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通用4篇)

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通用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通用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讀後感1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獨,書看得很快,可資訊量太大,反而還未消化完畢,停留在對一本好書囫圇吞棗泛讀一通的階段。相信還要反覆咀嚼幾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對人類歷史的諷刺有多深。目前我對百年孤獨的理解僅是這是一本介紹一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過程,圍繞著其中兩個兄弟與取了他們相同名字的後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條與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並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族付出一生。他們在馬貢多生活,在這個孤獨的小鎮與以馬貢多小鎮為中心形成的一個範圍活動著,在這裡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昇華,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以及執著的信念,履行著他們從生下起就無形中擔負著的職責,為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認為必須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每個人是獨立的,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家族,他們最大的相似點,就是孤獨二字。孤獨,打自這個家族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這個家族的命運緊緊的相連在一起,他們生來是孤獨的家族,死後也並沒有逃脫孤獨二字。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必須揹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裡,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資訊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援。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最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裡,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2

  “這是一種黃昏的幽會。皮埃特羅·克列斯比總是傍晚才來,鈕釦孔眼裡插一朵梔子花,把佩特拉克的十四行詩翻譯給阿瑪蘭塔聽。他們坐在充滿了玫瑰花和牛至花馨香的長廊上:他念詩,她繡制花邊袖口,兩人都把戰爭的驚擾和變化拋到腦後;她的敏感、審慎和掩藏的溫情,彷彿蛛網一樣把他纏繞起來,每當晚上八時他起身離開的時候,他都不得不用沒戴戒指的蒼白手指撥開這些看不見的蛛網。”

  初讀《百年孤獨》時被其中空無一物有如輪迴的孤獨震懾,又感動於穿插於其中的那些純淨的片段和扭曲卻動人的愛情。對這部享有“最迷人的噩夢”之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代表作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些淺顯的東西,也許應該感到慚愧。

  印象最深的是家族中第二代的阿瑪蘭塔。在愛上了與姐姐雷蓓卡熱戀的義大利人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對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加以詛咒甚至實質性的阻礙卻被一一化解後,阿瑪蘭塔終於在婚期將至時作出對雷蓓卡下毒這一殘酷的決定。然而此前一週,年輕而在家族中深受愛戴的雷梅苔絲的意外死亡無限推延了,雷蓓卡在漫長的等待中移情於漂泊於海外輾轉至故鄉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兄長並與之結婚,阿瑪蘭塔也終於獲得了她渴望已久的愛情。而在她得到了本應是她魂牽夢繫的求婚後,她卻毫不留情的拒絕了。也許是出於面對改變和情感時的怯懦,也許是因為看到了深愛的人在短短的時間裡互相遺忘開始了新的熱戀而讓她不再相信愛情(或者皮埃特羅),也許更多的是出於作者為她安排的、她無法反抗的孤獨命運,阿瑪蘭塔始終以她的冷漠折磨著皮埃特羅、折磨著她自己。當皮埃特羅在絕望中自殺後,她把手放在火上反覆灼燒,直到散發出了燒焦花朵的氣味。用來包紮傷口的黑色繃帶一直纏在她的手上,伴她一生。

  而這只是她生命中悲劇的開端。她的高傲導致了她的孤獨,而她的孤獨又讓她有了一種獨特的迷人氣息。這種氣息讓由她撫養長大的兩個孩子都深深的愛上了分別比他們年長十幾歲和幾十歲的阿瑪蘭塔。而無論是阿瑪蘭塔的長輩身份還是她的孤傲都讓她不會接受這些感情,只是在奧雷良諾霍塞熟睡之時,她會潛入他的房間;在霍賽阿卡蒂奧前往羅馬之時,她會偷偷的難過。而她的兩個後代也在對她的無盡思念中死去,關於阿瑪蘭塔的記憶有如泛黃的舊照片,窒息在孤獨和戰爭的泥沼之中。在她生命的終端她在走廊繡花時看到了長相有如普通中年婦女的死神,在死神的指點下開始縫製自己的裹屍布,最後在一個夏夜的晚上無疾而終。

  最初我相信梅梅與巴比洛尼亞產生的是真正的愛情,然而在此後的閱讀中我更傾向於認定梅梅並沒有愛上巴比洛尼亞,至少在她離開家庭之前是這樣。布恩蒂亞家族代代傳承的不只是血脈,更是流淌在他們血脈中的孤獨。而梅梅正是在反抗這份與生俱來的孤獨。她是家族中的一個異類,一個叛逆者,她從始至終看似順從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為自己的逃離做準備,而這份所謂的愛情也不過如此。與一個地位卑下的人相愛不過是她的反抗的一部分。然而最後她的命運還是無可避免的被她的母親左右,在修道院中荒蕪了自己的年華,讓讀者為她感到一陣深切的悲哀。

