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于丹論語》有感

讀《于丹論語》有感

讀《于丹論語》有感1

  在參加神木市幼兒教師"523"工程培訓時,發現同行桌子上放著一本于丹《論語》心得的書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于丹兩個字,一直對她很敬佩,她的學識很廣,口才頗好。也多次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上觀看過於丹錄製的節目,大受好評。再次看到的是《論語》兩個字心想這肯定是一本很深奧的書籍難於理解,不妨挑戰一下自我。

  其實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說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著走形式應付的心情。沒想到卻深深的吸引著我,越看越想看,這本書彷彿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所以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這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你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可以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讀《于丹論語》有感2

  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說話。

  當我捧讀《于丹<論語>心得》,是有這種真切的感受的。難得於丹先生慧眼再現,讓我國古代《四書》之一,兩千年來一直被列入官學,視為“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喉衿”的《論語》,這樣一本令人心存敬畏的古籍,在其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的闡釋下,讓蘊含於其中的古老的東方智慧與樸素的生活哲理頓即散發出了一種可人的溫暖,令人有種如座春風的感覺,頓悟“道不遠人”。

  “道不遠人”。于丹心得把論語歸為“八種道”,意欲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談的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她認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引起了我的深思與共鳴。

  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總有一個活動的圈層,現代人交友之道,擇友標準,應是怎樣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論語心得中,肯定地說 “《論語》裡面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個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標準為參照,去選擇朋友,那麼用於丹的話說無疑就是選擇了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種趨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一個人有什麼樣朋友圈層,就有什麼樣的情趣與愛好,不如此,總是無法聚在一起,結成圈子的;再則環境改變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浸潤於什麼樣的環境中,其品行相應就會有某種傾向,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說,擇交如求師,當慎之又慎。

  那麼,作為一名黨員幹部,面對喧囂的世界,種種的誘惑,我們又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呢?

  我以為當首選志趣高潔者。志趣高潔者,必然是志存高遠,情操高尚的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胸懷遠大的抱負和追求,因而心無雜念,能不為眼前塵世的慾望所羈絆,能淡泊名利,靜下身心,埋頭實幹,一意向著理想的彼岸,而奮發進取。他們如翱翔於蒼穹的雄鷹,如屹立於山巔的蒼松,總有著一種鼓舞人心的,教人奮發的燦爛氣象。

  其次,則當選擇正直嚴謹者。正直嚴謹的人,必然是心地寬厚善良,胸懷坦蕩,富有正義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則,不為權勢左右,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人,他們看似平常,卻如山野的芳草、鮮花,自然散發出一種人格的芬芳氣息,常與之伴,如坐芝蘭之室,當為幸事。

  再則,是選擇博學有為者。博學與有為於個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學有為的人,必然先是一個勤於讀書,善於學習,因為博覽群書,而知識豐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調高雅;而淵博的知識,則是他人生進步的階梯,更賦預他行動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個事業成功的人。這種人如同一面鏡子,與之相伴,以之為鑑,可以知不足。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感謝于丹,是她立足現代生活,對論語中友道的闡釋,滌除了兩千年前《論語》中孔子所說的擇友標準的塵灰,讓它在現代社會個體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泛出了鮮活的綠色——我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稅幹部,當我們以一個人是否志趣高潔,正直嚴謹、博學有為,作為我們擇友的標準時,那麼無疑我們正在選擇一種有益於我們事業發展與進步的外在動力,更是在選擇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讀《于丹論語》有感3

  記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講壇上看到于丹的《論語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著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講壇,于丹《論語心得》讀書體會。於是,在餘味未盡的情況下,我馬上買了她的這本書,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這人有從來看不完一本書的讀書歷程,但是我卻一口氣把《論語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為喜歡于丹這個人還是喜歡這本書,總之,我是被這種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會有新的收穫,心靈都能重重地受到啟迪。

  又是一個寒假,趁者這稍微空閒的時間,我再次開啟自家的書櫃,伸手便又拿了這本《論語心得》。于丹的《論語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地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只有聖人形象的孔子,突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聖人的見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初讀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次淨化,這種感覺是其它書本是不能給的。

