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範文2020字(精選3篇)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範文2020字(精選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範文2020字(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字1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說,很多書存在的價值,就僅僅在於它的封面。而菲茨傑拉德的這部名著,確是完全相反和不同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段經典臺詞,“你知道,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光輝”,用來形容《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再貼切不過。在人際關係中,人們總想學習一種一開口,就能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法則。而這本書的開頭就做了一個很好的藍本詮釋,作者使用的一個技巧是直達心靈,或者叫走心。

  “在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他對我說:“每當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的條件。”

  看到這樣的文字,閱讀者即使知道小說是虛構的,但還是會有興趣去了解,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如果讀小說僅僅就是跟著故事人物,自我代入跌宕起伏一般,那是貪圖一時暢快,而倘若要真正讀好一本書,還是需要多角度去分析。想從三個側面來談談,為何會有這樣一部小說?

  首先談談菲茨傑拉德這個人,“蓋茨比”對他而言,會有強烈的自傳色彩。

  他1896年出身於明尼蘇達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屬於一箇中產階級,但他的外貌突出且才華橫溢,唸書非常努力,最後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從他從小生活的相對荒涼的中西部,去到了經濟發展迅速的東部,在此同時,他成為了名校中的普通平民。

  這時他才充分體會到了,什麼叫世態炎涼。因為窮,喜歡的姑娘把他拋棄。畢業後也只能在小廣告公司裡混,窮到只能穿那種腳底墊著硬紙板的鞋,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的處女作《人間天堂》出版,銷售一週超過兩萬,幫他度過了危機。更戲劇化的是,接下來只用了三天,就娶到了當時拋棄他的姑娘,一夜之間像做夢一樣,突然來到了世界中的名利場,不過這也催生了《偉大的蓋茨比》這部小說的問世,但其實這本書在當時賣的並不好(儘管內行、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為此菲茨傑拉德也很懊惱,他嘔心瀝血的集大成之作,竟然不得到認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本書才獲到了大的轉機,原因是在戰爭中,美軍中平時安排的休閒娛樂,就是去看這本書,結果是士兵們看完都泣不成聲,透過極好的口碑,讓這本書迅速聲名鵲起。不過遺憾的是,這時他已經離開人世。

  不過在他已經給所處的時代,做了一個定義,叫做爵士年代。

  爵士年代,具體指的1920年代,那時美國剛剛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力上升,成為世界強國。金融市場迅速膨脹,同時廣告業非常興盛,各種廣告橫幅鋪天蓋地,人們天天想著就是如何消費,如何購物,整個社會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向錢去看齊。

  作者自己的定義是:“那是充滿奇蹟的年代,那是藝術的年代,那是揮霍無度的年代,那是嘲諷的年代”。

  男主人公也在這年代中應聲出世,但書中主人公蓋茨比因為社會階級的問題,一直不能得到社會的合法尊重,年輕的時候他以為,只要透過不斷的奮鬥和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事實往往不能如願,之後他意識到,只有透過一些非法手段,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結果他做到了。但在獲得了社會地位之後,他也極力讓自己像一個舉止高雅的社會貴族,其難以預料的主要原因,竟是因為他想追回喜歡的女孩黛西,為了成為一個能配得上她的'人,因為這個女子有錢而且出身高貴。

  但悲劇卻在於,無論他付出多大努力,有多少的頭銜和成功,都是如同泡沫一樣,隨時會淡然無存。時代就這樣殘酷,規矩一直在變,人們只能透過越來越冷血和貪婪,不擇手段完成自己的目的,才能成為贏家。遺憾的是,蓋茨比無法成為這樣的人,只能被時代的車輪無情壓過,悄無聲息的被遺棄。

  有一部經典的華爾街電影叫《商海諜戰》,老闆對員工說的一段臺詞,印象深刻,“做我們這行要想賺錢,有三種人:當第一個行動的,做一個聰明人,或者會騙人。我不想騙人,而這棟樓裡又有這麼多聰明人,我們就只能當第一個了。”或許蓋茨比能及早發現那個時代的殘酷並適應,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吧。但這樣卻會失去一個偉大的文學人物。

  最後是小說的整體架構,首先文字上非常精簡,只有十萬字左右的篇幅,但卻沒有一個字是多餘,很多地方能引起深思。其次是用一個第三人稱視角去敘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限定性的視角,去觀察蓋茨比這個人。

  這種有意識的留白,可以讓每個讀者,都從自己的角度去猜測他的心理活動,經歷等,也是打破了19世紀常規的全知全能視角來寫主人公。最後令人敬佩的在於,作者既能全身心激情投入,把自己投射到小說人物,同時亦能抽離出來,冷靜去看待變化。

  他的朋友馬爾科姆這樣評價他:“菲茨傑拉德把自己分成兩半,一半沉迷於豪宅中的派對,不醉不歸,而他的另一半卻冷冷的站在窗外,派對背後的幻滅和事實,他都能算得仔仔細細。”這就不難理解,原來他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一首古典音樂,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號圓舞曲。每次聽到,都會自動腦補出蓋茨比家中豪華宴會,在醉生夢死的場景中,看到蓋茨比一人佇立在窗前,眺望著遠處的綠燈,那裡有黛西,還有他遙遠的夢想。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字2

