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讀後感

等待戈多讀後感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等待戈多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等待戈多讀後感1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後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於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裡,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義大利文,1927年畢業。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喬伊斯,並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後專事創作,同時先後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遊,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後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裡當僱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願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後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複,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於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實。這裡的等待,在法語裡是現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麼,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麼。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並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並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了大戰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傷,以及他們在冷戰中對社會現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淨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讀後感2

  《等待戈多》以文字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大凡經典,必有其典經之處。也只有經典才能被人反覆剖析並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典之為經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恆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於人類文明的整個程序。那麼,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在哪裡呢?換句話說,它憑藉什麼而立於經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並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並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並提出了挑戰。在這裡,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並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願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

等待戈多讀後感3

  哭著,笑著,恐懼著,擔心著,喜悅著,我們接近了高三,走進了高三,走過了高三,遠離了高三。

  (一)酸

  高三總是少不了考試的照顧,各種各樣的,早讀測驗、周練、隨堂測、月考、期中期末考、一模二模……所謂一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

  我們說不在意小考,但當我們和別人一樣的努力,卻在一次次的測驗中比別人少了幾十分。即使我們對自己說卷子出的不好、老師判卷不公平來聊以自我安慰,卻仍然擋不住內心的辛酸。由於考試太頻繁,我們很快就忘記了一次考試帶來的不快,投入了接下來的學習當中。

  一次次小小的辛酸的積澱,最終鑄就了一次狂風暴雨。

  期中期末考,關係到是否有機會參加自主招生的時候,一模二模,關係到可以有膽量報什麼樣的大學的時候,卻仍然是令人辛酸的失利。知道成績的那天,我們強忍著委屈聽下了一堂堂的講評課。直到回到家,汪洋般的淚水終於決堤,哭紅了雙眼。

  酸過後的味道,就像是檸檬汁透過食道滑入胃裡一樣,不見了。

  (二)甜

  記得剛上高三沒多久,有個學姐曾對我們說過不要害怕高三,別人能安然度過的,我們也沒有問題。

  現在想來,的確如此。

  早在高二的時候,就曾一度質疑過高三人臉上的笑顏,似乎繁重的學業並不能使他們喪失快樂,甚至,他們的笑容比我們的更頻繁。

  我們這一個年級中絕大多數人都能度過高三這人生中第一道坎兒。高三很殘酷,但它不僅不能消磨人的意志,相反,它使人更成熟、更堅強。高中三年,只有高三才是一次真正的蛻變。沒有人會怨恨經歷過的苦痛,因為它最終都會化作甘甜,絲絲入口,沁人心脾。

  所以我們會笑,為充實的每一天而笑,為一點點的進步而笑,為好成績而笑,為被老師誇讚而笑,為同學間與日俱增的默契而笑,為化繭成蝶的自己而笑。笑得燦爛,笑得灑脫,笑得明媚,笑得天真,笑得無瑕。

  時光荏苒,過去後,回首走過的路,鋪滿糖果,只剩甘甜。

  (三)苦

  還記得暑假補課的時候空前炎熱,全校唯一有空調的樓裝修,更要命的是,我們的補課教室的空調一直髮出吱吱呀呀的響聲,影響上課不得不關掉,於是我們被迫一邊扇扇子一邊度過了難熬的補課時光。

  汗順著臉頰一滴滴地留下,有人中暑,雖然大家嘴上都在抱怨,但沒有一個人缺席。

  那個時候,大家都已做好了準備迎接這俗稱苦的一年。我們也都心裡有數補課只是苦的開頭而已。

  最近整理書的時候發現自己竟然做了那麼多的事,僅僅在一年裡,不禁驚歎起自己的耐力和韌性。每個高三人都是這樣的吧,一遍遍的改作文,一道道的攻破難題,一次次的背密密麻麻的白紙黑字。練習冊課本筆記本改錯本卷子堆成山,簽字筆圓珠筆鉛筆一根根的用完。

  藝術節合唱節體育節科技節,在外面鬨鬧的歡聲笑語的映襯下,我們用磨出粗繭的手握著筆埋頭寫啊寫。他們放學了我們還在學習,他們睡覺了我們還在熬夜苦戰,他們放假了我們還在學校補課。

