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讀後感(精選17篇)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精選1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的故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
孔子是歷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一生桃李滿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劉老師讓我們買了一本《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介紹了孔子一生的歷程,使我們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這本書中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孔子從政的那部分。孔子剛開始當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接著,魯定公又讓他做司空。任司空時,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調查農業生產情況,還興修水利。司空沒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為司寇。任司寇時,他實施一些法律,還創了最早的陪審團。他斷父子互訟案,智救大野澤,又在夾谷和齊國會盟取得了勝利,又誅殺可正卯,還抑三桓墮三都。孔子為政的時候,民心歸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書本,閉目沉思:孔子可真是個清官呢!他忠心中力為老百姓辦事,用一顆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不貪汙百姓財產,他可真是個清官。孔子曾經說過:“做官就要身體力行,為老百姓做出模範,還要勤政愛民,永不懈怠。”只要這樣做,才算得是個好官。
讓我們從小學好文化知識,為長大後為人民服務打下紮實的基礎。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
這學期,我們“孔夫子班”閱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墨綠色的封面上畫著一個慈祥的老人,他就是孔子。一提到孔子,大家腦海裡就會蹦出許多詞:謙遜有禮、知識淵博、寬容大度、誨人不倦……但有一個詞你別忘了,那就是清正廉潔。
孔子是個名副其實的清官。他誠心誠意地為百姓辦事,用一顆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不貪汙百姓財產。正像他自己說的:“做官就要身體力行,為百姓做出模範,還要勤政愛民,永不懈怠。”有時遇到比自己職位高的人貪汙了糧食,他定會立刻大義凜然地指出;有時碰上哪個官員犯了錯誤,他便會用心良苦地教育他;要是見到百姓缺衣少食,他就會好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得知自己的學生在當官時違背仁德做事便不想認這個學生了……所有這些事,都說明他清廉正義,心裡裝著百姓,處處為百姓著想。正因為這樣,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孔聖人”,並樂意拜他為師,以他為行動的楷模。
這使我想到了溫總理,他是人民的好總理。我們都知道溫爺爺已經連任幾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了。當雪災阻擋了外地打工者回家團聚之路時,是他用溫暖的話語安慰著人們,讓人們樹立起戰勝困難的信心;當地震威脅著四川人民時,又是他不顧個人安危趕到現場,鼓勵倖存者,給他們生活的勇氣。因為總理的心始終牽掛著人民群眾,所以全國人民都愛戴他,覺得總理就是我們的親人。
然而生活中,許多官員與孔子、溫總理等一些清官有著天壤之別。他們中有的翫忽職守,不盡責任;有的徇私枉法,甚至濫用職權,傷及無辜。他們怎麼不想想自己的行為傷害了百姓、辜負了黨和政府的信任呢?
我是班裡的班長,也是一個官。我要讓孔夫子的種種美德在我心中紮根。我要帶著所有的班幹部以班級利益為中心,時刻想著大家,為大家服務。那樣,我們與同學們就會更親近,所有的問題也會因此迎刃而解,我們的班集體就會很和諧。
讀一本好書就是交一個好朋友。《孔子的故事》已經陪我度過了一百多天,它是我的良師益友,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燈,它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清官自然親!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3
暑假裡,我看了一本歷史類的書《孔子的故事》。這是一本介紹孔子生平事件的書。
《孔子的故事》中有許多故事,其中一個關於孔子有趣的故事:一次,孔子帶著弟子來到寶地觀賞風景,看見路上一群孩子在玩耍。孔子便乘馬車慢慢駛過去,別的孩子全躲開了,唯獨一個小孩一動不動。孔子說:“小孩,請你讓一下可以嗎?”小孩不但不讓還岔開雙腿,說:“不行,這裡有個城池,你的車馬怎麼過去啊!”孔夫子說:“咦,這明明是路,哪有城池?”“我腳下邊就是城池。”孔子一看,孩子兩條腿岔開像城門一樣,兩腿中間放著幾塊石子,搭了一道小城牆。於是,孔子問這孩子:“這個城牆有什麼用啊?”小孩說:“城牆是擋你車馬的,還要防軍隊。”孔子就說:“你這麼小的城牆,我車過去又怎樣呢?”小孩說:“不對,這總還是一道城牆。既然是城牆,你的車馬怎麼過得去呢?”孔子就請教小孩說:“那我該怎麼辦呢?”孩子就說:“你覺得是城躲車馬,還是車馬繞城而走呢?”孔子一想,只能讓馬車從他旁邊過去。
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我懂得了孔子之所以博學多才是因為他謙虛好學的美德;之所以能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是因為他勤學苦讀。他那刻苦學習的精神真值得我學習!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4
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是春秋時期最有學問的學者之一,他的言行舉止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故事》講了一系列關於孔子的事蹟,它告訴我們,學習的魅力,帶領我們一同感悟聖人傳給我們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對他的學生的教育中,對於學習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訴我們許多學習的方法,同進也告訴我們學習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而這種快樂,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因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養、素質。反覆的學習是為了便於熟練的掌握,不懂就問,可以提高知識水平。我們作為一個學生,就更應該要認真學習,熟練的掌握,它不僅能夠充實自己,也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聖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禮”。崇高的道德思想,是從古至今君子的作為。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互相關愛、互相包容,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是個美好的樂園。
