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徐霞客遊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1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徐霞客遊記》。

  當我們遊覽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奪目的石筍、石鐘乳的時候,就會想起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的偉大功績。是他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和研究,為地理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1607年,22歲的徐霞客開始了他的考察旅行,從而開闢了系統地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艱難的。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經常要攀登懸崖峭壁,穿越激流險灘,頂著狂風暴雨,忍受飢餓寒冷,露宿山野叢林。這些困難都擋不住徐霞客,他不僅一天天、一年年堅持考察工作,而且無論每天的旅途多麼艱苦,總要堅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心得記錄下來。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16個省和自治區(按現在行政區劃),對各地的山脈、河流、動植物等的特徵,進行細緻的觀察,並加以詳細的記錄,最後寫成了二十卷的科學鉅著《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裁寫成的,是徐霞客畢生經歷和心血的結晶,是一部對地理學的研究於發展極有價值的寶貴文獻。透過閱讀了解,徐霞客的整個寫作過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於他十分重視實踐,他的知識是透過實踐獲得的,從而論證了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哲學原理。

  人們的認識不是人的頭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們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徐霞客遊記》不是在家中閉門造車寫出的,而是透過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實際考察形成的。人們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接觸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絡,獲得感性認識並最終透過實踐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深入事物的內部,掌握事物的規律。因此,要認識某一物件的本質和規律,就只有親身參加變革這一物件的實踐,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2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經過34年旅行而寫出的,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遊歷過的喀斯特地區的洞穴超過270多個,並指可以根據所見、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徵,型別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錄。難怪現代科學家李約瑟說:“《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一部記載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遊記》。他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進行系統分類瑙曼早兩百多年。

  他將喀斯特洞穴的特徵,成因及其型別,詳細地描述了出來,並指出一些巖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在遊歷黃山時,記錄道:初五日雲氣甚惡,餘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地,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綠瀉如練。餘即從此攀躋上,泉光雲氣,繚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馨韻香菸,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舊名珠砂庵。比丘為餘言:”山頂諸靜至,經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羊學雪沒腰而返。“餘興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臥。

  這裡不僅記錄了當時的.天氣狀況,地勢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顯。說出了慈光寺周圍環境狀況,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裡祭拜,因此香菸繚繞,從石縫中穿出。那裡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時,受雪封路2個多月,有個早晨讓人送糧食進來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沒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讓人欽佩的不僅是他的遠見,對地理獨特的見解,更是因為他的堅持不放棄,才使得我們今日可以看見這麼多宏偉的著作,我覺得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他的堅定不移的優良品質。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3

  歷代輿地沿革也是古代高士們的主要話題之一。但徐霞客卻發現:“昔人志星官輿地,多以承襲附會。”,“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舊說,善於獨立思考,注重考察實證,勇於探索求真。不論對於山脈河流,還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聞傳說,總要細細觀察,思考分析。遇有奇異疑問,必窮究不捨。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徐霞客遊記》,“讀起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學者所寫的考察記錄”。

  他對於桂林七星巖的考察就是典型事例,他先後考察了兩次,()對巖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淺以及洞內形態結構和洞外情況等,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和生動的描寫,這些記錄和描寫竟與用現代科學手段勘測的結果基本吻合。他關於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歐洲人要早。

  另外,他似乎很精於堪輿學,《徐霞客遊記》中經常使用龍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輿術語來分析山形水勢,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難困惑,常求神問卜。由此可知,他讀書博雜,見識多,不適合功名科舉。散人按其使用的堪輿術語推斷,徐霞客學習的可能是堪輿學的楊公風水派。楊公風水其實效性立竿見影。從大唐至今。

  《徐霞客遊記》是古代高水準的輿地遊記,涉及山形地貌、懸崖巖洞、江河水文、地熱泉流、物產風俗、政區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蹟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豐碩成果和科學價值。

  《徐霞客遊記》還是一部遊記文學巨著。雖然作者的本意,並非專在從事文學創作,因此從科學考察的需要,但是他對神州山川的極其熱愛之情、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學才華,卻自然而然地在這“流水賬”中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來。

  本散人很敬重徐霞客這種孤往獨行之人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4

  一個想成大器的人,必須要經歷世間的種種磨難,就像一個人在沒下雨的時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腳印,《徐霞客遊記》腳印人生讀後感。相反在泥濘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腳印,透過這個例項,我們便可明白,一個不經歷挫折,不經歷磨難,平平凡凡走過一生的人是永遠不會有成就的。只有經歷種種挫折的人,他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腳印”,留下輝煌。

  這個故事講的是:鑑真和尚剛剃度的時候,做了寺裡的腳行僧,化緣時經常遭白眼,讀後感《《徐霞客遊記》腳印人生讀後感》。於是,他憤憤不平,便不去幹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帶他到寺前的泥濘路上,把泥濘留痕的道理告訴了他,使他大受啟發,終於成了一代名僧。

  泥濘的路才會留痕,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雨,不經苦難,就很難成大器,而在苦難跋涉,經風沐雨的人才會有出頭之日,那些腳印證明了他行走的價值。

  歷代許多人都在泥濘中行走過,所以他們便有所成就,比如說:徐霞客從小立志要遊覽天下,於是他從小便開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長的路,風餐露飲,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几經生死,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壞許多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實現了理想,還寫下了《徐霞客遊記》。

  像這樣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時珍,海倫·凱勒。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點點挫折,便開始退縮,比起他們可差遠了,比如說我吧。有一次暑假,我練,一開始練得不錯,可漸漸熱了起來,我便不想練了,可是沒辦法,父母逼個不停,我只好惟命是從,可是太熱了,我剛坐下就發牢騷,終於我便被酷熱戰勝了。一事無成。

  “泥濘”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徵人間各種磨練,我只有在泥濘中走,才會留下光輝。我們走遠了,但腳印代表汗水無價。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5

  讀著本地名人的傳記,我不僅想起了一本書,白話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畫、老照片作插圖,別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還歷歷在目,它就是《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名弘祖,江陰馬鎮人。生於明歷十四年。從小便有遊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後仍矢志不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於寫成了《徐霞客遊記》一書,使自己成為了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在中華人文史上具有其獨特的地位。

  古時候,生產力落後,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討苦吃;那時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標就是當官光宗耀祖養兒子子孫滿堂。可是有這樣一個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闖蕩世界,用“另類”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跡,哪怕這一路困難重重、驚險不斷——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貧困和疾病折磨著……文中關於這些的描寫只是短短地幾筆帶過,接下來便是大段大段興致盎然的景色描寫、地質考察以及風俗紀錄,好像這些艱難不曾發生過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個真性情的人,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另類”,然而正是他另類的經歷輔以奇文妙語,才給後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食糧,也讓這個“另類”的布衣之士被人們永遠地記住。

  他的遊記大致可分為兩部分,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雲南風光。讀《徐霞客遊記》,我彷彿也跟著作者一起遊歷名山大川、野徑深幽,有“足不出戶,心遊天下”之感。

  好男兒志在四方,為了實現個人理想,徐霞客痴心不改,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是何等的氣度!數年如一日,堅持記錄野外的所見所聞,從不間斷,始成大作,他踏實勤奮的寫作態度同樣令人欽佩。

  讀徐霞客文,學做真人。我深深地羨慕和佩服像徐霞客這樣的人,他們“出淤泥而不染”,無論遭受多少打擊磨難,到頭來依然心存善念、樂觀積極。他們善於發現身邊的美並且真心地讚美它們,他們把不開心的事拋到腦後,於是乎每一天醒來都是新的開始。這是一群多麼幸福的人啊!我堅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們一般平實中見真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