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範文(精選20篇)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範文(精選20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範文(精選2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
一、教育教學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這次培訓的是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透過這次培訓,我瞭解了資訊科技引發的教育變革,讓我對資訊科技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樹立了“資訊科技為教育教學服務”的理念,我明白了資訊科技使教育教學賦予更多的內涵,資訊科技的發展也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式,使我的課堂更具活力,使我們的教學更具實效。
二、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有了提升
這次培訓我認真學習了必修和選修的全部課程,做筆記、做作業、與同行交流,實實在在地學到了資訊科技的應用知識。在課堂上我將資訊科技融合到教學之中,利用網路資源,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死板無味,無精打采的教學氣氛。教師和多媒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組合成了一個合理、協調、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整體,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枯燥乏味。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遊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資訊科技的應用,確實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計算機把語言、聲音、圖象、文字、動畫、音樂等經過處理後,形成一種全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教學資訊,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對教學中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同時,化抽象為具體,更加直觀和具體地將資訊傳達給學生,不僅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建構知識的主體,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課堂效率。
三、課件製作水平有了提高
透過學習,掌握多媒體技術,熟悉多媒體軟體的使用,瞭解多媒體課件製作流程已成為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製作課件既要講究精美又要講究實用。製作課件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將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於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所以透過此次培訓使我學會從網上等多種途徑下載影片、圖片、flash等資源,以及擷取網頁和影片等,並將它們整合到課件中等技術操作,從而製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行為發生了深刻變化
資訊科技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教師不是像以前那樣光是翻閱書本、備課寫教案,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即可進行教學,而是綜合應用多種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網路查閱資料、製作課件、開展教學。
在這次的培訓學習中,透過看專家的講座、名師的課堂教學影片,與同行的交流,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我將以此為起點,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原動力,不斷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我會繼續學習深化資訊科技基礎知識,更好的運用資訊科技指導教學。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2
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資訊科技;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探討如何在資訊科技平臺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法。綜合實踐活動由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四大板塊構成。而作為重要部分的資訊科技教育這塊,現將我校開展的情況總結如下:由於人類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資訊科技教育必然要作為當前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對我校初中生進行資訊科技教育,主要是進行使用大眾資訊科技工具的一般訓練,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變過去那種把資訊科技教育侷限在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層面的弊端,由原來的“專業教育”取向,轉變為“大眾文化教育”取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回應21世紀資訊社會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一、首先確立分階段目標:
初一、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整體認識能力,以人文精神與科學態度,從社會生活的現實與未來中發現、提出問題,抓住題的本質,判斷問題的價值。使學生逐步形成善於置疑、樂於探究、用於實踐勤於求知、積極向上的精神。初二、著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資訊,具有初步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實驗設計方案〉,構建知識模型,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力與批判性反思,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學會科學的思維和條件的方法。為學生研究問題思維模式上的創新意識打下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研究的發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確立實施策略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主要形式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去做,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感受是學生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也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參與科學探究的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艱辛與愉悅,讓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感知各種人和事,獲得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立足社會培養人才的需要。身經歷、深入探究:
(一)自主發展,提供空間初中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要重視學生的觀點和行為,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獨立創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活動內容及方式,讓學生自主活動,自主學習,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促進者、合作者。
(二)探索發現、拓展提升3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與發現。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圍繞某一主題或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來展開。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給出現成的答案,而是為學生的探索發現提供機會幫助,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和調查,解決實際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和技巧。
(三)交往合作、融於社會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一種交往、合作的過程。是師生在社會中進行多邊的、多向的、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互相作用的過程。強調把學習活動和社會結合起來,把學術的目的和社會的目的、個人的目的和群體的目的協調起來,這種交往不限於課堂,而是要走進社會進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交流,這種交流也不限於師與生,生生交往。一項研究課題,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考察與調查,需要多人合作,多組配合多方面人員的參與才能順利完成。這種交往合作不僅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智力的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於學生人格健全,正確評價認識自己,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自主合作探究,形成民主素養和團隊精神,使學生人格臻於完善。
三、採取科學學習方法我校採取了傳統的學習形式:
半開放式。全年級或全班確定一個共同的研究學習主題,然後由學生提出在該主題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將這些題目交大家討論並調整,確定一批可供開展合作研究的題目。由研究興趣相近的學生自願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實施研究。它有利於將學生的關注目光引向當今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引導他們研究、探索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塊不是並列的,也不是相互割裂的,“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將貫穿於綜合實踐活動的始終,在實際的環境教育中,往往融合了以上四方面,同時,以環境教育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班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藝術節)、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活動等,以上活動互相補充,互相支援,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以環境教育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而且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儘量克服兩種傾向即教師的包辦代替、教師的放任自流。我相信在學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定會開展得越來越好。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3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小學到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強調學生透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相互聯絡的方面,即: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這意味著,作為以綜合課程為主的小學階段,資訊科技教育以整合方式融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將是資訊科技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了落實《綱要》對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的新要求,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室與電子工業出版社合作開展了《基於資訊科技的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研究。該課題已列入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專案《綜合實踐活動及其師資建設》的子課題,並作為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立項。經過歷時一年多的課題研究,在全省8個市(區)級實驗區和40多所實驗學校三輪實驗的基礎上,初步完成了城市版和農村版實驗教材的研製工作。
