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歷史與邊界》讀後感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政治的歷史與邊界》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是牛津通識讀本系列之一,作為政治學入門書籍,該書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介紹了(西方)政治的歷史、現代國家與國際關係的建立、政治實踐、政治科學等內容。此書雖為“通識”讀本,卻並不是那麼平易近人。語言高度凝練,內容卻幾乎無所不包,且觀點傾向較為明顯,適合積累一定政治學知識後再閱讀。因此作為入門讀者,此處只是撿一些細枝末節談啟發。

  一、由政治與哲學的不同聯想審慎

  本文提到了政治與哲學的不同。“在政治中一切都是真實的……人們真的流血,真的死亡。政治艱難地支撐著一個平常的'世界。”“而那些將人的經驗化解為觀念、眼界、知覺元素、價值觀、主流、文化等等的哲學家們,他們將摧毀這個平常的世界。”

  有老師講過,哲學的最高美德是智慧,但學政治的人必須記住,政治的最高美德是審慎。這提醒我們,儘管政治與哲學有所交叉,卻是兩個不同的分野。政治作為人類生活框架的支撐物是無比現實甚至嚴酷的,施密特甚至說“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殺人”,因此審慎使用權力無比重要。在政治中,任何東西都不是純道德的,也不是純經濟的、純精神的。哲學是形而上的部分,儘管政治哲學探討政治應該擁有何種價值,這種探討也應該建立在對政治的事實把握之上。

  二、由政治的本質理解政治家的技巧

  作為服從的道理和反抗的緣由的集合體,政治是需要說服的。如果不需要說服立場不一的人,而是用暴力實現統合,那便是專制。本書認為代議制民主中的政治家需要具備尋求眾人都能接受的立場的技巧,將相互衝突的利益協調起來。比如高明的政治家對一部分聽眾發表一種意見,卻能讓另一部分聽眾聽不出他本來的用意,這種技巧能使見解、態度大不相同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會,而膚淺的人只覺得他們立場含混、不確定。

  因此,聰明的記者會去分析政治家的講話,解碼出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資訊。而政治家決定一項政策時不僅要有可行性依據,還要找到在聽眾聽來確鑿的理由。其他人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政治家則必須考慮言論的影響,既是為了規避風險,也是為了更好說服。

  三、從正義看待務實

  作者認為政治是駕駛國家這艘航船的藝術,需要憑理想指引方向,其中最有用的導航工具是正義。“正義就是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雖然難以完全實現,而且不同時代含義各異,卻可以作為一種理想。我們也不能認為正義只存在於某個尚未到達的遠方,“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公正,而且我們的社會在某些基本的方面已經實現了公正。如果這不是事實,我們就無從認識公正。”這有點類似於“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我們追求更好的社會,也要知道更好的社會正在實現。借用某位學者的話說,“當外國不敢打中國、當中國不再有餓殍、當餓殍有了上國衣冠、當有了衣冠的部分人變成衣冠禽獸,這就是河清時與太平時了。”仰望星空,並不意味著要飛到星星上去造天堂,那是烏托邦。我們知道美好不在別處,讓星光照亮我們的腳下、眼前,這便是務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