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讀後感

易經的讀後感

  相信讀完了易經,大家都對書中的哲學辯論關係有所感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易經的讀後感,歡迎鑑賞。

  易經的讀後感篇1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一感悟:心有乾坤神閒氣定——戒除浮躁

  當人們浮躁的時候,應該想想那浩繁飄渺無窮無盡的宇宙,為什麼它能夠數億年的時間仍然堅守著自己的法則,遵循自己的規律不動遙。

  第二感悟:鍥而不捨奮發進取——磨掉幼稚

  如果說一個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麼好聽了,多少有點諷刺的意味。說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辯是非,不通達。說重一點就是他(她)很傻。

  第三感悟:目標明確果斷前行——戰勝疏懶

  要找聰慧者,要找我們的“啟蒙”老師作為指導,而不是“啟蒙”老師來找我們,如果“啟蒙”老師指出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四感悟:等待時機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種智慧。等待是一種積蓄。等待是一種信念。人們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時機還沒成熟。

  第五感悟:冷靜反省心安理得————避免爭執

  我們必須學會反省,當我們做事之前反省了,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辦事才能得心應手,即使遇到挫折由於預先考慮的明白,心裡也會有準備,不至於最後會把事情辦咂,甚至走向歧途。當我們做事之後反省了,從中得到經驗教訓,就可以為以後的成功鋪好路。

  第六感悟:伸張正義寬厚仁慈——化干戈為玉帛

  國家出師有名,懲惡揚善,是為了伸張正義,為天下人謀福利,這是大義;同樣一個人也能出師有名,而這個“師”就是“小師”。就是人們心中的正義之道,就是做正義之事,這個義也是小義。

  第七感悟:相親相愛和平共處——趕走孤獨

  愛需要相互幫助,愛需要相互依靠,愛需要理解,愛需要交流,愛需要磨合,愛需要緣分,愛可以趕走孤獨。

  第八感悟:以退為進蓄勢待發——鼓足幹勁

  提起以退為進,我們不禁想起臥薪嚐膽,忍辱負重,胯下之辱,退一步進兩步這些先人們留下來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數“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故事吧。這種海闊天空表示讓自己有更多的迴旋餘地。

  第九感悟:奮勇前行堅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個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須奮勇前行堅持真理,沒有奮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個泡影;沒有堅持真理,成功只能與我們背道而馳。

  易經的讀後感篇2

  《易經》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是萬經之首。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許多人都對其充滿了好奇心。種種感情,我閱讀了。

  其實,我並非直接閱讀的《易經》,我文言文水平較差,我閱讀的是曾仕強教授對《易經》的解析,間接閱讀了《易經》。曾仕強教授是著名學者,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學者。感觸頗多,其中《胡雪巖的啟示》尤甚。

  這次閱讀曾教授的解析,認為觀點都比較符合自然辯證法的!現在,許多人對易經有不少誤解,當然,更多的人是對易經不瞭解,儘管他們血液中有著易經的基因!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覆,無窮盡也。

  都說是外國人提出的自然辯證法,其實不是的,也有人覺得是近代我們中國處處落後,又不求進取造成的這種想法。其實,《易經》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辯證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國早了好幾千年,並且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易經不光是辯證法,它是一個系統,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系統,比當今的網路系統還要大,網路的發明歸根到底也是與《易經》有關係的。

  《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

  什麼叫知識?知識是會被時間否定的東西。

  什麼叫智慧?智慧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

  外國人做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他們追求的是知識,所以,他們有那麼多的專利智慧財產權。

  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麵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細小過失而後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個人一輩子都會生活在數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錯已鑄成,且又無法彌補,要當機立斷:吸取教訓,以後不要再犯。這種很乾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裡悔恨更有用。

  古人的智慧結晶。只能用這些來表達;我把上天所賜予的滄桑和考驗,都銘刻在這如石頭般的堅硬。刻入我的追求,刻入我的所愛。它在一個不為人知的'所在,無所不在。以一個昏昏噩噩的身影和無燈無燭夜自明的無我境界。也許到你死時也不會明白這些文字所在的光芒。千百年後人們翻開這些曾經的思想,這些在漫漫長夜中並射出的火花還在我們面前,光芒萬丈,人們無法解釋這黑暗劃過的每一道光閃,令這鑿穿倍感光芒,而那些不朽的文字。才是無邊的痛苦。

