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讀後感(通用11篇)

《陳情表》讀後感(通用11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陳情表》讀後感(通用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陳情表》讀後感1

  前兩天學《陳情表》的時候,湯老師說,讀李密的《陳情表》而不落淚者,視為不孝。當時,落淚者寥寥無幾,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學罷,我感觸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於其祖母的病,從他的文筆,足以見他對祖母的孝順。

  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愛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親就病了,因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顧母親,我自然就交給了外婆。

  我小時侯多病,經常感冒、發燒。外公身體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揹著我跑醫院。一個冬天的晚上,我發燒得厲害,額頭上滾燙滾燙的,外婆餵我吃了藥,一點也不管用,她只得揹著我往醫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額上卻冒出了汗珠。

  那一陣子,父親很少來看我,我認為那是因為我給他們帶來了不幸,大概都把我當成了災星(當然,後來不是這樣。)。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資,不僅要養活他們自己,還要養活我這個剛落地的娃兒。

  後來,母親出院了,我離開了外婆,但我還是還是經常去她那兒,我永遠不會忘記外婆待我的好。

  現在,我已進入重點中學上高中,也算圓了外婆的一個夢。她自己沒有讀書,但希望自己的外孫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謝謝您對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

  《陳情表》讀後感2

  曾經聽過一種說法,是說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己心裡的熱血寫成,就是當年干將、莫邪是用鮮血淬出的天下最鋒利的寶劍一樣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與靈魂的作品.可以超越時間和語言的限制,拔動所有人的心絃,因為它們所包含的,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本質的情感。

  《陳情表》再一次地驗證了這種說法的正確性,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後的我在掩卷之後不禁潛然淚下。

  本來已極盡淒涼的身世,由李密寫來,只覺得每一個字都閃著盈盈淚光,每一句話都讓人的鼻端忍不住陣陣的酸楚。那寥寥的幾百字,卻像幾萬根細密的小針,綿綿地刺著人的心,一股熱熱的潮流從心裡向外湧著,佈滿全身每一個毛孔,說不清是酸,是澀,還是苦。這感覺還不是像潮水那樣排山倒海般地襲來,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無數的支流,纏綿,悠長,細密,在胸臆間、腦海裡久久地徘徊。

  李密真的是用他的那顆心、那腔血寫就了這篇文章,眼前甚至可以看見那一片正在跳動著的鮮紅。40年相依為命的祖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就是他整個的靈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這樣的語言所能夠形容,對於他來說,即使傾盡了整個生命也無法報償其萬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祿,一切都加起來也及不上對祖母多一天的奉養;一絲的親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無法換取。

  千年之下,境遇迥別,但我依然淚下。也許,所有感人至深的文字都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貼切華麗的言辭,而是那穎拳拳的赤子之心。

  《陳情表》讀後感3

  讀名篇《陳情表》,能夠讓我們反思自身義不容辭的職責。

  “百行孝為先”。李密是一個典型的孝子,他的《陳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卻用自我的溫暖讓這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做相是多少讀書人畢生的夢理,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時,李密卻不曾忘記自我的祖母,他堅決地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明白,“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感恩詩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愛老是每個子女的職責與義務,孝敬自我的父母是義不容辭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並把它發揚光大。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以往告訴人們:“感恩即靈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古人如是說。入選感動中國人物的孟佩傑,就是用她的行動踐行了這一古訓,孟佩傑父母相繼去世後,由養母照顧,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幼年的她開始為生計而操勞,承擔起待奉養母的重任,養母照顧了她3年,她卻要照顧養母一輩子,不離不棄。孟佩傑被距家百里的大學錄取,由於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著養母上學,悉心照顧養母。這位平凡的女孩,在我們看來,不離不棄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孝子的擔當,更為我們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

  有人說,“感恩”的昨日叫明理,“感恩”的今日叫回報,“感恩”的明天叫傳承。試問:千年華夏禮貌如何傳承,我們的民族氣節又將如何秉承?如今社會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來來往往的人們的目光,和從前大不一樣,低頭匆忙趕路的,他們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幾乎是呆滯的;拇指一族,他們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機螢幕上,那目光有時是旁若無人的,卻幾乎是隱晦的,沒有探索和發現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熱誠,僅有感恩的餘溫才能重燃那偉大的聖火!學會感恩吧!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時刻感受到幸福和歡樂!

