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3篇)

賽德克巴萊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賽德克巴萊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賽德克巴萊讀後感1000字1

  12月11日下午電影沙龍《賽德克·巴萊》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聽了同學們的分享體會以及和老師一起討論之後,我收穫了很多。

  影片主要講述了1895年中國割讓臺灣,日軍侵佔臺灣35年後,當地土著部落霧社的頭目莫那魯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們共同反抗日軍,最終被鎮壓戰死的故事。

  影片開頭的一幕便是莫那魯道,在一次獵殺後成為英雄,紋上了象徵他身份的圖騰,這意味著他將承擔遵守祖約,守護祖靈之家的責任。這是賽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圖騰是他們成為真正男人的象徵,而祖靈之家是他們的獵場,在他們的信仰體系逐漸瓦解之時,年輕一代臉上逐漸不再紋有圖騰時,想要為驕傲而戰,而圖騰是他們的驕傲。獵場,是一個部落狩獵的獨立場所,一個部落是絕不會允許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獵場的,因為這裡是他們族群生活的空間,就像莫那魯道和鐵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爭奪獵場之後結下的那樣,可知獵場對他們的重要性,所以當日本人不斷伐木然後導致他們獵場縮小時,衝突就產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與野蠻的衝突在影片裡也是表現得也很明顯。花崗一郎和花崗二郎便是夾在這組矛盾中生活著,日本人阻斷了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可也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學校、郵局、鐵路讓他們不想退回野蠻的狀態,因而他們在自己是日本人還是賽德克人中痛苦掙扎,雖然戰爭的爆發讓他們被迫站在了祖靈一家,然而二郎卻以穿著和服切腹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還是進祖靈之家,這種身份認同的危機,依舊發生在他們身上,如何選擇依舊困擾著他們。

  影片的有那麼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要讓他們看看野蠻的驕傲!我們不能區分出相對而言的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驕傲,但我們可以學會的是可以如何去發現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們的視角應該放在如何去關注和發現賽德克的文化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麼讓賽德克人有了共同維繫生活與身份的紐帶,而不是使用我們自己的視角並把我們自己的想法賦予這部影片中,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段歷史和這種文化,也許能讓我們學會更多的東西。

  賽德克巴萊讀後感1000字2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以甲午戰爭時期中國戰敗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為大背景,主要講述了在此背景下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對抗日本、屈從日本、並在莫那·魯道首領的帶領下反抗日本的歷程。

  影片開篇的場景為屯巴拉社人狩獵時正逢馬赫坡社人出草,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展現了賽德克族人的勇猛好鬥。當時還是馬赫坡社頭目兒子的莫那·魯道不論在獵物搶奪過程中還是兩個部落的衝突過程中都表現得尤為出色,因此他臉上被紋上賽德克族象徵英雄的圖騰。影片刻畫的青年莫那·魯道開始是驕傲自信又張揚,甚至是有點衝動的,直至日本官兵來犯,父親戰死、莫那見識到敵我力量懸殊後才將自己所有的驕傲收斂起來。成為首領的莫那為儲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驕傲,就有多不甘。電影中莫那在馬赫坡社投降後毆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時他卻哭得無助而茫然,自己與族人的尊嚴和自由都將被異族人摧毀,但他無能為力。

  轉眼日本統治臺灣二十年,中年莫那終日以酒精麻醉自己。族內的一個少年從長輩口中聽聞莫那頭目年輕時是位英雄。可如今族內少年在學校受辱,族人處處被日本壓迫,少年問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時期做出英雄之舉?英雄還是那個英雄,只是英雄學會了隱忍妥協,學會了等待時機。中年莫那是沉穩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揹負著部落存亡的責任,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化解族人與日本人的衝突,而暗地裡他一直在收集火藥準備起義。在這裡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莫那頭目帶領族人狩獵時遇上帶著山地巡警打獵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闖入本社獵場而暴怒。莫那,或者說是賽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獵場和獵場範圍的。日本小孩的話語卻否認了賽德克人對獵場的.所有權:什麼你的我的,這些都是我們日本人的!日本強求原住民砍伐、徒手運輸巨木,只向他們發放少量工錢,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壓迫,獵場範圍還不斷縮減,甚至失去獵場的所有權。賽德克族人與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時機時選擇了隱忍。

