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範文(通用9篇)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範文(通用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1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而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我的語文老師:何老師。
因為在考實驗班的那段日子,我犯過許多錯,而讓我一直記憶猶新的是那一句:好的,我相信你。我一直都覺得,被人肯定,被人鼓勵,會是我最大的自信的源泉。
事情發生在一個上午,當語文老師讓我們拿出前一天寫的作文時,我總是遮遮掩掩的,理由是:作文我只寫了一半。後來,當何老師來檢查時,當看到我的作文時的眼神,就像一把利劍,直刺我的心中。當何老師問我原因時,我只能慚愧的低著頭,心裡默默地對何老師說:“對不起,何老師,我讓你失望。我不應該這麼放任自己偷懶。”
沉默了一陣子,何老師只說了一句話:“放學之前,把作文交給我!”我抬頭看向何老師,發現何老師的眼神裡包含了失望,還有我看不懂的情愫。我又低下了頭,眼神變暗了,心想:或許何老師真的對我很失望吧。
第二天,可是當我看到何老師在我作文評價上寫了的話時。黯淡的眼神,又有了新的光彩。評價是這樣寫的:我想看到你的行動,對自己不能太放鬆。加油!當我看到這兩句話時,立馬提筆回覆道:何老師,謝謝您對我的鼓勵。我想這一定是我最後一次在放鬆自己了。我在這裡向您保證:以後我一定認認真真完成老師們佈置的作業,再也不偷懶了。
後來,何老師給我的那一句話是:好的,我相信你!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可卻讓我找回了那個最原始,不愛偷懶,總是認真完成作業的自己;簡簡單單的一句肯定,卻讓我改變了許多習慣。有時想改變一個人或許很難,可有的時候改變卻只在於那一句“我相信你”。
我很感謝這位老師,因為她的那一句肯定,一句對我的鼓勵,使我再也不會偷懶!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2
在小學的生涯裡,老師的教導不計其數,但是有一次教育深深的印在腦海裡,就是這一次教育使我知道了如何禮貌待人,終身受益。下面就聽我講講吧。
一天,老師要讓同學發作業。當時,大部分同學都在寫數學作業。老師就問:“誰寫完數學作業了?幫老師把作業一發。”突然,老師發現我正在悠閒的看書。便叫道“李佳興。”我因為正在看書,所以沒注意聽老師的話,所以對老師叫我的原因全然不知。便隨意膽大而又疑惑的回答一聲“嗯?”老師接著又說:“你來把本子一發。”我聽了,馬上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心理的石頭總算放了下來。便急忙奔到講臺。拿起本子就跑。老師又說:“李佳興,你過來。”我又不耐煩的馬上跑過去。“我叫你肯定是有事的。你剛才那個嗯是很不禮貌的,同時又對別人不尊重。以後別人叫你,就要立刻應答。不然會讓他們感到你沒禮貌。”老師語重心長的說著。我也把老師的話深深記在心裡。
我仔細地會回想著老師每個字,是啊,這一個字說出是對別人多麼不尊重。以後我再也沒有不禮貌的答應別人。老師這番話令我成為更有禮貌的人。謝謝您,老師。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3
您的眼睛是我永遠的牽掛,即使我走過千山萬水,卻總走不出您那慈祥的目光;您的呼喚是我永恆的溫暖,無論悽風冷雨,您總是為我點亮心中那盞燈;您的背影是我永生的眷戀,您的堅強牽引我們勇往直前。
每當上課的時候,您的眼睛總是注視著我們位同學,生怕我們不聽課。而放學的時候,您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炎日當頭,您總是騎著您那輛老式的腳踏車,在學校到家的路上來來回回;可是,您到學校,到教室卻比我們早。您為我們操了一百個心,無論是在學校、家裡,您生怕我們不聽話、鬧事,放學去電子遊戲室、網咖。您就像我們的爺爺,每當有同學犯了錯,您總是耐心地教育他們,從不隨便交給政教處。每天晚自修前,不管是不是您的課,您總要來到教室,看我們學習。有時候您在離教室不遠處看我們,雖然我沒看見您,但是,我感覺得到您就在我們身邊。每到晚睡前,您總是忘不了到宿舍督促我們睡覺,在我們入睡後,您還不時到宿舍抽查我們的睡覺紀律。當您離開宿舍的時候,我看到您的背影總是那麼匆忙,您還有許多的事要做。老師,您的每一天都在為我們操勞,卻沒有給自己留一點的空間和時間。