  蓋茨比與黛茜的戀愛和分手本來是個很普通的愛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蓋茨比熱戀的姑娘當作青春、金錢和地位的象徵,當作追求富裕物質生活的“美國夢”的手段。蓋茨比為了追求黛茜耗盡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後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為:有了金錢就能重溫舊夢,贖回失去的愛情。可惜,他錯了。他看錯了黛茜這個粗俗淺薄的女人。他看錯了表面上燈紅酒綠而精神上空虛無聊的社會。他生活在夢幻之中,被黛茜拋棄,為社會冷落,終於鑄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蓋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國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歡歌笑舞的“爵士時代”的寫照。作者為小說設計了一個“雙重主人公”尼克·卡羅威。他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不亞於主人公蓋茨比。他既是故事的敘述者和評論者,又是小說中一個重要人物。他與矛盾著的雙方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是蓋茨比的鄰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湯姆的同學,還熱戀著黛茜的好友喬丹。他充當了蓋茨比和黛茜分別5年後重新見面的牽線人又成為蓋茨比重溫舊夢的批評者和他慘遭殺害的同情者。

  他雖然躋身於長島豪華的住宅區,但他既不是湯姆所代表的“荒原時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蓋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脫離現實的夢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國中西部的傳統觀念和道德準則。他對於蓋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夢幻有許多中肯的批評,對於講究外表而內心卑俗的湯姆和黛茜則進行了公正的鞭撻。蓋茨比死後,昔日的賓客一個也不露面,黛茜則陪丈夫遠遠離去,尼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的虛偽和無情,使讀者對於蓋茨比所追求的美國夢的必然破滅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彷彿書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尼克的親身見聞,不加虛飾,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尼克和蓋茨比兩人從陌生到認識,感情上既有距離,又有融和,富有多種層次的結合和區別,寫得脈絡清晰,恰到好處。這種把不同的觀點巧妙地統一在一部小說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嚴密的結構,正是作者獨特的藝術成就。

  作者在敘述中還運用了許多豐富生動的比喻,使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場景的變換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精采的比喻常常被用來渲染夢幻的氣氛,表達精神的空虛。如尼克初次到湯姆家,看到黛茜和她女友貝克坐在沙發上“活像浮在一個停泊在地面上空的大氣球”,後來才“慢慢地降落地面”。蓋茨比在家裡第一次與黛茜重逢時伸手去抓她的手,以一種創造性的熱情投入了他的夢幻。“不斷添枝加葉,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這些夢幻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內涵深刻的比喻把蓋茨比對“美國夢”的追求描繪得維妙維肖,躍然紙上。

  小說還運用了象徵的手法來揭示人物內心的活動與環境的冷酷。比如:西卵碼頭盡頭有一盞綠燈,蓋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獨地望著它,伸開雙手想去擁抱它——那青春和愛情的象徵,彷彿是黛茜的化身。小說末了,尼克又想起了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似乎近在眼前,他幾乎不可能抓不住,實際上卻可望而不可即,他的夢想已經遠遠逝去了。又如書中六次出現的“埃克爾堡大夫的眼睛”是藍色的,“若有所思,陰鬱地俯視這片陰沉沉的灰堆”。它象徵不幸和災難。在情節發展的關鍵之處,這雙眼睛好像復活了,它彷彿看著蓋茨比去跟湯姆攤牌,又預見到威爾遜要去殺死蓋茨比。渾身銅臭的黛茜愛穿白色的上衣和裙子,宛如純潔可愛的天使,其實她的靈魂汙點斑斑。這象徵純潔的白色像一面潔白的鏡子,把她的靈魂深處暴露無餘。

  蓋茨比重溫舊夢的幻想一去不復返了。作者用五光十色的音符譜出了一曲悽悵的悲歌,給人留下無限的思索。

  蓋茨比的死是整個故事的高潮,他莫名其妙開始的神話並沒有隨著他的死亡而結束,他的父親來到他的別墅後驚呀不已,強烈的自豪感已經掩埋了他的悲傷。就這樣,蓋茨比的葬禮在他父親讚歎聲裡開始,亦在這種讚歎聲裡結束。

  菲茨傑拉德的想象到了故事的結尾似乎枯竭了,或許他是想徹底諷刺富人階層的膽小與懦弱,在蓋茨比的葬禮結束後,無論是關於尼克與喬丹戀情的最終交待,或者是尼克與湯姆重逢後關於蓋茨比死因的推斷得到證實,都顯得多餘而又生硬,並且切斷了讀者剛剛展開的聯想。尼克的獨白是無力的,他想起蓋茨比戲劇性的一生,想起蓋茨比信奉的那盞綠燈,想起那些可悲的爭論和逐漸遠去的城市燈光,他的內心一片孤寂。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字3