  那些細碎的每天都在做的細小的工作一點點累積成了一片海洋,一點一滴的苦楚與煎熬成就了一個個全新的我們。

  苦,也甜。

  (四)辣

  有時候,高三就像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味。沒有了電視電腦小說遊戲掌機遊玩,我們每天把自己浸透在學習中,重複著學校補習班家的三點一線。

  但有時候,高三也像川菜湘菜泰國菜一樣辣的痛快,辣的刺激。每天都有跌宕起伏,像高速飛馳的過山車,一會兒在頂端一會兒又在谷底,無法預測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我們的心情也就隨著高三的日子瞬息萬變。聰明的人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失落時迅速站起來,最終才會走向成功。

  高三,就要學會給辣到的嗓子降溫。

等待戈多讀後感4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麼?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複,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訊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希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隻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戈多隻不過是一個象徵,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希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希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希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希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曾經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好。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願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只有等待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悲劇意義,現實世界的醜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希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麼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只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鬥,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讀後感5

  夏日的午後,泛著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難耐的燥熱。路旁的一棵大樹下,兩個流浪漢焦急地眺望著遠方,他們在等待戈多的到來,因為,他們得知,戈多會告訴他們該怎麼去面對未來,該怎樣去改變現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們等了很久很久,卻一直不見戈多的身影,他們並沒有氣餒,確信戈多一定會來。第二天,戈多沒來,第三天,還是沒有來。

  戈多最後到底會不會來,誰都不知道,連《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兩位流浪漢就認定這個死理,永遠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辦法擺脫困境,那麼,他們將永遠是流浪漢。

  這讓我們想起了現實中的許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時,往往不是自己主動去想辦法改變現狀,而總是懷著一種期待著他人的力量來救贖自己,只相信所謂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難會自行消除,生活終歸平靜美好。這樣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裡的那兩個無聊的流浪漢一樣嗎?

  《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這可是古今往來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賴性,不因這樣的名言而絕跡。

  過分的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養成一種消極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賴,不但不能幫助自己,反會對自己有所傷害。有一個小男孩看見一隻飛蛾從它的繭中艱難的想要爬出來,於是找來一把剪刀幫這隻飛蛾剪開緊緊束縛的厚繭。飛蛾倒是很輕鬆的從繭中出來了,可它卻飛不起來了。因為,它沒有經過自己破繭而出的歷練,翅膀缺少足夠的力量。這是一個好心造成的悲劇,也是對那些長期有依賴思想者的警告。這也讓我們懂得了,為什麼袋鼠媽媽在孩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無情的將孩子趕出那溫暖的育兒袋的原因了。

  無論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與其像兩個流浪漢那樣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將等待的時間用來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人應該有美好的期待。但是,應該把對期待渴望化為行動,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標,而不能像流浪漢那樣,只知道毫無希望的企圖讓期待走向自己。

等待戈多讀後感6

  沒有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透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己親身經歷著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貼上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希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卻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麼,戈多真的'會來麼?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麼?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知道也許明天戈

  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複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麼。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稜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後感

等待戈多讀後感7

  我已不是一個詩人

  媽媽說,你是一個冷血動物

  我否認

  北京的地鐵站裡,我發現大家都是一個螺絲釘,就像人群裡的矮子,譬如我。拼命跳騰也不礙人流的前進,自以為個性的人們都是一樣匆匆向前。

  人是要給自己找活的,就像沒有工作就會覺得虛無,其實工作依舊虛無,只是沒有時間體味虛無。人並不是害怕虛無,而是能夠體味到虛無。無聊是常態,不是偶爾。人在等待的,只是死亡的一天。

  有一天,我發現我和別人長得其實一樣。

  我沒有敏感的神經,即使生活虛無,我也不知道,得意自己的樂觀,沒有敏感的心來體驗痛苦。人生的理想,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所有的躲避無聊的事情找一個思路。說什麼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自我欺騙著自己,存在如何有價。