老師,您像路燈,照我們勇往直前,老師,您像船伕,拉我們渡過險灘急流。老師,我們想您,更由衷地感謝您。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4
一個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除了個人的機遇、勤奮努力外,恐怕還與他的家風和學風不無關係。良好的家風和學生早已經內化為他的精神血肉,在為人處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我國知名語文教育專家、語文特級教師於漪,15歲的時候失去了父親,半通文墨的媽媽,帶著五個幼小的子女,生活頓時失去了依靠,因為家裡經濟來源困難,從小於漪就幫助媽媽,補衣服、襪子、照顧弟弟妹妹。但是母親對孩子們的教育卻影響了孩子一生,她告訴孩子做人最最重要,第一要心地善良,這才叫人;第二要勤勞,自己吃點虧、吃點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幫助別人,媽媽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孩子們的心靈。
18歲的於漪離開家鄉江蘇鎮江,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學精神,滋養了於漪深厚的學識基礎,求學時代這些大家名師的身教垂範,沉澱了她血液中深厚的傳統文化品格。
縱觀天下有造詣的各界賢達,無一不是在良好的家風和學風薰陶下才有所成就的。
孟子幼時喪父,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對孟子的教育要求很是嚴格,為了給小孟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風和學風,她選擇了三次搬家,最後在一所學堂旁邊安頓下來,孟子專心讀書,終成一代大儒,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岳飛之所以能立志報效國家也與岳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在岳飛還年少時,為了激勵岳飛,岳母親自在岳飛背上刺了四個大字“精忠報國”,在南宋一朝,人們常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帶領岳家軍抵抗金兵,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生踐行了母親的願望:精忠報國。
錢學森、錢其琛、錢穆、錢偉長……這些聞名遐邇的行業翹楚、國之棟樑,都來自於同一個“錢氏家族”,都受教於同樣的家風家訓。錢氏後人依然保持著在清明祭祖、婚慶等重大家族活動時集體誦讀的習慣。從小接受的“崇文倡學、德才並重”式家庭教育對他們後來的人生成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傅雷家書》紅遍全世界,就是因為傅雷把兒子傅聰培養的比他還優秀,父子之間的通訊整理起來就是一部教育子女成長成才的通用教材。其實,他們父子就是亦師亦友的父子關係,傅聰從小就沐浴在良好的家風和學風中。
作為一名教師,在家庭中要積極為子女打造良好的家風,營造良好的讀書書環境、作風民主的生活環境、培育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愛國愛民愛黨的.高尚情趣;在學校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風,比學趕幫超、不懂就問、勤學苦練、立報國志、樹民族情。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5
今天在小主人報新聞學校寶山分校老師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易買得超市和廣場就“家庭教育系列”問題進行採訪。
