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資料》讀後感(通用10篇)

《白金資料》讀後感(通用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金資料》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1

  隨著大資料時代來臨,一切隱私終將不復存在,僅僅透過一根頭髮的DNA可以計算出罪犯的容貌性格。資料系統裡的DNA資料越多,罪犯越是無處遁形。文章開場就帶給我們很多思考:我們在大資料時代真的還有隱私可言嗎?人心真的能透過資料計算出來嗎?

  然而在後半部分揭示了本書的寫作目的:上層階級DNA資料早已被標記為白金資料,原本的天網恢恢竟然成為了他們的免死金牌。上層階級所大力推行的東西,目的也只是為了鞏固其階級地位,而不是為了什麼真正的公平。天網恢恢,而終須一漏。

  作者一路狂飆,連連闖紅燈解鎖幾大謎題,令我們大開眼界,驚歎竟然還能如此操作。然而卻在最緊張最刺激的時刻,作者選擇了面對現實。

  就像作者本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太黑暗了,我們去消滅壞人,拯救地球吧!”我們就隨著他興高采烈地揭竿而起,正當攻入壞人的堡壘、打算捅個天翻地覆時,作者卻又說:“壞人太強大了,唉呀還是算了吧!我們還是回家去種地吧!”

  《白金資料》的結局給了我們許多的無奈,然而這不就是現實嗎?我們都曾經是那個為了正義不肯低頭的少年,然後慢慢被這個社會磨去了稜角。東野圭吾很明顯的並不想給我們寫一個的童話故事,任何時代都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平,與其浪費短暫的一生與世界較勁,不如回去自己的世外桃源。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2

  歷時五天,斷斷續續,我終於把東野圭吾的《白金資料》閱讀過一遍。

  初讀題目,私以為“白金資料”應該是一組很有價值的資料,可能與拯救人類有關的金燦燦的資料,有那麼一些人使用這樣的資料聲張正義,是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文字閱讀過半發現還沒出現關鍵字眼“白金資料”,甚是納悶。

  後來的後來,受到了暴擊,短促而有力,衝擊你的認知,“白金資料”是階級特權的象徵,也是藏汙納垢之地。

  讀完這個作品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從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神樂的角度看,人應當對自己寬容一些,要將眼界放遠一些,多多地關注到身邊的美好的人和事物,極度壓抑的自我是不健康的,偏執不是一件好事。

  2、從淺間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未來,我覺得極有實際意義的。首當其衝的是,不論你的社會地位如何,不論你的經濟實力如何,強健的身體是必須的,還有堅毅而又執著的對正義的堅持的和對職業的熱愛。那啥那啥,一定要好好捧好飯碗(噗~)

  3、蓼科早樹的經歷告訴我,女孩子不能太胖,即使天生毀容,我覺得好好管理自我還是可以過得很自信。她的數學天賦像是上帝給她開的一扇窗,然而,在數學的世界裡,她也不能自如閃耀自我,每每與兄長並行,隆的出現應當是她尚未綻放就早已夭折的少女心的唯一慰籍。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蓼科早樹的衣服上有神樂的毛髮。蓼科早樹就是鈴蘭,鈴蘭是隆眼中的蓼科早樹,也是蓼科早樹願意展現在神樂和隆面前的樣子。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將蓼科早樹和鈴蘭視作同一人,而隆和神樂視作不一樣的兩個男人,一個有溫度一個卻沒有。這又使我想起了,當蓼科早樹被殺害後,神樂試圖召喚隆,而隆拒絕出現,他是否也正在傷心,而後發現即使早樹已經不在人世,而鈴蘭還“活著”,這依舊是她,私以為,不過是活在虛妄中的兩個人的愛戀。直到故事的末尾,隆突然出現,槍殺了水上,我才明白,隆所愛戀的不僅僅是白色洋裝的鈴蘭,更是蓼科早樹。他們的交往是超越了時間空間與肉體私慾的純粹。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3

