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1

  “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理由)。——在冷戰的高潮,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位蘇聯作家協會的書記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認同。

  這是真正的史詩,真實地描寫了每個生命的悲劇、痛苦和創傷,作品散發著強烈的有別與社會主義或所謂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氣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薩克的生活,哥薩克浪漫不羈的性格,他們對春種秋收的眷戀,他們對生與死的豁達無畏,他們對正教虔誠的信仰。我非常喜歡文字裡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寫,這些文字讓人安靜,讓人暫時忘卻了殘酷生活裡的死亡:黑夜裡星星流著悲哀的眼淚,冬日的月亮,像戰爭和火災的血紅光亮一樣,煙霧朦朧地在村莊的上空照耀著;初春的早晨,頓河邊的樹林、草地、湖泊和光禿禿的田野,都莊嚴地和靜靜地被粉紅色霞光的火堆陽照得通紅;像母親的膨脹的乳房一樣的滿潮的小河裡流淌著清涼的,像孩子的眼淚一樣純淨的泉水;像緞子一樣光滑的,綠油油的冬小麥,全身凝結著眼淚一樣的露珠,像怕冷一樣緊緊貼在鬆脆的黑土地上,吸著黑土地的黑色鮮血;野麻叢裡,連續不斷地發出了鵪鶉斗的咕咕叫聲,金花鼠吱吱叫著,野蜂嗡嗡叫,被風吹動的青草沙沙響,雲雀在流動的蜃氣當中歌唱,遠處的乾枯的山溝裡,有一挺機槍頑強地、兇狠地和沙啞地嗒嗒嗒響著,表示著人類確實是萬物之靈。

  在這些美麗的背後是什麼呢:在一個明媚的春天,紅軍李哈喬夫被俘並押送上路,“樹枝上那褐色的芽兒已經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種淡淡的、隱隱約約的香氣預示著春天的繁榮,預示著太陽轉回後生命又要開始。”“在離維奧申七俄裡的地方,在一片荒涼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幾個押送的哥薩克慘無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臉上來來回回地劃了幾刀。他們解開褲子,一面叫罵,一面對著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來。他們對著血肉模糊的軀體罵夠了,然後一個哥薩克踩住輕輕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軀,斜砍一刀,把頭割了下來。”最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衝擊力。

  靜靜的頓河,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帶著無限的憂鬱、惆悵;流露出一絲一縷“淡淡的哀愁”;飽含著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了“那種對人類的痛惜心情”!葛利高裡內心的傷痛和珍愛;那寧靜的莊嚴的頓河,那“用哥薩克的鮮血灌溉過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這一切讀來令人心裡不由得隱隱發顫和作痛;為相互殘殺的哥薩克男人,為苦難中頑強生存的哥薩克女人,也為那永遠靜靜地流淌,流向歷史深處的頓河。

  對人類的痛惜心情!我不知道俄文和中文在“痛惜”這個詞上的細微區別,我只按照金人先生選中的詞去解讀。這種發自肺腑,來自人性深處的悲憫之情,在我們自己的文學或文字中有嗎?另一方面,我們的意識深處是否也潛藏著這樣的心情?當我們看到天災人禍、暴富與貧窮時,當我們讀到礦難和瞬間被埋於地層深處的礦工,當我們想起地震中的孩子,當我們看到在街頭要飯的老人、殘疾的兒童,我們的反應的是什麼?是厭惡,是可憐,是統計數字,還是經濟損失,我們是否也從內心深處湧現出對生命的痛惜?

  我想每個人,或者說大多數人心裡都存在有人道主義的悲憫之情,也許是沒有浮現出來;那麼,慢慢地讀《靜靜的頓河》,讓我們人性深處的“對人類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種意識形態,政治主張,超越我們狹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見,上升到心靈的最高層面!

