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通用9篇)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通用9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1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講述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充滿了行動,人物真實可信,語言具有魔力,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深邃的人文關懷。他深入地研究人性,瞭解人性,他的寬容、博愛和憐憫心感染了所有人,不管是好人還是“惡人”。他的作品表現多重性格,他對罪惡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對英雄主義的高度評價無人能及。

  他認為,人類自身可以克服罪惡。他說:“他們是善與惡的混合。”他的人物具有驚人的現實感,有的是愚蠢的善人,有的是可愛的壞人,就是好人也有缺點。他認識到,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構成的,連呆子、罪犯、瘋子也很迷人。他刻畫的人物比現實更高大,擁有超人的能量和壯麗的作為。

  他們代表著激情勃發、力量非凡的人類境界,不管是行善還是作惡。《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有莎劇故事12部:其中7部喜劇故事,包括《暴風雨》、《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冬天的童話》;以及5部悲劇故事,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丹麥王子哈姆萊特》、《麥克白》、《李爾王》,這十二個故事都是以懲惡揚善的為題,類似於中國的“三言兩拍”,意象傳神、意境迷人、情節豐富、人物個性突出、心理描寫細膩,所展現的人性千姿百態;喜劇和悲劇都充滿詩情畫意和真善美的光輝。

  《哈姆雷特》精彩內容: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一個乾淨。

  去死,去睡就結束了,如果睡眠能結束我們心靈的創傷和肉體所承受的千百種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去睡,也許會做夢!

  唉,這就麻煩了,即使擺脫了這塵世可在這死的睡眠裡又會做些什麼夢呢?真得想一想,就這點顧慮使人受著終身的折磨,誰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壓迫,受盡侮蔑和輕視,忍受那失戀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門的橫徵暴斂,默默無聞的勞碌卻只換來多少侮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脫了。

  誰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著這殘生,可是對死後又感覺到恐懼,又從來沒有任何人從死亡的國土裡回來,因此動搖了,寧願忍受著目前的苦難而不願投奔向另一種苦難。

  顧慮就使我們都變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斷的本色蒙上了一層思慮的慘白的容顏,本來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業,由於思慮就化為烏有了,喪失了行動的能力。

  感想:

  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丹麥的京城艾爾西諾。丹麥國王在花園打盹時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勞迪亞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為妻,前國王的兒子哈姆雷特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鬱過度,終日愁容滿面。他聽從好友的勸告,半夜跟出現在城堡上的父親幽靈相會,終於得知父王是克勞迪亞斯與母親合謀害死的。為了取得證據,他特地請來了一批戲子,在王宮裡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殺人劇,將父王當時被殺的經過表現出來。

  哈姆雷特一看母親與叔叔的反應,便明白了真相。讀完這一劇,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裡。”

  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熟,種種柔情連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起壓擠著、煎熬著她脆弱的身心。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2

  這些故事是為年輕的讀者寫的,當作他們研究莎士比亞作品的一個初階。為了這個緣故,我們曾儘可能地採用原作的語言。在為把原作編寫成為前後連貫的普通故事形式而加進去的詞句上,我們也曾仔細斟酌,竭力做到不至於損害原作語言的美。因此,我們曾儘量避免使用莎士比亞時代以後流行的語言。

  年輕的讀者將來讀到這些故事所根據的原作的時候,會發現在由悲劇編寫成的故事方面,莎士比亞自己的語言時常沒有經過很大改動就在故事的敘述或是對話裡出現了;然而在根據喜劇改編的故事方面,我們幾乎沒法把莎士比亞的語言改成敘述的文字,因此,對不習慣於戲劇形式的年輕讀者來說,對話恐怕用得太多了些。如果這是個缺陷的話,這也是由於我們一心一意想讓大家儘量讀到莎士比亞自己的語言。年輕的讀者唸到“他說”、“她說”以及一問一答的地方要是感到厭煩的話,請他們多多諒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叫他們略微嚐嚐原作的精華。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一座豐富的寶藏,他們得等年紀再大一些的時候才能去欣賞。這些故事只是從那座寶藏裡抽出來的一些渺小、毫無光彩的銅錢,充其量也不過是根據莎士比亞完美無比的圖畫臨摹下來的複製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這些故事的確模糊、不完整,為了使它們念起來像散文,我們不得不把莎士比亞的許多絕妙詞句改得遠不能表達原作的含義,這樣一來,就常常破壞了莎士比亞語言的美。即使有些地方我們一字不動地採用了原作的自由體詩,這樣,希望利用原作的樸素簡潔叫年輕的讀者以為讀的是散文;然而把莎士比亞的語言從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滿詩意的花園裡移植過來,無論怎樣總要損傷不少它固有的美。

