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400字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400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4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400字 篇1

  芬蘭之於我只是一個國家的名字,用我僅有的地理知識知道那是一個歐洲的小國家,還有就是我的第一部手機是NOKIA的,我知道那是芬蘭製造的。除了這些我對她一無所知。然而讀完了陳之華女士的《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之後,讓我對芬蘭的教育肅然起敬,敬佩之餘更多的是深思。

  從2000年開始,普受國際社會重視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針對全球40餘中學生,進行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個國家、40萬左右的15歲中學生參與測試。自2000年起,陸續公佈的三次評量報告,讓芬蘭這個看似不起眼僅有530萬人口的“小國”,躍升國際媒體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點,原因就在於芬蘭學生的整體表現太出色了!芬蘭學生們不只在閱讀、解決問題能力專案上的評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數學、自然科學等專案,也和大家習以為常認定數理能力比較強的亞洲學生旗鼓相當。更可貴的是,OECD評量計劃的57個參與國的學生中,沒有透過PISA測驗的平均比例超過20%,但芬蘭學生受測的失敗率卻不到5%!這種均衡的教學成果,不僅讓學生得以在“人文”和“數理”兩大範疇之間正常遊走學習,還顯示出城鄉與貧富之間的教育資源與平等受教的差異,相當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舉世驚豔!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連好幾年,世界各國的大小參訪團體蜂湧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

  一團接一團來參訪,多到讓芬蘭教育機構應接不暇,其中來自西歐國家像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瑞士,甚至像北歐鄰居的冰島、丹麥、挪威,以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等等,都派了無數的參訪團來芬蘭“取經”,更不用說來自亞洲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代表團了。看來不分東西南北、不分種族膚色,大家都急於想知道,芬蘭是如何辦到的?芬蘭的教育成就始終被OECD高高舉起,絕非僥倖與偶然。

  芬蘭人重視教育,是世界公認的教育體制最完善的國家之一。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主校區位於首府赫爾辛基的市中心,對應於中國來說,這所大學位於人民大會堂的位置。教育事業在芬蘭的地位,可見一斑。那麼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什麼?說起來一點也不神奇:一:眾生平等。二:社會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這裡的平等,表現在城鄉差距小;教育資源共享;各地校舍與建築品質優良狀況相同;學校與地方圖書館分佈、藏書豐富情形相似;不論你我的出生和家庭,絕對保障享有高水平基礎教育;不論你是在芬蘭的哪個地方,你在學校所得到的教育是完全一樣的。芬蘭從不強調精英教學,只在乎不要有孩子掉隊,他們認為,有天分的孩子已經比別的孩子佔了優勢了,那麼就多幫助一下有可能落後的孩子吧——芬蘭是個小國家,學齡的孩子人數更少,靠紮實的教育和人才發展到如今的芬蘭,不能承受哪怕不到1%的人才耗損。

  芬蘭的學生是沒有制服的。若問,為什麼沒有制服?沒有制服,如何管理呢?在芬蘭,無論是教育專家還是普通教師都會反問你,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是管理,還是學習?他們認為,教育的根本,不是讓學生穿上整齊劃一的制服以便管理,有限的教育經費也可以節省下來,用在對教育有真正意義的地方。歸根結底,一個國家教育的良好發展與秩序,是同豐厚的經濟、清明的政治、完善的體制、開放的文化心態所構成的良好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國家好,則教育好。教育好,則國家的未來更好。教育的本質是為了給孩子良好的學識、心態和人生,從而促進社會良性成長,是為了讓大家都好。如果脫離了好的社會氛圍而一味講求“精英教育”、“從幼兒園開始贏在起跑線”,這樣給孩子的,只是一生無盡去爭去搶的煩惱。天才與精英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孩子,要過的還是平凡充實的人生啊。

  在芬蘭,那裡的教育處處都體現著公平。一個最基本也最平凡的真理。由此想到我們的教育,城鄉的差距,大城市與小城市的差距。每個地方的教育優先權。我們的不平等已經在教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教育能提供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相對的公平。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400字 篇2

  前段時間,聽曉燕說,她們辦公室的老師都爭相傳閱一本有關芬蘭教育的書,熱議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訣。因此激起我的好奇心,也想學習學習。暑假裡,我終於如願以償,領到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在炎炎夏日裡,有它相伴,少了許多酷熱難熬的情緒,多了一些對當前的教育現狀的深思。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又有不少苦悶,彷徨與無奈。

  芬蘭,一個北歐的小國,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地區都在北極圈以內,地理環境之惡劣,為何能讓經濟力和教育成果躍居全球第一?