一、課程開發的新理念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實踐課程,其四大指定領域的內容是以融合形態呈現的。其中,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必須貫穿於活動的全部內容之中;資訊科技教育、社群教育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必須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同時還需要以綜合主題和綜合專案的形式,把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學科課程的補充、延伸和實踐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各領域內容整合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既可以採取跨領域的綜合主題方式融合各項內容,也可採取兩兩結合方式,整體設計和實施。本課程的基本構想是把研究性學習與資訊科技教育有機整合,力圖實現對資訊科技傳統內容模式和教學模式的突破。
課題組旗幟鮮明地提出,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資訊科技;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探討如何在資訊科技平臺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法。由於人類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資訊科技教育必然要作為當前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對小學生進行資訊科技教育,主要是進行使用大眾資訊科技工具的一般訓練,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要改變過去那種把資訊科技教育侷限在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層面的弊端,由原來的“專業教育”取向,轉變為“大眾文化教育”取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回應21世紀資訊社會對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教育界達成共識的教育目標。資訊素養是資訊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滲透於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從廣義上看,要從資訊意識情感、資訊倫理道德修養、資訊科學技術常識、資訊科技操作應用能力等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從狹義上講,要重視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分析資訊、加工資訊、評價資訊、表達資訊、運用資訊和釋出資訊的能力,以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的整體素質。這種能力與傳統的“讀、寫、算”能力一樣重要,是資訊社會對人才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課程學習把綜合主題、綜合專案與資訊科技教育有機融合開展的實踐活動,將為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十分有利的環境,課程設計也必須圍繞著培養資訊素養的各個層面展開。
二、課程學習的新內容
為了實現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總目標,課程根據綜合實踐活動和資訊科技教育兩方面要求,統籌考慮課程的學習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要求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體驗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和責任感;形成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小學階段資訊科技教育課程的一般性目標包括: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環境及資訊的一些表現形式;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在使用資訊科技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資訊、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課題組認為,在培養資訊素質方面,上述兩類目標的指向完全一致。將課程內容編排為一系列與資訊處理有關的任務(綜合主題或綜合專案),在任務的設計中,特別是在選擇主題方面,綜合考慮資訊科技學習的內在要求,將有可能在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小學階段資訊科技教育的學習目標。
為此,課程以研究性學習為基本主線,安排了系列主題探究活動,廣泛涉及到科學探究、社會探究和認識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三大領域,具體表現為不同型別的綜合主題和綜合專案。這些內容既包括了社會實踐學習(社會考察實踐、社群公益服務),也包括了生活學習(生活技能訓練、生活科技與創造活動等),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有利於學生親身參與和社會實踐,注意照顧到與本年級學科課程內容的銜接;同時也考慮了能夠運用資訊科技手段來實現探究過程,便於融入資訊科技有關學習內容。有計劃地安排了與資訊社會關係密切的綜合主題,遴選出培養資訊意識、資訊常識、資訊倫理和資訊科技能力的學習內容,如:資訊社會的未來、計算機與網路的發展和應用、遙控與感測、電腦與網路文化、資訊保安和電腦病毒等等。
三、資訊科技學習的新思路
資訊科技教育是本課程學習活動的另一主線,重點放在利用資訊科技處理完成各種探究任務,突出運用資訊科技工具的思想,即:用計算機來學習,而不單純學習計算機。把資訊科技當作學生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以及師生之間情感與資訊交流的工具。
過去許多中小學資訊科技課教材,無論是教學理念、內容編寫,還是學習模式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沿襲傳統計算機教材的編寫模式,片面注重傳授知識和操作要領,忽視對學生資訊意識情感、資訊倫理道德、資訊科學技術常識和資訊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要求。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以往的傳授知識課程的不同點是,傳授知識課程的教學主要圍繞知識進行,學生是“先學後練”;而綜合實踐活動課重點是實踐,在實踐中探究,在實踐中產生對計算機工具(知識與技能)的需要。必須提倡知識時代“幹中學”和“邊幹邊學”的學習理念,用什麼就學什麼,讓學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操作技能。因此,本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知識能力水平,按照任務(綜合主題和綜合專案)的需要,有計劃、分階段融入必要的計算機和網路基礎知識講授和操作技能訓練。例如,在課程單元《我國的橋樑》設計中,以語文課《趙州橋》為創設的情境,要求學生透過實地調查和查詢文獻,發現我國還有哪些著名的橋樑,完成資訊收集的任務;繼而讓學生學習使用瀏覽器上網,邊幹邊學,在網路中去尋找橋樑,達到了解因特網是通向資訊海洋的“橋樑”的目的。
目前,許多普及程度較高的資訊科技,如基於圖形使用者介面的作業系統、所見即所得條件下的文字處理軟體、電子表格和幻燈演示、網路瀏覽技術等等,其入門的“門檻”較低,為小學生的“幹中學”帶來了可能性。課程設計改變了過去計算機教材講授過多過細,以致成了“軟體說明書”的弊端,為學生留下更多的問題空間,把擴充套件和提高的學習任務交給學生去自主探究。
目前通行的資訊科技教材,其內容大多根據軟體或者硬體功能,分為資訊科技基礎知識、作業系統、字處理軟體、畫圖軟體、多媒體、網際網路等模組。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以學期或者學年為階段,進行各模組的教學。這種大模組、整體化的學習思路仍屬於專業教育的範疇,較適合於成人,對於小學生卻不太適應。本課程則把資訊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按內容分層,組織為知識單元,並分解為不同等級的模組,然後,分散在不同年級的綜合主題研究中學習,逐步加深,基本上滿足了《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對小學資訊科技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課程設計的新模式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課程遵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探究”模式來組織教學和實踐活動,按照創設學習環境和任務驅動的方法設計課程單元,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多元智慧理論指導下,選擇多元化的評價和評定方法等等,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模式,課題組參考和借鑑了國內外許多優秀探究學習範例的方法,如WebQuest網路主題探究、Intel未來教育、7E學習模式、Big6主題探究等,初步形成一種較為規範而開放的課程設計模式。
1、學習單元
《基於資訊科技的綜合實踐》課程在“學習單元”的概念下,統籌設計編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每一“學習單元”表現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綜合主題”或“綜合專案”,以問題解決為主導,讓學生運用資訊科技手段,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
為了便於操作,學習單元的內容編排是一系列與資訊處理有關的主題任務,主要包括資訊採集、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訊加工、資訊表達、資訊釋出、資訊評價和資訊應用等。每一年級的主題任務都分佈了社會探究、科學探究和認識自我等方面的內容,並且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逐步從單一主題(小任務)向綜合主題(大任務)發展。例如,小學三、四年級必須初步熟悉和學會計算機入門的操作技能,在設計中努力尋找資訊科技與主題探究的聯絡點和結合點,以“小任務”的方式(如單一性的“收集資訊”)設計學習內容;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逐步增強任務的綜合性,以“大任務”的方式(如綜合性的“收集、加工和表達資訊”)組織學習內容,強調學生綜合應用已經學到的資訊科技。根據不同主題任務的需要,對各年級“學習單元”的時間進行整體安排,分別規劃每一單元所需的課時。
同時,主題的選擇還充分考慮了能夠運用資訊科技手段來實現探究過程,每一主題都便於幫助引入資訊科技的有關學習內容。
2、探究學習活動
“學習單元”分別由“基本探究活動”、“資訊科技學習活動”、“評價與交流活動”等探究學習活動有機銜接構成,在小學高年級,還增加了“擴充套件(或延伸)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探究學習活動”的設計主線是“基本探究”→(“擴充套件探究”或“延伸探究”)→“評價與交流”;其支線是“資訊科技學習”,各類活動的組織結構參見圖(略)
“基本探究活動”是研究性學習的主線,包括創設情景、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等要素;與一般主題探究的區別在於,該活動從主題選擇到實施過程,都儘可能地考慮到運用電腦和網路等資訊科技手段完成各種研究任務。
“資訊科技學習活動”的主要意圖是為“基本研究活動”的需要服務;當課程單元進展到其他活動階段,也需要有該活動的學習支援。也就是說,課程單元的主題需要用到什麼就學習什麼,讓學生在“幹”中熟悉和掌握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操作技能。它同樣必須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任務驅動”而不是“內容驅動”。它既是本單元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探究過程,用問題引導和組織學生對電腦和網路技術進行自主探究。同時,也照顧到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推薦的6大模組分佈,注意電腦網路技能的銜接,使知識逐步建構成為系統。
“擴充套件探究活動”或“延伸探究活動”供小學高年級選用。擴充套件(Expand)探究即:發現本主題新的應用。包括利用以前的資訊提出新問題,完成新的探究過程,尋找新答案,或者做出新的設計實驗,從而加深對主題概念的理解,以新的視角應用和擴充概念。延伸(Extend)探究即:使概念進入其他的內容領域。包括:從本主題的研究領域中,發現與其他領域相聯絡的概念或新的主題,建立概念與真實世界的聯絡。在高年級增設兩類活動的目的,在於考慮增加主題的綜合性,既可包含本主題探究內容的擴充套件和延伸,又可以包含資訊科技學習內容的擴充和延伸。
“交流與評價活動”將集中進行本單元總結性的表達、交流和評價。評價和交流的內容既包括主題探究,也包括資訊科技工具學習。本活動根據不同單元任務的需要,安排了多種形式的表達與交流,對學生動手動腦“做”的表現進行“過程評定”,對以“長作業”方式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以及對在全班範圍組織的表達交流活動進行表現評定等。評價採用了多元評價方法,如表現評價、實作評定、檔案袋評定與量表評價,既有質性評定,也有量化評價。此外,借鑑Intel未來教育“作業模式”的思想,表達、交流和評價也在全部活動中分散安排,並在課堂內完成。學生每完成一個練習,甚至收集到的一幅圖片或一段文字,都被視為一種“作業”,都是為完成總任務所做的工作,要求他們隨時進行組內交流和自我評價。
3、活動模組
每一活動均由不同的“活動模組”組成,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自主擴充學習的空間。各類探究活動的模組,保持了大體上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單元中,同一型別的學習活動都設定某些共同的“基本模組”,以便於教師組織教學。如:在“基本探究活動”中,各單元都設定了“情境模組”、“任務模組”、“過程模組”和“資源模組”等基本模組。所有模組均採用兒童化的名稱,如:“我們的行動”、“我們的寶藏”、“跟我做”、“試一試”、“我們都很棒”等。各類探究活動的模組也保持了一定靈活性,在不同的單元中,各類學習活動都可以根據本單元內容需要,自行設定一些特殊模組,對名稱和內容不作統一要求。除“基本探究活動”外,其他活動也不要求保持完全一致的模組。是否設定某一模組,根據內容需要來決定。
五、課程編排的新體例
課程的編寫體例即學習內容的表達方式和呈現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的變革”。在編寫體例方面,本課程探索了一種新的學習內容表達和呈現方式,其文字表現為一種“學材”而不是傳統的“教材”,以利於學生和教師組織探究活動,而不是用來組織常規教學。
