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潘建偉:對科學葆有原始的好奇》閱讀題及答案

關於《潘建偉:對科學葆有原始的好奇》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三)實用類文字閱讀(12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題。

  潘建偉: 對科學葆有原始的好奇2016 年 8 月 16 日,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 星發射中心升空,這是我國量子通訊技術引領世界的一個標誌。該專案首席科學家正是 潘建偉。但是,我第一次真正記住潘建偉卻是緣於他在一次演講中講的一個故事, “我曾 到阿爾卑斯山大峽谷去遊歷,一個 80 多歲、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 我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問,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說是量子資訊、量子態隱形 傳輸。萬萬沒想到,老太太說: ‘我讀過你在《自然》雜誌發表的那篇文章。 ’ ”他感慨, 這位 80 多歲的老太太,仍然處於興趣驅動自己研讀艱澀難懂的科學期刊的階段,這是一 種天生的好奇心驅使。

  1970 年 3 月,潘建偉出生在浙江東陽。小時候父母重視對他興趣的培養,從不限制 他做什麼,他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高考時,潘建偉本有機會被保送到浙江大學讀當 時的熱門專業。 “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無法繼續我的物理夢了。 ”1987 年,潘建偉考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在大學裡,他不太起眼: “當時班上高考狀元就有 7 個, 同學們的素質都很高,我從同學們那裡學到了很多。 ”不過,潘建偉仍然和兒時一樣鑽研 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潘建偉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 “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後面可以找到一個規律,現在、 將來不會變。 ”

  當時,他就對量子疊加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搞明白量子疊加態的問題, 潘建偉開始學習量子力學。他曾經對中科大的老校長朱清時說:只要是什麼時候能把為 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的話,我馬上就可以死,沒有問題的。1996 年,潘建偉決定出 國繼續攻讀博士,一開始,潘建偉選的導師是一位諾獎得主,年紀比較大了,跟著他讀 博士,肯定對未來的就業有幫助。可經過一番比較,潘建偉最終選擇的卻是這位諾獎得 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當時,塞林格教授還只是普通教授,但潘建偉認為他學識淵博, 在新興學科量子力學方面潛力更大。 “不能為了出國而出國,而是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學回 來。 ”如今,塞林格教授已成為奧地利科學院的院長。

  他第一次見到導師塞林格教授時,這位導師問道: “你的夢想是什麼?”潘建偉脫口 而出: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在導師的引領下,潘建偉開始在量子通訊領域領跑。2001 年,潘建偉在中科大負責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資訊實驗室, 他看到來之不易的實驗室,心想: “過去,我們在科研領域常常扮演追隨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選定、科研專案的設立都先要看看國際上有沒有人做過。量子資訊是一個全新的學科,我們必須學會和習慣做領跑者和引領者。 ” 從 2003 年開始,潘建偉及其 團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驚豔的研究成果,多次創造世界首次。在國外媒體眼裡,這個中國學者,簡直創造了奇蹟。

  談到獲得的眾多獎項時潘建偉卻說:科學的成就不需要獎來肯定。對潘建偉自己來 說他對物理學的鑽研跟這些獎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來自於最初的好奇。他最喜歡的生活 狀態是思考問題,在思考到最苦難的時候去林間散步。他有一個怪癖,就是喜歡撿掉落 在地上的樹枝來聞,在這種和自然近距離接觸的狀態下,他彷彿感覺這是人類最初的狀 態,和自然沒有隔閡,融為一體,這也是物理學的追求。

  在德國留學的時候,他還喜歡在田野裡挖野菜,回家做給妻子和女兒吃。這個中科 院院士在家人眼裡是一個野菜大廚,也許,正是保持著這樣的初心和對自然的最初的好 奇,潘建偉才得以成為中國最好的量子物理學家。而對你我這樣平凡的中國人來說,我 們所缺的不是少學了多少個物理學定理,我們所缺的是在日復一日的應試教育的課堂上 被磨滅掉的對世界最初的好奇。

  (摘編自《中國財經報》 《中國科技網》 )

  相關連結: ①“感動中國”對潘建偉的頒獎詞: “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對世界保持著孩童般的 好奇,只是和科學糾纏,保持與名利的'距離,站在世界的最前排與宇宙對話,以先賢的 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 ” ②英國《新科學家》雜誌: “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使整個 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 分)

  A.在潘建偉小時候父母重視對他興趣的培養,從不限制他做什麼,這使他在人生的重 要節點常能以興趣為出發點做出選擇。

  B.潘建偉非常崇拜愛因斯坦,因為愛因斯坦堅定了他研究物理的決心,而且愛因斯坦 的散文優美深刻,在簡單的事實後面可以找到一個規律。

  C.潘建偉認為科研不能一味地追隨和模仿,面對一個全新的學科時,必須學會和習慣 做領跑者和引路人。

  D.經過不懈努力和刻苦鑽研,潘建偉及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驚豔的研究成果,多 次創造世界首次,使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 (4 分)

  A. “墨子號”升空是我國量子通訊技術引領世界的一個標誌,也是潘建偉領跑量子通 訊領域的表現,外國媒體認為這是一個奇蹟。

  B.一位 80 多歲的老太太仍然處於興趣驅動自己研讀艱澀難懂的科學期刊的階段,對 此潘建偉心生感慨,認為這是一種天生的好奇心驅使。

  C.潘建偉為了搞明白量子疊加態的問題開始學習量子力學,因為他一直就對量子疊加 態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為此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D.潘建偉選當時只是普通教授的塞林格做導師,是因為塞林格在量子力學方面潛力更 大,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E.潘建偉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敢為人先,做前無古人的事業,用他的人生提醒我們 這樣的平凡人在現世要始終葆有對世界最初的好奇。

  9.作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潘建偉在他的生命中一直葆有“原始的好奇” ,這種“原始的 好奇”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請結合材料分析。 (5 分)

  試題答案:

  7.B

  8.BE(A、外國媒體認為是奇蹟的,是潘建偉及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驚豔的研究成果,多次創造世界首次。C、“一直”無中生有,“認為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原文中“只要是什麼時候能把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的話,我馬上就可以死” 表義內涵不同。D、不僅僅是因為“塞林格在量子力學方面潛力更大”,還有“學識淵博”的因素。)

  9.①影響了他的專業選擇。對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他才放棄保送的熱門專業,考上科大物理系,後來選擇學習量子力學,研究量子疊加態問題,也是出於這種對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②影響了他的導師選擇。保持初心,放棄名師,選擇普通但專業有潛力的塞林格認為“不能為了出國而出國,而是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學會來。”③影響了他的專業研究。正是保持著對科學原始的好奇,潘建偉才能擺脫名利的束縛,專注於物理研究,得以成為中國最好的物理學家。④影響了他的個人生活。對自然保有最初的好奇,他才能擁有了自己最喜歡的生活狀態——人類最初的狀態,和自然沒有隔閡,融為一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