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的讀後感(通用10篇)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通用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的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1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我很早就讀過,百看不厭。他的詩淡然悠遠,卻在美妙的意境中飽含著離愁和憧憬。仿若他生命的輝煌而短暫,便如這般“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那如新娘般的金柳也只在他的心頭一晃而過,留下無限的情悠悠思悠悠,縱然他甘願化為水草,那也只是揉碎在浮藻間的夢。

  尋夢而來卻悄然離去,心中有笙簫響起,夏蟲沉默,康橋沉默,詩人沉默,我沉默……

  慢慢讀來,美好而傷感,我們的情思不由化在這濃濃的詩意裡,隨他而去。誰說他沒有帶走一片雲彩,他把我們的魂魄都帶走了,最後只剩遺憾和悵然……

  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清麗秀美的詩句,宛若輕柔委婉的一首歌,輕輕地唱來,撥動著我們的心絃,顯得柔美悠遠,難分難捨。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2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人是崇高的、讚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緻。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物件,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

  詩人善於將人格化的景物與內心情感的描繪相融合,盪漾在心頭的金柳的豔影,勾起“我”遐想的招搖的青荇,幻化出彩虹般夢境的清泉,載著“我”在星輝下尋夢的小船……這些都飽含著詩人對康橋別樣的感情。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3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春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春雨也為我憂傷,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讀徐志摩的康橋,竟有種說不出的無奈,一直都在用力的成長,不願提及生命無法挽留的疼痛。世間腳步太匆匆,努力地想去擁有更多的輝煌和精彩,可惜我們卻無法預知未來,人的一生總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記憶卻是那麼的刻骨銘心。

  誰從誰的青春裡輕輕的走過,留下了永生不滅的笑顏;誰在誰的花季裡輕輕的停留,溫暖了一世的相思;誰又從誰的淚眼中悄悄的消失,寫滿了遍體的憂傷。這世間,終究不是誰是誰的誰,因為誰也許不起誰,承諾太重也太世故,生命又如此脆弱,經不起折騰,不如輕輕的來,悄悄的去來的乾脆。

  回首眺望,三生奈何橋依舊,菩提樹下誰還在手執錦書虔誠焚香?誰又在告別康橋,執妙筆書寫一腔惆悵?非徐志摩也!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4

  不知大家有沒有讀過詩歌《再別康橋》,如果讀過,讀懂了嗎?我雖然剛開始沒怎麼讀懂,但後來,我漸漸理解了其中的含義。

  《再別康橋》是一首十分優美的抒情詩,它是詩人徐志摩在1920年秋天,再次到訪英國,舊地重遊詩興大發時,寫下的一首詩。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康橋的美麗景象描寫的真實細膩,因此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徐志摩在第一節中連用三個“輕輕的”,表達了他離開母校劍橋大學的悲痛心情,讓我們感到他輕輕的來臨,又輕輕的離開。

  二——四節略長,但作者卻把康橋夕陽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等景物描寫的淋漓盡致。這一段其實還用上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又將“榆陰下的潭水”,比作了“天上虹”。使用了這種手法,會讓人覺得這句子十分美麗。

  而五六兩節,作者使用了“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等幾個疊句把這首詩推向了高潮。

  最後一節有以幾個“悄悄的”來和第一段的“輕輕的”作為首尾呼應。

  這樣一幅色彩明豔的畫卷,其實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因為康橋的美麗,才會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放下!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5

  傍晚。天空泛著暖暖的橙色,遠處的大本鐘的鐘聲已隱約在迴盪,在一片幽靜祥和的康橋,這顯得有些突兀驚起的一隻青鳥擦著紫灰色與銀色蘆穗,撲魯撲魯飛遠了。

  一位詩人正立在康橋邊,他眉宇間流露出掩飾不住的憂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啊,黃昏,意味著即將結束,意味著這美好的一切都將成為回憶……

  忽然,他眼睛一亮,臉上因激動而泛出幾朵紅暈,但他的雙眼卻如蒙上了水汽一樣,沒有焦點,空洞,迷濛。他快步走向不遠處的拜倫潭。盛夏的榆樹格外茂盛,在平靜的潭面上映出模糊的倒影------就如詩人的這個迷離的夢,真實又遙不可及。但他絲毫沒有想到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往日的回憶中了。啊,這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天上虹!天空中竟出現了一道彩虹,她輕輕地飄進水中,被榆陰與緩慢浮動的水藻揉成一片片的。散落在水中。詩人注視著,心裡孕育已久的夢,一如這夕之虹,慢慢沉澱,閃耀。

  詩人的眼神越發柔和起來。他幸福的樣子就如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兒;世界在他的眼眸裡被濃縮成了半圓形的黑白影像,記憶的潮水不斷湧動,昇華……

  夢,在不斷延續……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6

  康橋,就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1920年之1922年,這兩年時間是作者在此學習。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所以他後來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作者故地重遊。在回國的途中,他創作了這首詩。可以說,“康橋”兩字一直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徐志摩在第一節寫他離開母校的心情十分悲痛。連用三個“輕輕的”,讓我們大家都感覺到詩人輕輕的來了,又輕輕的走了!

