬遷的名字和他寫的《史記》一樣,永遠流傳於世。我們以後不論在學習中還是別的方面,都要學習司馬遷的這種堅定堅強的精神,不要被困難嚇倒,要勇於克服困難,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司馬遷》讀後感10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被封為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瞭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