  《白金資料》是我近期讀的東叔的小說,小說圍繞DNA展開一系列懸疑故事。主角神樂在天才少女的幫助下一直推動DNA側寫專案,經過多起兇案,專案得到驗證,大獲成功。政府開始大規模採集民眾的DNA以完善寶庫,然而看似造福人類的龐大工程中,其中卻隱藏著驚天秘密,陸續出現"NF13"現象,兇手無法透過側寫被找到。在這個DNA庫中混進了一種白金資料,一旦某個人的DNA變成白金資料,即時他犯案,系統無法匹配正確的資料。在這個問題的背後,政府高層利用白金資料"保護"自己和親友之間的秘密。在發現此問題後,天才少女研發"貓跳"以應對。然而有些人知道後,不計一切代價摧毀,各方利益衝突而發生一些列兇案。

  讀完此書後,第一個感受:東叔又開始碰觸科幻題材,非常燒腦懸疑推理小說,然而小說的結局在讀到一半之後基本上就能預見。最後的兇手登場感覺比較突兀,結尾不是很進奏,有點虎頭蛇尾。在東叔這麼多的小說中算非常一般的,如果要打分的話,我覺得3.5分吧,剛剛及格,優秀未滿。不過還是推薦讀一讀,應該算東叔科幻推理小說中,結合現實非常緊密的。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4

  相對東野的許多作品,這部《白金資料》可以稱之為偉大,你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是掙扎,反抗或是順從。因此,這是一部相當現實而深刻的作品。

  神樂的父親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陶藝師,但在以假亂真的模仿技術下絕望自殺。神樂也因此盲信技術是掌控世界的一切,但他創造出來的DNA識別系統,終究不過是一枚棋子,神樂最後去了隱居的藝人村學陶藝,讓我們看到還有那麼多人堅守最基本匠藝精神。

  這部作品對社會議題的討論是深刻的。民眾雖然反坑DNA識別採集,但最終只能接受,而那些當權者們利用“白金資料”卻能逃避識別,雖然小刑警爭取了最後一線機會,但終究大勢不可轉。民眾如魚肉,永遠只能待宰割而已。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神樂雙重人格的設定,現實的神樂,堅守嚮往的隆,以及他們共同幻想的鈴蘭。鈴蘭是純真的,但她的原身卻是開發DNA識別系統的早樹,她被要求在開發中植入了“白金資料”,又因這個漏洞開發了“貓跳”,惹來了殺身之禍。就像文中所說,“身份從來都不是平等的”,政要不會把“白金資料”公佈於眾,那麼這個貓跳程式也就不會被允許應用。貪婪的科學家用這個漏洞瘋狂作案,其本身就是一種諷刺。我要說的是純真的鈴蘭,她的原身早樹,因為自身的形象無法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但她的心靈卻是潔白一片,所以她是神樂和隆的幻象,而神樂最後也成了隆。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5

  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日本。有一個神秘的特殊解析研究所,他們依靠由數學天才——蓼科早樹兄妹編寫出來的DNA偵察系統破案。

  一開始,他們透過使用醫院暗中提供的DNA資料,進行“犯罪側寫”。他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精準地將兇手的容貌影象化,得到嫌疑犯的個人資訊和外貌特徵,以便警察鎖定嫌疑犯。之後,國會通過了法案,全國人民的DNA都將交由政府管理。雖然DNA偵查能夠完美、精準地找出罪犯,但也意味著,所有人的基因資訊,都被政府所控制,一開始,人們覺得自己被約束、控制了,不願意提供自己的DNA。而主角神樂龍平——研究所裡的主任解析員,卻說:“國民能做什麼呢?就算示威或演講,政治家們照樣還是接二連三地通過了自己預想的法案。目前為止不是一直這樣嗎?和國民的反對沒關係。對國民而言,不管是通過了什麼樣的離譜法案,也就是最開始會發怒,馬上就習慣那種狀況。這回也是如此。最終,大家還是會覺得DNA被管理不是件壞事。”