一進超市我就盯上了一位領著小弟弟的叔叔。我一個箭步走上前微笑著開始了我的採訪,“叔叔您好,我是小主人報新聞學校的小記者,請問能接受我的採訪嗎?”叔叔爽快地答應了。“在家庭裡你認為和孩子的溝通重要嗎?你認為父教在家庭教育中佔重要地位嗎?”叔叔和藹地說:“和孩子溝通當然重要了,因為不與孩子溝通就沒有辦法瞭解孩子幼小的心田,就沒有辦法進行正確的教育。在家庭中我認為父教應該佔重要地位。”叔叔話題一轉,語調黯淡下來,關愛地看著小弟弟,“但我的時間太少了,平時都是孩子的媽媽在輔導他,我只能在休息時帶他來玩玩,想想也對不起他。”我也想起了自己經常出差的爸爸,眼圈都要紅了。我急忙轉開話題“你認為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嗎?當你批評孩子時想過他的感受嗎?”叔叔笑了“孩子當然要多鼓勵為好,孩子都喜歡被鼓勵,他會把事情做得更好,但不是全部都鼓勵的,做得不好時也要批評的,不過批評他時確實沒想過他的感受。”“謝謝您接受我的採訪,你是一個好爸爸。”叔叔簽上了他的大名。
接著我採訪了許多父母,還採訪了一位來自美國的朋友,雖然他還沒有孩子,但從和他的交談中,我知道了美國家庭教育和中國家庭教育確實有很大差別。在採訪中瞭解到我們中國的父母之所以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習是和我們傳統的考試方法有關吧。
透過這次採訪,我知道了我們的爸爸、媽媽對我們的希望都很高,並且透過各種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愛。也知道了我們家庭教育的不足:就是大部分家庭都是由母親或長輩教育為主,父親基本都忙於工作,減少了和孩子溝通教育,使得一部分孩子沒有自立能力,嬌生慣養缺乏勇敢精神。我想透過這次採訪呼籲父親們多和孩子在一起,不要讓我們孩子的父教缺失。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6
母親,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不願意再當您的兒子,儘管您那麼愛我。
真的,我深深知道,您再也不能像愛我一樣愛任何人,可是您,卻愛得太過分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吃火鍋。我們去了火鍋城之後,有一個看起來十分年輕的服務員把我們點的各種火鍋料一一端上來。也許是剛剛工作,也許是因為路滑,她在把一盤肉丸放在桌上的同時滑了一下,肉丸有幾個掉在了桌上。您臉上立刻滿布烏雲,大聲呵斥那個服務生:“你怎麼這樣啊!這些肉丸子掉在桌上怎麼吃啊!什麼火鍋城,服務態度這麼差勁……”那個服務生臉上痛苦的神情告訴我她的腳扭了,但肉體上的痛楚遠遠比不上心靈上的羞辱。那種委屈、悲哀、憤怒、痛苦的眼神我怎麼也忘不了。最後,是父親勸阻了母親。母親還不罷休,硬是要服務生又拿一盤肉丸上來她才終於停止了吼罵。
我忘不了這個服務員的神情。她只不過是一時失手,母親,您何必這樣呢?您知道這個痛苦的陰影會造成多麼可怕的心靈創傷嗎?這個服務員也許才剛參加工作,經過您這頓訓斥後,她以後的社會生活會受到多大影響,您又想過嗎?我試圖說服自己,告訴自己母親是因為愛我才會這麼生氣的。她只是不想讓我受到傷害。愛是可以包容一切的,我知道。可是您卻忘了愛的真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您只顧愛我,卻全然不顧其他人的感受的話,這就不是愛了,這是自私。
每次我看見您因為我受到傷害而去千百倍的傷害那個傷害我的人時,每次我聽見您偷偷對我說這個好的學習方法不要告訴別人,免得別人成績比我好時,我都心如刀絞。我無數次想與您談心,都被你漫不經心地拒絕。我無數次想讓您看一些關於“高尚心靈”的名著,都被您以“看不懂”為由擋了回去。
有時我想,是不是我降生在這個家庭,成為您的兒子,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一個玩笑?
所以母親,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寧願降生在另一個家庭,儘管您,那麼愛我。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7
老師,在這裡我代表全班同學向你說聲謝謝,並祝你越活越年輕。
俗話說得好,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培育著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蠟燭”,照亮了我們,卻燃燒了自己;老師是“擺渡人”,把我們送到知識的彼岸;老師是一層一層的“階梯”,讓我們踩著去攀登知識的高峰!
我們已經相處了半個學期,我們雖然沒有考出令你理想的分數,但是你卻為了我們,早出晚歸。記得上次,你還因為早起而感冒了。你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在我們童稚的心靈中播下了美好的種子!