本書告訴我們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活得充實。用道德充實自己,用知識填充自己,有抱負、有追求,積極向上,既使早早的就離世了,那麼他也就無憾了。
現在,美味可口的家餚,令我們情不自禁;琳琅滿目的衣物,更使我們留戀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現在,我們更加需要用知識來填滿自己,用道德來包裹自己。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5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長之,他是著名的詩人、翻譯家、學者,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的中國影響很大,作者李長之用最淺顯而輕鬆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為我們生動的勾畫出來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的貴族,如果再往遠裡說,他們還是殷族的後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歲,父親便亡故了。孔子很喜歡唱歌,他最滿意的歌是:《韶》。他說:“我已經聽到並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音樂,我也不想享受了。”孔子大概在30歲的時候,收了第一批弟子,有:顏淵,他的父親是顏路;子路,他只比孔子小9歲……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世上幾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都呈現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孔子就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代表。
孔子是個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個傳播者。
這本書寫了孔子的一生,很有意義,大家也買一本看看吧,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6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是李長之寫的,他的原名是李長植。他寫的這本孔子的故事裡面寫了孔子的出生至死亡。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一開始只知道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些事情,而我看著老師發給我的這本孔子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孔子他的一生到底是怎麼樣的。我看的時候底下還有註釋可以幫我理解看不懂的內容。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十一章從中都宰到司寇。
孔子五十一歲,也就是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魯國當了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那個時候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績,當時四方各國都想學孔子的治理方法,於是孔子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彷彿是後來管建設工程的首長,又由司空而為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長。但是雖然孔子現在在魯國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鄉跟前卻仍保持著謙遜淳樸,像不善於說話似的。當他在朝廷議事的時候,是很會辯論的樣子,但是又很慎重和上級談話,他持的是公正不阿的態度,和同僚談話,卻又和悅近人了。
為什麼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孔子就算是做了官,也不會瞧不起百姓。然後要是有不公正的事情他總會提出來,不是像其他文武百官,都不敢說,跟同僚或朋友談話,卻又很和顏悅色。我就喜歡她這種人品。
長大以後,我也一定要像孔子這樣子,好好做人,不幹壞事。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7
《孔子的故事》講的是孔子一生有記錄的大事,像第一次參與政治活動呀、開始教育事業呀、和老子會面呀。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會面,講的是孔子要到洛陽去,好學的他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因為歷史悠久的京城洛陽有豐富的文化寶藏,而且在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裡。所以他想到那兒去好好學上幾天。在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這樣一段話,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捨地給他送行並且根據自己的處事態度告訴他:“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送錢,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送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了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句是你所鑽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這麼幾句話,你不能把這些話看得太死;第二句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出門應該坐車,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句是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有好處的。”
老子的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做人要謙虛、謹慎,學東西要靈活,能做到舉一反三。《孔子的故事》裡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所以,我很喜歡這本書!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8
