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寫讀後感
大學生如何寫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如何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讀後感在褒貶人物、剖析事理、針砭時弊等方面都要有獨到的見解。筆者就近幾年來參加市中考、市、區、校、報刊作文競賽,指導文學社團寫作訓練等實踐活動,談談自己膚淺的感受和體會,就教於大方之家。讀後感從文體上看,屬於議論文的範疇。它的著重點在於“感”,它是抒發和闡述自己對原文所記敘的事件、描寫的人物、闡述的道理等的感觸。
正因為讀後感沒有固定格式,寫法比較靈活,因此近幾年來初中市統考的作文試題有時也採用了這種形式。如上海市20xx年市中考統考中《孩子和書》一文中最後一題要求寫一篇觀點明確、聯絡實際,不少於80字的讀後感。因而應當引起教師、學生的足夠注意。讀後感是訓練閱讀、寫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種習作形式。
究竟如何寫好讀後感呢?愚以為,可歸納“三要”、“三忌”。
首先,要認真閱讀原作,掌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切忌不著邊際地隨便“瞎吹吹”。讀後感是由“讀”和“感”兩部分內容組成,當然重點是“讀”。“讀”是“感”的依據和基矗“感”是“讀”的生髮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讀”字上。有的.考生說:“寫讀後感嘛,還不是隨便瞎吹吹”在這類“瞎吹吹”的讀後感裡,有的議論好象“飛機上吊大閘蟹———懸空八隻腳”;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話,不作具體分析,就誇誇其談;也有的為了“標新立異”,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這些考生不肯在“讀”字上下功夫,沒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就文論理,或就書論理及就戲說理,緊密聯絡實際,切忌拘泥原作,以敘代議,就文論文,就書論書或就戲論戲。寫讀後感,可以從原作整體出發發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側面入手談體會,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緊緊聯絡實際,或重在聯絡社會現實,或重在聯絡學習、工作、思想等實際,文章應該“為時而著”、“為事而作”。這樣的讀後感才有深度,才有現實意義。反之,漫無邊際的大段大段地抄錄原作或複述文中的場景描寫,末尾加上幾句標語口號式的語句,這樣的讀後感,顯然是失敗的。理來之於“文字”,用之於實際。我們有些考生寫讀後感的另一個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場景描寫,有的甚至是改寫、複述原作的故事情節,但議來議去還是拘泥於原作內容,悟不出道理,聯不上實際。
第三,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切忌貪多求全,面面俱到。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部電視劇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實在太寬。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部電視劇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實在太寬了。假如認真閱讀、仔細觀看的話,一定會有許多體會;很多感想。如果,這也寫,那也想寫,“拉在籃裡便是菜”,貪多求全,面面俱到,結果“貪多嚼不爛”,什麼都寫不深,寫不透,勢必要吃“夾生飯”,到頭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20xx年市中考閱卷中發現有好多考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讀後感,寫出來的文章觀點明確,聯絡實際,有理有據,結構完整。深化了主題,乾脆利落,結構嚴謹;達到了寫觀後感“引———議———聯———結”四字訣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