課程教材打破了目前資訊科技教材的傳統體例和編排模式,文字內容包括:活動指導書、閱讀材料、探究記錄本、課堂作業簿、評價手冊、檔案袋索引、資源導航和其他有關專案,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學生指導書”和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成長記錄。
教材還針對不同的學習物件,分別開發了“城市版”和“農村版”。農村版的探究主題貼近農村生活的實際,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廣義資訊素養的培養目標進行課程編排;並且充分考慮到農村小學資訊科技裝置條件較差的現實狀況,以選修方式設定了最基礎的資訊科技學習內容,為農村小學因地制宜地實施資訊科技教育開闢了一種新的途徑。
六、課程實驗的新經驗
《基於資訊科技的綜合實踐活動》實驗課程的研製,是以課題研究方式組織實施的。為了保證設計和編寫質量,課題組組織了以省級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部門的專家牽頭,以小學語文、數學、科學和資訊科技等學科特級教師為核心的總課題組(主編組),精心組織框架設計,指導實驗研究工作。
然而,課程編制是否應該吸收廣大教師參與,這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中小學教師通常被人稱為“教書匠”。作為一種“工匠”,他只能執行那些不從事課堂教學的人所建立的教學理論,他只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內容,傳遞一般性的課程知識,判斷某部分學生是否學到了這些知識。在我國新的課程改革中,把教師和學生排斥在課程教材改革之外,會在很大程度上壓制師生對課程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發揮創新精神,也會影響到課程制度的創新。美國課程論專家提出課程編制的`“集體審議制度”,其目的就是確立教師在課程創新中的地位。應該說,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課程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過程都需要教師的參與,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教材的編寫、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
為此,課題組在全省範圍內,組織了8個實驗區近40所實驗小學的教師參與了課程編制的全過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教師協作研究的有益嘗試。各學校都選擇了各學科優秀教師組成子課題組,分別承擔不同學習單元的設計、編制和實驗工作;廣大教師在總課題組的指導下,從框架構思開始,邊設計,邊實驗,反覆修改和完善,撰寫出研製報告和實驗報告。總課題組專家在各校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改寫和多次調整,以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和教材編寫的質量。這種全新的研製方式,不僅為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編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且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課改的積極性,為課程的實施培訓了骨幹力量。
研製一套創新的資訊科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材,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我們深感力不從心。衷心期待著廣大教師和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共同做好這項開創性的課程改革工作。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4
xx年10到12月,我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參加了“四川省農村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訓”。利用晚上上網學習,邊看影片,邊做筆記,邊利用軟體練習其中的工具,學習之後寫評語,與同學學們相互交流學習心得體會,順利完成了這次的學習任務。透過這次培訓學習中,我的資訊科技知識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別是資訊科技運用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返崗實踐中,我將學到的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實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古詩兩首,我充分利用PPT把課文內容透過多媒體給學生演示,讓學生感受古詩的圖畫美,運用多媒體剪輯技術,將音樂匯入到PPT中,將影片匯入到PPT中,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音樂美,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學習興趣,在生字教學中運用多媒體PPT技術讓學習記憶生字效果特別好。另外在培訓時,我積極參加了工作坊的活動,積極學習,其他學員的好的經驗也把自己的疑惑講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我在返崗實踐中,將培訓學到的應用教學中。
總之,返崗實踐中,我做到了學用結合,尤其將PPT的製作,影片剪輯,音訊文剪輯,運用於PPT,鞏固了學習成果,也促進了自己的學習提升,收穫很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感到自己在資訊科技能力方面,與教育發展的需要還有很大的距離。為了讓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適應現代化,我還會努力學習,多實踐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5
經過一個月的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我們洪雅實驗小學語文一組較好地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透過磨課我們每一個成員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為了更好的內化學習成果,強化學習理念,現將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總結如下:
(一)群策群力,有序進行
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伊始,我們清晰的認識到,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和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根據細緻全面的磨課計劃,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磨課中。在課例打磨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衝擊,從同伴的身上汲取了新的發現,感受到了團隊的凝聚力。經過討論,我們確定了本次磨課課題《難忘的潑水節》。擔任上課任務是王嵐杉。希望透過“磨課”的形式,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的授課老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迥異的風格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並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而且有利於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變教學方式,形成教學風格,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資源,組織教師線上學習、獲取資源——線下實踐、研討——線上討論並提交成果
在實施階段,全體組員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圓滿完成了各自任務。在觀課時,全體組員均按照組長的要求帶著觀課任務參加第一輪聽課,分別從教師設計的活動是否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否創設適當的語境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語言,觀察量表等方面進行分析和報告。評課是磨課活動的重要環節,透過評課不僅讓上課的老師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讓聽課的教師反思並體會,對今後的課堂實踐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因而在評課時大家都能積極參與進來,踴躍發言,暢談各自的心得體會。
(三)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磨課活動(課堂教學、微課程比賽)
本組返崗階段的學習任務是聽王嵐杉老師上課。從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課教師精心組織備課,從開始到現在各項活動都順利開展,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組從磨課開始之日起就開始積極準備,嚴格按照“三次備課、兩輪打磨”的操作方案執行,上課-觀課-評課-議課-反思-總結,各個環節認真操作,有序開展。在磨課過程收穫頗多。認真作好聽課記錄筆記,即時與她交流,談本節課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和她一起磨課。研修小組負責儲存研修計劃、每週活動記錄、教學參訓教師活動成果。並負責督促教師平時運用資訊科技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關注我們組的活動結束後,每個參加活動的教師提交了一份研修成果。
(四)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學校紀律、作息時間,按時完成了學校的相關工作要求
這次磨課活動全員參與,相互交換心得和體會,營造受老師們的意見。老師們也願意為上課教師研究課例,深入思考,不斷探討和改進自己教育和教學,互相促進,互相進步。從中體驗團隊協作的快樂,認識到自己在活動中作用和價值。磨課就需要反覆的完善和打磨,要經受集體智慧的考驗,需要藉助於大家的力量,這樣才能呈現出精彩和成功的課例,供我們研究和探討,為下一步的教研活動開展打下基礎。
本次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活動,大家雖然辛苦但從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遠端研修令人回味無窮,磨課更是越磨越有內涵和內容。資訊科技返崗實踐研修學習不是終點站,今後的日子,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我們要把研修進行到底,讓自己在研修中成長起來。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6
按照學校的安排,我從20xx年9月13日開始,有幸參加了“四川省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網上培訓,雖然是遠端培訓,但收穫頗大。在培訓中,我聆聽了各位專家精彩紛呈、風格各異的講座,觀看了名師嫻熟精湛的課堂實錄影片,並認真做筆記,影片觀看時間長達2080分鐘。認真地撰寫了研修總結,提交了研修作業和實踐研修成果,釋出了學習日誌,寫評語,相互交流心得體會,進行了研修討論等。透過培訓,提升了自己在教學中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作為一名教師,在當今時代必須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熟練運用資訊工具(手機、網路、電腦等)對資訊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組織和運用。而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我們不斷地進行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資訊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沒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我深入地瞭解了資訊科技對於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知道了該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育教學,帶著培訓中學到的資訊科技,我在我的課堂上進行了返崗實踐,即運用資訊科技進行英語輔助教學。具體總結如下:
一、教育教學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這次培訓的是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透過這次培訓,我瞭解了資訊科技引發的教育變革,讓我對資訊科技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樹立了“資訊科技為教育教學服務”的理念,我明白了資訊科技使教育教學賦予更多的內涵,資訊科技的發展也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式,使我的課堂更具活力,使我們的教學更具實效。
二、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有了提升
在課堂上我將資訊科技融合到教學之中,利用網路資源,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死板無味,無精打采的教學氣氛。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遊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資訊科技的應用,確實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計算機把語言、聲音、圖象、文字、動畫、音樂等經過處理後,形成一種全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教學資訊,微課的製作有利於課堂教學。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對教學中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同時,化抽象為具體,更加直觀和具體地將資訊傳達給學生,不僅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建構知識的主體,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課堂效率。