  “快來吧,我親愛的;我們勞動又歌唱,永遠在一起!”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2

  假期,我閱讀了蘇聯著名作家,被人們稱為哥薩克歌手的肖洛霍夫的成名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

  小說描述的是一個普通哥薩克的故事,反映的卻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至國內戰爭時期這十年間頓河流域政治風雲變幻和頓河全體哥薩克人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命運。

  全文以普通哥薩克人葛利高裡的生活經歷為明線,以他的情感經歷為暗線,記敘了他坎坷而又充滿激情和迷惘的一生,並由點及面,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頓河人民在面對社會歷史重大選擇的緊要關頭所經歷的痛苦的思想鬥爭和走過的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探討了個人命運同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表現出作者獨有的悲劇意識和深廣的人道主義關懷。

  讀完全書後,我不得不對這位偉大作家感到信服,1965年他所榮獲的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對他而言,真是當之無愧。

  葛利高裡就是文中的英勇而不屈於命運的青年,拋下妻子娜塔麗婭——這個富商的女兒,而選擇真正至愛的,地位低微的阿克西妮婭;他那足夠的魄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立刻應徵入伍;在表現出色,屢立戰功的光輝之時,對戰爭的血腥和殘酷深感困惑而使精神上異常痛苦;因不滿自己所在的紅軍施下的暴行而一氣之下加入叛軍且當上師長;在白軍被消滅後,再有勇氣帶著贖罪之心參加布瓊尼騎兵團,並能奮勇殺敵,戰功赫赫;因懼怕在肅反運動中遭迫害而冒險參加弗明匪幫;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帶上阿克西妮婭遠走高飛;在阿克西妮婭被追兵槍擊,悲慘死去後,萬念俱灰的獨自一人在草原上流浪三天三夜。

  小說的最後一幕,凡是讀過的人都會有極深的印象,葛利高裡抱著自己同他那在屈辱中度過了一生的妻子娜塔麗婭所生的兒子站在自家的門前,面對著疲憊而廣闊的大地,不無淒涼地感到自己和這個世界唯一的聯絡便是小兒子米沙特……

  如果沒有這些註定悲劇的恐怖因素,世間本可以是多麼的祥和而溫暖,人類自認為正確的進步方式反而抑制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3

  趁著這幾天休息,我讀了《靜靜的頓河》的梗概。因為時間關係,也因為這本書實在太厚了,也只能讀一下梗概。

  這是真正的史詩,真實地描寫了每個生命的悲劇、痛苦和創傷,作品散發著強烈的有別與社會主義或所謂共產主義的人道主義氣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薩克的生活,哥薩克浪漫不羈的性格,他們對春種秋收的眷戀,他們對生與死的豁達無畏,他們對正教虔誠的信仰。我非常喜歡文字裡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寫,這些文字讓人安靜,讓人暫時忘卻了殘酷生活裡的死亡:黑夜裡星星流著悲哀的眼淚,冬日的月亮,像戰爭和火災的血紅光亮一樣,煙霧朦朧地在村莊的上空照耀著;初春的早晨,頓河邊的樹林、草地、湖泊和光禿禿的田野,都莊嚴地和靜靜地被粉紅色霞光的火堆陽照得通紅;像母親的膨脹的乳房一樣的滿潮的小河裡流淌著清涼的,像孩子的眼淚一樣純淨的泉水;像緞子一樣光滑的,綠油油的冬小麥,全身凝結著眼淚一樣的露珠,像怕冷一樣緊緊貼在鬆脆的黑土地上,吸著黑土地的黑色鮮血;野麻叢裡,連續不斷地發出了鵪鶉斗的咕咕叫聲,金花鼠吱吱叫著,野蜂嗡嗡叫,被風吹動的青草沙沙響,雲雀在流動的蜃氣當中歌唱,遠處的乾枯的山溝裡,有一挺機槍頑強地、兇狠地和沙啞地嗒嗒嗒響著,表示著人類確實是萬物之靈。

  在這些美麗的背後是什麼呢:在一個明媚的春天,紅軍李哈喬夫被俘並押送上路,樹枝上那褐色的芽兒已經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種淡淡的、隱隱約約的香氣預示著春天的繁榮,預示著太陽轉回後生命又要開始。在離維奧申七俄裡的地方,在一片荒涼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幾個押送的哥薩克慘無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臉上來來回回地劃了幾刀。他們解開褲子,一面叫罵,一面對著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來。他們對著血肉模糊的軀體罵夠了,然後一個哥薩克踩住輕輕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軀,斜砍一刀,把頭割了下來。最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衝擊力。

