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讀後感

《藤野先生》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藤野先生》讀後感1

  《藤野先生》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先讀時並沒有什麼感觸,只當是普通的回憶老師的文章來看而已。但我想魯迅的作品是值得我們摘錄在自己珍藏的小本子裡,反覆閱讀的。在一遍遍的品味中,我似乎不斷地從每個句子裡都能發現新的瑰寶,對於這篇文章也有了更深入些的體會。

  《藤野先生》回憶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動、感激與懷念,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報國之情。《藤野先生》,記敘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藤野先生》讀後感2

  “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緩緩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

  這是初遇藤野的魯迅對他的印象,如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外貌給藤野先生增添了不少的神秘感。

  藤野與魯迅的正式接觸從一個星期後開始,他為魯迅修改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並且一直這樣持續到他所擔任的課程全都教完為止。

  雖然藤野先生在此沒有與魯迅多說什麼,但這一經他細緻改正過的'講義就已經勝過了千言萬語,是啊,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呢,老師對學生的愛與希望都已經傾注在這添改過的講義之中了。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是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這是藤野先生對魯迅說的話,當時正處於中國鬧革命的時期,中國人一向被外人所瞧不起,魯迅所在學校的日本同學甚至認為中國人都是低能兒,而藤野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能夠尊重中國人的民族信仰習慣,主動爭取學生的意見,可見在他眼中人人平等。

《藤野先生》讀後感3

  藤野先生,就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時,一位對他悉心教導的老師。

  在這篇文章裡,作者魯迅在日本留學,當時他不滿國內的教學方法,從而想在外國尋求一條新的學習道路,然而,清國留學生作為當時弱國的學生,遭受排擠和藐視。於是,他便到了一個小市鎮——仙台。在仙台,魯迅受到了一定的優待,也獲得了學習的機會。藤野先生任教的是骨學,在此後魯迅的學習生涯中,他一直對魯迅關愛有加。藤野先生不僅幫助魯迅修訂講義,而且還幫助他澄清流言,藤野先生嚴謹治學,不僅不歧視弱國的學生,反而給予更多的關心。他一心為了自己喜愛事業的發展而努力,也誠心希望別的國家和民族可以接收新的醫學。他偉大的人格品質,使魯迅銘記於心,並且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也正是藤野先生的不倦教誨,讓魯迅堅定了以筆為槍與惡勢力鬥爭的信念,對魯迅的思想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同時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是作為一個學生對自己最敬愛的老師的真情流露與深切懷念。

  在我的學習生涯中,也遇到過許許多多這樣的老師,他們對我的影響與教誨,是與藤野先生對魯迅先生是一樣的。正是老師們的辛勤勞作,才造就了許許多多國家的棟樑之才。也許他們不被許多人知道,但無數被這些園丁們培養過的花朵,一定會將他們永記於心,也一定會為他們送去最誠摯、最熱烈的祝福。“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對於老師們來說,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激揚文字是他們的終生夢想,他們也衷心的希望他們教導的學生成為有用之人。老師們謝謝你們,你們把青春奉獻,把知識和關愛傳播,你們一定是這世上最美的奉獻者!

  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愛,激勵也提醒了我們,努力綻放更美好的花兒,不在青春留下遺憾,報答對我們有不盡幫助的人!

《藤野先生》讀後感4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異國他鄉最關心他的一個人,一位恩師,藤野先生,是魯迅的老師之中,最令他感激,給他鼓勵的一個。因為沒有忘了藤野,因此魯迅中年後才會寫下《藤野先生》這篇文章;因為沒有忘了藤野,魯迅才得以有毅力繼續不斷地寫下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認為,我們要不忘恩師。

  不忘恩師,是一種美德。居里夫人發現鐳後,名聲遠揚,當她回到祖國波蘭時,波蘭婦女界舉行盛大宴會歡迎她。大會期間,居里夫人被眾人圍在中間,然而她卻分開眾人,激動地跑到角落裡擁抱,親吻一位老年婦女。這位婦女,就是居里的小學老師西科爾斯卡。從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師的美德,便成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後,仍然會擁抱自己的小學老師,正是因為她擁有不忘恩師的美德,這種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最重的幾個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師,不忘恩師並不是誰的專利,這種美德,應得為我們大家發揚。

