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胡蘭的故事》讀後感
《劉胡蘭的故事》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劉胡蘭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劉胡蘭的故事》讀後感1
雙手合上《劉胡蘭的故事》,我的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時,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英雄是一個民族的鐵骨脊樑,英雄是一個時代的豐碑。正因為有了像劉胡蘭這樣一個又一個的民族英雄,中國革命史上才書寫了一頁又一頁的輝煌。也正因為如此,華夏兒女才會過上如此幸福的生活。我們的安定,是無數位戰士用他們的寶貴生命換回來的。
劉胡蘭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箇中農家庭裡。年幼的她深受父親和革命黨人的影響,稚嫩的心裡從小就種下了革命的種子,懂得了革命的到來。十歲那年,她當上了兒童團團長,迎著抗日的烽火茁壯成長,一步一步走進革命隊伍當中去……直到有一天,劉胡蘭被抓,面對敵人的拷打逼問,劉胡蘭毫不懼怕,視死如歸。即將英勇就義之時,她吼出了內心深處的心聲:“怕死不當共產黨!要殺就殺,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最終,十五歲的她,為了黨和人民,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十五歲,怎樣的花樣年華;十五歲,怎樣的懵懂年級。半個多世紀前的吶喊與抗爭、濃霧與血腥,穿過茫茫歲月,依然發出了沉重回響,激盪著我的心,使我陷入了無盡思索之中。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沒有硝煙的和平年代,很多孩子完全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享受戰士們帶來的安定的同時,又有幾個孩子知道劉胡蘭?生活中的我們,碰到一點困難就輕言放棄,半途而廢;遇到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叫苦叫累……
巍峨險峻是山的.個性,嫻靜澎湃是水的個性,堅強無畏是中國人的個性,“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懷,也是一生不變的情懷!
我希望劉胡蘭不屈的精神在祖國大地上傳頌著,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為黨的事業,為人民的幸福,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而英勇奮鬥,默默奉獻著。
《劉胡蘭的故事》讀後感2
《劉胡蘭》主要講了一位13歲的小女孩——劉胡蘭,她參加了婦女幹部學習班,她學習完畢,就回村負責工作。後來,她碰到了反動派,他要劉胡蘭把村裡的事情都“自白”,不然,就把她抓走。劉胡蘭被抓走了,敵人怎麼問她,打她,她都不說。看到這,我真為她擔心。
如果當時是我,我肯定會哭喊著叫爸媽。後來,壞蛋用兩種辦法對付劉胡蘭,還不行,他就用刀刺死了6人,想嚇劉胡蘭,可劉胡蘭一點也不怕,她主動向鍘刀走去,她死了,為了人民!雖然她的一生只有16年,但的確像主席所說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看完電影,腦海裡浮現出許許多多剛才出現的畫面,記得劉胡蘭生前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那時,劉胡蘭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
相比之下,我們這一代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也記得這句“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可以這樣來說,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乃至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還要認真學習,掌握本領,接受新世紀的挑戰,為把上海建設成國際化的大都市而努力,為中國的富強而努力。
《劉胡蘭的故事》讀後感3
今天,我在鄧老師作文班上閱讀了《董存瑞的故事》這篇文章,讀後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動。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董存瑞所在的部隊要把敵人的雕堡炸掉,可是因為敵人猛烈的炮火導致部隊連續兩次火暴破均未成功,但董存瑞這時卻挺身而出,大膽衝上前把敵人的碉堡炸了,犧牲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董存瑞那時年僅19歲。
讀完這篇課文,我深刻地領悟到了一種愛國之情,董存瑞竟然為了祖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愛國之情是多麼的偉大啊!
故事中的董存瑞之所以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為祖國做出巨大的貢獻,那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國之心。如果董存瑞不犧牲出自己的生命,不一心為國,怎能做出如此大的奉獻呢?然而,董存瑞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去敬佩、去學習的。
由此,我想到了許許多多為祖國做出貢獻的戰士。如黃繼光、邱少雲、劉少奇、吉鴻昌、朱自清可我又慚愧地想起了我在學校升國旗的時候是多麼的馬馬虎虎,有時我看著國旗,態度一點都不嚴肅,手臂敬禮也毫無力氣,有時我甚至還會用左手去升旗,去開玩笑,這是多麼的不應該啊!簡簡單單的升旗儀式我都做不好,如何能為祖國效勞?
以後,我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次升旗儀式,一定要熱愛祖國,永遠忠於祖國,為祖國效勞,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