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鄉村教師突圍》有感

讀《鄉村教師突圍》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鄉村教師突圍》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暑期中,我讀了鄉村教師吳再柱的新書《鄉村教師突圍》,感受他的教學心得、風采,他的一個個故事看後再次令我感動。循著書的目錄,我們不難看到一個鄉村教師在自我救贖與突圍中的艱辛付出。同為鄉村教師的我,自然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在充斥浮躁與物慾的當下,與許多光鮮和多金的職業相比,教書只是一份勉強餬口的工作;而在這樣一種清貧的生活中,不僅能不忘教育的初心,且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催逼自我發展的行為,是何等的難能可貴與不易!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校已經實施了好長時間,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面對新的課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識認真研讀,接受各種培訓,從而體會新課程標準體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但教師最重要的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迎接新的挑戰。實施新課程,當我們“走進新課堂”的時候,才可以說真正“走進新課程”,當我們透過“新課堂”來展示“新課程”的時候,才可以說,真正實施了“新課程”。那麼,課程教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課就成了實現新課程最重要的“生命線”。

  從書中,我們可以端倪當前中國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存在的詬病。比如,農村學生受條件的限制,既沒有課外書籍的來源,也難以享受到少年宮和活動中心提供的校外教育服務,面對留守和安全的現實,假期中學生們最可能的去處是各種補習班,但吳老師疾呼著讓孩子過自己的暑假。

  又比如,當看到因為佈局調整而撤併一些村小時,吳老師發出既無奈又憂思的嘆息:孩童們是否還擁有玩耍泥土、親近自然的機會?課堂上是否經常性地給學生們滲透著一種認識鄉村、反哺鄉土的人文情懷?這樣的疑問,也一定能引起鄉村教師的思考:學校教育在保持本有特性的同時,簡單地刪除、複製與貼上,是不是也是喪失個性的一種方式?我們又該如何整合有效的鄉村文化資源呢?

  面對現實中的教育弊端,吳老師用“突圍”的方式告訴我們用個體行為把握幸福,同時也要“常給自己心靈雞湯”。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農村學校與名校之距離,得出這樣一個觀點:普通學校與知名學校的距離,不是物與屋的距離,而是人和仁的距離;不是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離;不是教育質量的距離,而是與教育規律的距離。他時常用充滿愛意的眼神打量著這群少男少女,讓我們不禁反省自己有沒有善待那些不怎麼優秀的學生;他還用無比睿智的眼光衡量課堂教學的標準,認為只有促進了人的發展,才能算是有效課堂,而讓他真正有所突圍的,除了廣泛的閱讀之外,還有勤奮的筆耕。這也讓我悟出了,從教書匠走向名師的唯一途徑,便是一邊閱讀,一邊寫作。

  那麼,鄉村教師該如何突圍呢?

  “改變你所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這無疑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存方式。對於鄉村教師而言,在我看來,我們所能改變的,應當包括思想情緒、思維方式和行走姿態。因而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教育良知出發,還是從生命狀態來看,我們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更大限度地發揚我們所固有的勤勞、淡泊、樸實和堅韌等優秀品質,去實現心靈的突圍、理念的突圍、課堂的突圍和學校的突圍。

  心靈突圍,需要我們用“個體行為”去把握幸福:心懷感激,生命便有了陽光和溫馨;心懷忠誠,靈魂便有了責任和寧靜;心存真愛,生活便多了自然和天真;心能上進,旅途便有了靈動和風景。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古仁人之心”: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還可以“看得開”。實現心靈的突圍,最好的方式是“讀萬卷書”:讀書至樂在寧靜,在寧靜中提升素養,在寧靜中保持理性,在寧靜中執著踐行,透過閱讀完全可以讓成為一位“明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