  《陳情表》讀後感4

  有些感動,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該如何訴說。讀《陳情表》,給我的便是這樣一種感受。

  讀第一自然段,他命運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讀第二自然段,他選擇如何艱難,我不同情;而讀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卻無法不為之動容!“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致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費遠。”讀到這裡,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與祖母生命融合一體,祖母生命一點一點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點一點離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換取一次報恩的機會。

  親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為它常始於相依為命,而終於傾力報恩。《陳情表》,便是最典型地體現了這種偉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於江湖。作文

  《陳情表》讀後感5

  讀《陳情表》,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懂得了:“世界上沒有一條路可以一馬平川,沒有一個人可以隨心所欲”但人生卻因“孝”更具有歸屬感更加真實。

  《陳情表》作者李密,面對當朝的高官厚祿,面對自身的安全,他選擇了“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李密面對忠孝兩難的境況毅然決然盡孝之心讓人感懷。

  自古以來,人們行事都以“白孝善為先”中國古代各種律法束縛人們,而違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對殺頭之罪也選擇侍奉養育自己的祖母。開頭先寫年幼的孤苦,祖母劉是唯一照顧他並將他養大。他本人也是;“無伯叔,鮮兄弟,晚有兒息,祖母對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堅持以孝結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寫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廢離。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動君主的也就是中華美德中的孝。

  文章後面寫到官府的催逼,同時又寫了祖母劉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沒有做別的解釋,一個“孝”字貫穿全文,更體現李密的馳騁孝心。由此讓人們聯想到李密的“大孝”,卻讓千年之後的現代人打了折扣,讓某些人感到羞愧,當下社會高速發展,人類文明逐漸走上新的高度,但傳統習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且要你付諸行動。當你向長輩行孝時,不僅寬慰了他們,同時你的形象在旁觀者眼中也會高大起來。保持這份態度,你會發現,天空是那麼寬廣,花兒是那麼芬芳,正午的太陽不再那麼焦灼。孝敬長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沒了孝,就像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我們要時刻謹記新一代人,肩負重任,我們要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陳情表》讀後感6

  “百善孝為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視。

  也許你忙於工作,學習而忘了給父母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你已許久沒有牽他們那乾枯的手;更沒有注意他們頭上又增加了幾根白髮。可是,當你出門在外時他們的心卻時時牽掛著你,真不愧“兒行千里母擔憂”。

  從你出身的那刻起,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開始把心思投入到這個小生命身上。小時候為了不讓你哭,他們想辦法哄你開心,因為你的哭聲會掛動他們每一根心絃,他們心疼。等你稍微大點了進入校門他們怕你受同學欺負總教你怎樣相處。每一天接你上下學便成了他們的工作。你大了,有自我的夢想了,開始變得有些嫌棄他們了,可他們不介意依然以微笑應對你。你可曾想過這一切是他們愛你!

  父母是你心靈的依靠,精神上的依託。他們總給你力量,讓你有足夠的信心應對生活。在你受挫時鼓勵你繼續努力不要放棄。也許你不明白當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績時他們有多麼的開心。即使不笑也掩飾不了他們內心的幸福歡樂。

  孝敬父母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職責,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趁他們還在珍惜他們,閒暇時給他們一聲溫暖的問候,也許你感覺微不足道,但這足以讓他們回味好久。抽出時間陪他們說說話,他們都會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學習,去多陪陪他們吧!讓孝心綻放,讓幸福綻放,讓愛綻放!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人的生活也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但不變的是親情,是孝心。一顆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濃妝淡抹只須本色,這會讓你的父母回味無窮。人生短暫,你能孝順他們的時間不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傳遞你的孝心吧!讀《陳情表》不哭則不孝。他教會你孝心的重要性,讓你再次領悟“百善孝為先”。讀過它我想你應感慨頗深。給你莫大啟迪。及時盡孝吧!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的光陰。讓孝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陳情表》讀後感7

  無意間讀起了李密的《陳情表》,細細品味,感激涕零,愧不堪言。才知道我虧欠父母太多,我要做的遠遠不夠。我該反思,更應該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大凡成大事者都必經歷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苦難是成長的磨礪石,只有經歷千錘百煉,才能練就堅韌不拔的意志。天降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會有心酸的故事。或許只有經歷過此等涅槃重生的歷練後,方顯出成功的來自不易,如此才能懂得珍惜吧。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一個經歷過孤獨和苦難的靈魂是充盈的,是富有內涵的大智大徹。那些標榜自己的、喧譁不止的永遠是無知者無畏的吹噓和賣弄。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聆聽別人。

  一個不用心生活,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是寫不出震撼心靈,催人淚下文章的。只有愛過,才會懂得珍惜。只有經歷過相依為命,才會不離不棄。

  善做的人不一定善言,說的再好,不如躬身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或許我能做的並非是多大的善舉,並非是多麼轟轟烈烈的行為。只需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些鼓勵和善意。如此就會少一些爭吵,少一些冷漠,少一些惡語,這些細微的差別卻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多一些包容,能夠在生氣的時候,壓制內心的躁動,等心平氣靜時候再開口。遠勝於當時口不擇言,事後再道歉讓人更舒服些。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學會剋制自己,也是一種成熟。