  我從書中深刻領悟了教育的真諦,懂得了什麼是信任的、平等的、均衡的、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懂得了教育如何真正實現對人的尊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寫的:“整個社會和教育體制對於人的關懷、對於人的信任、對於人的尊重,以及對於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場要贏在起跑線的競賽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釐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班”,孩子滿7歲才入學,學校是沒有制服的,沒有督學,沒有精英培養,考試次數不多,授課時數最少,學校不排名,老師不做績效考核。我很驚奇地發現,我們一直倡導的“不讓一人落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在這個只有500多萬人口的小國得到了實現。

  一群學生興高采烈地一起做飯,包括帥氣的男孩;一群學生踩縫紉機,織布縫衣或拿起長針織毛衣,不分男女;一群學生用電氣鋸切割木頭,包括嬌氣的小女生……這場景出現在課堂,你相信嗎?在芬蘭,這不是神話!在國際經合組織對全球40多國中學生進行的測評中,芬蘭學生的整體表現超乎尋常,其他國家學生失敗率超過20%,芬蘭不到5%,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一舉成名!

  芬蘭教育不倡導學生從小就與人競爭,而是注重啟發協調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生命價值,建立可以一生遵循的正面學習心態。他們認為,競爭讓人心的.良善和互助喪失,使社會趨向功利和惡性競爭,不透過競爭依然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校正自己的學習目標,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他們更多地關注學習對每個個體的作用,以及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感受。透過學習眷注自己的內心,這是對人探索新知的深層次的追索。比如他們的學科教學採取“見樹又見林,先見林,再見樹”的方式,先啟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整個學科有所瞭解,淡化細部知識演練,這和我們的思維截然不同。比如游泳課,老師會讓學生先玩水,不懼怕水,體會水中樂趣,不急於教學生蛙泳、仰泳等泳姿,讓學生自由逐浪,沉浮自如,一段時間後,學生真正喜歡了這項運動,學習動力自然產生。

  如果說平等是芬蘭教育的內涵,那麼信任就是芬蘭教育的核心。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社會需要各種不同人才;儘可能地不比較,不評分,所有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個人的成就感,包括老師,這種成就感不是簡單的賞識,而是制度層面的保障,文化層面的推崇,信任老師,信任學生。依據憲法規定,芬蘭的老師可以自由選擇上課的方式、內容,有充分的教學自由度和課程自主權,自行決定教材與教學內容和進度;老師不批改作業,而由學生自行訂正。他們認為“賦予自由,就是責任的開始”。

  “人生真的不是一場贏在起跑線上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一段一段的機械式的操練,固然能讓孩子們一時之間在分數上比個高下,但對啟發與養成一生的學習樂趣毫無幫助;只能讓大家在害怕輸在起跑點的陰影籠罩下,反而看不到學習過程這一片片美麗的學問森林。”在芬蘭,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階段,因為國家法律的健全,理念進步,老師賦予更多的愛心與耐心,以及更實在的教育方法,而能使學習不見得好,卻另有愛好的學生真正健康無憾地成長。

  較少對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管制,並不代表完全沒有約束,這種約束是無形的,隱形的,是一種整體對於個體的足夠尊重。精英式教育受益的是少數學生,芬蘭式的普遍大眾式教育惠及的是每一個學生,帶來的必然是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教師得到教育制度最大的信任,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踐行一個教師的職業道德,而不是功利地謀求個人成果。正如芬蘭前阿赫所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想,不是讓人有體面的工作,有大把的鈔票可揮霍,應該是讓人掌握生存的本領,讓人懂得尊重,獨立思考,讓人內心更加清澈,讓人活得有尊嚴,感覺幸福。如果有些國家的教育是如此,芬蘭應該算一個,這是他們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400字 篇3

  在繼續教育研修中,我選修了母校一位教授的課程。老師在授課中兩度提到《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這本書,加之我對外國教育頗感興趣,當即買了此書,讀罷,我產生了一些思考。

  一是關於學校教育。當我讀到“在芬蘭教育中,學校與學校,不會做無謂的“競賽”、“排名”;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更不會做原本起跑點就不公平的較勁”時,我很吃驚。沒有評比,沒有考核,那豈不是亂套了?

