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的讀後感

紅高粱的讀後感

紅高粱的讀後感1

  今天回到家,一口氣讀完了莫言的《紅高粱》。內心各種情緒激烈地交織在一起,久久不能平復。

  一直感覺自己是一個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特別討厭的事物,不太愛對事物作出評價,總覺得萬物表現的狀態總有其內在規律,不能說絕對的好,也不能說絕對的壞。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特別是在欣賞完他人的作品之後我不太敢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很多時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時候,也僅僅變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體會吧。

  讀完《紅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見解和淺薄的文字會有損這篇中篇小說,但心中燃燒著一團火焰,不吐不快。

  不說小說的結構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敘事功力之深厚等這些語文考試答題時的條條框框,只談感受。

  《紅高粱》給我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我是一個淚點以及笑點都極低的人,經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書看得淚如雨下。雖然在讀《紅高粱》的過程中也無數次鼻子發酸,但總是有一口氣堵在心裡,一種無法名狀的憤怒、委屈、痛苦交織在一起的麻團堵在心口,讓我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眼眶通紅卻流不出眼淚的感覺。

  讀《紅高粱》的過程中,有三次因為太難過而讀不下去,起身平復情緒。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長工羅漢大爺被剝皮的情景。羅漢大爺是條漢子,直到被剝成肉核依舊沒有屈服,日本人毫無人性,殘暴得喪盡天良。

  第二次是伏擊汽車隊時,“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槍林彈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過去很多年後,“我”的爺爺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個年代,生命顯得尤為卑微而珍貴。隨便一顆子彈便要去一個生命,而那些犧牲在槍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閃著錚錚鐵骨。

  高密東北鄉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地名,紅高粱也不再是一種普通的農作物。抗戰期間,山東高密甚至整個中國時時都在上演著這種悲壯的犧牲,獻血也侵透了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說裡的奶奶,大膽而果斷,充滿正義感。

  回過頭來想想,真應該慶幸自己生在了祖國和平而強盛的年代。

  記不清在哪裡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反映現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不知為何,突然間想到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紅高粱的讀後感2

  我沒看過電影《紅高粱》,當然這之前也沒看過原著。直到這次讀書苑提到,於是上網找來閱讀。感覺莫言一方面傾注了大量的感情,一方面熟練地賣弄著小說的技巧,倒敘插敘,讓整個時間線索混亂,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也給了我不少的考驗。

  《紅高粱》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並非像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小說,塑造的是完美的愛國抗日英雄,書中塑造的一些抗日英雄卻是正義與邪惡共存的複雜體,他們是一群獨特的,有著鮮活的生命與人性,那應該就是紅高粱特有的吧!

  全書的高潮“餘司令伏擊鬼子,‘我奶奶’犧牲”被安排在最前面,後面抽絲剝繭般地展開餘佔鰲和“我奶奶”的愛恨情仇,講述“我奶奶”生前身後的各種故事。

  整體以膠平公路的伏擊戰為主線,其間穿插著回憶,使人不斷聯想在這片高粱地裡發生的故事。字裡行間都瀰漫著紅高粱的氣息,那應該是東北鄉才有的氣息。粗狂、野性又火辣辣的充斥著熱情。

  讓我很難懂得,對這樣的高粱地是什麼樣的感覺,一開始的死屍、血腥、惡臭、汙泥、吞噬屍體的野狼和蠕動於其間的蟲子,混雜在高粱地裡,混雜在黑土地裡,就有種說不出的厭惡。以至於在讀到劉羅漢被撥皮的那段,除了心裡的一種被割傷的悲痛之外,更多的是一股翻江倒海般的噁心,於是不敢往下想。

  小說中個性的女性人物很多,但是在那高密的紅高粱地裡,“我奶奶”像一團烈火熊熊燃燒,釋放她生命的色彩。甚至她的死也與眾不同是為餘佔鰲的隊伍送飯時被敵人打死。痛痛快快地生,轟轟烈烈地死,使“奶奶”成為小說中的一大亮點。

  莫名其妙冒出的想法有很多,卻不知道哪裡來的`,大概是對戰爭觸目驚心的描寫,或者我根本沒有讀懂。但是,內心總有那麼一點抽搐。但書中那些英雄豪傑加流氓的氣魄,卻正是藉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犢之蠻勁,讓我深深地記住它是一個發生在東北高粱地裡的抗日故事。