  直到後來,神樂發現了“白金資料”的真相。

  在龐大的DNA資料庫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白金資料”。這些被稱為“白金資料”的DNA,在一開始設計程式的時候就被標記了。如果被檢測的DNA和“白金資料”所吻合,系統就會解析出和嫌疑犯完全不同的外貌特徵,檢索結果也會出現出NOT FOUND,而這個是那些政治人物和高官的主意。他們將自己和家人的DNA都變成了“白金資料”,這樣,即使他們犯了罪,也依舊可以逍遙法外。

  “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有身份的問題,人類永遠不可能平等。”神樂投入全部而做出的DNA搜查系統,本以為可以降低犯罪率,卻成了只是用來加強階級制度的東西。感到失望的神樂,最後選擇了遠離城市。

  這是東野圭吾對如今的這個科技時代做出的反思和諷刺。

  主角神樂本以為,人和機器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基因和資料一樣,決定了人心。可是資料是死的,即使有漏洞和缺陷,甚至也是人為製造的。資料本就沒有錯,錯的是人心。文中的那些官員,享受著控制所有人的同時,又不想被控制,說到底,“白金資料”這個人為創造出來的漏洞,反應的是人心的漏洞,是無窮無盡的貪慾和控制慾,想要享受權利,掌握一切。

  都說科技是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利和隱患。問題從來不是出在那些資料身上,而是對利益有著無窮無盡的追求的人心。

  出錯的從來不是資料,出錯的向來是人心。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6

  5月3日到18日讀完了理查德·伊文思著作的《鄧小平轉》,對於偉人無權更沒有資格去點評,只想默默地說:堅持初心,適時權變非常重要。5月19到20日,兩天時間讀完了東野圭吾著作的《白金資料》一書。之所以看的這麼快,核心還是內容的懸疑和吸引人。書中的幾個人物至今還在腦海徘徊,如:淺間、志賀、神樂、水上,還有那個美麗的鈴蘭。

  本書內容很懸疑,不讀到最後很難猜出誰是兇手。雖然前半部分很容易讓我們推想是神樂,但隨著各個線索浮出水面,反而是神樂的不斷洗白。於是,我甚至懷疑是不是志賀乾的?直到水上要和淺間一起見神樂的時候,猛然間覺得他可能是兇手。當然,最後其實核心白金資料的始作俑者依然是個謎。

  雖然是個懸疑推理的故事,其實是在映襯赤裸裸的社會。你以為你是很多事情的控制者,其實往往你是別人更大布局中的`一枚棋子而已。你以為你設計出了邏輯縝密的各項規章制度,其實在你制度中早就置入了很多特權階級的脫身之術。這就如同社會,往往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往往有很多“嚴書記”。你想要所謂的掌控公平,一視同仁的以為DNA是人人公平的,或許那隻能是又一個雙重性格的人格分裂的“神樂”。

  故事中神樂的人格分裂貫穿著主線,而他的人格分裂顯然是受到父親自殺刺激引起的,之後他和隆的交替出現,以及每次的那個噩夢,其實都是心靈創傷的在現,都是濃濃的父子之情的維繫。而他所追求的DNA,希望時間少一些犯罪,其實質是對和平的追逐。其對鈴蘭的幻覺,更是一份內心的自我喜悅。而這些,終歸落在現實就是做一名普通通的陶藝人,那份沾滿雙手的泥土所散發出來的芬芳,才是神樂內心潛意識了裡面孜孜以求的愛、喜悅、和平。

  書中神樂父親的神樂昭吾的話很有意思,值得玩味:“藝術並不是創作者在思考後創造出來的,而是相反,藝術操縱創作者,讓作品誕生,創作者是奴隸”。這句話似曾相識,記得有一位音樂大家說過類似的話,他的譜曲也只是按照上帝的指引寫出來的,他是上帝派到人間傳播美妙音樂的天才。而這些,或許就是我們內心中的真我的忠實流露。那份愛、喜悅、和平。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7

  相比前面幾本東野的作品,白金資料給我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樣的。沒有強烈的震撼,沒有心靈的衝擊,沒有對故事人物感同身受的情感糾結,也沒有感到那種溫暖或是悲愴的心情。只是抬起頭,望著午後靜靜的窗外,感嘆:不管是哪個時代,不管是哪個國家領域,階級特權始終是存在的,白金資料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

