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1

  這幾天裡,我們學了不少的文章,其中有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觸——《巴甫洛夫很忙》。

  它講述了在巴浦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時,別人來找他,想要看他,他卻說:“巴甫洛夫很忙……”把來客拒之於門外。他在忙的不是在寫遺囑,不是在祈求上天,不是在要求醫生給他開個藥方,不管那個藥方有多貴。而是在密切的注視著自己的身體,他把自己生命衰變的感覺口授給他身旁的助手,他在給他一生摯愛的科學留下感性的材料。

  這是都麼的讓人感動啊,我想: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去努力,仍然是那麼忙!而我們呢?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生命力旺盛的人啊!他們一天到晚同樣很忙啊!他們整天忙著票子、車子、位子等等,視庸俗為潮流、視利己為高尚。這種生命就想被蛀蝕了的長堤,只能給歷史的長河流下諸多的災難。

  讓我們也像巴浦洛夫一樣忙起來吧!剷除“利己”的花草,種下“助人”的種子吧!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2

  前幾天,我們學了一篇文章《巴甫洛夫很忙》,它寫的是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臨死前為了科學事業做出最後的奉獻,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對於人們的關心、探望,他都用“巴甫洛夫很忙”這名話來回絕了。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受益非淺。有的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可能會忙著寫遺囑、分遺產、交代後事;可能會忙著向萬能的主祈禱;還可能忙著哀求醫生不惜一切代價用最好的藥……總之是一些沒有意義的舉動,但巴甫洛夫沒有這樣做,而是不斷地向坐地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為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了更多的感性材料,竟然對那些關心、探望他的人,不近人情地加以了拒絕。更令我深深折服的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居然是那樣的勤奮、豁達、超然、鎮靜、無私、無畏,在大家眼裡,死就是生命的終結,可在巴甫洛夫的眼裡,死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昇華。如果我在那個時候,我會對巴甫洛夫說:“巴甫洛夫,你是好樣的,在你的生命的最後一刻,放棄了寫遺書、分家產、求醫等事情,一心一意的為你那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了這樣好的材料,把衰老的感覺記錄了下來,給後人留下了一份不錯的材料。

  雖然有的人可能誤解了你在忙些什麼,但你為人類提供的材料是不可否認的。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3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臨死亡的巴甫洛夫依然沉浸在繁忙之中,使我們好生好奇:他究竟在忙什麼呢?

  忙,他在忙,他在忙著。密切注視著越來越糟糕的身體狀況,忙著不斷地向坐在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沒,忙著要為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

  生死較量前,巴甫洛夫依舊忙著科學事業的發展。他在忙中透著一種勤奮、豁達、超然、鎮靜、無私和無畏。

  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在忙著呢?

  早晨,揹著書包匆匆來到學校。

  剛入座,便開始一天的匆忙了。

  面對喧譁的教室,我不禁也要忙著暢言幾句,和同學聊聊天、談談心、談天說地、暢所欲言。匆匆完了,滿肚子的言語,又忙開了做題的旅程。翻開課外題,正準備下筆時,“收本,交作業本,練習冊!”收本的訊息已經傳成一片,我又碌碌拿出作業,傳遞給前面的同學。繼續寫練習題。“哎,任超群昨天的作業是不是……”我手中的筆又中斷了。“你寫的怎麼樣?”“收集到資料了嗎?”……不由自主中,又與同學們談了起來,手中握著筆,也時時沒有落下……

  早自習的 0分鐘,就這樣虛度而過。

  “叮鈴——”下課的鈴聲伴了起來。我飛蹦出教室,望著寬闊的操場。忙的玩起來,忙著與同學追逐打鬧,盡情玩耍……

  隨即, 0分鐘同我在“忙”中又一次流逝。

  一天下來,我一直在不停地忙著,可說“忙”不停蹄。從早自習到晚自習,無時不刻,大腦運轉著。

  可是,又不知道有多少個 0分、 0分,不斷地從我手中滑過。

  巴甫洛夫很忙,同樣,我也很忙。

  可是,巴甫洛夫是忙什麼,我又忙什麼?

  一天工作之比,我又得到了什麼?

