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精選17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精選17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1

  (一)人生的好處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麼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好處,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能夠不煩不燥;對人,能夠互相諒解。―――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紮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2

  這本書是由季老的隨筆散文整理彙編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討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而所有這些問題彙總在一起,就可以相對比較全面地瞭解季老對待人生的哲學和態度。當然,季老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寶貴而豐富的,可這本書卻編得讓人不敢恭維,實在是有太多重複的東西了,看到後面,有些篇章感覺有湊數之嫌。話雖如此,編排的失誤依然擋不住季老的光輝,此書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不過大可不必像我這樣買書來讀,網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讀到此書。

  要說感想的話,個人認為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關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為一個人存活於社會的意義在於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竊以為季老說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這個觀念跟南師(南懷瑾)經常在自己書中提到的頗為互通,不過南師喜歡引用宋代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這種崇高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是非常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的,在我國很多知識分子身上都有體現,它是中華民族的特產,在民間也有很多體現,譬如中國人重祖先就是一種“承上”。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精神,華夏民族的文明歷程才得以一枝獨秀地延續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經輝煌一時,卻無法延續。寫到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個人曾跟我說過的話:“我現在車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還有什麼好奮鬥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價值是否有點太少了呢?

  關於安身立命的問題,季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問題,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個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與平衡的問題。對於人與自然的問題,季老一直都是憂心忡忡,他看到現今環境汙染嚴重、臭氧層空洞、物種滅絕、淡水短缺、溫室效應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等等問題,反覆強調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學習西方的“征服自然”,還引用恩格斯的話“人對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勝利,都會遭到自然的報復”,我想這些大家都有體會,可以自行判斷。對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季老只談了對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這兩點我認為不必細說,大家自己玩味下會更有感觸,那麼如何對待壞人呢?又如何區別人之好壞呢?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第三個是個人的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點其實是季老在書中談得最多的,因為說白了,也就是如何自處的問題,書中探討的關於命運、福禍、禮儀、道德等等諸方面的問題,都是關於如何自處的,如果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平衡心,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最後,我寫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受季老啟發而來,如果覺得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這個思想混亂、價值觀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夠透過向大師們學習而使思想得到一點滌盪,會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3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昇華。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他在《論壓力》一文中寫道:什麼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他認為大至全社會,小至每一個人都會有壓力。他認為壓力是好事。從大處來看,全球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章制度,都是壓力。如果沒有壓力,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壓力如何排除呢?壓力粗略可分為倆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能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說話太多;二忌倚老賣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無所事事;六忌提當年勇;七忌自我封閉;八忌嘆老嗟貧;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憤世嫉俗。我認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這十忌,晚年會過得快樂、充實,會為長壽增加砝碼。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借鑑。例如:

  “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就是一個及格的人。”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

  “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要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也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4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叢叢的樹葉所簇擁著,連濾過的陽光也是綠色的。

  在天一書店的路上,遠遠看見兩位老人在行乞,記得很久以前他們也在,穿著樸素而破舊的衣服,臉龐幹潔,微黃卻不失笑容,我都會在他們的塑膠碗上放上一些硬幣,我不用理會他們是否騙我,一位活了近半個世紀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嚴,他們會出來行乞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苦衷,我會盡我所能來幫助他們。

  雖然我沒遇見過,但我對那些遊手好閒的人深惡痛絕,也許是出自本能,他們擁有雙手卻不努力工作,擁有頭腦卻不努力思考,擁有雙腳卻不腳踏實地,這種人更應該被指責,相比於那兩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難事,行乞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他們理應被我們所尊重,去幫助。

  我們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環境時,卻擠得出時間去幾趟KFC,逛幾次ktv,從他們身上我看不出什麼好得到的,我想他們才應該被指責,被批評。

  但我常常只聽過乞丐被鄙視,卻從未聽說他們這類人被鄙視的。

  這真是奇怪啊?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5

  (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個人對人生的意義認識也不同,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意義不明白,那麼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該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己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燥;對人,可以互相諒解。 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羨林

  上面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可是真正紮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為年輕人,更應該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