  百善孝為先。古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而我在父母面前有時候也不願意過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去處。因為我做出的許多決定,在他們眼裡未必都是正確的.,他們總是竭力勸說我聽從他們的。這種強加於人的姿態,讓我心裡很不服氣。雖然是出於善意,是為了我好,可我未必願意接受和領情。猛然間發現我與他們已經形成了如此之深的隔閡。是代溝?是觀念的衝突?亦或者是不同經歷早已讓我們的三觀大相徑庭。

  年少時候,我總是會竭力反抗。如今我彷彿豁然開朗了,人與人畢竟是不同的,又何必如此要求別人。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吧!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何不反身苛責於自己呢?即使自己真的錯了,從善如流,善莫大焉。也會讓自己活得更灑脫些吧。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要做的很多。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多一些聆聽,多一些包容,多關心一些他們的需求,並滿足他們的那些需求,即使委曲求全,只要做到皆大歡喜,又未嘗不可呢?往後餘生,陪伴他們的日子彌足珍貴,何不讓他們開心快樂呢?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報答養育之恩,不是掛在嘴上的華麗言辭,而是要付諸行動的親力親為。比如回家時候多買一些水果、蔬菜。雖然他們嘴硬的說:不用你買。也不過是心疼你,不捨得花你錢而已。多給他們講一些健康的知識,試著說服他們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帶他們去一些他們想去的地方旅行,誇讚他們的廚藝,鼓勵他們的進步。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正是組成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雲淡風輕的日子裡,尊重彼此,相濡以沫,和藹可親才更持久。

  人生一世,如駒過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相處最多的是家人,善待家人,溫暖的家會給你創造出好的成長環境。我們不必計較那些讓人難堪、不如人意的事。我們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笑臉和好脾氣留給家人。家和萬事興,和睦的家庭關係是你成長、成功的溫床,家人是你成功的後盾。你只有不斷的充盈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讓自己成熟起來。這樣才能給他們更好的愛護。

  做一個優秀的人,哪怕你不是最聰明的一個,但你必須是最勤奮、最積極的那個。只有自己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才能帶動家人的成長和進步。如此反反覆覆,相互促進,日復一日後。再回首,會驚喜的發現,你離那個曾經的自己越來越遠,你離你的目標越來越近,你的家庭關係越來越好,你進步就會越來越大。

  魚為奔波始化龍。不要害怕苦難和挫折,那些你該經歷的,都是你成長路上的助推劑。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才能讓你變得不平凡。不抱怨,不氣餒,以陽光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個黎明。(張利敏)

  《陳情表》讀後感8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既為孝子,不得為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節守志十九年凜然不屈的蘇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殺後依舊忠於漢朝。在忠和孝之間,蘇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忠。“單于壯其節”、“匈奴以為神”,但在後人眼裡蘇武卻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為先,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捨去哪種似乎都有悖於君子道德準則。

  而李密的做法卻是少有的忠孝兩全的典例。《陳情表》中李密在極短的篇幅裡,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對自己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與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並濃墨重彩地渲染自己對祖母劉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晉武帝對外打出的招牌,來顯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時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晉武帝對孝的推崇來達到自己供養祖母、辭不就職的目的。

  但是李密純粹只是為了盡孝而辭不就職嗎?

  我認為有三點應該考慮:其一,李密確實有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其二,李密是蜀漢舊臣,他既然不被後人認為是一個罪孽深重的惡人,那麼必定擁有對舊主的依戀。況且李密認為漢主劉禪是可以“次齊恆”的人,對於晉滅蜀漢,李密心裡是有些不服氣的。其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前車之鑑,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況且李密並不瞭解晉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李密可能認為此時不宜做官。

  如果以上三點原因真的都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看出李密處事之圓滑、周到,既有深謀遠慮,又能明辨當下時局。李密的孝,從陳情表來看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對於李密這一人物的褒貶評判,定然是褒獎佔據上風,但是在陳情表中意圖明顯想要打動晉武帝的抒情之詞難免讓後人眉頭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不孝”,但在我看來,讀《陳情表》時,隱隱有一種笑裡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辭背後藏著的是讓晉武帝不得不答應的合法合理的威脅。

  而晉武帝執意要召李密為洗馬的動機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兩點:其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攏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胸懷。其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繼承漢代以來孝治天下的政策,實行孝道來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徵召。文中說道“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說明李密已經說明自己的苦衷,晉武帝想必有所耳聞,為何還要屢次下詔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陳情表》如此一文來幫助他弘揚孝道,還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來任職?但這似乎又違背了徵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說晉武帝根本不知道李密的苦衷,本段僅為猜想。