  一次又一次地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雖然不能說是大徹大悟,但也確實觸動了心靈,以前,我覺得自己的心胸狹隘,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讀了它,使我變得從容大度,這中感覺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師的引領,又有誰能給呢?佩服於丹老師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給我帶來的別樣心態。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主要講了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師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解讀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走進了我們的心裡。看過"天地人之道"和"心靈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樣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和諧,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坦然處世。對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對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為他們考慮,要充分體諒別人的難處,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這點,我從自己的教學生活中得到了論證。記得剛看到我這個班級的時候,在我的眼裡什麼都是那麼不堪入目,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沒有一個讓我覺得順心的。那時候,我的心情無法平靜,總覺得孩子們做的都是錯事,做了太多的錯事。我會以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強制他們,結果他們學得並不舒心。是啊,我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又一次忘記了《論語心得》。記得它的時候,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我的教學也因此豐富起來,孩子們也在師生的進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樂起來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我們需要這樣的《論語心得》。

  《論語心得》還告訴我們對待自己要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或大或小,當他們發生的時候,我們一定很難受,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我們要難受多久呢?一輩子?不能,當我們汲取了應該學到的教訓的時候,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慰藉,生活的路還很長,我們也許改變不了別人,或者是外部環境,但是,我們要正視自己,改變自己,正所謂"仁者不憂"。當你的胸懷無限大,這樣很多事情就變小了。是的,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確實比別人多,當時,我想自己並沒有擺好心態,我沒有用那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學會了適應,學會了努力,學會了多方面看問題,我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樂。我想,這正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帶我走進了這種境界,使我的心胸變得寬闊起來。當工作上出現坎坷,一定要學會堅強,心靈想到的不是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而是自己又從中學習了多少。聖人的光芒就在這裡,他們可以生活得並不富裕,然而他們卻懂得什麼是生活,怎樣去生活。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個小故事,其中都蘊涵著生活中最樸實最真實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於這些故事,引人入勝,看著看著,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師是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于丹老師的水平是如此讓人折服。當我們逐漸把自己融入書中的時候,我們就彷彿開始與于丹老師進行對話,那是一種相當幸福的感受。從她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了多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蘇軾與佛印的故事,心裡有眼中就有,我們眼中滿是嫉妒,都是不公,我們的心中也就只有這些,是豁達不起來的。是啊,心裡有什麼,眼裡就有什麼。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優點,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長處;如果心裡都是對孩子的挑剔,我們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稱心。迴歸到我們現在的教學,又有多少老師能做到徹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優點呢?我想,老師或多或都會對學生存在這麼一點那麼一點的挑剔。其實,我們缺少的`是一種愛,更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因為沒有這雙眼睛,所以我們的心裡就有了更多的不稱心。就是這樣一個個精簡的小故事,通過於丹老師的解讀,讓我們從對人、對己、對物都有了一個明確的原則,做起事情來才會有條理。透過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在告訴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學會善待別人;學會選擇朋友;學習做一個君子;學習面對困苦;學習自信和誠信等等。

  真的喜歡于丹的《論語心得》,喜歡書中透露出來的那種快樂的生存態度。因為接觸了這本書,真正認真讀了這本書,我的心也因此變得從容豁達起來。現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過的,我學會了從容寬大,也因此漸漸地長大了。于丹稱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她的樂觀帶動了國內外許多人,使我們大家也學著樂觀起來。我們用最快傑的方式去讀懂這種對人生的態度,使自己學會了好地對待人生。我們用孔聖人的話理解生活,努力創造自己的快樂人生!

  這就是論語,這就是聖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論語心得》教會我們的東西。讓我們在聖人的智慧照耀下學會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追求到我們所要追求的快樂人生吧!

讀《于丹論語》有感4

  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麼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麼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向。那麼論語中鼓勵交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先來說說三種好朋友。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第一種是友直,也就是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是一種美德,它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或有時候過分的苛刻,還有一種是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在先秦時代,不像我們現在有電腦,有這麼發達的資訊,有鋪天蓋地的媒體。那個時候,人要想廣視聽,怎麼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把所讀的書的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裡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鑑系統。

  《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寬容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這就是孔老夫子所稱道的三種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說的三種壞朋友又是些什麼樣的人呢?

