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讀後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的綿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本書中描寫的是那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其實說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來優秀的學生,看起來對什麼都是有悟性的,雙專業而且成績優異、體育健將、諳熟音樂、會很多外語、參加公益活動等等,他們是一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贏家。然而透過作者的視角,耶魯大學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讓我們瞭解到褪去光環,這群天之驕子身上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在這些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裡藏著什麼樣的需要未被看見、發現。
我抱著好奇心一點點向下讀,更多地去覺察、感受一箇中國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國現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獨有的'路,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我們有覺知地、主動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後,要承擔我們選擇後的責任和風險。
美國的精英教育,從私立高中開始就給予學生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對於我們國內的孩子來說是需要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而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駛的列車,很難停下來。為了保證出類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友情、個人探索、課餘時光,學生們就都捨棄了。
就如同這一部非常讓人覺醒的《編織》動畫片一樣,這些學生們陷入了去追逐一個又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中。似乎停下來會讓人恐懼,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向別人”示弱”,沒有去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觀。而是永遠從外部看起來像一個“戰士”,其實內心是一隻“斯坦福狂鴨症”,費盡心機地維護自己完美、快樂的形象。
從小到大,也許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自己內心的熱愛從未“被看見”、“得到尊重”,自己也從未思考過、探索過如何去和自己的內在建立連線。舉例來說,也許對於這些升入藤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實現成功,在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種辦法。如果我們認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終真的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功課、以及未來的工作……
當然,也存在那些純粹的追尋者,他們不管學校和周邊人群的想法如何,他們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並獲得教育的真諦,在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然而,他們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去實現那些憧憬的時候,往往還是受制於“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至少在最頂尖高校出來的學生正是如此。
他們最恐懼的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脫出來。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從他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成功時就已經播下了種子。對於精英學生來講,失敗,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會影響到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
而該進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更看重結果還是過程,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失敗經歷。
如果我們僅僅一味根據GPA來招生,那最終只會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卻招不到真正有創造力的孩子,我們是需要透過履歷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領域做到真正優秀、始終保持專一、集中精力,聽從自己的直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