  不忘恩師,不僅是美德,還要落實於行動。張瀾是朱德元帥上中學時的老師,朱德後來為國為民奮鬥大半生,與張瀾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革命成功後,朱德對老師關懷備至,一日,張瀾來北京,朱德親自到車站迎接。而張瀾病逝時,朱德便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叩之以禮。”俗話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朱德對待他的恩師,正是如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也許,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需要像朱德一樣等恩師去世後都要“祭叩之以禮”。但是,我們不應該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過我們的老師嗎?真正的不忘恩師,就是要落實於自己的行動之中。

  不忘恩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中華兒女,以實際行動發揚光大。因此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像魯迅先生一樣,勿忘恩師,振興中華!

《藤野先生》讀後感5

  人的一生面臨著很多的選擇,在無數的選擇中,生命長河也源源不斷地流過.每一次選擇都像從河岸邊拾起一隻貝殼,你會有所感悟。

  《藤野先生》中魯迅的棄醫從文固然是令人為難的選擇,陶淵明的歸隱山林也是他的選擇…….在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的選擇。

  幼年時的玩具的選擇對於我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每每從玩具店經過,我便要求爸媽給我買玩具,可只能選擇一樣,我瞧瞧著,瞧瞧那,再瞅瞅那,實在難以選擇。這番情景唯有用”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來形容,而偏偏”兩者不可兼得。我雖無”捨生取義”的斷然。但也終究選擇了自己的最愛。我學會了選擇也無非從這開始。

  稍大寫後,上了學,難免回遇到選擇題,選擇,選擇,其基本不過是像這些選擇題一般。滿眼的A,B,C,D就等著你如何選擇。面對這種選擇,憑你的不再是自己的最愛,它靠的是運用知識,思想,用智慧,遇到這種選擇,唯好好的動一番腦子才是上策。

  平時常說”機會靠自己機把握”著著實不錯,上次有個語文作文競賽,老師要求想參加的把文章交給他,我一直在猶豫,交?還是不交,不交了有太可惜,著可是一個大好機會,可我又怕丟人,念頭一直在不交與交的海岸邊徘徊。直到最後,我也沒交,面對參加與不參加,我選擇了放棄這個機會,純屬我頭腦發熱,做了錯誤的選擇………

  在生活中,還需要選擇如何交朋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慎重選擇,若為以後想想,等到中考,那又是一次超難的選擇……人生總有許多的選擇,記住一定慎重,理智,做出最好的選擇!

《藤野先生》讀後感6

  《藤野先生》回憶魯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

  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簡短的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

  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的故事。文章主要講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師生情。那一年,魯迅在日本留學,他的老師就是藤野老師,教導魯迅醫學、解剖學。藤野老師是個一絲不苟、十分認真,但十分和藹的老師。他認認真真教導魯迅醫學,乃至魯迅血管畫偏一點也不行。藤野老師還是一個十分重師生情的老師,當魯迅決定不學醫時,還送給魯迅一張他的照片,照片背後還寫著惜別倆字,可見藤野先生是多麼重視師生情。在魯迅到日本求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予魯迅很多的幫助。

  在求學見,如果有位這麼好的老師是多麼的幸福,他關心你,照顧你,重視你。這樣的好老師可真不多見,但願我以後也能遇到這樣的一個好老師!