  靜靜的頓河,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帶著無限的憂鬱、惆悵;流露出一絲一縷淡淡的哀愁;飽含著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敬畏;充滿了那種對人類的痛惜心情!葛利高裡內心的傷痛和珍愛;那寧靜的莊嚴的頓河,那用哥薩克的鮮血灌溉過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這一切讀來令人心裡不由得隱隱發顫和作痛;為相互殘殺的哥薩克男人,為苦難中頑強生存的哥薩克女人,也為那永遠靜靜地流淌,流向歷史深處的頓河。

  對人類的痛惜心情!當我們看到天災人禍、暴富與貧窮時,當我們讀到礦難和瞬間被埋於地層深處的礦工,當我們想起地震中的孩子,當我們看到在街頭要飯的老人、殘疾的兒童,我們的反應的是什麼?是厭惡,是可憐,是統計數字,還是經濟損失,我們是否也從內心深處湧現出對生命的痛惜?

  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裡就流淌著那片土地的精神、傳奇、風采、歷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啟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賴以表達的字元,在他的這些字元裡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最擅長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他不是從世界文學的潮流中,不是從書架上的字紙堆裡,而是從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長葡萄的平原或積雪的高山之間獲取靈感,獲取文字的力量和決心,只有對土地的眷戀和心有所屬,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從容不迫和富有個性。

  人生不求面面完美、事事順心,只要不昧著良心就行。我們應當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而不是眼巴巴的可憐他們,要從內心對生命湧現出愛,我們反對戰爭,熱愛和平,只有和平才能讓世間有愛。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4

  《靜靜的頓河》是一本這樣的書,他囊括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幾段歷史的歷史與一個人的歷史,但它不是一本歷史小說,不是我們所以為的下里巴人——雖然作者從頭到尾都是用最通俗的話寫作,但它是一本厚重的書——我相信,形式永遠只是裝飾。

  作者肖洛霍夫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經歷了俄羅斯最有史性的三個年代,經歷了一個民族從生到死再到生的過程,經歷了史家所謂之亂世,經歷瞭如筆下主人公葛利高裡般矛盾的自我鬥爭。

  可以這麼講,沒有哪部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文學作品是不具有哲性的。如這本書,從哲學上的時間(一個人、一群人的由生到死再而生)進而演進成為空間上之繁複的過程。我相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金人譯出的這四卷本《靜靜的頓河》會帶給每一個靈性的人以震撼。

  金人的譯本流傳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準確地說,那是我們的祖國和這本書的故事交叉的集合,一個集合包容了多少相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能帶給故事裡的人以什麼?翻譯永遠都是再創作,他是拿著肖洛霍夫的筆,寫他的事而孕育著自己國土上河流的波濤。

  主人公葛利高裡不是英雄,他也沒有辦法成為英雄。他懦弱,他簡單,他空虛,他孤陋寡聞,他鬱鬱寡歡,他擁有一個平凡人所有的一切弱點,然而永遠是平凡人寫就歷史,作者也許不太想告訴我們這一切,而葛利高裡卻一直在講給我們聽。

  歷史是站在高層建築上的人玩弄的把戲。每一個偶像(或更細緻的稱為“寄託”)的矛頭指向何方,無數平凡的人便衝向何處。死亡是一個人的歷史,歷史是一群人的死亡。這樣的一群人總以為在矛頭指向的那個地方有著希望,然而希望總為我們所知的那樣“那有著幸福的地方,早就有人在那裡守衛……”