  在影片中,文明與野蠻的衝突比較明顯。當時的日本無疑代表文明,而賽德克族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則彰顯著他們的野蠻。日本在接管霧社後對當地進行改造,被日本化的年輕賽德克族人也就出現了。花崗一郎、二郎一面接受著日本文化的洗禮,一面拋棄不下對賽德克族人的身份認同感,但在兩種文明的衝突中他們選擇了被馴化。儘管他們內心的矛盾不少,可他們願意相信再過二十年,他們的子孫能徹底改變野蠻的面貌。但是根本不願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輕族人嚮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獵場,是他們舊有的生活。他們信仰祖靈,但他們不能守護獵場,不能自由狩獵,不能出草,乾乾淨淨的臉上沒有屬於英雄的印記,他們卑躬屈膝,他們忍辱偷生。起義的爆發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個偶然的導火索。馬赫坡社與日本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既然已處於必死之局,不如主動出擊,血祭祖靈,讓年輕男兒面刺圖騰從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那用什麼換回這些年輕的生命?” “用驕傲!”

  即使他們的一切被踐踏,他們對祖靈的信仰不會被磨滅,他們仍然有屬於他們的驕傲與尊嚴。莫那頭目即使知道起義鬥爭會是一場必敗之戰,他還是義無顧地放手一搏,企圖換回野蠻的尊嚴。

  在賽德克族進攻霧社時,身穿和服的花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為攻擊目標,後來被父親和丈夫救出後,她問:“為什麼要出草?”為什麼要破壞現有秩序?為什麼濫殺婦孺?為什麼不顧整族存亡反抗?為了所謂的驕傲值得嗎?這是導演的發問,唯有參與反抗的人才能有一個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還原了霧社事件,還原了賽德克族的生活和習性,不乏對賽德克人野蠻血腥一面的刻畫,這種處理大膽又新穎,也使得影片更真實了。影片中出現多個矛盾衝突,激發觀眾情緒,也引導著觀眾思考文明的衝突、野蠻與文明等問題。總之,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賽德克巴萊讀後感1000字3

  期待了很久的電影沙龍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帶著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這次的收穫頗豐。

  觀看完電影后,我關注到了原始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的生存空間以及他們的圖騰。也透過同學們的提問和探討,瞭解到了影片體現出的交易場所的改變以及建立關係的方式,更認識到了產權概念的名詞和文明與野蠻的相對性。

  在影片中,除了緊緊跟隨自己信仰的莫那魯道之外,吸引我還有達奇斯。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於他是夾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人。這個人物充滿了對兩種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亂帶來的種種痛苦。兩種文化衝突對立的標誌性體現在了這個人物上,最終他也因此“切開了自己充滿矛盾的肝腸”。

  除此之外,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賽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獵,而他們的生存空間就是獵場,因而他們經常為了爭奪獵場而展開種族鬥爭。他們用打到的獵物與漢人換鹽,這就涉及到了他們與外部關係的建立。土著部落透過交換鹽的方式成為了所謂的“納稅人”,即受到了當時“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著部落的交易場所是山下的漢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統治了這片區域之後,他們建立起了類似社群的交易處,改變了當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場所。那麼,這時候我們又會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著部落不接受異族人的情況下成功的進入這片區域,並且建立了某些統治他們的機制呢?對於這個問題,影片中也有所體現。除去一開始的暴力進駐,接下來長久的統治就有賴於日本人與原住民雙方之間的妥協了。

  從當地人在打獵時去日本派出所借槍的情節我們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們的打獵傳統,他們承認了賽德克人的獵場。日本人不與賽德克人爭奪他們所信仰的獵場,而只要木材。在賽德克人的產權概念之中,他們的獵場指的是林子中的會跑的動物,活的就是他們的,至於不會動的,樹木等,他們不在乎。簡單來說,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與賽德克人信仰的獵場沒有衝突,因而他們能夠和平共處一段時間。那麼,為何賽德克人又反抗了呢?問題還是出現在了獵場的衝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樹木沒了,自然林子裡的獵物也少了,那麼他們的獵場也不存在了。至於信仰,在這些“生番”被日本人進行殖民教化之後,很多年輕人的臉上已經失去了他們應有的圖騰,即日本人影響了他們的信仰的傳承,於是賽德克人為了獵場、為了圖騰,進行了一場“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後,透過麥思傑老師的講解,我意識到,我們不能透過我們的視角和眼光去評判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臨下的去俯視別人的文明。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評判他們所處的“社會”。就像麥老師說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評價文明,而是理解文明。同時,麥老師所舉出的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讓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蠻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絕對的,而我們卻由於自己不同的生活經歷而界定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主觀的界定了野蠻與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蠻與文明應該是相對的。

  以上,就是我觀看了這部影片以及與同學們的探討所理解到的和學習到的東西。期待下一次的學習機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