  然而,我的憂慮是多餘的,“不考核”不代表沒有目標與方向。在看似寬鬆、自由的教育環境下,“信任”成為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防制不是管理的法則,相互尊重與相互信任才是教育的開始。”

  信任學生,培養他們獨立管理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與節數不同,所上的課程也是隨時調整。學生能夠自主管理自己的時間,合理規劃一天的行程,而不是死板地“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想這也是我們的學生所欠缺的,我們把一天的時間切分成大大小小固定的幾塊,裝在不同的“抽屜”裡,到了固定的時間就開啟對應的“抽屜”,讓學生做一成不變的事情。就像《小王子》中的掌燈人,每天只會幹一件事——“點燈”“熄燈”,這是何等可悲?當我們有大把富餘的時間需要自主安排時,反倒無所事事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管理”“的能力,才是我們的教育所應給予的。

  信任教師,芬蘭人意識到“如果一個社會體制對自己的教師連最基本信任都沒有的話,那還談什麼教育呢”?只是很可惜,很少有人能夠意識甚至做到這一點。我們都說“幹教師,是一件良心活。”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是萬萬不敢登上講臺的。只要我們有過準備不足的經歷,我相信大家都會“痛定思痛”。且不說我們有多高尚,為了學生,為了家庭,為了學校。就單單為了自己的尊嚴與顏面,也會認真對待課堂與學生。因為誰都不想體會“被掛在講臺上”的尷尬與無助。歸根結底,我們都是人,有作為人的尊嚴。那麼,大膽地放手給教師,是不是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想一定會的。

  二是關於家庭教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究竟該是一次馬拉松長跑,還是一場只在乎贏在起跑線的百米衝刺?”這句話深深震撼到了我,《虎媽貓爸》應該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個縮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們要給孩子挑最好的幼兒園,買最有優勢的學區房,動用各種關係,以便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小學。此外,對孩子的興趣培養是萬萬疏忽不得的,書法班、舞蹈班、繪畫班、鋼琴班、跆拳道班······形形色色的興趣班,恨不得給孩子全部報上去,希望孩子從小就是一個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只是,現實情況是,孩子並不是對所有的興趣班都感興趣,在家長的“威逼利誘”下,孩子們利用有限的課餘時間穿梭在各種興趣班中,而家長們也被裹挾在迎來送往的大軍中。我們不願意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強的不安全感,也有著太多的期望!

  反觀芬蘭教育,他們想的卻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讓行行都能出狀元”。我想我們在一路往前奔跑的過程中,是不是忘記了我們的孩子最合適什麼、最喜歡什麼、不適合什麼、不喜歡什麼,忘記了孩子最大的天性是“玩耍”與“遊戲”。

  有一首小詩寫道:“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慢一點,再慢一點,不只關注開始起跑時的那百米衝刺,而是多一些理解與陪伴。在孩子十歲前,哪怕多花一兩年時間用在孩子習慣的養成上,在漫長的馬拉松長跑中,孩子才會對各種事物擁有持續不斷的動力與興趣。老話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也是同樣的道理。

  此外,此書還讓我意識到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閱讀是終生資產。芬蘭的孩子每天會堅持至少半小時閱讀,就像每天要洗漱一樣自然而然,沒有強制與要求。因為他們知道讀多讀少,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並且讀書是以樂在其中為宗旨。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閱讀現狀,要求孩子讀什麼、怎麼讀,還要定時檢查。當閱讀成為一種任務的時候,它便很難形成一種自覺。但我不得不承認,適當的強制與要求還是有必要的,當一切步入正軌後,便可以撤掉外力這一“支架”。同時,我們做家長與老師的,需要做好孩子閱讀的薰染者與同行者!