  比起有沒有價值,還不是考慮需不需要存在,人們最害怕承認的是自己其實沒有必要存在。

  如果世上存在靈魂,但是不可感知,靈魂只能看,不能說,不能摸,卻可以思考,這一定世界上最大的酷刑。

  我依舊會努力,因為我懼怕死亡,同時也懼怕體味無聊。

  無奈之間我也不明白,我始終思考不了戈多是誰,如果不等他該如何做。

  我沒有敏感的神經,姑且把它當作一種幸事吧。至少,在不願意死亡的時候可以去enjoy生活。

  這段時間似乎終於開始承認自己是個理科生,寫不出漂亮的文字,體味不到情感的變化。看著別人的blog,一陣覬覦。偶只能分析,看不下去的散文……

  傻乎乎的只知道超前看,擁有大條的神經。

  一週的計程車,終於看完《等待戈多》,有了以上的東東,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要說些什麼,因為好多事情,我也沒有思考出答案。

等待戈多讀後感8

  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他們的目光不在戈多到來的方向,他們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過去,希望在半途遇上戈多獲得理想裡的救贖,孩子捎來的訊息之於他們是繼續的支撐,因為沒有絕望的理由,只好漫無邊際地等下去。

  戈多是誰,是無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運,抑或僅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個劇本里,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究竟是誰,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把波卓誤認成了戈多,當問起戈多究竟是什麼人時他們給出的卻是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是一個相識的人”,“哪裡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就是見了面也不認得”。可對於這麼一個模糊的人,人們還是寧願義無反顧地等待下去,人類正是在這種盲目的憧憬中耗盡了生命。與其說戈多是個人,不如說是一種虛無不可見的希望,或者一個又一個讓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於戈多這個人物,而在於“等待”。等待只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生存的狀態,難怪劇中說“咱們老是想出辦法證明自己還存在”,等待就是那證明的途徑。“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爾的話裡透露著濃重的悲劇色彩,彷彿一個人從降生便進入等待的反覆裡,之所以在等待裡苦死,那正因為所謂的希望根本不會到來,這希望又是什麼,我認為那是一種對“被救贖”的強烈渴盼,劇中主人公始終堅持“戈多來了我們就得救了”。他們說到“把每個人都釘上他的小十字架”,那麼每個人都在等待著救贖,然而當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對這波卓興高采烈嚷著“救兵終於來啦!”的時候,波卓竟開口對他們大呼救命。誰都不得救,全劇充滿了宿命的影子。“難道我們沒給繫住?”“拴在誰身上?”“拴在你等的那個人身上”,他們認為自己該被捆綁在命運上,也許事實就是這樣,人和上帝,和命運間連著一根無形的線,人被它所牽引,始終逃離不開,對線另一頭的世界卻不得知更不得見。

  個人認為弗拉基爾米和愛斯特拉岡正是世界上人類的代表,他們沒有個性,沒有性別,彼此相愛卻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醜的善的惡的,一切人類具有的品格他們都具有,都在他們身上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態展現出來。當然,從劇本里不難看出,弗拉季米爾較之愛斯特拉岡,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靜理性寬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許的自以為是,而愛斯特拉岡則顯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惡毒和神經質,所以猜測作者是否讓他們承擔著詮釋男人女人特徵的作用。兩人曾有過一段對人性的討論,“天生的脾氣”,“掙扎沒有用”,“本性難移”“毫無辦法”,說出了對靈魂,對人性弱點的無可奈何。人註定無法克服自身的弱點,於是寄希望於被救贖。無法被救贖,便只能透過無望的期待發出對悲慘命運的反抗。

  波卓的出現一直是讓我最生疑問的,他一出場就被誤認作戈多,連名字讀音都與他相似,於是讓我不禁猜測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個戈多,在不一樣的時空裡,無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萬個自己靠近人類,他沾染了人類一切的病態,他狂躁,麻木,癲癲狂狂,喜怒無常,他對幸運兒頤指氣盛,而他又讓兩個流浪漢莫名地恐懼,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裡,他的神秘和高貴通通地消失,連流浪漢也可以對他任意蹂躪。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運兒,隨之失掉了所有可以依仗的東西,他和流浪漢再沒有區別,或者他顯得更落魄些。原來所謂的那個上帝,和凡人的距離並不遠。

  至於幸運兒,實在像個陷入“羅網”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能力的人,也是唯一不懼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嚨,然而這個唯一終究失去了帽子,隨之失去了嗓音,隨之失去了生命,最後一個會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而人類總是不屑於去思考的,幸運兒的思考無法被理解是註定了的。