《藤野先生》讀後感8

  藤野先生是魯迅的一片回憶性散文。文章開頭先寫了在日本中國留學生扭曲、_的思想,到處被人瞧不起。當時中國身為弱小國的心酸,激起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令作者很迷茫。

  有一天,魯迅遇見了日本的解剖老師——藤野先生。透過作者的外貌描寫:“其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我看見了一個生活簡樸、責任心極強的先生。藤野先生讓魯迅抄他所做的講義,第二天還給魯迅時,上面有紅筆改過的痕跡,連一些很細微的小錯誤都不放過。並讓魯迅每一週要送給他看一回,一直堅持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一個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藤野先生躍然紙上,在異國,有這樣一位好老師,讓魯迅敬慕。這是一種怎樣的師生情懷!藤野先生雖然是外國人,但是卻沒有對學生產生偏見,而是給予他溫暖的關懷,這個像父親一樣的人,對於魯迅以後棄醫從文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柱。

  魯迅先生準備棄醫從文,藤野先生送給了他一張自己的照片,後面寫著:惜別。表達了藤野先生十分珍視與魯迅的友誼,一片依依不捨的深情。在以後魯迅棄醫從文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作者會時時想起藤野先生,並重樹信心,說明先生對作者的影響很大,他對我的影響和鼓勵不斷地鞭策著我,讓我不斷“寫那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到的是魯迅對藤野先生地懷念、感激,還有藤野先生跨越國界的嚴謹的治學態度。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在文章中汩汩流淌……

《藤野先生》讀後感9

  有這麼一本偉大的名著,沒有一絲古板嚴肅,而像自己的一個家裡人,向你娓娓道來他的成長經歷,有這麼一個平凡的老師,沒有一點自私狹隘,而是一位聖人似的,不分國界的將知識傳播。這就是《朝花夕拾》與其中的藤野先生。

  俗話說,醫者人心,在魯迅的淡淡記憶中,藤野先生身為解剖醫學教授,儼然也是一位醫者,有著非凡的嚴謹與認真,同時他也是一位老師,有著悔人不倦的精神與思想,但更像一位父親,滿懷著對學生子女般的愛與關懷,在他們迷失道路與方向時,為他們點亮前方,指明道路。他,藤野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藤野先生在魯迅心中如此,任何一位老師亦是如此。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父母無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仔細想想,到底是誰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我們相處的時間更長,對我們給予了更多的愛呢?無疑,是老師。

  老師,他們不僅是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位孩子的父母。父母將愛傳播最多的人無疑是子女,可是老師則例外。他們將師愛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對自己的孩子往往疏於照顧,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愛與責任心有著無邊無際的廣闊。

  心有界,愛無疆。當老師夾著書本走向講臺時,一個個毫無關聯的孩子已經與他結下了深深的感情,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睛已經足以圍繞著他一生。於是,老師情不自禁地奉獻他們一生的青春,夢想與愛,給這些來自不同家庭,毫無關係的學生。師愛跨越的,不僅是家與家的隔膜,也是國與國之間的邊界。如藤野先生,一個來自日本的大學教授,毫不吝嗇的將自己的關愛傳播給來自中國的魯迅,沒有自私,沒有狹隘的民族精神,這種無疆廣闊的愛終化為魯迅字裡行間對藤野先生深深地懷念與感恩。

  大愛無疆,師愛無疆,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對國家作出的偉大貢獻,終將載入史冊,成為永恆!

《藤野先生》讀後感10

  人的一生將會遇見許許多多的老師。

  老師的一生總是倒持自己,使自己大量燃燒滴下些蠟油,再以哪些蠟油將燭身固定,然後便慢慢地放出光亮,並在光亮跳動時剪短燭芯,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訓練,貢獻一分又一分的生命。然後便淡淡地消逝,熄滅……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老套的比喻了,只要是老師我相信這些一定很準確。藤野先生也擁有,但他獨有的是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世界上永遠不會有在各方面大公無私的人,藤野先生已經很了不起,因為他對“學術”大公無私。他的生活如此奔騰不息,又如此清澈。因此他成了魯迅的“第一老師”,他給了魯迅勇氣,讓他煽動自己的羽翅飛向自己的天空,鼓勵著他的愛國精神。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把燃燒的火,有熱、無熱地去溫暖人的甘田。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片碧綠的草,有生、無生地去堅定人心的動搖。

  雖然最後魯迅留下的還是遺憾,但我覺得這也很好了不是嗎?大多數人都是憧憬完美的,但是也需要欣賞遺憾,因為所有的完美似乎都指向遺憾,而那麼遺憾卻常常能映現完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