三、課件製作水平有了提高
透過學習,掌握多媒體技術,熟悉多媒體軟體的使用,瞭解多媒體課件製作流程已成為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製作PPT課件既要講究精美又要講究實用。製作課件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將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於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所以透過此次培訓使我學會從網上等多種途徑下載影片、圖片、flash等資源,從而製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
過去那種“教師問學生答”教學方式應徹底轉變,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於創新。所謂探究學習,就是從問題或專案出發,透過觀察與實驗,猜想與論證,表述與評價等探索研究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和增強研究體驗的學習過程。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衝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總而言之,在返崗實踐中,我努力做到了學以致用,進一步鞏固了課堂教學成果,也促進了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收穫很大。但透過返崗實踐,我感到自己在資訊科技能力方面還有欠缺,資訊科技的運用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城市裡,資訊科技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在農村學校,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還比較狹窄,還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資訊科技知識和能力。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村教師,我不甘落後,我會用我的實際行動讓資訊科技在農村學校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7
透過這次“國培計劃資訊科技能力的提升”的學習,我覺得網際網路的進步太快了,同時它給我們的課堂也帶來巨大的改變和全面的提升,也堅定我們做到老、學到老的思想。透過培訓我明確了這次坊主的任務重大、繁重和艱鉅,坊主需要指導學員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引導學員養成遠端學習的習慣,並透過班級QQ群、論壇、簡訊、電話等學習方式和學員進行溝通,及時批改評閱學員按時提交的作業,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還要了解學員工作與生活習慣,幫助學員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一)重新激發了學習熱情
本人80年參加教育工作,98年進入教研室擔任教研員。教齡達30多年,擔任教研員也已13年。雖在教師心目中還是不怎麼吃老本的形象,但自己都已經覺得學習缺少了積極性、主動性。借本次國培機會,本人與年輕一代教研員、師訓員一道,深覺機會難得,在培訓過程當中,我一直抱著一種積極、樂觀和向上的心態去學習,一直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培訓中來,在學習中能攜專家之所長,補己之短,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藉助網路交流平臺積極參與學員交流,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活躍學員。國培給我們這些本不相識的同行架起了交流的平臺,給大家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看了一篇又一篇發自肺腑的研修日誌,和他們一起分享著學習的快樂;在一次次的論壇交流中,我們道出了共同的心聲,也找到了共性問題,論壇讓我們的教育難題有了傾訴的平臺。
(二)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
在本次培訓學習中,根據分析工具,對自己進行學員型別分析:
1、根據專業素質特徵進行角色劃分,本人屬於講師型別的培訓者,尚未達到培訓師的水平。
2、根據工作崗位要求進行角色劃分,本人屬於教學業務型的培訓者。因為在培訓工作中,本人主要負責課表安排,培訓專題設計,教師聘請,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關注培訓教學質量與效果。當然也有參與專案開發與設計,故可以認為是兼有專案組織型的培訓者。
3、根據專業發展水平進行角色劃分,本人屬於經驗型的培訓者。因為本人已經具備一定的培訓教學知識與技能,從事教研工作多年,組織過許多次縣級教師培訓活動,並經常應邀為溫州市級骨幹教師做專題培訓講座,被溫州大學聘為兼職講師,進入溫州教師教育院培訓團隊,開發的課程曾被評為溫州市級二等獎,並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資源。但尚未成為專家型的培訓者。
明確了自我,也就更加有利於揚長避短,也會更加是自己有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
(三)確實學到了許多知識
在國培計劃中有幸傾聽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精彩講解,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比如對現代教育技術,本人由於囿於物理學科特點,加上固執的經驗,一直力主實驗教學,壓制現代教育技術。透過培訓加深了對教育技術的理解,認識到教育技術不再是一種書面存在的概念,而是當前教師必備的一種技能;教育技術不再是公開課、教研課的技術點綴,而應在常規教學中得到普遍運用;教育技術培訓不應成為教師掙學時、評職稱的工具,而應是“新課改”理論的一種實踐載體;教育技術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是完善教師專業技能的基本要求。
再如,透過必修專題“研訓一體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導向”的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當前教研和培訓一體化即“研訓一體”的區域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正在積極探索中。如何提高“研訓一體”這一繼續教育模式的效果,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研訓一體”是教師在不脫離教育教學工作崗位,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與研究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提高,以研促學,以學促研,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研訓一體”的這一特點,要求我們把握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律,根據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需求,探索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研訓模式。而恰恰我們縣級教研、培訓的機構設定仍沿襲傳統,固守陳習,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本人就此提交了一篇研修日記:
我們都是來自永嘉各地,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參加國培來了。我們都要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幫助。我們永嘉從體制上看,研是研,訓是訓,還是各唱各的調!希望年輕一代的教研與師訓人員,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建立多方溝通機制,經常協商,密切合作,共同為教師專業成長服務。
透過這次“國培”短期學習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帶來的是思想上的洗禮,心靈上的震撼、理念上的革新。培訓活動雖然是短暫的,但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8
本學期根據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七年級資訊科技的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我積極探索如何把資訊科技教育的學習,努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觀念和方式,促進各學科的整合和主題活動的開展,積極探索應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和實踐探索能力的新方法。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結合課改的新理念,經常把多媒體教學的這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手段貫穿於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探索、學習、思考、創新的機會,並從中獲得了愉快的體驗,認真、踏實、誠懇地做好本職工作,認真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以學生利益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本學期的學習中能學有所得,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巧。現就本學期所做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開展好常規教學。
1、開學初,便結合我校的計算機硬體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並嚴格按教學計劃進行上課。在教學過程中,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都進行了認真的教學分析,思考在現有計算機軟硬體的實際情況下如何實施教學,並寫成教案上課。收到較好的效果。
2、在教學中,我經常研究學生的思想發展變化,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我們從光碟上或到網上去找了一些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的小遊戲,把這些遊戲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後給學生玩,讓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習興趣,並有助於學生智力發展。經本期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不但掌握了規定的資訊科技知識和達到了規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還從遊戲中學到了許多其它的知識。資訊科技課已經成了學生十分喜歡的課程之一。我這這樣做的:
(一)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我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體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相結合的原則,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維,創造性地提出方案並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慾望,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領悟資訊文化內涵。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在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合理地整合開發課程資源,重組教學內容。充分關注個體差異,設計分層次的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解決具體問題的不同技術思路。對學習起點較低的學生,要多鼓勵、多幫助,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要少限制、多支援,鼓勵自主探究。實行“小助手”協助教師對有困難學生的輔導,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變的重要因素。
①任務驅動。“任務驅動”教學強調學生在密切聯絡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透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培養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養。在“任務驅動”中所設定的任務要求做到科學、適當、適度。這也是本冊教材編寫的一個思路。
②小組探究。學生按照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組成學習小組,透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提高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利於實現情感領域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六組,每組設一個程度好的組長,對其他學生進行輔導。
③啟發式。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我根據教學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活動,主動獲取知識。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主動思考和實踐。