  上個假期,兒子給我推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讀完之後很後悔現在才讀這本書,但是一想到沒有錯過這本書,也就淡然了。

  也許每個人都和蓋茨比一樣對於生活,愛情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幻想。即使現實把自己折磨得殘破不堪,也不會輕易放棄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輕時的蓋茨比和黛茜深深相愛,但是自己貧寒的家境和養尊處優的黛茜門不當戶不對,這樣的現實讓蓋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滅。然而他並沒有被現實打敗,懷揣著對黛茜的愛和對理想憧憬,他發誓要成為百萬富翁,滿足物質女黛茜,以便和她長相廝守。但是一個人即使非常的優秀,萬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時間成功。蓋茨比的地位和財富,在黛茜結婚五年後才取得,黛茜和湯姆結了婚,她沒有等他。

  五年後的蓋茨比無疑是成功的,不過人都是不幸的,總是會有煩惱,成功者也不例外。他們鶴立雞群,站在眾人之上。有的由於沒有對手會感到孤獨,有的希望有人分享這份成功。蓋茨比無疑是後者,他深愛著黛茜,沒有她,這一切所謂的成功也就沒有意義,因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襯。來來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歡聲與光彩奪目的燈光直到深夜才會慢慢褪去。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讓黛茜看見,看見現在的他是多麼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見現在的他有足夠的金錢和地位滿足她;看見現在的他是如何的愛她!最終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幫助下,讓黛茜看到了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動與熱淚也使蓋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愛他。

  黛茜的丈夫湯姆生性暴虐,做了種種對不起黛茜的事,和情婦威爾遜夫人越軌之事不僅不諱莫如深,還搞得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絕望,但是她又能怎樣,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這是她自己選擇的丈夫。

  然而蓋茨比的再次出現重新點亮了這個絕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飾的流露著對蓋茨比的愛。這一切也讓蓋茨比無比堅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願意相信黛茜的熱淚中流露的除了愛戀之外還有金錢。然而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裡,他看見了黛茜已經不是蓋茨比深愛的那個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湯姆的嫉妒成為了蓋茨比悲劇的導火索,在蓋茨比和黛茜的關係坦露之後,三人的激烈爭論使得黛茜情緒激動異常。情急之下弄死了湯姆的情婦威爾遜夫人,駕車離去。然而蓋茨比承擔了這一切,在湯姆的詭計之下,威爾遜為報夫人的仇,在蓋茨比的豪堡中響起了槍聲。

  然而當蓋茨比的屍體躺在豪堡中時,卻沒有人來祭拜。整個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熱鬧景象似乎本來就與這座豪堡沒什麼關係。更加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這時的黛茜正和湯姆在歐洲度假,享受著他們的“美好人生”。這一切看在尼克眼裡,他看見了蓋茨比幻想的破滅;看見了理想世界和現實的差距;看見了人性的冷漠無情;看見了為物質所動的一切虛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就是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一個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卻深愛了一個物質女,併為其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對於書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蓋茨比、尼克、黛茜、湯姆、以及威爾遜。蓋茨比,本書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愛不敢恨,總是將一切想象的過於美好,最終悲劇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過我想他是成功的,因為直到死他似乎也沒有意識到黛茜的背叛,帶著對黛茜的愛離去,也算是美滿。蓋茨比了不起不在堅守一份愛情,而在於在那樣一個時代仍能堅守對未來,對一個“我們”的憧憬。誰說菲茨傑拉德這本小說的主題是美國夢的覆滅?我看恰恰相反。蓋茨比見到黛西那一瞬,慌亂中強自鎮定,雨水順臉頰滑落,愈加分明的稜角卻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這個故事的真實。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黛茜,精緻美麗得像是個瓷娃娃。在我看來,黛茜是一個符號,是美麗和軟弱的符號,也是金錢和情慾的符號。她是蓋茨比的一個虛無的未來的主人,也是蓋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夢,男人們取悅她,愛她,討好她,蓋茨比用最奢華的舞會吸引她,而她只是個被蓋茨比多年來高估的一個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說法,她是一個人形的“美國夢”。黛茜,一個典型的物質女,因為物質,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在物質的驅動下又將其重拾了起來。然後在犯罪的恐懼下又再次的放棄,完結了蓋茨比的悲劇人生。不知道當來生再見到蓋茨比,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她又會因為什麼而再次愛上蓋茨比,當然,如果有來生。湯姆,一個典型強勢暴虐,用情不專之人。因為“愛”,應該是嫉妒而成為蓋茨比悲劇導演者。威爾遜,或許是書中最悲劇的人物,無錢,無地位,工作不努力。渾渾噩噩之下連老婆出軌也不知道,直到最後被人利用,結束了別人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觀其一生做過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騙到了手。尼克,整個過程的見證者,也是最後的承擔者,承擔著這個冷漠的世界。

  人必須要有夢想,它激勵著我們步步向前,但是卻不能活在“美夢”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