  雖然故事的腦洞很大,但也許未來技術真的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DNA可以詳細刻畫一個人的各種特徵,包括合成他的照片。這在偵查案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人一旦作案,只要留下一根頭髮,一絲唾液,或者一點皮屑,那麼他就無路可逃了。所以打著全社會治安的名號,他們強制推行了這樣的法案,人們無條件將自己的DNA提交到庫裡。只是,在這樣看似正義的系統裡,卻提供給上層階級無法想象的特權,他們的資料永遠不會被檢索到,稱為白金資料。原因很簡單:“如果缺乏可以保護政治人物和高官的系統,法案就無法透過。”

  整個故事沒有特別複雜,寫作手法也沒有之前華麗,相較於解憂雜貨鋪、白夜行等,故事線路沒有那麼摺疊立體。很多的線索在很早就讓讀者看到。比如神樂的分裂人格,在故事沒開始多久就透露給讀者。比如鈴蘭這個人物,從出現在神樂面前開始,就很容易推斷出她是一個虛擬出來的幻想。只是最終水上醫生是最後的大boss,我還是沒有想到。但是回想起來,這也是很常見的懸疑小說手法:一個以正面形象貫穿於故事始終,沒有過多正面描寫的人物,最後大反轉為故事的反派。而為何會引發這個故事,水上醫生為什麼會作案殺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所謂白金資料,是給上層階級所準備的特權資料。作者也許是想質問這個社會:階級特權何時才能夠消除?人權何時才能夠真正平等?

  那麼,你的資料,會是隱藏在無邊黑暗中的白金資料嗎?如果是,你是慶幸還是悲哀?如果不是,你會屈服嗎?

  故事最觸動我的,是蓼科早樹這個姑娘。她單純善良,數學奇才,臉上有大大的胎記讓她自卑不已。有一個描寫:她收到一個巧克力,喜歡極了那個袋子,是一個藍色的條文圖案,上面繫了一個小蝴蝶結。

  “他哥哥說,妹妹很喜歡這種可愛的東西,但是如果穿在身上,或是使用那麼可愛的東西,會被人嘲笑,所以從來沒有自己買過。”

  “為什麼會被人嘲笑?”

  “因為,因為她很在意臉上的胎記啊,她好像認為,像自己這樣的人喜歡可愛的東西,別人會覺得很滑稽。”

  記得一個同學說過這麼一句話:蝴蝶結的髮箍,是隻有溫柔的人才可以戴的。那是一個古怪的宅男,以前看這句話覺得他幼稚偏執。那天看到這裡,突然有一種感慨:世上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如果自己都覺得不配擁有,是何等的淒涼和悲傷。

  還好,作為我們家最好最乖的寶寶,α君從未覺得有什麼是自己不配擁有的。如果有,也肯定是那個東西不夠好,配不上本寶寶。

  願看到這篇文章的姑娘,都是值得擁有世上最美好東西的小仙女。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8

  白金資料的場景是日本,與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如果作者沒有邏輯的上問題,那麼很多情景的設計我認為不合理的地方,可能恰巧是東方(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邊界衝突。

  日本要構建全國的DNA資料庫,這對個人的隱私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在對於刑事罪犯的處理和潛在意識的處理方面,這很東方。我們總強調防患於未然,而不是在一個人真實的犯罪時才認定他是罪犯,在此之前從法律和道德上都不能認為他是罪犯,這應該是西方的標準;東方會強調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同樣處於對個人隱私的處理上,書中也有描述遲遲不能推广部署攝像頭,DNA都提取了,何況一個圖片?這又是西方那套,在很多美國電影中都有類似場景,這符合西方政治正確。

  在對於NF13的問題上,彰顯了人與人的不平等,不止是個人,是社會上已經分裂出了各個階層,每個階層之間都有普通人無法逾越的鴻溝。技術的進步能否帶來新的公平?