④講授法。資訊科技教師根據資訊科技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做成各種教學課件,藉助於有關裝置,邊講授邊操作,講練結合,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⑤分層遞進教學法。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實行分層施教、分層測試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促進各層次學生不斷遞進的機制,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個性,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
(三)加強課堂管理,做好起始年級的養成教育,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
由於資訊科技課大部分是在網路教室裡完成的,學生面臨大量的網路誘惑,很難集中精力在學習上,這給課堂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並且,由於受以前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也出現了很多不好的習慣,如上課紀律性差,不服從教師管理,甚至有瀏覽有害資訊的現象。我在課堂管理上下功夫,在養成教育上多用心,努力規範學生的上課學習行為。本學期實行班級資訊課堂量化評分,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計算機是為了應用,在應用中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應用中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學習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在用中加深理解,把計算機變成自己得心應手的工具。比如,在教word文件中的藝術字、剪貼畫、自選圖形時,是首先把自己作好的幾張賀年卡放影給同學們看,再說,“同學們,馬上要過新年了,你們想把自己作的賀卡送給你的親朋好友嗎?好了,這節課我就教教你們怎麼樣在word裡做出一張漂亮的賀年片”。當教師將自己做的步驟介紹給同學們時,他們都已經嚷著要自己做了。看同學們這麼高的熱情,於是教師又補充道:“要儘量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能套用老師的”。看著同學做的各式各樣的賀卡,還很漂亮的,於是選了幾幅給他們列印了出來。同學們看到自己做的賀卡,自然是興奮不已,學習興趣大增,就這樣,透過以用促學的辦法,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加強教學教研,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教學的成敗取決於教師,教師的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本學期,在教學之餘,加強了對業務的鑽研。
在本學期,我們資訊科技老師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業務水平,在網上還注意收集相關資料,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學期末,我對各室的電腦等相關裝置進行核查、登記,並做好責任人的簽字工作。
三、充分發揮的優勢,提高學校辦學的資訊化發展的水平。
作為資訊科技教師,應走在學校資訊科技發展的前沿,除了搞好資訊科技教育教學外,我們還擔負著許多其它的任務。學校其它學科公開課的課件製作。
四、存在的問題
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基礎上,在教學中也發現存在不少的問題。首先是裝置問題,機房機器老化,機器在使用過程中會無緣無故出現故障,班級學生人數較多,不便管理,為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其次是課時不足,很難保證學生有足夠的上機練習時間,也沒有空餘時間開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很難從中發現、培養尖子學生;另外資訊科技教師幾乎沒有參加觀摩、學習機會,以至自身資訊、素質難提高,無法滿足對當今資訊科技探索慾望。根據上述總結,我深深感到,只要立足實際,認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綱,研究好學生,爭取學校領導、師生的支援,就能創造性地搞好資訊科技課的教學,就能使我的工作有所開拓,有所進取。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9
本學期的資訊科技課使用教材人教版《資訊科技》第二冊。現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學進度特定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高二(1)(14)班學生共約1000人,班額26-81人,人數不均,不利於上機操作實習。
2.透過高一對資訊科技有關知識的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資訊科技使用經驗及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但總體資訊道德與安全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引導與教育。
3.對資訊知識瞭解所有增強,能力有所提高,但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好,學習愛好有待進一步引導。
二、本學期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主要介紹應該計算機完成幾種資訊處理任務的實用操作,同時,更多地滲透了有關資訊、資訊科技的知識,思想與方法。
本學期教學內容:資料表處理、防治計算機病毒與保護軟體著作權、製作多媒體作品、製作網頁本學期教學要密切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實際,“立足基本操作,滲透基礎知識”,“注重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套課本的教學策略。課文中的絕大部分內容,都從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實用處理任務出發來展開,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動手實踐,去完成相關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適時地瞭解有關的知識,掌握相應的操作方法。
三、教學目標要求
1.讓學生透過本學期的學習能利用EXCEL電子表格進行資料處理,能做多媒體作品,能建立自己的網站,逐步形成資訊保安與道德素養。
2.透過本學期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上機操作能力。3.透過本學期的教學讓學生完成一個多媒體作品或網站。
四、主要教學方法與措施
1.案例學習,任務驅動,學習交流,演示教學,分層教學,操作探究。
2.針對本課程操作性強、課時少的特點,在教學中做到少講,精講,多練,讓學生隨堂掌握當節課的知識點。
3.注重能力培養,讓學生學會用電腦解決日常問題。
4.注重上機管理,考勤管理,安全衛生等管理,定人到機,有跡可查。
5.開展課外活動,成立課題小組,組織實施課題計劃,輔導學生參加電腦製作活動。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周次教學內容課時1EXCEL的基本操作112編輯幻燈片12公式運算113用字處理軟體製作網頁13編輯工作表114上傳網頁14修飾與列印工作表115用Frontpage製作網頁
(一)15函式運算116用Frontpage製作網頁
(二)16建立統計圖表117用Frontpage上傳網頁17防治計算機病毒118實習課題18保護軟體著作權19準備多媒體素材1201x製作簡單的幻燈片12111製作多媒體簡報1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0
透過這幾天的資訊科技培訓及應用,我有以下幾點感慨: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與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絡和繼承性,同時又是具有相對的趣味性特點的新型教
學結構型別。它是強調要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資訊科技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互動、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鍊,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由此可見,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目前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與潮流。
1、資訊科技作為教師、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強調資訊科技服務於學科的內在需求,服務於具體的任務。教師和學生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作為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的融到課程的教學與學習中去。
2、、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強調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國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資訊科技教學結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創造性。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為我們提供一個開放性、趣味性、生動形象性的實踐平臺,是每一位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輕鬆愉快的學習。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3.培養學生掌握資訊時代的學習方式。海量的網路資訊,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路通訊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資訊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4.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在資訊時代,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願望並能付諸於日常生活實踐,要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夠自我組織,並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是將資訊科技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在利用資訊科技之前,教師要清楚資訊科技的優勢和不足,並瞭解學科教學的需求。
從而使學生在資訊科技課堂下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1
“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必須懂英語,會電腦。”、“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從以上的話語中,可見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已成為小學生必不可少的課程組成部分,這不僅對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也有著深遠的意義。資訊科技課與其它小學課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許多小學都陸續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程。小學資訊科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一、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小學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打老鼠”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資訊科技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透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透過螢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如我在給五年級的同學介紹鍵盤時,我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討論。透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元,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游標前面的字母,相當於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自主學習,不斷創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資訊科技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體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透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第7課時,老師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後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視窗的基本組成,並學會了視窗的最小化、最大化、關閉。
總之,要上好小學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2
有人說,學習是人不斷進步的源泉。而經驗和反思則是促進人前進的催化劑。回顧這一學期以及和上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相比較,我感覺自己成熟和成長了很多。我更加了解學生也更加明白怎樣有效的教來促進學生有效的學。下面我就這一學期自己的教學做出以下幾點總結:
一、鑽研教材更要鑽研學生
