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與花椒》讀後感(精選6篇)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魚翅與花椒》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1

  “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

  這本書很美。在閱讀的時候,會產生兩個奇妙的感受。

  第一個是,你會覺得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聽一支完整的生活交響曲,雖不達恢弘大氣,卻非常完整且富有節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漓且回味無窮。

  第二個是,明明是一本純文字的書,卻在字裡行間充滿了畫面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全國各地的美食彷彿盡收眼底,令人垂涎。

  這本書很用心。藏在各個細節角落中,等著你發現之時,你會擁有一種小確幸的美好。

  一本書從開始選題、到策劃、到設計等等,中間會經歷特別多的環節,每個環節都會被不同的人解讀。而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會因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別好的稿子變得無比平凡,沒有銷路。若不是這位策劃者的用心和各種機緣巧合,這本書也不會這麼完美地呈現在讀者的手中。

  中國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別有滋味,扶霞這一路,以食物為線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體現了她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風趣的個性。網上對《魚翅和花椒》的介紹有些片面。這本書雖然大部分篇幅說到了四川,可也還說了湖南、甘肅、揚州、福建……

  在書中,你會看到另一個世界,而扶霞就像身邊的一個朋友,用一種新的眼光,帶你認識這個你再熟悉再熱愛不過的國家。

  於是,也出現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紅樓夢“那一章中,說自己閱讀《紅樓夢》後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小說寫到後面,基調變得陰暗沉鬱起來,出現了自殺、綁架和瘋狂的背叛。“竟然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啥意思。但細細一想,好像也沒毛病!

  關於吃,扶霞總是能透過細緻的描述,讓你你會到她當時的心境和情緒。由於我個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對她前幾章所描述的川菜還真沒太多的感覺,甚至會因為她對辣的描述而讓自己感覺舌尖發痛,乾脆迅速略過。又由於超愛吃螃蟹,對“‘蟹’絕入口”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裡邊提到蟹痴李漁,歲歲儲錢待蟹,就特別想笑,這人是有多饞吶!也讓我覺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時空的知己,原來自己並非煢煢孑立之人,在400年前,還有一個和我一樣愛吃螃蟹並會上癮的吃貨!

  又是在這一章,作者扶霞在書中提到了一樁樁一件件曾經在中國發生過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還有連我們中國人都不知道的事件,歷歷在目,觸目驚心,並導致了她情緒的一次爆發,也引起了一些極端讀者的攻擊,認為扶霞是在說中國的不好,不配成為中國的文化大使(幼稚)。

  還是在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國出版對言論的逐步開放,記得還不多年前,出現這類言論會被直接斃掉的。相信一個願意直面自己過往錯誤的國家,是會真正強大起來的。

  從蟹開始,以粥結束,設計巧妙且意味深長。跟著作者的情緒走,從最初的簡單純粹,到後面的浮華經歷,再到厭倦不堪,最後迴歸最初簡單而又沉甸甸的質樸。這也著實是一個外鄉人的真實情緒。一個地方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當她真的回去後,她一定又會開始懷念。

  當然還有很多章節,我想,很多人的關注點應該都會根據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側重,雖然她全本書寫得都很詳盡生動。

  書中還隨著尋覓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許多關於中國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們的觀念、處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頑不靈讓人難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躍著轉變著的新思想。而中國,就在著一輪輪、一波波的衝擊下,瘋狂又野蠻地生長。

  如果眼淚有顏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動,有感慨,有悲憤,有心酸,有無力,有溫暖……也正如一盤盤食物,飽含著酸甜苦辣鹹。

  而全書最後的那隻菜蟲,便是她的立場和態度,純粹明瞭,那個“老孃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裡的一根串串香。

  這本書能夠成功,真的是每環每節都充滿了用心和緣分。如果這本書交到一位專業嚴謹的翻譯手中,可能它又會是另一副樣子。可就是那麼美妙,這本書被送到了譯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僅有著豐富的翻譯經驗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還剛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這本書到她手中後的欣喜和雀躍。我相信,他們在見面時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應景!就像兩位第一次見面的那句話一樣,“沒有忌口,什麼都吃“,這更是一種包容和豁達,一種對文化差異表現出的態度。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譯過程中的快樂,而她在後記中也確實如是說。

  《魚翅與花椒》,像極了一盤花生米,簡單,平常,越嚼越香。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2

  這是一本有關於中國美食的書,英國人扶霞寫的很好,譯者雨珈翻譯得也非常好,生動又真實。

  我驚訝於這本書涉及到很多有關食物的古文以及時代背景,閱讀過程中一度感慨扶霞太厲害了,追根溯源,得對一個事物多感興趣才會去了解食物的過去,同時令我驚訝的她還是在烹飪學校學習過的廚子,廚藝非同一般。