  我們曾經想把這些故事寫得叫年紀很小的孩子讀起來也容易懂。我們時時刻刻想著儘量朝這個方向去做,可是大部分故事的主題使得這個意圖很難實現。把男男女女的經歷用幼小的心靈所容易理解的語言寫出來,可真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

  年輕的讀者看完了,一定會認為這些故事足以豐富大家的想像,提高大家的品質,使他們拋棄一切自私的、惟利是圖的念頭;這些故事教給他們一切美好的、高貴的思想和行為,叫他們有禮貌、仁慈、慷慨、富同情心,這些也正是我們自己的願望。我們還希望年輕的讀者長大了讀莎士比亞原來的戲劇的時候,更會證明是這樣,因為他的作品裡充滿了教給人這些美德的範例。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3

  馬克思曾讚賞“英國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說:“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我也不得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所感敬佩,婉轉的對話,曲折的情節,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進去。對於《莎士比亞戲劇》這本書,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滅。處於年輕時代的哈姆雷特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挫折和阻礙,思想十分單純。好景不長,哈姆雷特的父親去世了,在德國接受教育的他回國,得知自己的母親在父親死了一個月後就改嫁給篡奪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開始漸漸的對這個世界的事進行了懷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有很多人可能會講他母親的不好,可她母親本是個善良的人,在嫁與不嫁之間,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

  哈姆雷特一心想復仇,但他要殺的是他的母親和叔父,就算殺了他們他又能怎麼樣?所以流傳至今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由此誕生了。而後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帶領一批人衝進宮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新國王利用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後,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謀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遺囑,讓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願。

  故事的結尾,塑造了一個十分悲劇的收場,幾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這正是現實所在,他們試圖去改變現實,最終什麼也沒有改變。這種無奈,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也許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們初中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接觸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個叫鮑西亞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裡面裝著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麼她將嫁給那個男人。於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雲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

  威尼斯:鎮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亞。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願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而後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而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麼多錢,他只能向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夏洛克借錢,而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亞。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訊息之後,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

  鮑西亞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為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劃沒有達成。鮑西亞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戲劇告訴了我,何事無需太計較,或許太計較也不是什麼好事。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諸如此類的成功戲劇還有很多,對於評價《莎士比亞戲劇》,我們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莎士比亞本人,根本就不會有他這部無與倫比的作品。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4

  早就對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有所耳聞,但對他的瞭解始終停留在一個“偉大”上,至於生平、著作等一概不知。偶然從書櫃裡翻出一本《莎士比亞悲劇集》,便饒有興致地翻閱起來。

  《莎士比亞悲劇集》包括他的五部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就我個人來講,還是對第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感觸頗深。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其動人之處有許多。首先是兩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對彼此的一見鍾情,其情之純美高潔令人豔羨;其次,這對戀人因家族世仇而不得不遭遇磨難,他們卻能堅守彼此與對方浪漫而多難的愛情令人不得不潸然淚下;另外,為切合悲劇氛圍而營造的悲楚結局與他們深情甜蜜的愛情形成極鮮明的對比,從而令凡是有些許感性之心的人觸動甚至因不捨而悲慟。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不捨,對他們為兩個積下世仇的家族捨棄的生命不捨。我認為這是極適合我們這一年齡的人看的,因為這正迎合了我們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又讓我們體會到世間的冷暖,同時還使我們的情感細膩,感覺直觀化。

