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動物園》讀後感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類動物園》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1
這本書著重講述的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具有動物的共性。現在處於鋼筋水泥現代化都市的人們,和被關在動物園裡的動物們有很多共通性。從中明白了以前覺得匪夷所思的人類行為,原來就是由人類的動物性決定的。比如:
第一,在過度緊張和無所事事間,人類需要的是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即既不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但也不能讓自己整日百無聊賴。
因為動物有不斷探索的慾望。
如果過於閒適,動物就會去探索各種刺激的事情,各種亂像就出現了,比如自殘,出軌,吸毒,遊戲等各種墮落的行為。
第二,人類社會存在等級制度和尊卑,這也是動物性。
無論大小,一個動物部落中也有首領,而首領為了維護其身份和地位,會有一系列的言行舉止特點。這和人類社會是一致的。
比如,為什麼人類會如此痴迷於奢侈品?
出於對高位者的模仿。
既然只能有少數人成為地位高者,那麼地位低下的人就拼命去模仿地位高者得一切,包括衣著首飾,出行工具等。對於女人來說,主要追逐的是包包,化妝品等;對於男人來說,熱衷的是汽車,手錶等。
第三,在擁擠的空間裡,人類和動物一樣,最終都會出現很多發瘋似的行為。
本來人類也是野生動物,生活在廣闊的叢林和草原上,股子裡都有恣意奔放的原始特性。而現代大都市卻把越來越多的人限制在空間狹小的地方,人們需要有漫遊的區域,幾處公園相比于都市人口比例來說,太小了。
擁擠的環境就會引發矛盾,就像關在一個籠子裡的幾個動物一樣,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瞻顯自己的存在感,於是互相之間的歧視,爭奪,就會引發流血打鬥等傷害事件。人類世界的“路怒”,鄰里之間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的口舌之爭,一個公司同事間為了利益而勾心鬥角等等,皆因此而生。
那麼人類將最終走向何方?
人類的動物性,決定了會走會越來越糟糕的未來。
雖然人類作為高等動物,擁有智慧和創造力,會發明無數的產品用於解決社會問題。事實是,這些產品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同時也引發了新的、更多的問題。
比如,如今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應用,這在20年前我想到不敢想,如今,大街小巷,老翁小孩,人人皆可隨時隨地的連上世界的每個角落,不可否認,網際網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時代,溝通最便捷,資訊最豐富,效率最高的時代。
但是,它也帶來了很多很多問題。比如,親情聯絡不是更親近,而是更疏遠了,因為發段語音就能解決的事,還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回家維繫親情嗎?
比如,孩子們的閒暇不再三五一群去戶外玩遊戲了,而是一手一臺手機打遊戲,追劇了,這樣的童年比以前的童年更快樂,更有意義嗎?
比如,網路資訊豐富,本來是人才輩出的好機會,但是更多的人沉迷於網路上的娛樂產品。不是有“娛樂至死”的口號嗎?
有人會說,這關網際網路什麼事,是人們自己的問題。凡事有利弊,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是自己的選擇。
是的。但是這些問題,都是隨著網際網路產品的出現而出現的。
如果人類社會在人類的動物性和人性的弱點中,生存環境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人際關係只會變得越來越支離破碎,那我們作為個體,該怎麼辦呢?