  來時歡樂去時悲,空往人間來一回。我生之前誰是我。我死之後我是誰,不如不來也不往,也無歡樂也無悲。

  易經的讀後感篇3

  《易經》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裡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上面的兩個大字,便是“易經”,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之一,聽爸爸說,他小時候很窮,買不起書,便把老師的書借來,手抄了一本,連插圖都是仔細的畫上去的,我便覺得這是一本絕世好書,但當我認字了之後,卻怎麼也看不懂易經,總是翻著翻著就睡著了,而父親卻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有時候,爸爸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不記得東西放在了什麼地方,都會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結果還很準,也許會有人說我迷信,但《易經》的卦象是有根據的,是科學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經看的那麼透,遇到難題,只要給他一個字,一個筆畫數,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壞。而我卻連《易經》的大概內容都不太理解,這學期有幸選了“中國傳統文化賞析”這門課,也給我一個名正言順的讀《易經》的機會。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經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經的總精脈,它具有象、數、理、卦象、卦德、卦辭的豐富哲理,自始至終是,六十四卦分八個組,以宇宙萬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陰陽互變為導線,象徵天體運動是晝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繹出社會和人生萬事的變化。它又具“數”的深邃特徵——太極生兩儀陰陽,在陰陽兩態中,再加上一個陰態或者一個陽態,使三個態的陰和陽重疊連成一小卦,共有八個不同組合,便稱為八卦,卦的形成是離不2開“三”的互相變通,“三生萬物”的作用。三個小卦再加三個小卦重疊成一個雙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組,八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萬事萬物的類象,其中有千變萬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學。看著裡面的配圖,以及對歷史的簡要介紹,我漸漸的對此產生興趣,開始對神話產生嚮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經》,以及龍生九子等傳說聯絡在一起,但是,從學術角度來說,《易經》是一門科學,《易經》的形成過程是幾千年歷程,從伏羲先始畫八卦,以後經過炎帝、黃帝,雙從夏週三代,不斷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畫後天八卦圖,整理卦辭、爻辭,後來又經過孔子作《十翼》上下幾千年中文化的結晶。它是源自歷史各時期中統治們的權術經驗、教訓、功、利、德、貞的總結,也曾是歷史朝代中的帝王國權者行使統治和執政朝綱時的《經論》和教誨書。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視為“占筮之辭”,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為預測吉凶的辭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頭領們掌權和使用權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搖卦占卜。而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學派為它正名,他們認為是可生“以史為鑑”“靈警奇奧”的奇書。

  易經是一門最高的哲學,不是算命學,所以路邊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經學說。易經分為三種方式解釋了整個社會三類人。道家的老子學說是易經中最難,也是最高的學問,它是代表社會最高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墨子是代表我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態度。這就是易經成為哲學之3父。易經是一門預測科學,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經裡有卦象,就是說8*8=64個卦象分別解釋了不同的結果。那就是說卦是預測你現在可能會面臨的一種生活的現象,不是本質;也解釋了這樣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決這個現象帶來的後果。在這裡,人們都會把它解釋成“命理“,“運氣“然後怎麼怎麼去化解。其實,對於“命“跟“運“易經有很好的解釋,因為卦只代表現象,你自己想想看一個現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實的本質內容嗎。

  能解決掉你發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嗎。能成為你心靈安慰的一種寄託嗎。不能的!易經就告訴你一些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論以及墨子的理論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這些理論後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經講的卦象是唯物主義哲學,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預測到人生某些階段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以及災難的事情,但是要變的。“卦“根據你行為的方式以及實踐的經歷要產生改變的。易經中“易“本身解釋就是“變“的意思。就是說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才是真正的道理。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學習孔子的做人理論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論,一個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為,那麼有可能成為有作為的人,那就是高層階級的領域,才能去學習道家的道理。學習易經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處環境所產生的很多現象,然後好好總結研究,改變它,改變了這些現象,讓它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就改變了你的“運“。唯物主義哲學講,“命”不可變,“運”是可變的。其實,“運”的不斷改變,也能導致小階段的“命”的改變。陰和陽總是處於一個平4衡的階段,好壞迴圈往復!學習易經的態度是積極的,不能總拿那個預測現象來對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亂想,那什麼“運”都不會來。積極的學習其中的精華,積極的吸收於利用,易經它只是能幫助你看到你將要發生的現象,所以真正解決事物還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意志。