  她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從一開始的為了禮貌和迎合當地人而吃一些怪異的食物,到最後完全接受中國的飲食文化,在牛津自己家吃自家菜地的菜蟲,這中間有一開始的牴觸,在桌布上偷偷摸摸擦沾到皮蛋的筷子;到逐漸增長的好奇,去烹飪學校學習川菜;到痴迷與熱愛,出版川菜食譜,傳承弘揚中國美食文化,跑到偏遠鄉村尋覓美食,還到花椒之鄉—漢源尋找娃娃椒——花椒;再到後來的彷徨迷茫,甚至厭煩,食品安全問題或者說更多的是中國人奢侈俗豔自私的餐桌習慣讓作者突然感覺到強烈的矛盾,無奈以及失望;最後在揚州找回了最初的痴情,像她說的“我在揚州看到了希望,中國的未來也許不只是大肆蔓延的資本與白金”;最後堅定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英國家裡的一隻小小的菜蟲讓作者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是“中國人”,不是像一開始的為了禮貌和迎合來吃之前會覺得是怪異的東西,而已經發自內心地覺得這就是美食。

  像譯者說到的,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文化衝擊’到親身體驗後‘文化認同’的過程”。值得好好讀的一本書,我也喜歡花椒。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3

  本週的第二本書。

  不是很認真的讀完了,一半時間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聽完。

  吃貨看著文字腦補出了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的配樂+配音+熱氣騰騰的鄉野小食,弄堂小館,饕餮盛宴+煙火氣滿滿。

  讀書很大的原因是,人們習慣於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人、事及萬物,沒辦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聖賢。所以透過別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東西,一些是自己未見過的,一些是見過但沒看過另一個角度的。

  書裡的不少菜式,中國人見過吃過,但從扶霞的書裡看出了許多不同。書裡的老成都因為世事變遷,見不到了,藉著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國似乎又洋溢著滿滿的生機與樂觀。之前那種功利主義、禁慾主義、千篇一律的呆板與單調乏味消失不見。全國上下都在動起來,十二億人團結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國,哪怕拆除一棟破舊的老樓,我們都會煩惱苦悶。而在四川,他們一路揮舞大錘,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這無所顧忌的信心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堅信,未來會比過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寫了許多……嗯……其實看著蠻悲哀的事,閉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殺,造假售假,對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對老建築老文化不由分說的扼殺…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認真的一本書,消遣很好。

  越看越餓,不宜深夜閱讀。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4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是一本有益的書。

  開始是懷著看熱鬧看出醜看搞笑的心態去讀的,後來發現這位英國女孩真不簡單,對於烹飪,對於中國菜,她可以說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兒八經的專業院校學習過的。對於中國菜,她比我們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厲害,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這本書寫得不錯,引用下面的一段話,足以說明。

  從四川的熱鬧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館,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扶霞遊歷中國,不僅在美食與廚藝上收穫頗豐,也從食物中看到了這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鍾水餃、賴湯圓、擔擔麵和夫妻肺片的來歷與說道,剖析中國歷史上與今天對廚師這一門職業的偏見與輕視;她嘗試接受並理解中國人在廚房裡對作為食材的小動物的“日常殘忍”,但也努力查詢資料,糾正西方人對中國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腦等驚人舉動的想象和誤會;在烹飪學校裡,味精的無處不在讓她進退兩難,人造調味品違背了她的“一切原則”,但她崇拜的大廚無一不用味精調味,她一方面認為西方對味精的偏見已無形之中破壞了中餐的聲譽,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許在於“中國人普遍對科學技術抱著積極的態度”,而歐洲的廚師和“吃貨”普遍堅持認為“享樂主義必須與‘迴歸自然’的哲學並行”。她在中國華北貧窮農村過了一個物質貧乏的春節,經歷了中國式的祭祀和串門子,她反省自己是憑藉外國人的身份,在這個男女極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時又被毫無隱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參觀的打擾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看著老木樓變成瓦礫場,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並在木屋房頂投下影影綽綽,措手不及,她覺得自己在記錄美食的同時也在書寫成都的“墓誌銘”,“這個城市是多麼迷人多麼獨特啊,現在要用一箇中國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嘆。”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5

  一本關於中國美食的記錄,一場關於中國社會的變遷,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正如扶霞所說,在那個年紀那個地方遇到那樣的事,一切都是因為這剛剛好的相遇。換了時間地點和你,一切都將不一樣了吧?