  東方的封建社會不會存在公平,資本社會也不會存在公平,美國、日本都想要拿到白金資料,其最初的目的都是要將個人置於上帝的位置,這些是資本、政治撬動了國家權利後謀取的私利。描述出來的必將是存在的,因此西方的民主社會也不會存在公平。我們現在也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公平,並且當前世界的環境下,想要實現階層躍遷,其代價巨大,能夠真正實現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從東方到西方階層的固化已經落定了吧?

  當掌握了絕對的優勢時,沒有人願意改變,所作出的改變都是為了繼續穩固當前的優勢。如果能夠得到穩定的優質生活,沒有人會願意付出漂泊的代價去追求虛無的未來。

  雖然沒有絕對的公平,當前東西方都進入了相對文明的民主社會。生活在這個時代也是一種幸運,只要謹慎的生活,守住自己的幸福,就是追求到的最大公平。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9

  當你面對當局頒佈的一系列法案,即便是感覺有所不公,但也只是那一段時間不是嗎?隨著時間的積累,慢慢的就習慣了這一切,這才是身為烏合之眾的我們,如此真實。

  為了想要不被支配,也就只有成為支配者,至少是比大多數人層級更高,所以書中有關於暮禮路小警察的描寫,那是一種對身處底層的無奈,也有一種屈服。對於淺見和木場之間的對話,也多處提現了這一點,因為級別還不夠,所以有意見也就只能往上爬才行。

  對於白金資料,原來真的沒有所謂公平,有錢有權或是有關係,就可以獲得比普通人多的豁免,都說人生而平凡,這也只是平凡的大多數的我們所能夠安慰自己的,不然自怨自艾有何用呢?所以,想要變得不凡,也只有一步步向上,一級級爬上更高的階梯。

  當然,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就是蠍子、築師他們所在的地方,就如晉時的桃花源,只不過這裡不是為了逃避戰亂,而是為了遠離現代社會的紛擾,為了想要追求內心的寧靜,所能夠找到的安魂之所。聯想到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些影片,比如在農村一片偏地蓋一間房,養幾隻貓狗,一日三餐雖簡,卻能擁有短暫的平和,從快節奏的生活中抽離出來。只是這終究不是桃花源,因為還是需要和外界有所聯絡,何時能學會鬧中取靜,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吧……

  感覺這本書囊括了太多,給我的感覺就是情節不如之前的幾本書有吸引力。但其中所能得到的感悟亦或是思考更多了,只是究竟該如何去做,還是……不好說啊……

  《白金資料》讀後感 篇10

  《白金資料》這部小說,其實早在06年就已經開始在日本連載了,一直連載到10年之後才出了單行本。而國內出版則是在今年1月份,晚了7年之久。但不少粉絲最早接觸這部作品,應該是在13年的時候看過日本的《白金資料》電影。去年中國版《嫌疑人X的獻身》和近期《解憂雜貨店》的熱映之後,票房俱佳,中國的電影投資人們更是坐不住了,紛紛對東野圭吾的眾多作品,展開了一場影視劇版權的爭奪大戰。也就是說《白金資料》的影視劇版,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跟各位見面。

  由於該小說的寫作是在十幾年前開始的,作為一本科幻推理小說而言,現在來看好像並不是那麼的科幻,因為小說裡描寫的部分科技如今都已實現了,而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閱讀小說的時候,其中的科技感我是沒怎麼體會到的,好像寫的就是我們當下發生的事情一般。

  小說採用的是雙主角的方式進行。以刑警淺間和基因科學家神樂的視角來作為敘事的切入點。

  刑警淺間是案件偵辦的負責人,為人觀念傳統、思想保護。按照小說的設定,這是個計算機計算功能非常強大的時代,而淺間竟然是個不會使用計算機的人。所以,淺間的存在就變得好像有些無用且多餘了。他的辦案方式還只是停留在,依靠兩條腿和嘴滿大街尋找目擊證人,或者是找自己的線人要線索的傳統辦案方式上。當神樂的特殊解析研究所誕生以後,刑警們就成了捕快,斷案的事情就用不著他們了。特殊解析研究所從案發現場拿回證物,對其進行分析得出嫌疑人的全身特徵與樣貌,甚至其家庭住址都可以獲得。接下來再交給刑警們,跑腿抓人的活就該他們那些落後的人去辦了。過去不可一世的刑警們,現在落得被人呵來呼去的地步,可這有什麼辦法呢?