  什麼是友偏闢,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當然,每一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到的情況也不一樣,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還迷茫的時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訴你這件事情不能這麼做。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這個正好相反,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他其實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辭職了,你說有一個機會要下海或者跳槽,你去問朋友.朋友說,想想吧,你現在的工作也不錯呀,你要是萬一走了,你什麼什麼就丟掉了。

  至於第三種,所謂友便妄,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麼,你就給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座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麼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

讀《于丹論語》有感5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之後,才突然發現兩千五百年前的哲學思想和我們的生活聯絡得如此緊密;原本晦澀深邃的宏篇鉅著原來傳遞的是這樣一種簡單、樸素的人生態度;原來我們也可以以這樣的方式解讀《論語》,並從中獲得心靈的快樂和生命的從容淡定。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紛繁複雜、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各種思潮交替激盪的時代。在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大背景下,《于丹〈論語〉心得》的出現猶如一縷清風吹開了眼前的迷霧,吹進了迷惘的心靈,讓更多的人以更簡單、樸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聽那久遠的心靈之聲,重新走進古聖先賢的思想世界,並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準則和個人座標。

  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總有一個活動的圈層,現代人交友之道,擇友標準,應是怎樣的呢?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肯定地說 “《論語》裡面給出了答案”。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個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標準為參照,去選擇朋友,那麼用於丹的話說無疑就是選擇了一種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種趨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一個人有什麼樣朋友圈層,就有什麼樣的情趣與愛好,不如此,總是無法聚在一起,結成圈子的;再則環境改變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浸潤於什麼樣的環境中,其品行相應就會有某種傾向,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說,擇交如求師,當慎之又慎。

  對於孝順,我過去有過誤解,就是贍養好老人,使他們衣食無憂,按照我們的意志、想法,提供好的環境,營養的食品,足夠的零化錢,就叫孝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後,才知道,這不叫孝,《論語》上孝就二個字:無違。就是順著他(她)。每一個人的此刻,都是他歷史的總和,愛一個人,就要尊重他的所有習慣,包容他的所有歷史。想想生活中,明明是關心老人,卻經常惹得他們不愉快,甚至生氣,我們自己也覺得委屈。現在知道了,順著老人,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常在身邊,常與之聊天,這才叫孝,所謂“常回家看看”是老人最大的心願。《論語》在講到孝時,又說了二個字:“色難“。色就是臉色,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並不難,難的是老給長輩一個好臉色。 在這個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還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那怕是一隻小螞蟻,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權利和存在的意義。我們最終所要建立的和諧世界,便是這樣一種天、地、人共榮共生、和諧快樂生長的狀態。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們學習的不僅是處世為人、修身齊家的方法,更是一種態度。一種敬畏萬物、順應自然、積極、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最後,我們要把《于丹<論語>心得》,作為我們心靈的雞湯,讓心得到滋養,在寬容別人、幫助別人、給予別人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在自己的內心中,拓出一片樂土。心態決定狀態,思維決定行為。當我們給予別人、幫助別人、溫暖別人的時候,真正受益的是我們自己

  的心靈,你會感到周圍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人們因信賴你而把你作為託付,回饋你真誠、友誼、熱情、尊敬。你會因為他人的快樂而快樂,因為他人的幸福而幸福,這時我們會感到心中有一座教堂,這教堂與我們的名譽、地位、財富無關,它關乎我們的內心,關乎我們的生命,關乎到我們一生,活出了多少好時節。

讀《于丹論語》有感6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裡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讀《于丹論語》有感7

  現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煩惱。生活的瑣碎已經讓我們力不從心,時間被大量的佔去,哪裡擠得出時間與精力去細細揣摩那語句,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我們熟悉了不再去耗費大量的精力做我們所不熟悉的領域。文化的缺乏已經到了讓人擔心的地步,傳播經典文化已經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現無疑帶給了我們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講壇也好,都是作為一個傳播的主體而出現,我們都應該去包容,去理解。

  經典文化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國學的沒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現恰恰禰補了這一缺口,快節奏的生活應該有快節奏的文化方式。我們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現將是對經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讀《于丹論語》有感8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每天出去瘋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遊戲,現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學一年級了,為了讓她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我們家的電視機都放假了,每天我會拿出一本書,陪著小孩做作業,然後她也會在做完作業後和我一樣手棒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話世界裡,我也會沉靜在另一個世界中,或是氣憤;或是感動;或是領悟.慢慢的這樣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種習慣,也開始喜歡上這樣的生活,我現在才發現,讀書是一個逐漸讓自己的心安靜和迴歸的過程;是一個上人心靈純靜的過程。

