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讀後感

《生命科學》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命科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命科學》讀後感1

  某天我發現了許純鳳的《生命科學》這本書。於是我翻開它,它帶我走進了一個神秘的科學王國······

  我知道了,46億年前地球誕生,38億年前出現了RnA、DnA、蛋白質等生命物質,30億年前出現了藍藻類和原始細胞,15億年前出現真核生物,10億年前一個細胞的單細胞生物繼續進化,5.3年前出現原古動物,4億前陸地哺乳動物生成,500萬人物祖先誕生······我還明白了細胞的分裂形成人類、動物的繁衍、植物的生長;我還知道了在1665年英國的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透過顯微鏡發現了細胞、德國植物學家奧肯在1805年發表了所有的生物體不僅都由細胞組成而且都是從細胞中產生等科學論文;我還了解了人一生一共有46個染色體、當精子和卵子相遇染色體決定性別的奧秘;我還看到了托馬斯·亨特·摩爾根利用果蠅對遺傳進行研究突變。

《生命科學》讀後感2

  這是一本比生命科學第一冊還要好看的書,它帶給我的感受是可怕和好奇。

  就來說說這本書讓我害怕的動物吧,那就是虎鯨,它是海洋裡的殺手,是海底世界的“小霸王”,它可以一口吞掉一頭海牛,連鯊魚都怕它三分呢!再來說說黑熊是如何生長的吧。它們三個月大的時候,小黑熊的眼睛看不到任何東西。它個頭很小,身上也沒長毛,但是它會長得很快。三個月後,它的體重就達到了5千克左右。這時候,它的牙齒還沒有長全,還需要媽媽餵奶。8個月大的時候,小黑熊就開始爬樹和玩耍,這樣可以幫助它鍛鍊肌肉。

  這時候,它長出了大部分的牙齒,但還是要依靠父母給它覓食。小黑熊長到一歲大的時候,它就會離開媽媽,獨自出去覓食了。成年之後,它就能長到1。8米高,完全變成了大黑熊。以後,它能繁衍自己的後代,還會繼續生長和變化,一直到死亡。來講講食物網咖,它是由一條條食物鏈組成的,就像一條條線織成了一張大大的魚網。這本書裡還有其它很多很多知識,真是一下子講也講不完,如:雨林中的生物、淡水裡的生物、鹹水中的生物、植物屬於生物、形形色色的動物等等……

《生命科學》讀後感3

  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類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科學史創始人喬治薩頓說的好——“科學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橋樑,它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自然科學的整體形象、人性的形象,從而全面的理解科學、理解科學與人文的關係”。生命科學的研究歷程對生物課堂教學有很大的教育價值,上海市二期課改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生命科學史中蘊涵的教育價值對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對引導教師的教學方式、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很積極的現實意義。

  1.靈活運用科學史,滲透民族經精神教育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許多方面是落後的。但是,研讀科學史,能夠找到很多證據表明我們的科學家在許多可比的方面曾經領先於世界,把這些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重點突破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例如,中國古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總結了人工選擇、雜交的.科學原理;明代學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既是一本醫學書、也是一本生物學鉅著等;現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中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的貢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貢獻等等。

  當然,學科滲透“兩綱”還是要注意無縫銜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學中有“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的內容,教師在上到這一內容時,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個教學內容“歷史上的今天”——介紹了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滲透做到了“落雪無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探究“科學史”,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

  《上海市中學生命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生命科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學生透過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習,在今後的個人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應該具備的對生命科學資訊的認識與理解、表達與交流、應用與實施、預測與判斷、探究與創新的能力,基本養成科學健康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態度,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進化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科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很有意義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部分重複科學家當時的研究歷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學教材中有“細胞膜”的內容,細胞膜的化學成分是蛋白質和磷脂,教師在教學中介紹了一系列的科學家當年的研究過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很自然就得出結論,知道了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結構及其特點,這樣的處理比原本教師的“灌輸”,效果好了很多。

  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破譯遺傳密碼的過程等,都可以作為探究的材料為課堂教學服務。

  3.用科學史匯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的匯入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生命科學史以其真實性更有助於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科學習的趣味性,幫助學生儘快掌握科學理論。例如,高二生命科學在講到“遺傳資訊的轉錄與翻譯”時,教師出示了一張郵票,郵票以第6屆歐洲生物化學大會為背景,郵票的圖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遺傳密碼錶,揭示了遺傳資訊表達過程中資訊的轉化;又如,講到“激素調節”,可以介紹加拿大醫生班廷發現胰島素的實驗過程;講到“條件反射”,介紹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實驗。這些匯入都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科學史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和批判精神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 現代只通過教科書來了解科學的中學生,往往以為科學的理論與生俱來的正確、是萬古不變的永恆真理,而從科學發展史上,科學理論的演變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繼而漸漸地浮現出來的。