  第二節至第四節,描寫了康河的泛舟尋夢。夕陽中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這些景物都出現在眼中。這段又用了暗喻的修辭方法將“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陽中的新娘”。又將清澈的潭水比喻成“天上虹”。這種手法使這幾段變得十分誘人美麗人。

  第五、六節,作者借用“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是這首詩詩推向高潮。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第一段三個“輕輕的”形成首尾。

  胡適曾經說過:“他的人生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主張。這首詩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7

  再讀徐志摩《再別康橋》,別是一番感嘆。

  徐志摩曾多次訪問康橋,也曾寫下數篇有關康橋的膾炙人口的文章,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他曾醉心於古老、寧靜的學術之地康橋,在河光林色的康河,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可是在他最後所寫《再別康橋》的詩作裡,再也沒有“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之情,也不再熱切的希望再見遊地,而只是悄然地的抒發著那種“絕對孤獨”的感受,他是“輕輕地來,悄悄地來”來這舊遊之地。

  在這裡,他要傾心關注的只是漫遊康河上的情景。雖然看到的仍是“柳影”、“榆蔭”,但心境不同,感受不同,就是那一泓綠波,也只是彩虹般的夢,儘管像新娘一樣的美妙柳影,也曾在心中“盪漾”,可是,這個夢,也不是長篙撐一葉扁舟,溯洄上流所能尋找到了的。從康河上,目前所能找到的,不再是過去所曾愉悅過自己思想靈魂的靈丹妙藥,而只是想“甘心做一條水草,在水裡招搖”。就是那過去的滿船星輝放歌的日子也已消逝,如今,康橋的夜晚,只是一片“沉默”。歌聲息了,離別的笙蕭不能靜悄悄了,再也沒有哪一位來為君奏一曲“驪歌”,就連白日滿耳聒噪的夏蟬,也突然一下子沉默了起來。在這沉默的時刻,詩人感到的不是象遠離家鄉時的那種“魂牽夢縈”的別情,當然也不會生髮出“重遊”的迫切心願了,詩人心頭縈繞回首的只是毅然的悄悄離去的黯然情愫。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8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在此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絲,融匯在所書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裡,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全詩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的將詩人對康橋的的愛戀,表現的真摯、濃郁。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匆匆的人們沒有抬頭仰望過西天那一朵悽美的雲霞,有沒有看到過一隻輕靈的銀燕在七彩的雲幕下振翅翱翔,輕輕地沒有一絲汙濁的雜音。那就是他,一個灑脫不羈、柔情萬種的浪漫才子,一個把人生演繹的轟轟烈烈的著名詩人。

  漫漫的長飛,飄過大海,飄進倫敦,飄進那個久別的康橋。“在浪漫的國度裡,接受詩的洗禮,放縱對美的追求,雙膝跪地膜拜夕陽最後的輝煌和悲壯;徹夜躺在自然的懷抱裡,擁抱著夜,擁抱著夜裡所有美好的一切,在大地溼軟的懷中睡去”,追求浪漫的人生,釋放浪漫的激情,將它化作綿綿的詩雨,在漆黑恐懼的夜裡給茫然的行人以沁人心脾的希望和溫柔。

  詩意綿綿,情意濃處,渴望愛神的垂憐。悽美的愛情伴隨著風兒、花兒、鳥兒、草兒的低唱,伴隨著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伴隨著舒曼的《夢幻曲》在優美的詩中上演。在矛盾、追求、掙扎、迷戀、折磨、逃避和鬥爭中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戀愛狂想曲。

  一切都如他期盼的一樣……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9

  我輕輕地開啟書,低聲地讀著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多麼美麗,多麼豐富的哲學詩句,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不斷回味。

  徐志摩是一位著名的現代詩人和散文家。康橋情結貫穿于徐志摩的詩文創作之中,其中以《離開康橋》最為著名。在第三次歐洲之行回來的途中,徐志摩去找他的英國朋友,但是很遺憾,他的英國朋友都不在那裡。面對洶湧的大海和廣闊的天空,他寫下了回到劍橋的感受。

  輕輕地合上書,我的思緒還沒有從柔軟緩慢的情節和深深的回憶中走出來。徐志摩在《再別康橋》裡回憶的舊事,像一場夢,夾雜著許多淚水和歡笑。

  我童年的記憶不亞於徐志摩的。仔細回憶,童年的時光總是那麼快樂。第一次“咿咿呀呀”學說話,第一次去上幼兒園,第一次考試得到100分,第一次有著那麼多的回憶,回憶即使被風吹走,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對我的牽掛,會一直埋在我記憶的深處。

  童年已經漸漸遠去,現在,我已經成長為一個充滿理想的青年。祖國美好的未來,還在等著我們去創造呢。我想這就是徐志摩的想法。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我十分喜愛這首小詩,安靜而深沉。我想,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從現在開始,抓住每一分每秒,努力學習,掌握優秀的技能,在未來才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再別康橋的讀後感10

  風平浪靜,踏上歸國的船隻,行駛在浩瀚的大海上。這時候徐志摩會想些什麼呢?

  畢竟那是他曾留學的康橋,留下了他美好的回憶。在夕陽下,他走在河畔,看著那柔情似水的柳樹,似乎如同夕陽中的新娘,望著水中的倒影,盪漾在心頭。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橋的柳樹是如此嬌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動人,那康橋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在那裡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夢。不遠萬里踏上征途,到康橋留學,為的就是學有所成,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奔赴康橋後,卻發現康橋如同夢幻一般美麗,“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康橋的一切事物就連那榆蔭下的一潭,都沉澱著作者彩虹般的夢。可見作者對康橋是情有獨鍾。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橋,而是遠離它,帶著對康橋美好的夢,漸漸離去,回首康橋,漸漸遠去。美好的夢,輪廓漸漸模糊,只變成了一點,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橋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現在卻要驟然遠去,留下的是無比的惋惜和憂愁。

  或許作者不是為了寫愁,只是為了安慰自己,留下紀念而寫下這首詩。但從文中卻表現出那樣的灑脫和寬廣的境界。揮手作別,那是作者的不捨。“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是何等灑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淚沾衣裳,有的只是揮手告別雲彩的瀟灑與自然。

  懷著憂愁,卻能表現出瀟灑與風度,憂愁不能佔據整個心靈,是因為心境開闊,便能容納憂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