在這裡,我要向你再說聲對不起。因為這次考試我才考了一個極不理想地83分,離考試前我還對你說考95分以上的。像我這種學習好的學生足足考90以上,而我,又忘記了你對我們說的話“考試完要好好檢查,不會的題要認真思索”。
老師,請你相信我,我保證期末考試考個理想得分數來報答你對我們的教育之恩。老師,請你看我的表現吧!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8
常常聽人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花園裡辛勤的園丁,是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這些比喻都十分恰當,我個人認為:老師是愛的別名。
《偉大的教師》中,王雙玲老師是把愛融進對孩子們的教育中去的典範。王雙玲老師心臟不好,理應休息,但她卻不知疲倦地教育孩子、關心孩子。她對生活貧困的王雨婷同學百般照料,王雨婷同學由原來的不及格變成及格甚至優秀,這與王老師的努力、關心是離不開的。小鵬的父母因賭博罪而坐牢,王老師二話不說就把小鵬接回自己家中,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般。王老師對軋斷了腿的同學的鼓勵使那位同學勇敢地站起來。這樣的好老師和同學們融為一體,把愛注入孩子們的腦裡、心裡、血液裡。可惜,最後由於王老師心臟有問題,過早去世了,被王老師的愛所感染的孩子們為王老師開了個小追悼會,看到這裡,我禁不住流下了幾行熱淚。王老師在孩子手中的燭光裡,永遠是微笑著的,王老師永遠活在孩子們的心中。
看完影片後出來,外面的風仍然在猛烈地吹著,但在我體內,有一股暖流在來回縈繞著,沸騰的熱血使我心裡感到溫暖。仔細看看我們的身邊,不也有類似於王老師那樣的默默奉獻的好老師嗎?黑板前溫柔甜美的聲音,下課後和同學們一起玩樂的歡呼聲,噓寒問暖的親切的聲音不常常在我們耳邊響起嗎?老師是愛的別名。
我的願望是當一名優秀的老師,我相信我能做到,因為我明白:在愛和教育之間,是不能容下一個頓號的!
家校共育樹德立人第二期觀後感9
咱們中國的家庭自古以來注重“耕讀”,而今無需耕作,教育自然成了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自然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在當今社會教育的主體應當是孩子,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是起引導作用。
家庭教育中,“養不教,父之過”,當今社會,物資生活富足,自是不會出現“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的悲劇——既然“犬馬皆有所養”,那麼家庭對孩子的“教”便愈發重要。當今社會萬物互聯,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也愈發緊密,沒有人能再像隱士一般斷絕與社會的聯絡。所以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對孩子的“教”與“養”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諸葛亮的《誡子書》中開篇既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見品行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溫文爾雅、謙遜有禮,這都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像新聞中報道的“為等孩子父親上火車,而堵門影響列車啟程的母親”便是典型的反面事例。父母的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成為了理性的、有教養的人,只有真正成為了一個人,孩子才可能去投身社會,發光發熱。
當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為了一個文明理性的現代人,學校教育便要傳授給孩子知識,引導孩子發現自己,認識自己。
嚴師出高徒,彷彿是中國人對學校教育的判斷。但真的只是如此嗎?嚴,固然是對的,但嚴的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專心學知識——壽鏡吾先生會打手板,但是打手板是為了讓孩子好好背書。因此只要能引導孩子的良好發展,那麼無論嚴或松都是起積極作用的。更為重要的,是在學校教育中,學校和老師要為孩子提供平臺去發現自己的興趣、能力,為日後的發展尋找方向。魯迅先生在1908年發表的《文化偏至論》中說:“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則尊個性而張精神。”我想這便是如今學校教育的宗旨――立德樹人,尊重個性。那麼在這個標準下,嚴不是準則,而在於“導”,如何引導學生髮現自我。因此諸如“遊學”、“科技創新比賽”、“藝術團”等新興課程應運而生,成為幫助學生的“梯子”、“路燈”,引導孩子去探索世界,發現自己,尋求理想。而非像過去“填鴨式”的教導孩子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
這種“幼者本位”式的教育理念,在當今社會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著,潤物無聲,靜待花開,想必在如此教育理論下成長的新一輩年輕人,在花開之時,定能成為中華民族新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