  “忙”與“忙”雖都是同一字眼,但是,“忙”的身後,什麼“忙”更有價值呢?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4

  這個學期,我們的語文書中有一篇課文,叫《巴甫洛夫很忙》,講的是偉人巴甫洛夫一生為社會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直到臨死的時候也不願休息一下。

  當別人想來看看他時,總是說:“巴甫洛夫很忙”。因為他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口授人生命衰變的感覺,為科學事業留下許多感性的材料。與許多人相比,巴甫洛夫是多麼的偉大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而有些人,生到這個世界,只為著自己的享樂,自己的錢財,視庸俗為潮流,視利己為高尚,生命毫無意義,完全是為自己而活。人活著要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這樣活著才有意義。托爾斯泰也曾說過:“人生不是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的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難道純粹是為了享樂嗎?當然不是,我們是為了造福這個世界,人不能為了自己而活,要為了整個世界而活。同樣,這些原則在我們學習、生活當中也同樣適用。

  生活中,我們不能像那些生命被白蟻蛀蝕一空的人,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要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學習中我們不必把學習當成是一種負擔,要當作是一種娛樂,有玩遊戲時的態度。記得四年級發生的一件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感觸頗深。四年級晨練時,我們每天都在跑道上撿垃圾。一天,我們發現有一團浸溼了的衛生紙在跑道上,黏黏糊湖的,很噁心,當時我們誰也沒有去撿的念頭,只有吳智勇二話不說,就把衛生紙拾進塑膠袋了,我當時還不懂,但現在我明白了做人主要是內在美,外表只是虛名,吳智勇今天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品格。

  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還有很多困難要面對,我們絕不能做一個吃喝享樂的人。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5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這話出自不是別人的無微關心,更不是出自旁人的冷嘲熱諷,而是來自鼎鼎大名的巴甫洛夫口中,而是巴甫洛夫在生命最後一刻的語言。

  今天,我再次懷著激動地心情閱讀了《巴甫洛夫很忙》一文,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一直密切注視著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斷地向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他要為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更多的感性材料。我被這深深地打動了。巴甫洛夫在生命的的最後一刻,也在為科學作貢獻,他的生命才真正有價值,活得才有意義,才更會受世人敬仰。不像那些視庸俗為潮流,視利己為高尚的無恥小人,不惜做出一些不合道理的事情,給自己的人生染上汙點。

  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忙”為的是自己的子孫後代,是為了鍾愛的科學事業,是為了造福於人民。在生活中,同樣有些人很忙,但忙的也是別人嗎?他們的一生,只追求著個人利益、是否家財萬貫、是否官職高人一等,還為了佔據市場,掙大錢而勾心鬥角,把最寶貴的時光白白地虛度了。這些人,活在世上還有什麼用,還不是像那些被白蟻蛀蝕一空的長堤,毀於一旦,給歷史長河帶來不幸和災難嗎?地位、名利只是過眼雲煙,何必一定要去爭、去搶?在你爭我奪的過程當中又浪費了多少時間與精力呢?為什麼不用這些時間和精力象巴甫洛夫一樣去做一些對社會事業更有利的事?如果一生只為了自己,視利己為高尚,那麼,最終你會得到什麼?這樣的人應該多關心別人,多為社會作貢獻,得到的將會是精神上的快樂和享受。這樣活著不是更開心,更有意義嗎?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自己只有一次。在臨死的時候,才能夠說,我已經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使我深深地領悟到:一個人,要活得有價值,更要有意義!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6

  今天,我讀了一篇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巴甫洛夫很忙》,讀完了之後,我被巴甫洛夫爺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仍然不忘要為別人著想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動了。

  巴甫洛夫爺爺只活到了八十九歲,但在這八十九個歲月裡,他為科學事業作出了多少貢獻?為人類作出了多少貢獻?拯救了多少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如今,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巴甫洛夫老爺爺仍然不忘要為他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作貢獻,由此可見,巴甫洛夫老爺爺是多麼偉大呀!巴甫洛夫爺爺擁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現代社會缺少的精神——多為別人著想。試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失去了這種精神,那麼社會還會進步嗎?還會有人來保衛祖國嗎?可見,失去這種精神是多麼可怕,現代社會是多麼需要這種寶貴的精神呀!

  我們的祖國——中國,是一個失去為他人著想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就拿二零零三年印度洋大海嘯捐款的事情來說吧,離災區那麼近的中國,捐錢人數只佔國家總人數的7%,而遠在地球的另一邊的美國,為災區捐款的人數就佔國家總人數的84%!相差竟達十餘倍!中國慈善機構瞭解到,中國人不願意捐錢的原因大多數是:“我自各兒掙來的血汗錢,我自各兒都不夠花呢,捐錢,哼,想的倒美!”還有一次,三伏天裡,在一輛公交車上,突然一名乘客中暑暈倒在車上,幸好,還有一個肋人為樂的司機,馬上扭轉車頭,向醫院奔去,由於送到醫院的及時拯救,那位乘客甦醒了過來,但司機不但沒受到乘客的讚賞,反而遭到其他乘客的指責,甚至投訴司機耽擱了他們的上班時間,司機反駁到:“那如果倒在在地上的那個人是你,那你希望我怎麼做?”司機特別強調了那個“你”字,乘客們先是一愣,然後不知從哪兒冒出一句:“誰撞到這樣的事誰就倒黴!”……