  兩幕戲時間地點結構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結尾都又回到開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對第一幕的反覆又是對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們喪失了記憶,失去了寶貴的依賴,戈多又一次失了約,一切像個騙局。生命在幻滅,生活在無休止地迴圈。等待是太過漫長的絕望,漫長得讓人無力感覺。理想的沮喪,命運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無所不在的死亡就這樣把人拖進了不可理喻的漩渦。時間的無限延伸,等待的永無盡頭。

  全劇沒有情節,沒有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劇中一切事物都荒誕化,時間脫了常規於是一夜之間枯樹就長出了葉子,人與外部的客觀世界處於一種無法感知的隔絕狀態,給人以一種不能抗拒的壓迫感。他們不認識這個世界,又說道“瞧這個垃圾堆!我這輩子從來沒離開過它!”,世界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蒼白的印象。另外人與人之間亦處於一種無法分開又相互隔膜的狀態,兩個流浪漢想分手又無法分開,波卓想離開又邁不動步子。荒誕之中,反映出得卻是如此深刻的狀態。

  人在生活裡謎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己從何而來,也不知自己向何處去。人無從預測自己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那個如上帝般凌駕於苦難之上的戈多永遠不會到來,可他又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存在對他的到來不斷預示著,於是人們只好不可救藥卻又無能為力地繼續等下去。

等待戈多讀後感9

  自從賽繆爾,貝克特寫下《等待戈多》後,我就降臨到這個人間了。

  我?問我是誰?我是戈多,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什麼。

  我坐在街頭,看著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在討論,討論我是什麼。是金錢?是誘惑?是名利?人們擺出一幅準備彔彔無為的樣子。我閉上眼,為無知的人類流淚。

  十年,五十年,或許一百年。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怎樣的?荒無人煙,大地是黑色的,不覺讓人感到恐怖。街頭,依舊沒變吧!只是已沒有一個人走過了,人們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現,然後給予他們東西。工作沒了,經濟站不住腳,身子瘦到如柴,也不願起身去奮鬥,去尋找真正的未來!

  “不是的!你們都錯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聲的呵斥到。我驚愕的睜開眼,止住淚,飛向女孩,想告訴她些什麼。人們驚愕一會後低下頭走了。我立即停了下來,原來,人類是這般喜歡不勞而獲,我再次閉上眼,漫想這個可怕的未來。

  睜開眼時也已經三天了,我驚奇的看到,人們在奮鬥了!在為自己的人生謀幸福了!

  我繼續漫想未來,城市繁華,秩序井然有序,街頭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一種信念,一個目標,是一份堅強!

  未來,人類的夢想飛揚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來,我不會再聽到“戈多”這兩個字了,因為我已經出現了。未來,在事業失色的時候,人類會自我振奮,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未來,在迎起大風大浪時,人類會鼓起勇氣,以捨我其誰的意氣,自創輝煌。未來,在到達山峰之極時,人類會大聲告訴任何人“事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來會是一種人倫之美,處處顯現的是積極向上的話題。

  我漫想於茫茫大海,未來是份吉祥。曾經,我也只是個幻想,曾經,我也只是個虛構。如今,看驚濤拍岸,卷千層雪。歷史的漫想見證未來的憧憬。

  我漫想,未來,是靠奮鬥與不認輸的精神而走過來的!是靠堅不可摧的信念挺過來的!未來,是和諧與竟爭共同牽手的協議書!

  我睜開雙眼,笑意茲生。漸漸消失在空氣中,散下漫想於未來的信念,儲存於每個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來了……

等待戈多讀後感10

  讀過這本書後,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荒誕。有些難,不宜讀懂。人們可以認為,它展示了一個沒有時間、迴圈往復的世界,或者意在說明“在人類存在中並不真的發生過什麼”,再或者,它展示的是當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後的荒誕世界中的尷尬處境。這些都對。連貝克特也不能說明其身份的那個“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這部戲以某種非實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節,更像在演繹一個或者一群走向理念——這理念是什麼,大家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戈多。

  靴子、帽子、繩子、鞭子的無理性的組合,讓這本書擁有了另一種魅力。“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這句在高中課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種深於表層的含義。

  密閉的空間,思想是幻象,荒誕才是真實。也許,沒有了等待,人生真的就沒有了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