  但是,假如一切科技手段都失效了,或因認為的破壞給毀滅了。那麼此時,淺間這些人的優勢才會展現出來。他擅長傳統的偵查方法,他具備優秀的偵查能力、對疑點和線索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偵辦案件根本不需要科技的力量就能完成。

  相比淺間而言,神樂這個人物在整部小說中,其人物的性格非常複雜。他是個近乎於有點冷血的理想主義者,是個除了工作就沒有個人生活的工作狂。年少時因父親死亡的影響,從此便對人的認知產生了懷疑,轉而對計算資料產生了信任。

  就像是《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人與機器的唯一區別就是人有意識,而機器沒有,但這完全不影響機器透過強大的計算能力,做出人能夠做出的所有事情,包括藝術品。

  所以,神龍的名字裡雖然有個神字,但是他從不拜神,也不拜上帝,他拜的是科學,資料才是他信仰的宗教。

  神樂的父親是一個著名的陶藝家,即便是到了機器製造代替了一切手工製作的時代,他依然秉持著自己對藝術的理解。他認為“所謂的藝術並不是由作者的意識誕生出來的,相反,是藝術作品在操縱著製作者,製作者只是藝術品的奴隸”。基於這個理念讓他在陶藝界名聲大振。但是,個人與時代相抗衡就像胳膊扭不過大腿,在機器製造達到了與手工製作相媲美的情況下,電視臺邀請他去參加一個類似“鑑寶”類的節目,就是將機器製造的作品和他手工製作的作品擺在一起,讓他去鑑定哪個是機器做的,哪個是他自己做的?結果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他判斷錯了。為此,深受打擊的他選擇了自殺,目睹了這一切的神樂,突然意識到人不管在某一領域有多深厚的研究,他還是會出錯,但機器不會。所以,從此以後他寧願去相信科學資料也不想再相信人了。

  而且在這裡時間段裡,神樂多出了一個人格,也就是說神樂變成了雙重人格。關於雙重或多重人格,這裡囉嗦幾句。去年有部叫《分裂》的電影就是講的多重人格,男主角據說是同時擁有十幾種人格,其中的一個人格厲害到竟然可以像壁虎一樣,在牆壁上爬行。所以,最後看到神樂被超級電恍器攻擊失去意識後,另一個人格出來打死水上教授的時候,我是一點也不驚訝!

  案件的最後,水上教授在自己認為十拿九穩可以將淺間和神樂殺死的情況下,終於露出了他的面目,他用超強電恍器殺人不過只是為了做他的腦神經實驗,為了不讓別人看出是腦科學家所為,他就用姦屍的方法來故意混淆視聽,將刑警們的辦案方向引到別的線索上去。而殺死蓼科兄妹的原因就複雜一些,還牽扯到了特權階級與平民百姓,在資源運用方面所出現了不對等情況,民眾沒有知情權,特權階級為所欲為。這些在小說裡的表現還是稍微克制一些的,但如果看過日本的電影版的人就知道,電影在多小說進行改編上,對這一點的表達稍微更多一些。

  經過這件事後,神樂回到了逃亡路上被人救起的地方,過起了遠離城市的生活,像父親一樣,他也成為了一個製作陶瓷的工匠。而淺間卻升了官,成為了警視廳的一名警察股長(股長在國內相當於一個科長)。

  特權階級利用手裡的權利,使用科技為自己謀取利益。

  其實,這跟武器使用是一樣的道理,武器是人制造出來的沒錯,但如果沒有人去使用,它還不就是一堆廢鐵。武器本身不會傷害人,只有人才能、也才會去傷害人。

  所以說,科技本無錯,錯的只有人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