  在我的床頭總擺著一本書是于丹的《論語感悟》,每當心情不好時或是心中有事無人訴說時我總會拿出這本書看一看,然後對於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總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前在學生時代無聊時也隨手翻過《論語》,但那時沒什麼印象,其實呢是好多話看不懂,就像是現在看通過於丹老師的一些解說覺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幾十年以後我想我再看這本書可能又會是另一種感覺,另一種領悟.于丹的隻言片語能將我們帶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一些文化上的產悟,當然有很多是過時的,但是論語裡也有一些是關乎人性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核心價值的一些東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我們,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其實也就是教導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他的那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之言在當今這個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的人中又有誰能做到,雖然知道自己很難做到,但是透過看這本書至少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了,很多時候自己一忙一起來最容易忘記的就是這三種人,要讓老者安之,讓朋友信之,讓少者懷之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品質和胸懷,那又是怎樣的一種態度和心境。孔子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其實離我們不遠,它時刻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看這本書裡面所講的孝敬之道給我很大的感觸,總認為自己在這方面做的很好,其實不然,孟武伯曾問孔子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這樣一句話"父母唯疾之憂."多麼樸素而又簡單的一句話,但它確告訴我們一個至深的道理,還有一句話我記憶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健在,身體健康,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陪在他們身邊盡孝呢?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萬里兒不愁,看這本書這樣的句子讓我震憾,讓我心酸,讓我自責,我最怕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種感覺.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這就是《論語》,這就是于丹老師的《論語感悟》,用於老師的話說,原話記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說“論語是樸素和溫暖的,它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讀《于丹論語》有感9

  昨天讀了一本好書《于丹〈論語〉心得》,起初只是隨手翻翻,沒想到一拿起來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實不多,中華書局為此在版面和裝幀上頗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個把小時把書讀了一半,但最後還是忍不住買了下來。因為讀好書不應該囫圇吞棗,即便吞下,也該像駱駝反芻那樣細細咀嚼,而我因為最近的煩惱,正好需要這樣靜心的良藥。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會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義這類問題,讀了不少老外的東西,反過來發現其實很多讓某些人“驚羨”、甚至時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學問的所謂“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為準則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根本上講,是一個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設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壞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兩種力量的對抗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短時間內,生的力量佔優勢,然而長遠的,死亡終將來臨。這是否和中國傳統的太極兩儀如出一轍?

  讀這本書,的確會產生很多共鳴,如於丹所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一起感受兩千年前孔子的溫暖,這樣的想法,真好。

讀《于丹論語》有感10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非常感謝機關團委能夠提供這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人生如書,書伴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鍾愛的書籍,對待讀書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嗜書如命,有的人讀書為消遣,愉悅精神。宋代詩人黃庭堅認為“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

  可憎。”現代文人林語堂則認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讀書必須出於完全自動。”因此,每個人對讀書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藉此機會,就我個人的一點讀書心得,向大家作個簡單彙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演講的題目是《讀書、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觸,現在的社會,面臨著競爭、就業、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焦慮、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樣始終圍繞在現代人的身邊。如何在這個全面加速度的社會里,合理釋放壓力,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我認為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可以讓自己浮燥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地放鬆。古人云:開卷有益。英國學者科利爾曾說:書籍,在青年時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後就是娛樂。這句話,可以說將書籍的兩重身份說的十分透徹,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果實,每一本好書都是我們良師益友,它不但可以給人以愉悅,還能給人以啟發,讓人受益良多。因此,我們應該把讀書當作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的《論語心得》就是這樣一個良師益友。對於《論語》,學生時代曾學習過一些,特別是對一些經典章句也曾背誦過,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卻很膚淺。作者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用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透過讀《論語心得》,不僅讓我重溫了那些經典語句,而且瞭解了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更對如何運用《論語》面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於丹教授所說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讀者怎樣才能過上自己所需要的快樂的生活。

  時下,很流行測算幸福指數(或快樂指數)。所謂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從《論語心得》我們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心體驗,是一種感悟。你幸福,你快樂嗎?誰都覺得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可要認真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對快樂的理解卻各有不同。有的人認為升了職,做生意賺了錢,買了房,買了車,就快樂了;有的人則認為這世界變化太快,生活節奏,整天忙於生計,沒有時間享受快樂,認為只有今後賺了錢或達到某一個成功的目標後,自然就會很快樂了。這些理解,就是認為只有那些有錢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樂的。但據有關方面調查,財富和幸福沒有太大關係,經濟更為發達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總結到: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因此,一個富翁不一定就會比一個擦皮鞋的幸福指數高。可能有些人會說,如今天天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讀書呢?想想,似乎確實這樣,但人們都在忙些什麼?沒時間讀書,卻有時間喝酒、打麻將,其實,忙只是個藉口而已。我們對讀書的理解,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因此,于丹教授說: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