  學習易經不是說我預測出來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結婚了。不是這樣的,易經它是告訴我們萬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極端的意思,解釋為恰到好處。事物要符合規律,符合現實要求。就象婚姻好壞,其兩個人的結合,最好的結合是“門當戶對“。這個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現在人不是要求這個,要求哪個,最終只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關係也最容易融洽。為什麼現代單身大齡青年這麼多啊,就是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適合哪個位置,有些人經常說:寧缺勿濫!這種不符合規律的盲目要求怎麼能找到幸福!學習易經這要看你帶著什麼目的讀它。它關係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為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係、醫學養生、資訊預測、文藝美學等等,甚至現代的前沿科學如計算機軟體、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真是“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總的說來,它當然是一部揭示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哲理著作。《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5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覆,無窮盡也。《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你看,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你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說的好,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麵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我覺得我們學的課程是不能叫自然辯證法的,叫辯證法還可以。宇宙中唯一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講不通了,只有國家才有界,地區才有界,植物界,動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東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還有東西,那就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的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經》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適的。看過《易經》後變的非常樂觀,不管什麼樣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什麼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閱讀《易經》時,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並不那麼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就是“窮則變”吧!又應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處在什麼階段應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當你悲痛欲絕時,應該告知自己,新的歷程即將開始;當你青春煥發卻一無所有,別要忘了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創造一切;當你的事業初成卻不堪一擊,別忘了自己的能力正處人生之鼎盛時期;當你為自己的身體與精力的衰竭而徹夜難眠時,別忘了你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一般人所不敢與之的;當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嘆生之短暫時,別忘自己是飽經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當然,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變數,但我相信《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讀完此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易經》給人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抗“迫害”能力特強,很多事情別人認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讀《易經》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醫理論的源頭,沒想到居然讓《易經》深深地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過,我得感謝《易經》,給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

  易經的讀後感篇4

  《周易》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了,不過它比《論語》這些書要神秘得多,我還記得是從外公那裡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正是過年,淘氣的表弟不知道從哪裡翻出來了一本發黃而且還沒有封面的書,結果外公很寶貝地拿過這本書,不讓表弟玩。外公就說這是《易經》,然後叔伯們,姑丈們都說這本書很好因為年紀太小,記不太清楚,不過,《易經》是一本好書,我從小就知道。

  漸漸長大,還是沒有拜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小小的疑問:這本書不是很有名嗎?怎麼都沒有怎麼看到同學看呢?

  大學後,專業的原因我正式有機會閱讀了這本書,而且知道《易經》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辭、爻辭的書。簡單一點說,就是類似於看風水,算命的書。難怪外公會讀它我外公的業餘興趣是幫人家樓房看風水。

  不過,雖然是關於算卦的書,不過我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讀下去,因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於《周易》,我想,這本書不會那麼簡單,應該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

  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專門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也講述了怎麼處理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係。

  易經的讀後感篇5

  暑假帶學生去羑里城研學後,對《周易》產生了興趣,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認真讀起來。

  《六韜·三略》曰:“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萬物尋。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

  天時變化,與人類社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四季更輪往復,正如世間一治一亂;晝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權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歡與離合,恰似月亮的陰晴與圓缺,草枯草長,國合國分;一盈一虛,一陰一陽。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這一思想在《周易》這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當你讀幾頁《周易》後,就會被這其中闡述的道理深深吸引,為中國古人的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讚歎。

  《周易》曰:“乾道變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周易》向我們傳遞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違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類卻想方設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類自以為科技已經很先進了,似乎可以與大自然一較高下。但人類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報復人類,那災難將是毀滅性的。

  讀《周易》,就是為了瞭解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我們積極地學習《周易》,推廣《周易》的博大精神,不僅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古人的智慧,更是為了人類未來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認為,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義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