個體無力於整體抗爭,這是自然。 但是始終不要忘了,我們是有選擇能力的人類。
如果不想與眾人發瘋,我們可以選擇志同道合者建立自己的部落;
如果不想向世俗獻媚,我們可以選擇挺直腰桿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人這一生,終究還是為了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啊。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2
於是,我也隨手翻了翻,竟然欲罷不克不及了,莫里斯絕對是我喜歡的作者,有著光怪陸離的好點子,表達起來也毫不費力,挺能忽悠的一個人,並且照舊牛津大學的教授。 前兩天看莫里斯的《人類動物園讀後感》很故意思,作者是生物學家,憑他在植物園多年的觀察研討,他把人類比作關在籠子裡的植物,從而把植物的習性與人類的習性舉行一番對比。全書極具創新意義,反正中國人中規中矩的思維是寫不出如許的作品來的。全書儘管類似學術作品,卻很幽默,這也得歸功於劉文正的翻譯功夫。
莫里斯把現代城市和人類社會比作一個超等部落,在這個超等部落裡,每一隻人類植物不再相互熟習,和圈養在植物園的植物一樣,人類也會因為這個超等部落的種種不天然的壓力而產生嚴重結果:j競爭超等部落領袖的超等職位地方之爭導致的無數失敗者為了轉移本身的失敗感情、製造出種種次級偽部落,在裡面連續競爭偽部落領袖的遊戲,勾心鬥角;現代人類對時髦的尋求不過是沒有抵達高位的人對代表高位的"職位地方標記"的"高位模仿",而時髦的不停變遷是身處高位的階級為了與下層人士區分而不停更換標記物,使得下層人不停跟風;高位模仿的失敗導致了種種轉向打擊:荼毒老婆、荼毒兒童、荼毒植物乃至荼毒本身(自盡);而種種非正常性行為也是人類超等部落生存的不順應形成的,戀物癖、同性戀都是一種銘刻和錯記。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對古今裸猿的行為模式做了宏觀的比力,有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人類的生物學基礎非但不克不及迴避,並且要認真研討。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3
從第一章講述人類從原始部落到超級部落的演變過程。作者首先讓讀者想象兩種部落的畫面,原始部落人口少,人文簡單,生存方式以狩獵為主,自給自足,人與人之間相互認識,個性化強,社會問題少;超級部落人口繁多,人文複雜交錯,不再需要外出狩獵為生,大部分人都是陌生人,個性化小,社會問題多。隨著“剩餘產品”的產生,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期。因為有了剩餘產品,人們不再整天為填飽肚皮出去守獵,開始有時間去思考和改變生活方式。人類的'“獵人本性”,促使他們不停的創造和走向文明世界,人口膨脹,並延伸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而在人類文明程序裡,從帝國的產生至政治、宗教、法律、教育的發展等等,任何一種人類形態,都只是為了這個平衡人類為了適應文明社會而產生的問題。但是本質而言,人類的生理學上,仍然未進化出和原始部落人類更大的區別。人本身仍然傾向於一個小部落,人與人之前並沒有更多的合作性,甚至更為陌生。
當今世界的超級部落,即一個國家或一個大都市,就像一個巨大的鐵蘢將龐大的無個性群體圈養在一起。就像一個大型的人類動物園,動物園裡分成各種等級種類的動物。比真正的動物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選擇走進這個動物園被馴化,也可以選擇走出這個動物園去郊外呼吸一下空氣,而人類的“狩獵本性”促使他們回到超級部落繼續“文明”的發展。本章讓我體會到,所謂“文明”只是將人類馴化了,並沒有真正使人類更加安寧的生活,文明與安寧是獵人的戰爭,人類不得不在這種博弈裡生存下去,而從人類生物學而言,人類並沒有進化,原始人的腦容量與現代人已經相同,如果有時光機,將原始人的嬰兒帶到現代來撫養,並不會看出有所差別。
第二章作者講述當前世界上的人類以各種方式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形態,人類追求超級社會地位的本性和人類驚人的各種社會地位的適應能力。