紅高粱的讀後感3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個小說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讚美生命是該書的主題。“是要透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那種噴湧不盡的勃勃生機,讚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絡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紅高粱》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蕩蕩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讀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這種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陽崇拜“的神話中。《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書籍,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讚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讚。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紅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紅高粱》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在莫言的心裡,爺爺(父輩)充滿了讓人著迷的男性的力與美。爺爺是一個橋夫,但卻膽敢為了奶奶,為了一段”情“去殺人;他本是個農民,卻為反抗日寇而成為”餘司令“。奶奶本是一女子,卻也感愛感恨,深明大義,具有男子漢的氣魄。就連當時年僅十多歲的父親,也是一個敢拿起勃郎寧就射的小英雄。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過的人們,他們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輝煌“”淒涼可人“”愛情激盪“的紅高粱,就是莫言要尋找的故鄉,要尋找的精神家園吧。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觸,卻不知道來自哪裡,因為觸目驚心的赤裸的戰爭描寫,還是離我遙遠卻感覺似曾相識的高密鄉的味道。或者,這些我根本沒有懂得,或許我什麼也沒有從這本書得來,但是,內心總有那麼一點抽搐。我會想象著靜靜的躺在高粱地裡,嗅著黑土地的芬芳,聽著烈風拂過高粱頭顱的瑟瑟之聲,還有滲透在空氣裡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抹去眼裡的那份聰明伶俐,摘下頭上的家兔耳朵,純粹的沉浸在這片高粱地裡,浸泡在濃濃的高粱酒香裡。

紅高粱的讀後感4

  讀罷莫言的《紅高粱》,腦子裡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裡,一片血紅,無邊無際。紅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顏色。

  《紅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風格的一篇奇作。小說以一塊塊的感覺畫面組合而成,形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從題材看,小說取材於作者家鄉的抗日生活,寫作目的也很明確。在小說裡,作者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遊犁般地描寫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梁地紅成洋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著活剮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與以往的“抗日文學”不同,《紅高粱》摒棄了種種思想框框的制約,抹去了單純樂觀的色調,把家鄉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發展和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中去。後來有人驚歎地評價,《紅高粱》把抗日題材“拖出了困海”。不僅如此,《紅高梁》還為我國當代的“戰爭文學”拓出了一條新路。

  《紅高粱》中充滿對於人的個性和生命強力的熱烈讚美。莫言在寫作《紅高粱》時就痛感現代都市中人性的齷齪和生命力的萎縮,轉而在高密東北鄉那一片粗獷、野蠻的鄉土大地上發現爺爺、奶奶們那種強悍的個性生命力,自由自在、無所畏懼、樸素坦蕩的生活方式。這種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使過往民間世界中所蘊含的精神轉化為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崇尚生命的強力、讚美個性生命的偉大是莫言《紅高粱》的主題,這個生命主題會使我們想到西方近代以來的生命哲學,特別是尼采那種高蹈的生命意志。

  在這裡,莫言引出了一個關於“原始生命力”的主題。這一主題首先可以透過其所描寫的野生的“紅高粱”這一富於象徵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確立。這些野生的、蓬勃的“紅高粱”,既是農民們賴於生存的物質食糧,又是他們生存活動的現實空間。他們在高粱地裡野合和打埋伏。這裡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紅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北方中國農民的生命力的象徵。《紅高粱》顯然超越了其題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識形態和文化歷史觀唸的含義,而是展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活動與生存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幷包含了更為深刻的關於生命力的寓意。與此主題相關,莫言筆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種由正統文明觀念所認定的所謂“歷史主體”,而是那些被主流歷史排斥在外的人群。在《紅高粱》中,參與那場英勇的戰鬥的主角是一幫由土匪、流浪漢、轎伕、殘疾人之流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然而,正是在這些粗魯、愚頑的鄉下人身上,莫言發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統的文化立場上看,這些人是歷史的“邊緣性人物”。他們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規。他們隨意野合、殺人越貨、行為放蕩、無所顧忌,是未被文明所馴化的野蠻族群。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生命力的破壞性因素。莫言賦予這種破壞性和生命強力以精神性,昇華為一種“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隱含的強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