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讀後感800字
《中國通史》讀後感800字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通史》讀後感8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通史》讀後感800字 篇1
利用了假期的時間,我閱讀了《中國通史》這本書記載了從史前前史到戰爭前的清朝。記載了中華民族的在中國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探索的歷程。地球已有46億年的歷史,可原始生物出現在地球已有33億年之久是由黃帝統治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火是由北京猿人發現的。由西侯度村發明的西侯度文化。
緊跟著就是家天下時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有功,被推舉為首領大禹死後由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國最早有奴隸制的社會。夏朝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前後經歷了471年,可以說如果沒有夏朝就沒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光輝的文明歷史。然後夏朝被商朝所滅,商人傳說是帝堯之子的後代。
由湯建立的商朝經歷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滅,商出現了刑罰、監獄、農業、手工業,還有大量的青銅器物和早期貨幣,還發現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後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大變各時代和戰國時期。西周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他歷經了八百多年。而後東周六國湧現了很多人才,給中國史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大文學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給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有秦國、漢朝、東漢、三國時期、晉朝等歷朝歷代都有在推動著中華民族前進。
我知道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修建了萬里長城、知道了劉邦建立了漢朝,還有傑出人才司馬遷寫的《史記》,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三國時期,也有許多傑出人才比如諸葛亮、司馬懿、曹植、孔融等。還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宋朝詩人王安石、司馬光、朱熹,書籍《宋詞》。畫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統治的吳承恩的《西遊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清朝英雄鄭成功,蒲松年的《聊齋志異》,曹雪芹的《紅樓夢》慈禧太后與洋人籤的那些不平等條約,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碩大的北京城留給了外國人、洋鬼子還有戰爭,都是我們中國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的恥辱。從歷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國、宋、元、明、清,我們的祖先以亞洲東部這塊神奇的土地為舞臺,演繹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我作為新中國的少年兒童,一定好好學習,把五千年的文明發揚光大。
《中國通史》讀後感800字 篇2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明沒有中斷的古國,擁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為了進一步探求、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便翻開了《中國通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這本書詳細記錄了中國五千年曆程的風風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時期,下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歷史皆有史,一以貫之,詳細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讓讀者明白,中華民族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過來的。這本書與我國另外一本偉大的史書——《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說句實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邊看文字註解,邊看《二十五史》。
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在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且擴充套件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中國通史》敘述內容不再是單純的褒貶人物、列舉事狀,而是逐級分編、分章、分節,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絡。
在它的故事裡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正所謂讀史明智,其義同上。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但部分史書卻未見其功,全間其過。這些對他的評價正對應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那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通史》我感悟了: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臉,才氣見於事,義氣見於人。才是明智的選擇。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則是不變的法則!
《中國通史》讀後感800字 篇3
我本次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這本書把中國有記錄的歷史,從盤古開天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全部記載在內。看完這本書,我頗有感受。
必須說的一點,是我收穫了很多很多知識。它講述了中國千年來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讚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這本書,無愧為"人類歷史必讀經典"。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得淋漓盡致。
當然,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僅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我還發現了,瞭解中國的歷史,對於語文來說,是多麼重要的。先來說平時應用最廣泛的成語吧。中國文學裡基本上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來自於古代發生的一些事情。沒有這些事情,也就沒有現代豐富多彩的中文詞彙。我們要想充分了解一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就必須知道它背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去哪裡找呢 不用看別處,就在這本書裡。
之後,再來談談對於背書的作用。
看完了這本書,瞭解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就能夠把那些平時背起來能煩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其實背作家作品,從某一方面來說,就像吃糖葫蘆一樣。零零散散的詩歌作品,就像裹著糖的山楂。而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就像中間的那根棍。單獨吃糖裹山楂,的確挺好,但用棍子串起來,吃著就更方便了。
看完這本書,把糖葫蘆串起來後,瞭解了作者寫詩寫文章的背景,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感情,以及詩歌想表達的思想。有些詩歌,寫的是在那個時代能體會到,而現在我們無法體會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說對官場鬥爭的痛恨,戰爭中士兵報國的忠心,和家人與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為什麼寫詩,詩理解起來就會困難許多。
最後,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人,尤其是老師,因為它實在太經典,太值得讀了。看完了後,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有收穫的。
《中國通史》讀後感800字 篇4
呂思勉是一位具備史才、史德和史識的歷史學家。《中國通史》是呂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於成書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中國最危急的時刻,所以《中國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負起了呂思勉期望的宣揚民族文化、砥礪民族士氣的重任。在本書的出版序和緒論中,我瞭解到呂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在那個民族生死攸關的年代,在漫天硝煙中,先生為滿足大學歷史教學需要,嘔心瀝血編寫此書,留下了堪稱經典的通史。
與同時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國通史》在內容和思想方面都有著自己的顯著特點,備受世人關注。上編主講文化現象,下編則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講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敘述中兼有議論,上下兩冊各自為篇,相互貫通,採取了一種新的體例,即將政治和經濟文化平行敘述。有評論家認為“這種體例表面上是把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割裂開來,實際上卻是將政治軍事的發生放置到了文化發展的內涵中,並且從根本上解釋了幾千年來政治發展的內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不僅使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自成系統,而且使政治軍事是通史,社會經濟文化也是通史,可以說是別具一格、新穎獨特。”
歷史到底是什麼?是前車之鑑?什麼是前車之鑑?答曰:昔人所謂而得,我可以奉為模範;如其實測,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呂思勉先生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知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為同罷了。歷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所探求,則為理而非事。這正是史學之所求,對以往的事實加以解釋,用以說明現社會,因以推測未來,指示我們進行的途徑。
先生在抗戰時期編寫此書,對於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尤為重視,比如講兵制、講朝代更替、講民族對外戰爭都有所側重。不僅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講歷史,更是帶著讀者去探尋歷史事件背後的“理”,瞭解歷史的真正形態。在當時艱苦的治學條件下,能遍覽古籍,用淵博的學問理出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脈絡,成此作品,這種精神和能力,是吾輩所遠遠不及的懂得民族的歷史,從歷史中找尋審視現實的視角,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是我們樹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我輩仍需努力,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將民族振興的重任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