作為超級社會地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例如:國家領導、富人、中產階級、窮人等)透過不同的儀式、佩戴、住所、財產展示標識自己的所處社會地位,低階社會地位的人努力想要透過各種方式展示更高一級的社會地位。這是人類從原始部落發展至超級部落人的源力也是悲哀。“如果他們爬不到頂端,他們就幻想比自己的實際處境略好的處境。”特別是男性中的地位追求者,因過份迷戀高位模仿,而忽略了家人。但結果往往是,失去了自己當前的地位,又失去了家人。作者以人類生物學的視角,對人類社會上發生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進而赤裸的揭示人類驚人的隨波逐流能力,而非真正完成生物學上的進化。再一次證明,所謂的人類文明只是人類為了適應“文明”社會而相應做出的反應,而非生物學、大腦發展的進步。這讓我想起前一本書,不管一個人當前處在怎樣的一個社會地位,思想上都給自己幻想一個更高一層的處境。他們因此而做出各種行為展示。進而忽略了自己的實際處境和身邊的人。用和平勇士蘇格拉底的話說,有的人活著,但他並不是真正的活著。
動物的本效能力包括了性行為,作者稱當前社會的性行為稱為超級性行為,敘述了性行為的十種功能。即:生育、結偶、維護、生理、探索、自償、解悶、鎮靜、商業功能。就像品償美食一樣,性作為人類生理感覺的一類,只是這類感覺被人類社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其其實如同人需要吃飯一樣,過多不好過少不好且營養要均衡。適當適量、營養均衡的性,給於人類結偶、維護、生理進而生育的回贈,而超級部落的人們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求性生理上的刺激,用於探索性知、排解無聊、憤恨甚至轉化為商業性行為。這對人類社會造成了災難。就動物生物學而言,人類從原始部落進入超級部落後,性行為也隨之進入了超級性行為,但性本身並未曾改變,只是因此而產生各種利用性行為而衍生的社會現象,包括商業和犯罪。
不管幾萬年的時光如何飛逝,人類的內群體與外群體的動物性的本能一直被延續下來。超級部落首領運用這一人類的動物性本能,製造出各種人類種族和戰爭。從個人直系親屬家庭、其他親屬、朋友、社群、宗教、國家層層包圍成各個不同層次的群體,當某一層群體內與某一層群體外發生衝突,都是為了維護群體的利益,人類的自我維護和獵人性,使戰爭無可避免的發生。
動物性印記,使動物各行其為。當你把一個初生的嬰兒放到其他動物堆去餵養成人時,他成長的錯誤印記會影響其一生,甚至不可能再適應人類社會。反之把一種動物放在人類堆裡餵養長大後,其也會失去其原本最根源的動物性,再把它放回他所屬的動物類裡,它甚至都無法生存。深刻的印記會使人體受傷,當發生的事件造成了精神與肉體創傷,人體就會製造維護自身的種種行為。例舉了同性戀的產生和各種戀物情結。
對刺激的追求是人類動物的本性,刺激過度造成人類的不安與混亂,過少刺激使人無聊、頹廢。有些人群需要刺激有些人群需要平淡,缺少刺激的社會也許會平靜但卻發展緩慢,正確看待和控制刺激是人類生存的本能法則。超常刺激成為了人類商業產業,超級城市部落的人類在刺激過度的工作生活中度過,控制刺激的方式是在家裡休息或者到鄉間野外放鬆,後又回到城市。而農村的人刺激事物較少,就希望到城市裡尋求刺激。這就是為什麼鄉下人想進城,城裡人想去鄉下。終歸而言,人類一直在刺激與平淡中搖擺平衡,而如何在人類這一本能的平衡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又使之有效轉化,才是生活的智者。
永不泯滅的童心使創造力得以發揮作用對人類社會發展做發有用的貢獻。作者把“永不泯滅的童心”做為本書的最後一章意義深遠。提示人類教育的重要性。“對於成長中的兒童,他的一切行為都是新的發明。”這點和我自己的教育心得相吻合。孩子的每一種發現都是屬於他自己的科學,我們並不需要急於用語言告訴他答案,在人身安全範圍內,他的一切行為都應該得到允許,成人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在與他生活的任一個情節內做好自己。因為,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成人就是他潛意識裡遵循的印記。
本書透過各種人類動物園的自然現象,分析人類行為的本性。透過看清人類在人類動物園的各種現象,使身在其中的人類動物更加平和與明白自身的各種行為變化,從而從容的面對自己和身邊發生的事情,更加智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