孔子大家都知道吧,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教育家。但是很少人知道孔子的一生髮生了哪些事情。而李長之則把孔子一生的事情編寫成了一本書,讓我們以最簡單易懂的語言來描寫。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會見”,是大概是這樣的:孔子和南宮敬叔一起去洛陽。孔子覺得這是個機會,他可以去拜見拜見大思想家老子,老子聽說孔子來了便去迎接,又叫他的僕人把道路打掃乾淨,從孔子到達時,他們又談了很久。我最喜歡的是老子最後對孔子說的幾句話: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時是送錢,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給人送行時是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你所鑽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我剩下那麼幾句話。你不能把話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固然出門坐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會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認自己的性,這樣在家庭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話了。
這些話讓我思考了許久。並且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9
我在寒假期間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我對孔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魯國人。孔子本身出生在富裕家庭,可是他的哥哥對他很不好,後來,母親和他被哥哥趕出了家。雖然命運多舛,可孔子始終刻苦鑽研,後來當上了官。但他志不在此,他的志向是教出更多對國家有貢獻的孩子,於是他辭掉了工作,收了百多名弟子,成為了一名有名的教育家。不幸的是,他回到魯國後兩年去世,享年73歲。
我認為孔子是一位謙虛、好學、虛心向他人學習的人。透過他的努力取得了不少好成績,但仍不滿足,繼續向人請教,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最終完成了許多經典著作,如《詩》《書》《禮》等。所以我認為孔子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習他的好學精神。
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深受啟發: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言必信,行必果……讓我知道了學習要勤學多思,不懂就問的精神。在學習生活中,我有不懂的題目我怕問老師和同學,怕麻煩,怕動腦。不懂就不懂了,隨他去,就這麼稀裡糊塗地過了,不過現在讀了《孔子的故事》後,讓我知道了什麼是不恥下問,懂得了勤奮好學的重要性,更懂得了為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0
這本書的作者名叫李長之,他是一名詩人,又是寫散文的高手,他的筆鋒也帶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筆下,2500餘前年的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活躍在字裡行間,著作有《魯迅批判》《中國文學史略稿》等。
這本書主要講了,孔子在一生中的點點滴滴,他去過魏國、楚國等國家。他的知識非常多,後來還成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
這本書中的許多故事我都非常喜歡,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過宋國的時候遭到迫害》這個故事。這裡面主要講了:孔子懷著不愉快的心情離開魏國,他要往東南走,到一個叫“儀”的地方。孔子出了衛國國界,來到了宋國境內。孔子和弟子們歇在一棵大樹底下,孔子叫弟子們溫習學過的禮儀。正在演習,因為奴役人民被孔子批評過的,宋國司馬大林,一些人來把樹給砍了,還要殺孔子。弟子們說:“應該快點走了!”孔子說“我有我的事業,老天會保佑我,宋國司馬能把我怎樣?”孔子一面拿話來安慰弟子,一面退了開去,為了免得在宋國遇到更多留難,孔子換上便衣,和弟子們逃出了宋的國際。
讀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生活,但是他努力學習的心態還依然未滅,使他成為了一位有名的教育家。我們現在可以在這麼好的環境裡學習,我才覺得是一件多作文麼幸福的事情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像孔子一樣,做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1
我看一本歷史類的書《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介紹孔子生平的書。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一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史人。《孔子的故事》中有許多故事其中一個關於孔子有趣的故事:一次,孔子帶著弟子來到寶地觀賞,看見路上一群孩子在玩耍。孔子便乘馬車慢慢行駛過去,別的小孩全都躲開了,唯獨一個小孩一動不動,孔子說:"小孩請讓一下可以嗎?小孩不但不讓還岔開雙眼,咋不行?這裡有城池,你的車嗎?怎麼過得去啊?孔夫子說:“咦,這明明有路,哪有城池?我腳下邊就是城池孔子一看,小孩兩條腿岔開像門一樣兩條腿中間放這幾個塊石子,搭了一道城牆。於是孔子像這孩子說:“這個城牆有什麼用啊,小孩說:"當然是擋你車馬的,還要防軍隊。孔子就說:“你這那麼小的城牆,我車過去又怎樣呢?小孩說不對,這種還是一道城牆,既然是城牆,你的車馬怎麼過得去呢?孔子就請教小孩說:"我那該怎麼辦呢?孩子就說:“你覺得是躲車馬嗎?還是繞城而走呢?孔子一想只能讓車馬從他旁邊過去。
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我懂了,孔子之所以博學多才是因為他謙虛好學的美德之所以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是因為他勤學苦讀。他也刻苦學習精神,真值得我們們學!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2
在月光的照耀下,我默默地讀完了巜孔子的故事》這本書,這本書深深地吸引著我把我帶進了孔子的生活世界裡。