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教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認為只要把課本中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即完成了教學目標。這對於新教師而言容易犯的錯誤。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自己的興趣愛好。特別是對於我來擔任四年級和七年級的教學來說,更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進行教學。四年級學生愛與表現、課堂生動活潑、渴望被老師關注、對任何事物都有極大的興趣但是注意力容易鬆散,所以在課堂中要採用一些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易於理解比利用小組監督的方式進行學習。而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生的獨立個性則表現的更加突出。學生開始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會輕易的被老師左右,回答問題不積極,害怕打錯被其他同學嘲笑,更加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課堂中我多采用任務驅動法與小組合作來進行教學。任務驅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合作的能力又能優生幫差提高學習效率。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保持並提高學習積極性
資訊科技課上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漲,他們對新事物充滿著好奇,總幻想有一天能熟練的駕馭計算機,能製作出精美的動畫、能設計出漂亮的西,能控制自己建立的遊戲角色······只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平就會上一個新臺階。七年級的學生操作量大,一週只有一節課,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學習任務,45分鐘尤為重要。課堂講解時間不能太長,上機練習時間可以放長些,每次授完新課後給學生下發一定的練習題,練習範圍就是本堂課所講授的內容那個,學生按照來時給定的題目針對性練習,教師再個別輔導,當然學生對於知識點模糊的地方也比較多,老師可以安排每組的小組長擔任輔導員,同桌討論等形式,完成課堂練習,在作業時間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鞏固並消化,從而彌補了總課時不夠的難題。
三、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神秘感。部分同學則希望更深刻的學習,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電腦,隨心所欲的操作電腦。而部分同學則已經開始沉迷於遊戲,只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遊戲高手所以在我看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什麼樣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資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資訊的高速發展和學生基礎資訊的內容和樣式的多樣化,我已課本為參考結合學生實際來進行教學,注重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和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所以在以課本為基礎的學習製作《中華牡丹園》的電子板報來學習word中的知識。學習結束後,我沒有按照課本中講授qq的申請與運用,因為這些學生們已經掌握,而是根據實際講授了電子郵件的申請與運用;以及根據班級管理講授了部落格的申請與管理,讓每個學生以管理班級部落格為目的掌握部落格等內容。最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5個課時的logo語言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程式設計的思想和抽象思維的形成。除了這些常規教學之外,我們也開設了“創意工作室”第二課堂,利用scratch軟體來學習簡單的遊戲和程式設計,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做遊戲要比玩遊戲更加有成就感,培養學生對於計算機正確的學習興趣。
本學期學習工作的不足以及有待改進的之處:
1、注重採取多種教學方法,重視全體學生的參與。以前我在上資訊科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上課時,無非是我先演示,然後再讓學生照著“葫蘆畫瓢”。其實,透過實際教學證明,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如果只重視老師一味的講學生只是機械的聽,則必然會導致學習能力高的同學你還沒講完,它就會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根本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所以必須改變以老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利用創設問題情境,任務驅動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全體參與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2、知識學習與情感教育相結合。一週一節課,我總是太過於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而疏忽了對學生素質的教育。與學生溝通交流較少,所以在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素質方面做得不足。比如:機房基礎設施保護以及機房衛生維護方面做的很不好。滑鼠墊損壞很大,自己地面衛生不能即時打掃等問題。所以在新學期,我將制定嚴格的衛生值日表和公共財產破壞具體到人的責任制度,提高學生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
3、常規教學與學生興趣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注重開設適合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的第二課堂。 比如“小海龜來學程式設計”、“科技小貓來做動畫”等課程,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3
20xx年12月開始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遠端培訓,使這個冬日尤其忙碌、每天上課之餘,我便置身網路學習平臺。雖時值隆冬,而竟不覺冷;每天學習到深夜,卻絲毫不覺累,只感到莫名的充實與快樂。
一、眼界視野更高闊
課程學習與研討交流過程中,深感專家的專題講座、名師的課題講座,都是理論水平高、立意高遠、立足課堂,既具前瞻性、又密切聯絡實際,使我在觀念得到更新、理論得到提高、知識得到積澱的同時,眼界視野更高闊。在培訓中,我深刻認識到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教育是國家工作中的重點。而資訊科技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作為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學習且精通這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計算機工具效能,利用網路資源,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在課堂上要把資訊科技完美地融合到教學之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由此可見,教師提高自身的資訊素養也是其專業成長的必然要求。教育對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進入21世紀,知識總量呈幾何數增長,俗稱“知識爆炸”,專業知識更新之快,使得一些專家昨天還是專業知識的權威,今天就可能落伍。所以說我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努力實現在專業方面發展,將跟不上不斷變化的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教師不但要更深刻、靈活地理解學科知識,還要理解學習者的言行,瞭解可用的課程資源和最新教育教學技能技術,並實踐進行分析和反思的習慣和技能,從而將辛勤耕耘匯入資訊科技推動教育變革的洪流之中。
二、參與互動更積極
在網路學習參與專家影片答疑活動、瀏覽簡報、學習同伴優秀作品的過程中,我切實感受到網路平臺功能強大,教育資源豐富,專家名師的水平高,同行之中山外有山。文章和評論,觀點獨特新穎、方法行之有效。在這裡,好的講座可反覆收看,並有配套的資源下載供參考;提出的問題,有人助答;同行在關注、評論你的發言,你也自覺不自覺參與互動。雖在現實互不識,網路線上見如故,哪怕在靜靜的深夜,你也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三、手段手法更熟練
在培訓的過程中,專家、教授們分別從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資訊化環境的執行與維護、資料的統計處理、網路研修與校本研修的整合、新技術新媒體網路教學平臺在教學中的應用、電子白板的應用、簡報製作,多媒體素材的獲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網路搜尋資訊的方法和技巧,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等方面展開培訓。還結合大量中小學實際教學案例,深入淺出地闡明瞭教學各環節的具體設計與處理。上網查詢資源的方法和一些軟體的學習和使用的介紹為教師如何深入開展教科研、更多地獲取資料、展示成果提供了指導與幫助。經過培訓,我不僅對具體的通用資訊科技, WORD、PPT、PLASH等掌握加深,對用工具處理檔案的技巧(比如圖片、音影片處理)、素材的蒐集、資源的整合、課件的編寫也更熟練。當然我也體會了在網路平臺中伴隨著經驗值提升是貢獻的增加,有貢獻才能分享。雖然我對 “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尚無能企及,但目前已能自如地利用多媒體與課程融合,使教師、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組合成了一個合理、協調、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整體,已經算收穫頗豐。1月17日的專家巡迴指導活動更讓我大開眼界。專家們的現場指導、優秀教師的成功案例、與同伴們們的交流討論讓我對微課的特點與製作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微課作品。它雖顯稚嫩,但畢竟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我相信只要將自己的培訓所得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我就一定能製作出更多更好的微課作品。
四、實踐運用更自覺
一直以來我知道多媒體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手段,但總以為它離常態化的教學很遠,所以只在上公開課時才不得不調動全力運用。覺得平時像以前的教師一樣用粉筆、黑板上課沒有什麼,一樣可以進行教學。但透過培訓,再加上實踐與反思,我切實感受到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是那麼單調,沒有那麼形象、生動、具體。往往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無精打采。從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我發現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確實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當我利用計算機把語言、聲音、圖象、文字、動畫、音樂等經過處理後,形成一種全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教學資訊時,確實彌補了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對教學中重點的講解、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同時,化抽象為具體,更加直觀和具體地將資訊傳達給學生,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建構知識的主體,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課堂效率。嚐到了甜頭的我現在已將資訊科技應用於課堂變成為教學的常態,達到了自覺運用、日臻嫻熟的境界。
五、研修課題更具體
本次培訓最大的特點是“學評測一體,融入過程”, 研修成果的呈現,無論是資訊科技支援的教學環節最佳化課程作業,還是校本實踐環節提交研修成果,都是立足學校、課程、學生,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協同、個體反思實踐中完成。在培訓中,大家既收穫著知識,又收穫著友誼;既在實踐中反思,又在反思中提升;既在交流中互助,又在爭論中創新……整個培訓過程精彩紛呈、興味盎然。培訓已結束,但我們的以資訊科技推動教育變革的創新之路才剛剛開啟。我堅信我們將帶著夢想,奮力前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收穫!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4
資訊科技教育是中職學校的必修課,透過開設資訊科技教育,意在增強學生的資訊意識,培養學習具有收集、傳輸、處理、應用現代資訊的能力和具有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這次參加第四期繼續教育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專項培訓,感覺非常有意義。
資訊科技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很強,一定不能用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學和動手,要大膽讓學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知識,熟練基本操作技能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透過這次學習,使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艱鉅。同時對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資訊科技的綜合運用能力,現在已不只停留在課件的製作上。使我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並致力於把它們應用於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在學習中,我深深的體會到:
1、教師應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
2、教師應是高素質、複合型創新人才。
3、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5
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培訓情況工作總結 在教育資訊化建設中,縣城邊遠地區中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現狀距離時代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培訓相對於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教師運用教育技術普及率低等現象普遍存在,教師專業發展很成問題。大力推進教育資訊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在我縣,資訊科技的應用普及程度不夠,有很多老師還不會獨立運用,為了提高教師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縮小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我校採取了一系列的培訓措施,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強組織機構的管理
1、進一步健全組織結構,加強統一領導。為了更好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教學裝置,推進教育資訊化工程,我們把教育資訊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資訊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經常召開會議,商討學校的資訊化教育工作,學校資訊化工作的措施和發展方向。
2、制定和完善資訊化管理的相關制度。為了更好穩步推進學校資訊化工作,學校制定了網路管理制度,由資訊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檢查、驗收。
二、以應用帶促進,著力打造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
面對資訊化的今天,學校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一個提高教學的增長點,但要達到使用多媒體教學,必須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
1、從本年度開始,學校重視教師的資訊素養的教育,要求教師能較熟練的掌握多媒體操作,並把它寫入了學校的年度工作計劃。
2、學校資訊科技老師對全體教師進行PPT製作培訓。選用固定的時間為教師講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課件製作知識、網路運用知識。
3、邀請進修校的專職資訊科技都是進行培訓。8月開學的時候,我校校長就與進修校的楊校長進行溝通,對我校的45名任課教師進行電子白板的培訓。進修校為我校安排了為期三天的培訓,由李鵬老師任課。在這三天裡李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如何使用電子白板、課件製作、文字的處理、聲音圖片的插入等等。經過培訓,我校的任課老師都能自己獨立製作PPT課件了,為電子白板的使用做好了前期的培訓工作。
4、送出去培訓。去年11月份省裡組織了資訊科技的培訓,既電子白板的使用。我校先後派出了6名教師參加了培訓活動。這次培訓,我校的這幾名老師對電子白板的使用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由原來的入門到現在的瞭解,可以說達到了一個飛躍。這幾名老師回到學校後,把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分期對全校教師進行二次培訓。
透過這一系列的培訓措施,使得資訊科技在我校得到了進一步推廣。這也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可喜的變化。首先是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學生學習習慣的轉變;其次是主動收集教學資訊的老師多了,自覺研究教學的老師多了,自主學習的學生多了;三是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研究水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還要對老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使他們達到熟練的程度。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6
這次參加“國培計劃”20xx——河南省農村中小學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收穫頗大。 資訊科技教育是中小學的選修課,透過開設資訊科技教育,意在增強學生的資訊意識,培養學生具有收集、傳輸、處理、應用現代資訊的能力和具有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而教師透過資訊科技則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一、 更新了教學理念
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掌握教育資訊化應用能力。透過這次培訓,我進一步樹立了 “教育資訊科技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的理念;我明白了資訊科技和學科整合使教育教學賦予更多的內涵,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有利於教師專業發展,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方式,使我們的課堂更具活力,使我們的教學更具實效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研修總結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研修總結。
二、提高了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這次培訓前,先做了網上設定的問卷,網站根據回答的情況建議你選擇你學習的科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所需來學習,極大的調動了老師學習的自覺性。對我而言,提高了蒐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學到了整合和開發教學資源的方法以及傳輸和管理教學資源的方法;提高了資訊科技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能力。這對我今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大有裨益。
三、指明瞭未來努力的方向
積極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用以指導實際的教學工作,向新課改的目標不斷努力。
在教學過程中,改變灌輸知識的思想,更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利用資訊科技手段,與其他學科有效整合,使學生更喜歡、更容易接受、學到更系統、有價值的知識。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7
透過參加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專項培訓學習對我的教學受益匪淺,學到許多新的知識,更讓我看到我自己的不足,提高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認識,更新了教學觀念。進一步認識到,資訊時代已經到來,資訊科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各學科的教學程序密切結合時所具有的特性,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應用資訊科技來改進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一條重要思路。面對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出路,作為一名教師,我深刻的認識到教育改革的緊迫性和必然性。
透過一個多月的資訊科技培訓學習,我對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聽了專家的講座和培訓老師的指導後,我感觸最深的是微課的認識與製作方法。培訓中,老師一方面要求我們以超脫姿態,踏實前行,堅持遵循教育規律,研究微課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自覺培養自學發展意識,力求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促進學校的資訊科技教學上新的臺階。透過深入學習,下面談一談這次培訓學習的一些感悟。
透過學習進一步瞭解了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和應用,多媒體技術是指透過計算機技術把文字、圖形、影象、活動影像和聲音等多媒體資訊,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計算機成為能以人類習慣的方式提供資訊服務的一種新技術。利用多媒體技術能給學生提供介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圖文聲並茂的多重感官綜合刺激,還能讓學生按超文字方式組織與管理各種教學資訊和學科知識,這將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利用多種媒體組合,能更加最佳化教學過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參與學習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優勢,引導學生善於置疑,積極探索,大膽聯想,多方位,多層面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使學科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教育改革和新課程的挑戰。教育資訊化的領導力應當體現在全面瞭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教育資訊化的現狀,並進而認識到教育資訊化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學改革是密切相關、互為促進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正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資訊化實踐創新的具體體現。
雖說是初級培訓,但對於我來說,的確稱得上是收穫頗豐:受“五人行”學習小組的啟示,我校成立了“四人行”學習小組,王單方、王桂芳、馮玉梅,他們三人是長期帶資訊科技課程的,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在他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再加上“百年樹人”這個學習平臺,我的政治教學不說“如虎添翼”,也不說“馬到成功”,最起碼是“學有所獲,學以致用”了。主要收穫有以下幾個方面: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8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我沒有什麼理由不與時俱進;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這次遠端資訊科技教師培訓,為提高資訊科技教師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加強基本功的新修煉,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才不至於被社會淘汰。所以,我對這次遠端培訓很滿意。
透過這次培訓,使我對今後的教育教學方法產生極大影響,感受到教學工作的艱鉅。同時對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資訊科技的綜合運用能力,使我們有能力更好的開設資訊科技選修課。我認識到做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並致力於把它們應用於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在這十天的培訓中,我深深的體會到:
1、資訊科技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資訊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資訊社會,一名高素質的資訊科技資訊科技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資訊工具(網路、電腦)對資訊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透過網路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資訊意識。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資訊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資訊科技教師沒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資訊科技教師。
2、資訊科技教師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發展的資訊社會,資訊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教育系統中,教育資訊則成為最活躍的因素,成為連線教育系統各要素的一條主線;而教育系統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資訊傳遞給受教育者。因為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資訊科技教師)對教育資訊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資訊科技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資訊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資訊科技教師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