  芬蘭教育中的智慧還有很多,比如無論練習技能還是教學,都主張“先見林,再見樹”,讓學生對知識或者技能有了總體的瞭解形成興趣再進行學習,這遠比支離破碎地教授好的多。就像溜冰或者花樣游泳,從一個個肢解的動作開始,孩子只會過於注重細枝末節;反之,向他們展示了各種溜冰姿勢、各種游泳動作後,孩子的好奇心與興趣就會大大激發,學起來自然有動力,再進行細緻的動作指導,孩子便不會覺得枯燥乏味了!教授技能如此,課堂教學亦是如此!

  總結芬蘭教育能如此成功,得益於以下幾點:一是對人的充分信任與尊重。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價值,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給了孩子、家長與老師更多的自主權。其實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是否也應如此?“信任”應該成為最強有力的“武器”。二是踏實做好事情的心態,“一步一個腳印,不求快,不求第一,不求立竿見影”。去除了過強的“功利性”,我們才能把眼前的路看得更清楚,“不疾不徐,不爭不搶,不以贏為目的”,很多事情便水到渠成了。三是擁有自信,擁有寬廣、開放的胸懷。多國語言交融薈萃,芬蘭不排外、不自卑,而是主動為孩子營造學習多國語言的機會。他們知道學習母語是根,而學習外國語言既能夠有助於母語的傳播,又能夠快速而廣泛地與世界接軌。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見解與胸襟是否也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睜眼看世界”。在向他人的學習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為何不取來一用呢?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讀後感1400字 篇4

  初見《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這本書時,我有些疑惑:芬蘭這個靠近北極的小“冰國”,教育真的是全球第一嗎?書的封面上印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不讓孩子輸給世界!”的字眼,讓我充滿期待,開始閱讀這本書。

  縱觀整本書,作者從社會、歷史等方面講述了芬蘭教育的發展史。芬蘭教育有今天的成就,與芬蘭人民的毅力以及整個芬蘭社會對教育的重視是密不可分的。在作者眼中,芬蘭教育成為全球第一有很多的因素,但我感受最深的,是自由,平等的芬蘭教育。

  自由的芬蘭教育。這裡的“自由”是指孩子們養成了一種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們的課程表(P50—52),沒有設定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孩子們的課後生活,不是無盡的作業,而是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學習活動;孩子們的寒暑假,留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喜歡的,去看,去玩,去探索,去發掘,這種“自由式”的自我學習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孩子們的作業本,幾乎沒有老師的批閱,全是自己或是同伴的修訂,因為在芬蘭老師們的眼中:“我們學生本來就有答案本,自己可以去核對答案啊!”看到這裡我笑了,這樣的“自由式”教育可以算是近乎完美了,如果我們的學生也能有如此強烈的自我管理能力,那我們的老師也可以輕鬆些,也許那時我們就可以真正實現“快樂學習,輕鬆教學”了。

  平等的芬蘭教育。書中有多處提到:“平等、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人落後”;“沒有後進班,只有引導班”;“儘可能地不比較、不評分,對學生和老師都一樣”等這些關於平等教育的語句。我覺得芬蘭教育之所以能達到“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與他們平等且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息息相關。芬蘭教育為學困生安排了特殊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給他們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並給予了更多的關愛與鼓勵。我深深地被芬蘭教育這種“不讓一個人落後”的努力所震撼。

  對待老師的平等,更是讓我對芬蘭教育有了更深厚的敬仰。一位芬蘭教育家這樣說道:“沒有評比,沒有等級,我們所有的老師都是一樣好,這是對老師們的信任與尊重!”也許正是芬蘭人民平等地對待教育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才鑄就了芬蘭教育的奇蹟與輝煌。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我,從自身出發,平等對待並充分信任我的每一位學生,給他們更多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的機會,這些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奮鬥努力的目標,就像作者所說的:芬蘭做到了,我們也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