  在浩浩歷史長河裡,為忠孝而夙夜憂嘆肝腸寸斷的文人義士數不勝數。但能擁有李密這樣忠孝兩全的圓滿結局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結局並不僅由個人來決定,更是時局的必然結果。在蘇武的處境下,忠孝兩全是絕不可能的。那麼蘇武難道就該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嗎?我認為是不公的,每一位為忠孝而痛苦抉擇或是舍忠盡孝、或是舍孝盡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頌、被讚揚。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兩全,有時兩者取其一亦為英雄。

  《陳情表》讀後感9

  宋代趙與時常言:“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且百善者孝為先。 李密初任蜀國尚書郎,蜀國滅亡以後,晉武遞徵招他為太子洗馬。他上《陳情表》致謝,懇請晉武帝同意他辭不負命,供養祖母,直到祖母死後他才出仕。《陳情表》廖廖數語就說了至孝,孝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春秋的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到禮學三綱五常,孝道無不貫徹其中。古時有一有人,幼時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幼時膽小,每至夏季雷雨天氣電閃雷鳴時,總

  母親懷裡。弱冠以後進京趕考中進士。回鄉做官。而母親已年老體衰。一次他犯錯,母親像小時候一樣打他。他卻跪下來哭泣。說道:“母親再也沒有以前的氣力了。不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因悲痛很久。,他辭官為母親守墓。每逢大雨之夜,總要跑到母親墓前陪著,害怕母親孤獨。這個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圖》,雖無吞聲嗚咽之態,而催人淚下。其孝只,其孝至,其孝堅,其孝專,其孝執。古有李密,今有孟佩然,他是全國道德模範。他因帶著母親上大學,獨自照顧母親,她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卻毫無怨言。其孝深切,勝千尺之飛流。醒醒吧。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陳情表》讀後感10

  剛背會了李密的《陳情表》,我覺得家裡有小孩的都要讓他背會,我的人生經歷不過才三四十年,所見所聞可以說相當有限。但在這短暫三四十年裡對我內心衝擊最多,力量最大,讓我最痛的只有一個字,就是“孝”。近到親戚朋友,遠到父老鄉親,少年時風風火火,中年時意氣風發,但是能夠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華文化,便是“孝”。讀了《陳情表》後,更是臨表涕零。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一個人,六個月大就沒有了父親,四歲母親被逼改嫁,九歲還不會走路,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有兄弟姐妹,連一個近一點的親戚都沒有,只有一個祖母扶養他,而祖母又多病,離不開湯藥。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衣食無憂,住的是高樓大廈,出門汽車代步,入室空調暖氣。我覺得我們已經很幸福了,為什麼還有人有哪麼多的憂愁?是不是我們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了?

  因為李密很孝順,又有文化,當時的太守推薦他為孝廉;後來刺史又推舉他為秀才;他都因為祖母生病無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別下了詔書,封他為郎中;沒多久又讓他做太子的待從。他都上表說明情況,不去就職。

  這個事情如果放到現在,大家一定會說他傻。放著朝廷大官不做,在家裡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對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讀後感·李密並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很簡單的道理,這也是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試想人如果和動物一樣,父母老了就把他們推到荒郊野外,聽任其自生自滅,那人還是人嗎?人何以稱為萬物之靈?烏鴉尚知反哺,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是人呢?

  曾子說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夠自己謀生的年齡階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發奮圖強,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百善孝為先,飲水要思源,願我們家家戶戶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滿!

  《陳情表》讀後感11

  李密曾擔任蜀國的官,蜀亡後,晉武帝司馬炎徵召他出任太子洗馬。他呈上陳情表辭謝,懇請晉武帝允許他辭不赴命,供養祖母。這樣的請求要讓晉武帝接受,十分困難,但最終李密的請求獲得了恩准,那麼,是什麼打動了晉武帝呢?在讀了無數遍文章之後,在思索了很久之後,我頓悟,是李密的人品讓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李密“知恩報恩”,不僅“知祖母的養育之恩、報祖母的疼愛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報皇上的重用之德”,這樣的人,還有誰會強行阻撓他的正義之舉呢?

  李密詳細敘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個月,慈父離世;四歲時,舅舅強迫母親改嫁;從小體弱多病,九歲還不能行走;既沒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說自己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對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棄盡孝而去朝廷為官。他希望自己像烏鴉反哺一樣能夠給祖母養老送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句句深情,字字血淚,讀者不得不感嘆李密乃真正的孝順,放棄名利的誘惑,只為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讓李密極度的惶恐。他真誠地向皇上做出解釋: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讓我擔當太子洗馬一職,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的。在李密的心裡,皇恩的確浩浩蕩蕩。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誠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謀求仕途宦達,而且,我現在只是亡國奴,不敢有所盤桓。為了報答皇上的重用應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諾,“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後,進朝為官,官至漢中太守。

  李密向後人展示了他偉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圖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