3、觀念上的更新
本次資訊科技遠端培訓雖然只有短短十天的時間,但是每一天的培訓都使我在觀念上有一個更新。計算機的使用在往常對我而言就是一個進行文字操作的工具而已,本來我平時也不太注意對計算機技能的學習,總是有了問題就打電話求助,從沒有想過要自己去掌握這樣的技術。
4、細節上的滲透
本次培訓中,授課資訊科技教師都注重細節上的教學滲透,他們不僅教給我們技巧,更在無形中用自己的言行來引導大家,在一些細節的講解上十分細緻,恰當地滲透一些舊知識,使不同程度的老師都能得到提高。
透過十天的培訓,雖然短暫,但使我的受益不淺,其感觸非一一能言盡。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教育技術知識更好地應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優秀資訊科技教師。最後,我想說,我仍會繼續學習各種關於資訊科技的知識、持之以恆,不懈的努力最佳化課堂教學,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具有高資訊技能的新興人才。這將是我以後的最終目標。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19
8月10日至16日,我有幸參加了20xx年海南省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培訓地點是在三亞進修學校裡。透過6天的資訊科技培訓學習,我對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聽了培訓老師的指導後,我感觸最深的是Flash課件製作技巧與白板的使用與管理。培訓中,老師一方面要求我們以超脫姿態,踏實前行,堅持遵循教育規律,研究教育手段新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自覺培養自學發展意識,力求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促進學校的資訊科技教學上新的臺階。透過深入學習,下面談一談這次培訓學習的一些感悟。
一、深入掌握Flash課件製作技巧
透過兩天學習Flash,使我對Flash的動畫製作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瞭解動畫原理,瞭解幀與層的概念,透過多個簡單的動畫製作例項,為我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我原先學會了一些簡單的Flash知識,製作過作品參加比賽評比,但製作出的作品不理想,技術含量不高,此次培訓,老師從淺入深,從基本的概念理解開始,以例項入手,給我印象深刻的知識點是音樂的播放與停止、遮罩層的使用、動畫製作等技巧。這些技巧的應用,將大大提高我今後製作課件的水平及效率,學就能用,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二、初步學會電子白板的使用與管理
原來我對電子白板的認識幾乎無從下手,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校並沒有這些裝置,但透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互動式電子白板就是集傳統的黑板,計算機,投影儀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新興的多媒體教學裝置。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就是要學習好電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才能學以致用,真正地發揮它強大的功能。透過專業教師的講解,以下幾點是我的小小收穫:
1、利用電子白板來輔助教學,可以省去許多傳統的教學工具,如粉筆、刻度尺、三角板,圓規、掛圖、電視(DVD)等。
2、恰當地選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來創造教學的豐富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教學知識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圖文聲像並茂的動態傳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最佳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3、政府教育部門應加大財力投入,儘快普及白板教學,作為教師,人人應會用巧用白板進行上課,這樣的教學手段才能創設出高效的課堂。
三、認識了新的課程——微課
在一天老師的講解下,我初步認識了“微課”這一門新的課程。他們指出“微課”是指以影片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具有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資源使用方便等特點。
透過學習,本人從別人的身上學習到一些有關微課設計的知識。一節微課能否設計得好、教學效果佳,知識點的選擇和分析處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設計每一節微課時,我首先慎重選擇知識點,並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處理,使它們更符合教學的認知規律,學習起來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嘗試做到如下幾點:
1、知識點儘量選擇教學的重點、難點。
2、知識點的選擇要細,十分鐘內能夠講解透徹。
3、知識點要準確無誤,不允許有文字、語言、圖片上的知識性錯誤或誤導性的描述。
4、要將知識點按照一定邏輯分割成很多個小知識點。
四、初步認識“思維導圖”
老師重點講授21世紀全球革命性思維工具、學習工具——思維導圖,介紹思維導圖的由來與思想方法,展示典型的思維導圖範例,介紹思維導圖軟體工具用法及其特點,並利用思維導圖解決實際問題。
製作思維導圖的流程大致為以下幾點:
1、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基本單位一圖文的形式放到中間。
2、圍繞基本單位來做放射性的思維發散。
3、將放射線思維標註關鍵詞。
4、對關鍵詞再做進一步的發射型分解。
5、對最後得出的詞進行連線。
6、當找到最終多次出現的詞彙時,可以以此詞彙作為基本單位來在做一個思維導圖。
7、對所用的導圖要有主次之分,字型,整潔,清晰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8、如果能以影象形式作圖,效果更佳。
作為一名初學者,透過此次培訓的學習,我基本上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在工作中把握重點、精煉想法,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師能人。
總之,培訓時間雖然短暫,但使我受益匪淺,其感觸非一言能盡。在以後的工作崗位上,我一定紮實工作,努力學習,把用所學到的資訊科技知識更好地應用學校的資訊科技教學中,做一名對學生負責的優秀教師。
資訊科技應用實踐個人總結20
20xx年7月5日-7日,我有幸參加了“20xx年四川省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省級專項培訓(中小學校長培訓)”。短短几天的培訓,雲計算、大資料、MOOC,不斷重新整理我的認知。當今世界,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概念的提出,讓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成為人們基本的能力。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在“網際網路+”的環境中,讓資訊科技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個性成長,成為教育新的探索和發展方向。雖然學習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天,但專家們博大精深的專業知識水平、精彩的語言表達能力、詼諧幽默的講座風格,讓我獲益頗多,回顧培訓,我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穫:
一、時代呼喚教師資訊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時代已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既給教育帶來的令人激動的、史無前例的巨大機會,也為教師提高能力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學校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場所,是他們展現才能的舞臺。資訊科技條件下的教師的新角色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獲得有效學習方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
二、提高教師資訊科技環境下專業發展成為學校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在校園網路即資訊化建設過程中,無論是從資金的分配,還是從培訓的內容來看,都只注重技術層面的培訓,忽視了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方法、技術整合等方面的培訓,忽視了營造一個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環境。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提高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引導教師掌握有關資訊科技的基本理論、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教師運用所學的方法去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是學校不能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網路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是一位既有理論知識,又能熟練應用技術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專業化人員,培訓的方法不能僅僅是教授先進的資訊科技理論,重要的是讓教師透過參與培訓活動,獲得基本素質和技能,能夠運用資訊科技實施教學。從傳統課堂到網路環境下的“互動”課堂,再到課堂中APP的應用,這告訴我們資訊科技的使用要因課制宜,靈活多樣,策略適當,不能利用計算機投影將課本“搬家”,把傳統的“人灌”變為現代的“電灌”。
三、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呼喚教師自我更新
資訊化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存在著巨大差異。傳統教學以教師授課為主,網路環境下以教師啟發、引導並與學生共同探討為主;傳統教學基本上是灌輸式教學,資訊化條件下是互動式教學;傳統課堂教學目標單一,注重知識、注重智力;資訊化課堂教學目標的多樣性,智力與非智力並重,注重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教師要適應資訊化環境下教學模式的變遷,必須應對挑戰,主動進行自我更新。
1、資訊科技與課程相整合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的簡單運用過程,它必將引發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把世界引進教室,使課堂成為社會的組成部分,使學生與現實零距離接觸;把資訊化為知識,把知識化為智慧,使有限的課時得到最大的收益。為此,面對資訊化和知識經濟的浪潮,教師應該是資訊、思想及知識的先覺者,更多、更快、更好地傳播最新、最前沿的先進文化資訊。教學不只是傳授語言邏輯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蒐集、分析、加工和運用資訊資源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2、專業知識的更新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人生價值實現的過程,是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意義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專業修養、掌握教育規律、拓展學科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
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才能使教學工作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觀察他人教學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並在理論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要樹立終身學習和與學生共同發展的觀念,只有這樣才會從自己的生命體驗中懂得終身學習的價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真正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理論實踐與文化的統一。
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它呼喚教師的創造,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與能力,永遠站在學科的前言,矢志不逾地追求真理。沒有科研活動,只靠背講義,念講義的教師是不稱職的、落伍的教師。科研能力是高質量教育和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教師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現為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利用資訊化環境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開拓、創新能力。
此次培訓讓我更深層次感受到了新的教育技術理念,也發現了自己身上許許多多欠缺的地方。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運用教育資訊科技,豐富自己的學習資源,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積極倡導和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以最佳化課堂教學,推進教師專業化、資訊化的協調發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進而促進學校新的發展,緊跟形勢,與時俱進,在校園資訊化建設工作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