  作為新中國的花朵,作為新中國明天太陽,作為社會明天的主權人,我們難道不應該向巴洛夫爺爺學習嗎?作為一個少先隊員,跟巴爺爺比起來,我是多麼慚愧呀!去春遊,秋遊分水時,我拿了一瓶水塞進揹包;又偷偷地拿一瓶,又塞進書包;再拿,再塞……最後我總是多出兩三瓶水要丟進垃圾箱,總是有人渴得要命,總是有掏錢去買水喝;搭公共汽車時,還沒等車停下來,我就擠向車門,衝上去,找個位子一個人坐,還從沒讓過位……我覺得我實在是太對不起胸前的飄揚著的紅領巾了。

  以後,我將以巴甫洛夫爺爺為榜樣,多為他人著想。同時我也希望全世界人民都得為他人著想。願明天將是一個充滿關愛,友誼,互助,幸福,美麗的世界!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7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臨死亡的巴甫洛夫依然沉浸在繁忙之中,使我們好生好奇:他究竟在忙什麼呢?

  忙,他在忙,他在忙著。密切注視著越來越糟糕的身體狀況,忙著不斷地向坐在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沒,忙著要為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

  生死較量前,巴甫洛夫依舊忙著科學事業的發展。他在忙中透著一種勤奮、豁達、超然、鎮靜、無私和無畏。

  生活中的我們,又何嘗不在忙著呢?

  早晨,揹著書包匆匆來到學校。

  剛入座,便開始一天的匆忙了。

  面對喧譁的教室,我不禁也要忙著暢言幾句,和同學聊聊天、談談心、談天說地、暢所欲言。匆匆完了,滿肚子的言語,又忙開了做題的旅程。翻開課外題,正準備下筆時,“收本,交作業本,練習冊!”收本的訊息已經傳成一片,我又碌碌拿出作業,傳遞給前面的同學。繼續寫練習題。“哎,任超群昨天的作業是不是……”我手中的筆又中斷了。“你寫的怎麼樣?”“收集到資料了嗎?”……不由自主中,又與同學們談了起來,手中握著筆,也時時沒有落下……

  早自習的20分鐘,就這樣虛度而過。

  “叮鈴——”下課的鈴聲伴了起來。我飛蹦出教室,望著寬闊的操場。忙的玩起來,忙著與同學追逐打鬧,盡情玩耍……

  隨即,10分鐘同我在“忙”中又一次流逝。

  一天下來,我一直在不停地忙著,可說“忙”不停蹄。從早自習到晚自習,無時不刻,大腦運轉著。

  可是,又不知道有多少個10分、20分,不斷地從我手中滑過。

  巴甫洛夫很忙,同樣,我也很忙。

  可是,巴甫洛夫是忙什麼,我又忙什麼?

  一天工作之比,我又得到了什麼?

  “忙”與“忙”雖都是同一字眼,但是,“忙”的身後,什麼“忙”更有價值呢?

讀《巴甫洛夫很忙》有感8

  今天,我讀了<<巴甫洛夫很忙>>一文,令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把自己生命衰變的情況留作科學研究的感性材料的故事,讚揚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當我看到“在生命的最後一刻, 巴甫洛夫一直密切注視著越來越糟糕的身體狀況,不斷地向坐在身邊的肋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他要為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時,我思浪翻滾,巴甫洛夫臨死前並沒有像凡夫俗子一樣忙著寫遺囑,分遺產,交代後事,而是為他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這不僅表達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還看出了他的人生價值觀。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像巴甫洛夫一樣的人。

  我的鄰居張爺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張爺爺是一位退役軍人,右腿有些殘廢,但多年來一直熱心幫助左鄰右舍做好事,人們都很喜歡他。

  有一天,我們家洗了被子晾在天台,就出去逛街了。結果,不久後天就下起了雨。天地間好像掛上了一條雨簾,一切變得迷迷濛濛。毛毛細雨彷彿是無數蠶姑娘吐出來的絲。張爺爺想起我家的被子還晾在天台上。張爺爺馬上邁著歪歪斜斜的步子,深一步淺一步的走著。8樓,對於一個殘疾的老人來說是多麼地遙不可及。張爺爺卻克服了重重困難。走上頂樓後,張爺爺累得像一隻疲憊不堪的駱駝。但他一看見我家的被子還在被雨淋著,他馬上一補一顛地走過去,把被子扯下來,往懷裡一塞,又回到了2樓。回到家後,張爺爺不顧全身的雨水,連忙擰乾被子的水,把被子攤開,把被子晾乾。我們回來後,才知道了這見事。媽媽向張爺爺再三道謝。張爺爺卻揮揮手說:“這有什麼,不就是拿張被子嗎!沒什麼。”

  張爺爺並不像有些殘疾人一樣,整天待在家中無所事事,等待死亡的到來。

  雷峰說過:“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去。這不就是在說張爺爺和巴甫洛夫嗎?我要以他們為榜樣,以他們為榮。我要學好本領,長大後為人民服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