  開始寫初入中國經歷的文化衝擊與年輕時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恰在此時,所以給了我們這般親切而又不凡的體驗。從一個初入中國的西方人角度發現中國社會那些被熟視無睹的美好與輝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體味許久。讀著讀著便聯絡上了自己的經歷,引發無數回憶。

  後來又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啟新的故事,依舊是食物為主線,卻點出了無數的中國社會的傷痛。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是太大了,太難了,一些沒有太多根據的文字難免讓人產生牴觸情緒。

  這期間扶霞自己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反思在中國的經歷,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象。變化不因為我們而止,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變化。願你我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尋一個好的角落,找一種好的方式,去守護屬於自己的歲月靜好,體驗屬於自己的煙火人生。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6

  這本書出版兩年多了,都說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書,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來看,否則會控制不住食慾,看到半路起身去做個飯!!!用了3個晚上,將近6個小時看完這本書,感覺也還好。其實我並不覺得這是一本僅供消遣的書,相反,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

  1、書的作者扶霞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從剛一開始來到四川的不適應,到最後能把中文運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國思維考慮問題,這個難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實,在看何偉的《尋路中國》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外國作者寫中國的故事會讓人覺得更容易讀進去呢?現在,我意識到,他們是放下一切的過去,全身心地融入進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說是底層人民的生活,他們的寫作並不是快餐。何偉,一個美國人,居住在北京郊區的小山村裡,用靈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個英國人,住在川大的留學生公寓,每天騎著腳踏車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場、街邊小店,不辭辛苦去漢源縣的某個村莊去尋找上等好的花椒。他們的寫作是類似的,在體驗的時候能夠去掉自己發達國家的標籤,全身心融入當地生活;但是又懂得適時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這可能是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很難有的機會。

  2、書裡面寫到中國人是“雜食”的,其實這些內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適。我也是佩服扶霞的這種冒險的精神,去嘗試狗肉、昆蟲、蛇肉等等那些並不在大眾飯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雞、宰鴨、宰魚、殺豬、殺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場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來,這真的是我不願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強,基本每次說到這裡的時候,她都要補充一下,其他國家並不是不存在這種情況,而是在屠殺場處理完畢後進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稱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批評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人為“偽君子”。

  3、書裡也寫到很多關於“美食”的描寫,且寫的很中國化,我覺得譯者的翻譯功不可沒。比如,作者在成都某個烹飪學校學習時候對刀工、火候、調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長的媽媽們都可能不知道這麼多吧。他真的是個可以稱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說“脆”,說脆的食物一開始會“抵抗”你的牙齒,但最終會繳械投降,咬下去幹脆地斷掉,令唇齒愉悅。還有彈、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無疑問,作為一本以“食物”為載體的書,它裡面也寫到了很多可以帶給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筆酥”、“全鴨宴”、“點心”、“木瓜燉雞”、“揚州炒飯”、“毛氏紅燒肉”等等,確實會刺激到自己的味黴。

  4、其實給我最大的衝擊是作者扶霞關於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後的“引經據典”,這是我能給這本書打4顆星的原因。全書一共有16個小的章節,基本每個章節裡他都有提到,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這個國家正在失去什麼,又在陸續得改變著什麼。就像我們在很多書裡或者網路上看到的那樣,90年代,我們的經濟開始騰飛,科技開始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拆”、“建”、“吃”,同時也導致“建築森林”、“食品安全”、“傳統丟失”、“拜金主義”等等問題的產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學的時候,“我們那些中國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裡,八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洗澡的話要走很遠,每天還是特定時間限時供水。我們住的是擺了兩張床的雙人間,鋪著地毯,暖氣空調俱全。”,這就是很現實了。還說了中國四大地方菜系的來源:魯菜——皇族貴胄的飲食(孔子),淮揚菜——文人,粵菜——重食材輕調料,川菜——點石成金、化腐朽為傳奇,還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蘿蔔”等帶“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說法的來源;還有歷史上著名的廚師、以溥儀為代表的皇宮的飲食、貧窮農村的春節、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寫鮮活生動、真實自然,對飲食文化裡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瞭解。

  作者說,“中國壓抑剋制了那麼久,其實只是在追趕全世界貪婪的腳步,只不過動作快了點、規模大了點而已”,沒有錯。同時,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飯或者煮麵;大量簡單烹飪的應季蔬菜;各種各樣的豆腐;極少量的果脯;再來一點點能夠增添風味、供給營養的肉和魚”,也始終是我心中最喜歡的生活方式。

  譯者說,日復一日的飯桌上,濃縮著你我倏忽而過的年華。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營養;煙火人間,全是溫情的味道。是的,總體而言,這是一本讓你讀前有期、讀中有趣、讀後有思,寫食物又不只寫食物、寫文化又不只說文化、寫差異而又不只談差異、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人間煙火氣的書。

  最後,作者的“紅樓夢”給我種下揚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個柳吐綠的季節,去好好體會一下這座城裡的美食、美景、美物,還有那些美的故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