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需不斷清掃“自己的園地”》語文閱讀和答案

《批評家需不斷清掃“自己的園地”》語文閱讀和答案

  論述類文字閱讀 (每個3分)

  華東師範大學 楊揚

  汪曾祺先生曾說:文學評論就像是湖中的倒影,它不是樹本身,但有時卻比樹還清新、美麗。這是汪曾祺從自己的創作經驗中體會到文學批評的重要性。

  文學批評不是創作的附庸,但也不是與創作格格不入的玄談。李健吾與巴金,一位是評論家,一位是小說家。當年因為李健吾尖刻的批評,引來巴金的不快,即便是這樣,他們兩位在私下的言談之中,還是彼此尊重,尤其是巴金對李健吾的藝術感覺持肯定態度。而李健吾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他的優勢不僅在於批評感覺的敏銳,還在於對文學藝術有一種真正的鑑賞力,他是真懂藝術。

  由此,聯想到眼下對文學批評的一些議論。好像1990年起就有批評缺席這樣的說法,這些尖銳的意見並不意味著對今天的文學批評成就的全盤抹殺,而是以一種尖銳的方式提出了文學批評在當今社會中遭遇到的問題。我以為在困擾當代文學批評的諸多因素中,批評家的個人修養問題是值得關注的。

  文學批評家首先就是一位在行的藝術鑑賞家,像王國維、魯迅、梁實秋、李健吾、傅雷、錢鍾書、朱光潛等,他們對於一些藝術問題的獨到見解,並不是緣於靈機一動的小聰明,或是某種碰巧,而是他們藝術修養長期積累的結果。看看他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學的熟悉程度,看看他們對於中外藝術的廣泛興趣,這是讓很多後來的批評家都會感到自愧不如的。相比之下,當今的文學批評者並不是才學太多,而是才學嚴重不足。以文學批評為例,當今的一些批評家關注最多的是小說創作,除此之外,似乎沒有更多的藝術興趣。事實上,一位批評家如果不對幾種藝術門類有較為濃厚的欣賞興趣,很難說他對小說評論會有準確的判斷力。

  文學批評的思想性的建構,基本的要義也應該是在藝術修養的薰陶之中逐漸獲得,而不是像一些人理解的單靠搬弄一點理論概念名詞,或單靠翻閱幾本理論書籍就能解決。對文學批評的思想性的追求,一些人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理論方法和概念的機械搬弄上,過一段時間就搬弄一些西式裝備,不是“現代性”、就是“全球化”,好像有了這些進口武器,文學批評的思想性自然就體現出來了。我們聽到對今天的批評家的最多議論,就是缺乏思想。其實豈止於缺乏思想,而是缺乏藝術修養。在一些人眼裡,文學批評似乎越尖銳越好,而對尖銳的理解也是流於表象,變成了文字上的尖酸刻薄,毫無藝術性可言。其實文學批評的創新並不是這樣的。周作人曾經將文學批評形容為“自己的園地”,意思是說文學批評是一種老老實實的工作,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批評家在批評別人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清掃自己的園地。文學批評不僅是對作家作品的批評,也應該含有批評家自我批評的成分。

  (2011年6月《文匯報》)

  1.下列關於“文學批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學作品與文學評論就像是湖邊的樹與樹在湖中的倒影一樣,但有時文學批評比文學作品更清新美麗,這形象地說明了文學批評的.不可或缺性。

  B.透過批評家李健吾與巴金的交往,我們看到文學批評既不能成為創作的附屬品,也不能脫離文學創作進行空談。

  C.文學批評的思想性的建構是在受到藝術修養薰陶的同時,並在老老實實的工作和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形成的。

  D.文學批評的物件有二:一是文學作品本身,二是文學創作者。所以文學創作者本人也應該進行自我批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學批評家應該是一位在行的藝術鑑賞家,在長期藝術修養積累過程中,形成了對藝術問題獨到的見解。

  B.如果一位批評家對幾種藝術門類有較濃厚的欣賞興趣,那麼他對小說評論就可能會有準確的判斷力,因而他本人的文學創作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C.藝術修養不僅使文學批評的思想性的建構獲得了基本的要義,而且也影響著文學批評家的水平。

  D.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批評缺席的說法,這意味著當時的文學批評遇到了嚴重的問題,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當時的文學批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關係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絡;沒有了文學批評,文學創作也難以得到提升。

  B.當代文學批評在當今社會中遭遇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這都是由批評家的個人修養造成的。

  C.深刻而又有思想的文學批評是對文學創作者極大的鼓勵與安慰。

  D.因為當今的一些文學批評過於追求語言的尖酸刻薄,對思想性的追求又停留在理論方法和概念的機械搬弄上,所以這樣的批評家還是缺乏藝術修養、缺乏思想的。

  參考答案:

  1.D(文學批評的物件還應該包括文學批評者,另外作者強調的是“批評家的自我批評”)

  2.B(“他本人的文學創作水平也能得到提高”無中生有)

  3.B(“個人修養”的問題只是諸多因素中的一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