  歷史造就了一群人,也毀滅了一群人;政治解放了一群人,而拋棄了更多的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在近一百年還有什麼更加現實意義的話,那麼只在於它予作品以肯定,而肯定的那些作品必然是政治娼妓後每一個“受難者”的產物。《靜靜的頓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不敢於明言,因為他所在的那個國家、那個時代、那段歷史給每個平凡人以希望,而希望是牢籠,是政治的寵兒,斯大林絕對明白這一點,可他是玩弄把戲的那個人,同許多政治家一樣(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干係),誰不想讓馬戲團裡的動物僅且僅僅只作為娛樂的“寵物”?諾貝爾獎在那個時代是囚籠裡的一粒珍珠,而《靜靜的頓河》把它向籠子的邊緣推近了一步。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想起了餘華所謂的“活著只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論斷,我不信了他,因為更高層次的“活著”同樣存在:你不可以吃不飽,而你吃飽了,你就不能像沒吃飽的'人那樣無休止地希冀食物的存在。所以人生而為之的意義與價值,是在抗爭的希冀中得來,是在失望的絕望中得來,是在深思的頓悟中得來,但丁在他的地獄的門口放置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話語:“進入這個門,你就要放下一切希望”

  《靜靜的頓河》講述的每一個人都是羅丹的那個思想者,那個坐在地獄門前赤身裸體的人,他的絕望與希冀只停留於哪一瞬間,他向人赤裸的證明活著的價值:不在於過去,不在於未來,而在於現在。

  所有人都是迷茫的,在這本書裡,在這本熱烈的、沉鬱的書裡,他們的絕望與希望如他們所熱愛的河流一般飛騰在他們的土地上。

  這種希望與絕望是一種逃避,是對於政治的迷茫,他們關心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命運,而是個人的生活——這是多麼質樸與誠實呵!然而沙礫註定要順河流而去,靜靜的頓河刷去了幾千年平凡人的生活的印記,伴隨著人類的絕望與希望繼續流淌,直到不再擁有絕望與希望——他永遠都是如此安靜。

  在我的這篇讀後裡並沒有大段的講述這部大書的內容,因為那是投機者的行為,我認為,內容永遠都是類同的,如果只為了拼湊字數,我可以選擇遠離那些嚴肅的書籍。我沒有把這部作品當作一本小說來讀,更懶於像某些“專家”那樣字斟句酌的“死”讀。我可能某一天會忘記這本書的內容,甚至現在我竟然忘去了這本書的主人公到底叫什麼名字,但我拋下這一切想法僅僅虔誠的閱讀後,我想到我們的國家,我畢竟是一粒沙,融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大河中,同樣的希望與絕望讓人在百年內生而死死而生的國家,我躊躇滿志。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5

  什麼有的文學作品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深深地打動如此眾多的讀者?再讀《靜靜的頓河》,感覺依然強烈,它裡面瀰漫著一種東西,深厚且迷人,久久揮之不去。

  麥列霍夫家的二兒子葛利高裡,把家裡人的臉給丟盡了。這愣頭愣腦的小子,居然跟鄰居斯傑潘的老婆阿克西尼婭熱乎了起來。兩人像魔鬼附身一般,總是找機會湊在一起。寧靜的韃靼村,一時間氣氛變得有些異常。村子裡的人們議論紛紛,都在背後指指點點,而他倆卻毫不忌諱。大家都知道,斯傑潘9天之後就要回來,他可是一個非常暴戾的傢伙。人們等著看好戲,等著一場即將來臨的暴風雨。斯傑潘回來的時候,那場面可想而知,幾個人打成一團,幾個人都留下了傷痕。那個夜晚,阿克西尼婭的哭叫聲,半個村子都聽得到。出乎大家的預料,幾天之後,人們又在河岸上看見了他倆的身影。

  頓河在靜靜地流淌,村子裡升起了白色的炊煙,間或可以看到哥薩克的駿馬,在村道上賓士而過。

  愛情是其中一條線,作品所描繪的是一幅廣闊的畫卷:戰爭、殺戮,紅軍、白軍,是非、善惡,離合、悲歡,逃亡、追尋等等。在紛亂的社會表象下面,作者探尋的是人類的生存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蘊,現在讀來更加清晰。人類生存的偉力,在歷史發展的血與火中鑄就,百折不撓,生生不息。書中展現的哥薩克的野性與堅韌,那種不屈不撓的倔強,在我看來,正是人類生存精神的生動體現。