  另外,科學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全面的科學形象和科學家形象,領悟科學精神和科學的人文性,從而溝通文理,加深對科學本身的理解。在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都傳承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傳播在人類生活中相當寶貴的協作、友愛、同情和寬容精神。科學史最有利於恢復這樣的科學家形象。

  這樣的例子在《生命科學》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是在修道院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豌豆雜交試驗,而他的偉大成果被埋沒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關孟德爾的照片、生平簡介及其研究經歷,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埋下了伏筆。又如,DNA的雙螺旋結構是兩位年輕的科學家——美國生物學家沃Watson和英國物理學家F.Crick發現的。這兩位年輕人並不是資深的生物學專家。他們從真正接觸DNA結構的研究,到提出DNA雙螺旋結構,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們默契配合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作為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典範,在科學界被傳為佳話。

  總之,重視科學史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學史,讓科學史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則需要教師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生命科學》讀後感4

  那天當我拿到了《生命科學》這本書後,我就愛不釋手,很認真的看了起來,書裡面共有四個章節,分別是植物、動物、生物之間的聯絡和生態平衡。每個章節都有探究技能教你怎麼做實驗,怎麼去觀察,怎麼去思考。

  《生命科學》讓我知道了生長在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洲的紅杉樹是世界上長得最高的樹,它有112米長。向日葵透過朝向太陽生長來做出反應的。他還讓我知道螢火蟲用一閃一閃的光來吸引同伴,有些鳥會透過鳴叫來宣佈自己的領地範圍。你們知道嗎美麗的蝴蝶是由什麼蛻變的嗎?它是由毛毛蟲蛻變出來的呢,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呀!

  《生命科學》讓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認識的植物和動物。讀了《生命科學》後,我感覺大自然真的是太神奇和神秘了。

《生命科學》讀後感5

  當看到《生命科學》這本書後,內容很吸引我,就很認真的看了起來,書裡面共有四個章節,分別是植物、動物、生物之間的聯絡和生態平衡。每個章節都有探究技能教你怎麼做實驗,怎麼去觀察,怎麼去思考。

  《生命科學》讓我知道了生長在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洲的紅杉樹是世界上長得最高的樹,它有112米長。向日葵透過朝向太陽生長來做出反應的。他還讓我知道螢火蟲用一閃一閃的光來吸引同伴,有些鳥會透過鳴叫來宣佈自己的領地範圍。你們知道嗎美麗的蝴蝶是由什麼蛻變的嗎?它是由毛毛蟲蛻變出來的呢,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呀!

  《生命科學》讓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認識的植物和動物。讀了《生命科學》後,我感覺大自然真的是太神奇了。

《生命科學》讀後感6

  剛買下這本書,就迫不及待的讀起來。《生命科學史》正是我苦苦尋覓的書,原因有三,其一身為生物學科教師,不得不細讀的書;其二,讀史使人明智,教書育人更需讀史;其三,就是本書的魅力了,語言具有一定的跳躍性和啟發性。

  可我這感想也未免早了些,細讀了兩遍序言,就急於寫讀後感了。我想,感想嘛,未必產生於一本書的全讀之後,也未必全然通曉。感想可以是斷章取義的,況且史料精華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們向來以為史者屎也,因為歷史一直被解讀為板著面孔的說教。其實,歷史也可以這樣,寓言之中的見人情冷暖,小故事中隱喻風雲變幻,於是歷史真的生動活潑起來。

  文中說到:20世紀下半葉,科學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前的科學史幾乎僅專注於現代理論的演變及主要科學家的思想,如今轉變為關注社會、文化、經濟和政史家們受源自社會學、人類學和人口統計學的概念和技術的影響。他們強調的一些因素包括了種族、階級、性別和習俗與職業的聯絡。

  我理解為,就歷史分析,比較不僅是很好的學習思辨方法,也可以進一步對歷史本源問題的發掘,較新穎的知識體系,可以是強有力的學習策略。

  就人類社會之謎而言,可能始於生物學問題的誕生,終於生物學之謎的窺探。

  先知們告訴我,在古老的中國哲學體系中就感知了心臟和脈搏的關係以及血液是不斷迴圈,這是為現代科學所不能理解的,預言式的知識是真理嗎?現代科學家或是望而卻步,或是嗤之以鼻,或是妖言惑眾等,其實一系列的所謂科學不過就是預言。就連霍金都將地球大爆炸起始點(即時間、空間為零點時刻)以前的割捨了,割捨的和未被割捨的都是預言。預言的驗證,現在的人們稱為科學。

  我期望著,生命科學史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生命科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