  《哈姆雷特》又稱《王子復仇記》,描述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叔父篡父皇之位,娶母后為妻,並在父皇靈魂的指點下為父報仇的故事。這一故事真是極為悲慘:它的起因是叔父篡位,父王被殺,母后改嫁;經過則是許多陰謀的交織以及哈姆雷特復仇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結局則是哈姆雷特與情人的哥哥比劍,雙雙斃命於一把浸了毒藥的劍,國王(叔父)被哈姆雷特在臨死前刺死,母后則服下國王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藥死去了。儘管哈姆雷特最終復了仇,但他仍未實現改變丹麥現狀的宏偉理想,這終又是一個悲劇。

  《奧瑟羅》則深入剖析了因嫉妒、猜疑、陰謀陷害、盲目輕信、魯莽行事造成的惡果。摩爾人奧瑟羅娶了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為妻後,他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奧瑟羅的副將凱西奧,便在奧瑟羅面前煽風點火併製造了一場陰謀——將奧瑟羅給苔絲狄夢娜的信物手帕丟在凱西奧的臥室裡,並讓奧瑟羅看見凱西奧一提到苔絲狄蒙娜和她的手帕就喜形於色。他的陰謀得逞了,奧瑟羅親手殺死了苔絲狄夢娜。但他得知真相後,憤怒地將伊阿古殺死並自刎了,最終凱西奧接替奧瑟羅指揮軍隊。我認為這並沒有悲到極點,因為真相終被揭開,魯莽的,嫉妒的人都在最後消失了,只可惜無辜的苔絲狄夢娜成為這場陰謀的犧牲品了。

  《李爾王》講述的是李爾年老體衰,將財產分給了兩個虛偽奉承的女兒,而小女兒考迪利婭在沒有一份嫁妝的情況下被封為法蘭西皇后。想要頤養天年的李爾按規定要在大女兒和二女兒處輪流住,但大女兒高納瑞對父親百般刁難,李爾只好投奔二女兒里根,不想里根對他更為殘忍。里爾在憤怒出走的途中遇到被其父葛羅斯特之庶子埃特蒙陷害的埃特加。後來是忠臣葛羅斯特向法蘭西王求助出兵討伐不義的兩位公主,慘遭挖眼極刑。李爾王因此才與小女兒考迪利婭團聚,一起出兵討伐。不幸兩人被俘,考迪利婭被埃特蒙派人縊死,李爾王也抱著考第利亞的屍體死去。但最終害人的埃特蒙被重整旗鼓的埃特加殺死了。

  《麥克白》圍繞著三個女巫的預言開展,似乎毫無懸念。麥克白的陰謀得逞直至他的敗落深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與罪惡,因而引得悲慘的下場。

  莎劇的魅力值得去欣賞與學習,他華麗文字背後的主旨更值得去品位。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5

  悲劇,聽起來是一個多麼令人傷感的名詞,自古以來很多人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一部部悲劇集,它們都反映著寫作者對社會和現實的態度。《莎士比亞悲劇集》就是那個時期,他為我們展示出的當時社會的風貌,讓人讀了不得不為書中的人物嘆息,悲哀。

  爵士麥克白本來是一個正直的人,當他勝仗回來,女巫預言他將成為國王,但以後的一代代國王卻是他朋友班柯的後代。他將這些話放在心上,起了貪念,與妻子密謀殘害了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並狠下毒手,將自己的朋友殺害,他的意志已被慾望摧垮,但他的良心還存在,他總是被惡夢纏身,老是出現幻象,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他的妻子因受到良心的遣責而死去,他依然想最後一搏,卻死在了先王的兒子(儲君)的手中,這就讓我們在悲劇中看到人不要太過貪心,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要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李爾王是一個仁厚善良的老國王,有三個女兒,分國土時,因為小女兒真誠說實話而遷怒了國王,一無所有。兩個姐姐用自己的甜言蜜語哄騙了年邁的國王,並在得到國土之後,將自己的父親拋棄。經過種種挫折與磨難,老國王與小女兒死在獄中,他也明白了雖然說的話他不喜歡聽,但出自真心,兩個大女兒用甜言蜜語只能是一種欺騙。陰險的大女兒也最終受到懲罰,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但善良的人們卻永遠長眠於天堂,他們雖然死去,卻依然為人們紀念。因為他們的正義與善良始終在指導著人們。它告訴了我們做人不僅要明辨是非,作為兒女更應懂得孝,但正義終究要戰勝邪惡,我們要相信真理。