  同為家族第五代人的梅梅的妹妹,阿瑪蘭塔·烏蘇婭生命前半部分的故事則簡單得多:在她小時候,姐姐梅梅在修道院生下的孩子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被送回家中,由於母親的努力隱瞞,她始終不知道這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玩伴的真實身份。隨後她前往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與比她年長很多的飛行員加斯東結婚,生活似乎幸福而美滿。然而她隨後執意要回到馬貢多這個她長大的破舊城鎮,年輕而精力充沛的她致力於改變這個破舊城鎮的現狀,試圖讓她重新煥發活力。丈夫也一如既往的同意著她任性的要求。然而在這一要求改變了她的命運:在故地阿瑪蘭塔·烏蘇婭與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再次相遇並相愛,加斯東獨自離開了這裡。然而在無限的破敗和荒蕪中阿瑪蘭塔·烏蘇婭和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並沒有感到痛苦,因為他們是真心相愛的並認為自己是人間唯一幸福的人。在隨後的生活中他們有了一個孩子,眼神中有著家族中出現在不同人身上的深邃思想和衝動熱情,卻沒有一絲孤獨。正如作者所說,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為了重振家族血脈的,因為他是“家族百年中唯一一個因愛而生的孩子”,在這裡似乎看到了一絲這個破敗家族的希望,然而這個孩子有著一條全書之初時提到的因近親結婚而出現的豬尾巴,母親因出血過多而死,孩子也在出生不久就被螞蟻吃掉。剛剛出現的希望就此幻滅,全書也隨著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翻譯出羊皮書的最後一行字後被颶風颳走告終。

  覺得這是全書最悲哀的一個部分,在這個因為沒有愛情或無法直面愛情而衰敗的家庭中終於出現了愛情,而又因這份愛情徹底毀滅;家族中傳承百年的孤獨被最後一代人消滅,而消滅孤獨的人自己也被毀滅。這就像是一個可笑而悲哀的悖論,無論怎樣,布恩蒂亞家族都無法逃離被毀滅的命運。

  然而在書中這些絕望的故事之外有著更為平凡的美好,那就是馬爾克斯本人的妻子在他創作《百年孤獨》一書時的辛勞:馬爾克斯說,“要沒有梅塞德斯(他的妻子),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她負責為我準備條件。幾個月之前我曾經買過一輛小汽車,後來我又把它抵押了出去,把錢如數交給了她,心想還夠用六個來月的'。可是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寫完這本書。錢用完了,梅塞德斯也沒吭聲。我不知道她是怎麼讓肉店老闆賒給她肉,麵包師賒給她麵包,房東答應她晚交九個月房租的。她瞞著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擔起來了,甚至還每隔一段時間給我送來五百張稿紙。不管什麼時候也少不了這五百張稿紙。等我寫完這部作品,也是她親自到郵局把手稿寄給南美出版社的。”在讀過《百年孤獨》全書之後,最後感動溫馨了我的,是這本書寫作背後的這段溫暖故事。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在卓越和噹噹上都沒有看到賣,原版書又讀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讀了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電子書。

  在韓度百科“百年孤獨”詞條裡,第一句是: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讀完,甚至還沒讀完的時候,腦海中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魔幻現實主義神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孩紙們你們都傷不起啊傷不起!

  小說的描述其實比較混雜。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後,當奧雷連諾上校想起balabala”這樣的描述,在小說的內容中也有大量回憶以前或者先預知以後的寫法,而且多半是多線穿插。小說的描寫風格絕對不屬於普通小說那種活色生香的生動,但是相當流暢,人物個性也塑造得豐滿。

  好吧,這些其實說了跟沒說一樣,世界級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在寫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無可挑剔。整本書看下來之後,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無厘頭的。

  1、歷史在不斷地重複,布恩蒂亞家的人永遠帶著那麼一股清冷的孤獨,男女都一樣,連有著同樣名字但是不同輩分的人都有著相似的氣質。書中那一遍又一遍強調的孤獨真讓人覺得好孤獨。

  2、時間在故事裡看著總是快的,但是轉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後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說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3、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並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於ZF和商人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傷害除外,作為東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說後面附錄裡所說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後後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了。而最後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4、故事裡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後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為這個家庭創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為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

  百年孤獨讀後感4

  我在看《百年孤獨》前也問了多少人,這本書怎麼樣。很多人跟我說,很好看,很好看,真的很好看。但他們的評價只有很好看三個字。我試圖看過好幾次,每次都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幾年後某個朋友跟我提到說這本書很好時舉例說,你看頭一句: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是不是很贊?其實我很早就聽說這句話很有名,但一直不曉得有名在哪兒。那個朋友解釋說:這短短一句就包括了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馬爾克斯開創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讓小說迴歸到了敘述的本質,對後來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許多人都效仿了這種敘述方式。那一刻,我忽然決定重新開始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

  百年孤獨,何謂之孤獨?

  奧雷連諾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魚。金魚一共二十六條。他每天都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他又拿它們在坩堝裡熔化,重新開始。

  阿瑪蘭塔的晚年是在縫製殮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

  烏蘇娜瞎了之後發現:當其他的人在房子裡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蘇娜就憑自己剩下的四種感官注意別人的活動,使得誰也不會突然撞著她;很快她就發現,而家裡的每個人卻沒覺察到。他們每天走的都是同樣的路,重複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時匆幾乎說同樣的話。

  重複,幾乎是每個人生命裡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學、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重複著過日子。如果你仔細回顧,會猛然發現你幾個禮拜、幾個月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毫無特色。

  忘記了初心,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機械麻木的重複,這就是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對於年輕人,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三年五年不過是彈指間的事。

  年輕人最大的毛病是什麼,是浮躁。這種浮躁無處不在。年輕的時候誰都想熱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過上幾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開始重複了,又倍感無聊,甚至無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虛,坐吃等死。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熱烈澎湃的生活好,還是平淡安定的生活好?每個人對於生活道路的選擇都不盡相同。但我想,無論是要熱烈澎湃,還是要平淡安定,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沿著自己選擇的路,一直堅持著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精彩和意義。

  《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迷茫都不要停下,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最終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