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的目的有感

讀教育的目的有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教育的目的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哲學家和數學家懷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書中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哲學剖析了關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問題,其主要觀點來自於實踐經驗、教育反思和理論批判。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生氣勃勃的學生自我發展。

  書中有幾個說法或觀點讓我很有感觸:一是"惰性思維",二是"教育的實用性".

  "惰性思維":只是透過大腦去接收某些觀點,而不去應用、驗證或與其他新事物有機地融合起來。為了使其通俗易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那些聰慧的婦女雖未受過什麼教育,但閱歷豐富、涵養深厚,步入中年以後成為社會中最有文化修養的群體——原因在於她們擺脫了惰性思維的枷鎖。我想,這裡的惰性思維不單單指向學生,可以說指向任何一個有思想意識的人。

  我想避免讓自己陷入"惰性思維"的最好方法,也是最為簡單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課,在班級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決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等,在不斷的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改正,同時讓自己的長處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這一過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維"的阻礙。

  而對於學生,我想他們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這種思維,有的學生上課不聲不響,也在認真聽講,作業也是認真完成,但就是考試不出成績,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孩子懶惰,不勤奮,因為他向我們展示的現象,給我們的感覺是認真踏實的,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往往認為他們是沒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想,找到正確的也就是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對自己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如瞭解自己的學習行為習慣,自己的性格特點等,二是,對於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不僅僅停留於簡單的資訊接收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對資訊要進行吸收和消化,將課堂上課下所聽到看到的資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只是簡單盲目的接收資訊,卻不動腦經加以思考,就像機器人聽從指令完成任務一樣簡單機械,但學習本身並不是完成一項項具體的任務。這樣的學生或許是被"惰性思維"控制著,行動上不懶惰,但思想上卻並不勤快,學生自己也並未意識到,所以學習效率不高不出成績。若不及時改變思維,久而久之,他們或許會一次次被這樣看上去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的結果打擊,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以至變成頭腦簡單,做事魯莽之人。所以,我在課上和課下,經常告訴學生學習要動腦筋,多思考。不僅要求自己反思,也時常提醒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反思。

  另外一個就是"教育的實用性",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學習到的東西卻藏而不用是不應該的。書中還說到"理解即寬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應服務於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發現和應用,而不是與生活相脫離。如果所學的知識缺乏實用性,不能解決思想和生活中的問題,那這樣的學習也就毫無意義可談,可以說是在浪費時間。這就讓我想到,之所以反對和制止學生看那些言情武俠小說、漫畫等,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所以我們倡導"看好書",也就是看有思想內涵,有實際意義的書籍。

  另外,結合自己所教的科目來說,並不是就課本講課本,而是要正確啟發和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只有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習,才能將課本上的知識學得活靈活現,也才能夠更加凸顯出學習課本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被調動起來。

  無論如何,理論指導總是與親身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這條道路上,我需藉助這些正確思想,在其指導下大膽採取行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