  哈姆雷特是以為王子,他有一個善良正直的父親,有一個美麗溫柔的母親,但他醜惡的叔父卻殺死了他的父親,強娶了他的母親,哈姆雷特為了給父親報仇,不得不裝瘋,後來,叔父懷疑,想除掉他,把他逼到英格蘭,想借此殺死他,並設計圈套,致他於死地,善良單純的哈姆勒特上當了,死在毒箭之下,在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他用最後的力氣殺死了他的叔父,最後閉上了他的眼睛,哈姆雷了為父報仇,不顧自己的性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父親的安息和國家的安寧,人民的穩定,他雖然死了,卻被人們牢記。

  悲劇讓我們惋惜,讓人心悸,但悲劇也是一種美,在種種悲歡離合之中,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真善美,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種悲傷之中更應堅強的信念,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者悲劇中的人物,但我們依然感到是如此勇敢,因為我們能夠發現悲劇中自己的影子,並且不斷的去體驗那悲劇中帶給我們的啟示與警告,讓悲劇成為一種沒,我們也許會更加懂得去如何面對它,勇敢地去扮演屬於自己的悲劇角色。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6

  在寒假的閒暇中,我總忘不了去讀一本名著。去細細的品位,理解。其實說讀《莎士比亞悲喜劇》並不準確,我讀的僅僅是悲劇部分,或許這與我的性格有些聯絡吧。

  悲劇部分分為二部,我想介紹的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部——《羅密歐與茱麗葉》。對此大家可能經常耳聞,並大概知道是一部浪漫的悲劇愛情故事可卻不知道其中的波折,與命運的不公。羅密歐生在一個貴族家庭,而茱麗葉生在另一個貴族家庭。羅密歐英俊瀟灑,茱麗葉美麗動人。然而他們所在的家庭卻有著深厚的世仇。

  在一次舞會上,羅密歐看見了茱麗葉,並且一見鍾情在簡短的攀談中,茱麗葉也對這個英俊的小夥子產生了好感。後來在羅密歐熱烈追逐下,茱麗葉放下了家族的世仇,與羅密歐相愛並結婚。然而再一次不期而遇中,茱麗葉的表哥與羅密歐的朋友撞見,並準備決鬥,羅密歐因為茱麗葉的關係阻止了兩人的決鬥,沒想到茱麗葉的表哥暗中偷襲刺中羅密歐朋友的要害最終致死,羅密歐因為好友的死而憤怒衝去與其決鬥結果勝出並將其殺死。後來在法庭的審判中,羅密歐被驅逐出境。禍不單行,有一位伯爵向茱麗葉提親,朱麗葉的父親擅自答應了。

  茱麗葉沒辦法,只好向教堂見證她與羅密歐結婚的神父求助。神父給了她一種可以在12小時內讓人處於假死狀態。神父讓朱麗葉在結婚前晚服下藥讓家人以為她死了,將其下葬。神父去通知羅密歐將你從墓地挖出並將你接走。事情如期進行著——茱麗葉服藥,家人將其下葬,然而神父還沒趕到通知羅密歐,羅密歐就接到茱麗葉死亡的訊息。羅密歐跑到茱麗葉的墓地,看到“死去”的茱麗葉悲憤欲絕服下毒藥死在茱麗葉身邊,神父還是來晚了一步。茱麗葉也在這是醒來,得知計劃失敗且無力迴天就用小刀將自己刺死。

