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紐約》讀後感
《北京人在紐約》讀後感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京人在紐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人在紐約》讀後感1
全書讀罷,依舊蕩氣迴腸,熱血沸騰,思緒仍沉浸在寧寧悽慘絕命的一段。昏暗的洞橋下一曲慷慨悲歌奏響,卻無人駐足,無人傾聽。每個人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事務,為生計而奔波,與命運作鬥爭,垂死掙扎。寧寧的離去,地球還會照樣轉,即使那群開槍的人,也會照樣活,無帶一絲愧疚與憐憫,繼續尋找著他們下一個目標。有很多人說,《北京人在紐約》全方位地展示與揭露了北京人,中國人,亦或是說大了,外族人,在紐約,在美國受到的坎坷,波折與不公平對待。是的,這就是紐約,汙穢,冷漠的地獄。可如此,還不如說:“是的,這就是人性。”
國由城構,城由人構,人由心構,心由性構。人性如此,又何以譴責。那份自私,那份冷漠,那份無情,那份汙濁,那份貪婪,那份墮落,那份野心,難道不是早早就刻印在了每個人的基因上了嗎?當然,你會說,不是,就如王起明的妻子郭燕,可當真為賢婦。而我,同樣也會說,不是。因為我始終堅信,人之初,性本善,而糟粕一面則都是在之後,在社會環境的浸泡下所塑造而成的。就拿嬰兒來說,有哪個嬰兒一出生就會殺人的。書中還有一幕令我記憶猶新,深受觸動。在寧寧中彈身亡前,她說道,她要回家,回老家。
曾經,她是多麼地厭惡那個家,可當生命走到盡頭,可當一切災難降臨之時,她心中,家,那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動的。這個家顯然並不是王起明和郭燕所建立的家,而是落葉歸根,一切都未曾遭汙染,依舊純潔,善良,美好的家。人心向善,這是天地大勢所趨。可如今的勾當,則是一代代“進化”的產物。若我只比你多出那麼一點心眼,便能獲得更多的利益,那麼,何樂而不為呢?如此,一代代下來,那種算計人心的計量便以幾何倍數飛躍似的增長,一直到,人心難料,世事多艱。
好的,你說紐約是地獄,那在我看來,有人,有利益的地方都是地獄,包括北京。很多人認為華人在美的不平是最核心的悲劇,但在我看來,人性中的陰暗,則是整部作品中致使各種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則是整部書,乃至是整個社會最大的悲劇,而它的悲劇主要在於,你無法改變,只能選擇去隨從。而你能做的只有明確,堅守你的初衷,留住本心,就如郭燕一樣,在富足奢華的生活過後,依舊能如初到紐約時,做一名勤勉的織衣女工。這才是所謂的“出淤泥而不染”。面對湘院樓女總管的挑逗和毛衣店男老闆的調情,王起明與郭燕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應對方式。起初,兩人都恪守本心,嚴於律己,慎獨,可面對無盡的誘惑,王起明動搖了,隨之而來的是婚後出軌。但郭燕呢,仍盡職盡責地扮演自己小媳婦的角色,不惜屢次委屈自己來周全王起明。常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郭燕,當之無愧。王家的這片天地中,可以說每一寸土地上都有郭燕的身影。“別的我不可憐,我就可憐了咱們的老闆娘。”一次次,竭盡全力去為王家在紐約這個繁華的街市中打下一片天地,可到最後,卻絕望地發現,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人心炎涼。捨己為人,可最終卻恍然發現……
“人”根本就不是“人”了。
還是那首曾經的歌謠:
如果你愛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
因為那裡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
因為那裡是地獄;
到底是天堂還是地獄,一切都取決於人心,人性。
《北京人在紐約》讀後感2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這是《北京人在紐約》這部經典作品中最廣為流傳、最深切、最讓人沉思的一句經典語句。這句話被標識在《北京人在紐約》這本書的`封面,可見它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心中便悄然升起一個大大問號,難道這句話不矛盾嗎?連我小時候都可以寫出這樣的語句來,難道作者就這水平?可是,在我讀完這部小說時,我知道我錯了!我懂得這也許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奮鬥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國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們在國外生活的事業與情感歷程。
在我所知,這部小說還被改為了電視劇版《北京人在紐約》,並且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的確,這部小說無論是語言方面的功力,還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夠深深吸引人們的眼球,引起共鳴,給人的心靈來一次徹頭徹尾的救贖。
從古至今,美國的西方文化傳統與中國的東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中國是行義的生存,而美國則是利己的主義,由此可見,這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中西方價值觀有著巨大的差別,首先體現在人們對金錢的不同認知上。在踏上美國這片令人嚮往的國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婦對人對事都抱著萬分的熱情,並且是典型的、具有傳統觀念的中國人,這些傳統的思想在他們的腦海中可謂是根深蒂固。雖然他們也急切需要金錢,但他們僅僅把它當作是一種促進自身事業發展的方法,一種精神有寄託、生活有著落的經濟基礎。他們對於金錢甚至一切的美國文化可以說是一概不知。
但從實質上說,金錢文化就代表這美國文化的本質,就像小說曾非常貼切地道出了美國文化的內涵“這就是美國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有了錢就有了一切,沒錢就意味著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錢在美國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為了充分理解這一點,小說的開頭姨媽借錢這事給他們夫婦兩上了生動的一刻,讓他們初來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態炎涼、幻想破碎。姨媽不是把他們接回家裡熱情款待,而是當晚就把他們扔到了破爛到無法想像的地下室裡,還隨手扔給了他們九百美元的債務。這一場景,足夠讓他們回味一輩子,且受教一生。然而,最諷刺的、也是最昇華的地方就是小說的最後,王起明又給了幫助撫養他女兒的恩人鄧衛上了同樣一課。因此,可以說這種做法與中國的金錢價值觀是完全相悖的。所以,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想要維護自己的高傲自尊是沒有一絲可靠性的。
最終,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起明也變成了當初自己所鄙棄的冷漠無情的一類人。他們身處的歲月價值觀的動盪,註定了他們想“活在美國”的信仰只是湊合在一起,隨時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