  看看葛利高裡和阿克西尼婭吧,這一對被村裡人叫做野小子和母狗的傢伙,他們置各自的婚姻而不顧,私奔到外村去生活。當葛利高裡從戰場上回來時,發現阿克西尼婭跟東家的兒子有染,葛利高裡就用馬鞭子分別把他們狠狠地抽打一頓。葛利高裡和阿克西尼婭分分合合,始終難以割捨。最後,戰火紛飛中葛利高裡出逃,他拋棄一切,就帶著阿克西尼婭。不幸的是,阿克西尼婭中彈倒下。葛利高裡扔掉槍回到自己的村莊,在門口抱起了年幼的兒子。四卷小說就在這裡悵然而止。

  作者肖霍洛夫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大前年也就是20xx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肖霍洛夫年”。

  聽說,在俄羅斯的維申斯克,朝著南方繼續前進,可以找到頓河邊的韃靼村,河岸上矗立著一組雕塑:阿克西尼婭挑著水桶正要回家,葛利高裡騎在馬上攔著去路。

  我未來的願望之一是,一定要去那個地方看看。

靜靜的頓河讀後感6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書共四部,長達一百五十萬字。比《戰爭與和平》還要長。我個人覺得是最長的一部名著了。而且這部小說以記敘為主,沒有多少議論。這一點很像中國的古典小說。情節緊湊,人物眾多。這樣複雜的小說,是特別難寫的。既耗費人的精力,又很難構思。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以作者的生命來寫的。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步小說,讀得特別仔細。小說的情節給我很深的印象與震撼。

  小說描寫的是哥薩克人在戰爭中的表現。開始寫頓河兩岸的哥薩克的生活。接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哥薩克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表現非常突出。不久,蘇聯國內戰爭爆發。紅軍與白軍的戰爭中,哥薩克由於受舊勢力的欺騙,而加入了白軍。哥薩克曾三、四次動亂,小說很好的描寫了蘇聯國內戰爭的情景。

  小說人物眾多,主要描寫的是葛利高裡一家人。父親、哥哥,都是哥薩克中的英雄。小說以這三個人為主要線索,描寫了韃靼村的哥薩克,描寫了地主階級、無產階級的一些人物。小說還寫了葛利高裡與阿克西尼亞、娜塔莉亞的愛情。下面我想寫一寫這部小說的幾個優點。

  第一個優點是小說描寫頓河兩岸的生活特別出色。頓河兩岸的農村,人們生活質樸,勤勞勇敢。作者將農村的生活寫的是淋漓盡致。中國的善於寫農村生活,但是與《靜靜的頓河》比都要稍遜一籌。可以說這部小說將農村的生活寫“盡”了。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農村的一草一木,農村的房屋、田地,農村的人們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寫了出來。小說開頭二百頁都是描寫頓河兩岸的農村的生活的。可以說這二百頁是全書最精彩的二百頁。

  第二個優點是描寫戰爭。全書除了開頭二百頁描寫平和的農村生活,其餘全部是描寫戰爭的。這在世界名著裡是少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哥薩克的三、四次動亂。小說雖然長,而且都是描寫單一的戰爭,但是小說不枯燥。這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是分不開的。小說在描寫戰爭的同時,還描寫了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小說有點像《紅樓夢》,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現的舞臺。這樣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戰爭場面的描寫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騎兵作戰、小隊人馬相遇戰、對待戰俘等等,寫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第三個優點是,描寫哥薩克。描寫哥薩克的作品很多,托爾斯泰的《哥薩克》、果戈裡的《塔拉斯。布林巴》、美術作品中也有很多關於哥薩克的作品。《靜靜的頓河》是描寫最成功的一部。哥薩克人在和平時期與戰爭時期的形象、性格都描寫出來了。哥薩克生活中憨實、豪邁,戰爭中勇敢。同時作者也指出了哥薩克太過實在,被白軍欺騙了。我讀了這部書,對哥薩克人產生了好感,覺得他們實在、勇敢。

  這部書還有許許多多的優點。我讀完這部書,感覺像是讀了哥薩克乃至俄羅斯的歷史。因為這部書包括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小說的每一個情節都可以讓人津津樂道幾個世紀,這是難能可貴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