  後來兩族人都趕來了,聽神父道出原委,知道是世仇害的這一切,追悔莫及卻為時已晚。然而在這一刻兩族人將多年的世仇化解了……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7

  不知道是因為《李爾王》《奧賽羅》《仲夏夜之夢》太過出名已經耳熟能詳,還是因為成長教會了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欣賞,看完了整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之後,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之前未曾聽聞的《雅典的泰門》。

  泰門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有人需要他便給與,不管這個人是否在欺騙。在他的世界裡,他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他。

  然而這個世界怎麼會同他所想的那樣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過去他如此的揮霍自己的善良,於是,他貧窮了。當他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被拒絕了。

  這種極度的差別對待,讓他變得極端,他“瘋了”。

  他從前有多愛他的“朋友”,最後就有多憎恨人類。他看懂了謊言和欺騙,卻也再看不見真誠和善良。當他赤身躲在森林中與獸為伍的生活時,他將自己發現的金子贈送給用來打敗雅典的軍隊。他詛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帶著他的憤怒和怨恨。

  最後泰門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銘刻著對人性之惡的詛咒。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內涵卻很豐富。到底是“金錢是罪惡的根源”,還是“人性本貪”?沒有誰能為這個悲劇找出一個合理的原因。

  因為是精縮的短片小說,是戲劇轉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體,不再鑽進某個細節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也沒有時間將自己融入人物內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我只是客觀的在看一個故事一個老人,然後感嘆一句,這是個悲劇。

  《雅典的泰門》是莎翁最後一部悲劇。這個悲劇給人的警醒更具社會意義。不同於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導致的悲劇。這次的悲劇根源竟然是“善”,泰門的善,沒能給他善終。而別人貪卻不見得泰門更加悲慘。我覺得這才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悲。

  故事集的形式的讀本,其中每個故事都刪減了大部分情節。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感受或許不夠準確,姑且先這樣吧。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看書一定要看正版。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8

  當人們用曼妙的言語以真愛之名,獻上悅耳的真誠,那時候自己就該提防了。甜言蜜語,比沼澤更快讓人淪陷其中。

  如果沉醉其中,萬劫不復的可能不只是一個人。

  男女在相愛時,會互相迷惑,曼妙的身姿,悅耳的嗓音,有力的臂膀,不凡的氣度,都只展示了彼此最美好的形象和姿態,然後使雙方都沉陷進入迷陣。

  只有在步入婚姻的殿堂,離開了海誓山盟,離開了風花雪月,瑣碎的日常裡,才會真正瞭解彼此最真實的面貌。

  真心,當沒有經過對比和考驗,它總不被看重的,但是經過試探,真心也會鮮血淋漓。

  李爾王為了避免他死後,他的女兒們開始勞民傷國的領土之爭,在他在位時,就開始分配實權和國土給他的女兒們。

  他只是想倚仗女兒們對父親的愛意和尊重,自由自在的度過晚年。但是他卻用一種最不恰當的方式去測量,女兒對他的愛意。

  他認為,愛他越深的女兒,越能用極致瑰麗曼妙的言語去讚歎愛意。所有靠言語才能呈現的美麗,也必然會隨著行為舉止的無力而消散。

  可惜沒有人能輕易明白。如他所願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用浩大華麗的言語,去表述她們對父親的愛意。李爾王對此感到無比的愉悅,也讓她們得到了相應讚美程度的國土。

  但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卻沒有依照他的要求,讚美他,李爾王對此極度憤怒。他不能忍受小女兒只用這一句,詞彙粗糙但真實的話,去表達對父愛的讚美“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我的嘴裡;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即便他的小女兒可以把餘生都服侍他,不再嫁人 ,李爾王也始終認為這太淺薄。他總想用比擬天地的光芒,至高無上的品德,去展示他的英雄氣概。即便他沒有此類德行,他也想從他人口中獲得榮耀 。