這本書裡面講了許多的小故事:有孔子在齊國政治活動的失敗、孔子在齊國的收穫和影響等等,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走向成熟的道路,這裡面講了,孔子還不到35歲,就有了很多弟子,正因為他見過老子以後,遇事會冷靜和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熱情,弟子就多了起來,雖然他說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本領也能沉住氣,但想施展自己的本領,特別是政治方面的所謂報復,他曾說:"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知道,也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這種心理使他在一生中浪費了很多有用的光陰和精力。直到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孔子這種心理才有了一些扭轉。
毎當我讀到孔子說的這句話:"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知道,我就明白了,孔子他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只要有了,人家自然就知道了,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不愁沒有地位,只要你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就有地位了,人家自然也知道了。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裡面的講了從剛出生到老了的生活故事,真的很有趣,你也來看看吧。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3
最近三天,我讀了孔子的故事,作者李長之。這本書主要內容講了孔子的生平,用了13年時間,遊歷東周列國,傳播儒家思想。最後弟子們根據他的言行舉止編制出著作《論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孔子絕糧。公園前489年,吳楚打仗,楚昭王生病需要把病轉移將相身上,可楚昭王沒有允許,孔子佩服楚王的開明,想去楚國和弟子過上好日子,也傳播儒家思想。由於戰亂,孔子被困在途中,糧食也吃完了,孔子卻堅持教學,彈琴唱歌,子路和弟子們都十分疑惑。孔子叫來弟子,問:“我們為什麼會困在這裡?”子路認為仁德和智慧不夠,別人不相信我們,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子貢認為理想太高,降低理想就會有人來幫助;顏淵認為,理想雖然高,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實現,不管別人是否認可。孔子十分認同顏淵的話,並傳播給了其它弟子,使他們堅持到楚軍營救他們那一天。
孔子面對困境,不退縮,面對弟子們的疑惑,思考怎麼破解。鼓勵弟子們去思考,孔聖人面對如此多的困難,還能堅持給弟子正常上課,而我們有時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放棄,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孔聖人學習呢?有了目標,有了理想,就要向目標前進,不能因為一些困難就放棄,降低目標。
孔子有十五歲便“志於學”的少年意氣,有夾谷會齊時牛刀小試的喜悅,有率領眾弟子奔波輾轉如喪家犬的艱辛,有至死不渝追尋理想的執著。從事教育14年的孔子是我學習的榜樣!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4
都知道孔子是一個傳奇的偉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事是記錄他一生的書。
有一次,孔子和老子相遇,而孔子卻得到了一次學習。原來老子的年紀比孔子更大兒知識也比孔子更多,所以呢,孔子可以請教老子,就連孔子最熟悉的禮教方面也要數老子知道的多,喪時候見日食。小孩死後葬在近處還是遠處…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捨的給他送行,並根據自己處事狀態告訴他,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是送錢。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就送以幾句話。我沒有錢,我就姑且冒充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給你講幾句話吧。第一,說研究多半是古人的東西,不過剩下那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孔子深深的告別的洛陽回到魯國,迎接自己的弟子。孔子不住的感嘆老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但是會飛也會常被人射下來。魚,我知道他會游水,但是他會有水,也會被人吊起來。獸我知道他會說,但是他會走,也會落入網。只有一種東西我們不能控制它,它愛從雲裡來就從雲裡來,愛從風裡去就從風裡去,他愛上天就上天,他就是傳說中的龍。我無法摸著老子,老子就像龍一樣吧。"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老子的敬佩,因為他想自己的知識無法跟到上老子的知識,所以呢就想像一下老子是一條龍。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5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李長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的故事。透過這本書我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對後世的儒家學問影響是非常大的,然而他坎坷求索的一身,也被歷代人說了又說。本書作者李長之用最淺顯而輕鬆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為我們生動的勾畫了出來。李長之是詩人,又是寫散文的高手,他的筆鋒也帶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筆下,兩千五百餘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身影活躍在字裡行間。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過匡城被拘留》講的是孔子在衛國沒呆幾個月就離開的故事。他由於走得很倉促,又由於自己坐車,而他的弟子大多數是步行的。這其中就有子貢。當時的子貢還是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因為他找不到老師孔子了,很著急,就對路人詢問起來。有一個人笑嘻嘻地告訴他,我只看見東門有一個人長得很體面而且兩腮很像堯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腰像大禹,不過比大禹又短了三寸,而且樣子很狼狽,像一條喪家狗。子貢知道這一定是孔子了,便找到東門,終於追到老師孔子了。孔子見著子貢並問他去哪裡了?是怎樣找來的?子貢便把剛才聽來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就笑道:一個人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不能以點概全,不過說我像條喪家狗,倒一點不錯!一點不錯!