  為了那虛假的盛名,李爾王和她斷絕了關係。他的小女兒沒有繼承他的一寸土地,全分給了她的姐姐們。他的小女兒也被趕出了他的王國。

  幸而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即便沒有任何嫁妝,高尚的品德,終究是受著祝福的。她的德行,感化了法國國王,她成為了另一個國家的王后。內心充盈卻身無分文的人,比起坐擁權勢的人一點也不落魄。

  命運從不被誰指使,按著誰的路子走。李爾王期盼的放權後的自由,最後還是沒有走到他的命裡。

  他帶了100個侍從來他的大女兒的領土居住,結果他只剩下50個侍從,他自由的意願被枉顧,失去權利的父親,完全得不到大女兒應該有的尊重。他氣憤的帶著剩下的50個侍從離開,希望從二女兒這邊得到安慰。

  即便喪失權利,但為人的權利一樣不會離去。為父為母,就該為兒女的品行承擔責任。為兒為女,就該為父母的安康履行天職。不論人在處於哪種境地,都應該享受的平等的人權。

  但李爾王還是沒有享受到為父的權利和尊重,他在暴雨天被二女兒趕出家門。不知道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被大雨侵蝕,落魄不堪的他,終於明白權利背後醜陋人性的真相。也才明白除了皇宮和貴族們的房子是金碧輝煌的,平民百姓們的茅草屋都可能擋不住風雨。

  摯愛李爾王的小女兒也對父親遭受這樣的苦難而悲傷和憤怒,她向她的姐姐們發兵,想給父親掙回個公道和懲戒如此行為的姐姐們,但是她最後戰敗被殺,李爾王問訊也悲痛致死,那兩個不安生的姐姐也沒落的好下場。

  人間悲劇莫過於此。親情被束縛在貪婪的牢籠裡,即便善於偽裝,貪婪的表面如斯美好,深藏的奸邪也會漸漸露出馬腳。貪婪最終將吞噬完每一寸血肉和罪惡。

  我只想讓我的眼睛,看盡真善醜,看得了真,識得清假。日子和時光都還很長。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 篇9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被後人譽為是“最偉大的戲劇大師”。

  有幸在學校圖書館看到《莎士比亞——最偉大的戲劇大師》一書,我趕緊借回家。《莎士比亞——最偉大的戲劇大師》主要寫了莎士比亞的生平事蹟。莎士比亞小時候很聰明,不像一般男孩兒那樣淘氣頑皮,喜歡舞刀弄槍。他喜歡閒聊、猜謎語等在其他小朋友看來比較無趣的事情,還熱衷於新教。在爸爸帶他看過一場戲後,莎士比亞就迷上了戲劇。當時,人們認為演戲是低賤的,演員是低人一等的。像他這樣父親是鎮長的家庭,怎麼能去演戲呢?父母把他送進鎮上的文法學校,想以此泯滅莎士比亞對戲劇的興趣。但他始終忘不了看戲。

  莎士比亞憑藉自己的才華,很快贏得了很多人的稱讚。但是,以羅伯特·格林為首的一些“大學才子”卻看不起他。面對他們的侮辱與攻擊,莎士比亞保持緘默,把所有辯解和反駁的時間精力都用在舞臺上,寫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

  儘管得不到父母的支援與理解,儘管遭受刻薄的侮辱與攻擊,儘管遭遇痛失愛子感情不順等挫折,莎士比亞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忠於自己的愛好,不懈努力,創作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流傳千古的優秀劇作,最終成為偉大的戲劇大師。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面臨困境毫不退縮的勇敢,為了戲劇事業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努力,都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讓我更喜歡的,是莎士比亞在作品中呈現出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性美好的表達。他讓人們總是相信,善良能夠戰勝邪惡。《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愛情,經久不衰;《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亞,看重人品,並不在於門第財富,符合人們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哈姆雷特》鼓勵人們去思考複雜的、甚至是矛盾的情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麼來的。

  莎士比亞,不只屬於那個時期,而是屬於永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