讀了這篇文章,我瞭解到要形容一個人的面貌,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只針對一處的特點來進行形容,要從整體上形容一個人的面貌。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6
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的中國影響很大,而他坎坷求索的一生,也被歷代人說了又說。
本書作者李長之用最淺顯而輕鬆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為我們生動地勾畫出來了。李長之是詩人,又是寫散文的高手,他的筆鋒也帶有濃的抒情意味。在他筆下,兩千五百餘年前的孔子栩栩栩如生的面影活躍在字裡行間。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章是第二十一章孔子絕糧,這章的主要內容是,楚國助陳進行反攻,陳國陷於混亂狀態,楚國的軍隊由楚昭王親自率領著,駐紮在陣國東北部,這時楚昭王病了,楚昭主派人問周的太史,這是什麼兆頭,周大史說,這預兆對楚昭王是不吉利的;但又說可以移在將相身上,楚昭王的將相便紛紛向神祈禱,希望能代替楚王承受不幸。但楚昭王說:“這不成。將相是我的手足,如何可以代我受禍呢?”他沒有答應。孔子聽說楚昭王這樣,很佩服楚昭王的開明。孔子想,陳國既然在混亂中,就不如到楚國去。正好楚昭王也希望孔子能到楚國去,並曾派人來迎接。於是孔子決定上楚國去走一趟。有一天孔子被亂兵包圍住,帶的糧食也吃光了,跟從的弟子們又餓又累,有些人已經病倒了。但是孔子還照常給弟子們講學,照常彈琴唱,弟子們越來越不安定了,孔子便把子路叫來問道:“古時候的一首詩歌上說:又不是老虎,又不是犀牛,徘徊在曠野,是什麼因由?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孔子是一個有哲學的人,還是個刻苦學習的人!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7
究竟怎樣才能提高學習成績呢?今天,我讀了《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才明白了這個道理。
孔子在60歲時,學富五車、博覽群書,卻還要拜師學琴。他學琴還與眾不同。別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學習新的樂曲,往往一首曲子只願學習兩三天。而孔子呢?埋頭一練就是十天半月。明明彈熟了,卻還不肯換新曲,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孔子不但想把曲子練熟,還想透過旋律來揣摩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個性、思想、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學精神深深感動了他的老師。
看到這兒,我想到了自己,深感慚愧。有一次,我做作業時,遇到一道難題,怎麼也做不出來。這時,我突然想到《課課通》上不是有答案嗎?我為何不抄呢?第二天,作業發下來,我不但得了“優星”,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可是,當我讀了孔子的故事後,再翻開本子一看,覺得“優星”兩個字上佈滿了汙點,它彷彿在問我:“你真的會做嗎?這個答案真實嗎?”我越想越難受,反覆問自己:“你當時為什麼不自己把答案做出來?就算空著,這也是一種誠實的表現。你可想過虛心請教老師?你難道就不能像孔子一樣,真正地用心思考嗎?”
《孔子好學不倦》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貴在孜孜不倦,勤奮好學才是進步的階梯。學無止境,我們只有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攀登成功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