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用到過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錯過的火鍋
陳陸的脖頸後面長了顆瘤子,有雞蛋一般大小,已經化膿、發痛。他本打算在7月18日動手術把它切掉。
7月18日早上8點半,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接到盛橋鎮汛情告急的電話,陳陸帶隊前往救援。
手術又被耽擱。這顆瘤子是2016年體檢時發現的,原本只是個小鼓包,去年4月忽然長大,醫生建議陳陸動手術。
動手術就要住院,陳陸推說工作忙,不肯去。吃了兩個月中藥,鼓包消了下去,去年年底突然復發。
朋友劉書虎說,陳陸對個人的許多事都不那麼上心。2019年年底,他用的還是翻蓋手機,螢幕特別小,不久前才換了臺大屏的華為。
劉書虎說,陳陸好吃,特別喜歡泡麵、炒飯、火鍋,且口味很重,吃辣鍋都要喝幾口湯。他尤其愛好路邊攤的滋味,把廬江縣的大小攤位吃遍了,一進店就對老闆開玩笑:“給我來一碗地溝油炒飯!”
回家休息時他通常只換上裝,下身仍著制服褲、隊鞋。在家睡覺,脫下來的衣服往床邊的地上一放。妻子王璇怪他邋遢,他笑嘻嘻地說:“不好意思,習慣了。”這是消防工作養成的習慣,為的是聽到警鈴,隨時可以穿衣出發。
2011年結婚至今,王璇沒有和陳陸過過一次春節,也從未一起出去旅遊過,“辦了海洋館的年卡,只在辦卡當天去過一次。”王璇是安徽邊檢總站的民警,時不時要倒班、值班,自己的工作也忙,因此很能理解陳陸。
他們共同的好友竇君回憶,兩人經介紹認識,王璇漂亮,是“邊防一枝花”,朋友聚餐時,陳陸總是得意地說:“都是她倒追我的。”說完了,就替王璇剝蝦、夾菜。
7月17日,陳陸和父親說要回家吃火鍋,18日早上陳立山便出門去買材料。陳陸因忙於防汛,已有近一個月沒有回家。
7月18日中午,得知汛情嚴重,陳立山給陳陸發微信,說抗洪形勢非常嚴峻,讓他“最近就不要回來了。”那時陳陸已帶隊到盛橋鎮開展群眾轉移疏散工作。疏散持續到19日的零點。
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8月8日,陳陸的父母和妻子面對面坐在沙發上,一包擦淚的紙巾來回遞,不多時就用了半包。
陳陸是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黨委書記、政治教導員。7月22日,廬江縣石大圩發生決堤,周圍四個行政村被淹。轉移群眾時,陳陸所乘的橡皮艇翻入水中,他落水犧牲,終年36歲。
7月18日至7月22日,陳陸與戰友們出警411次,與洪水戰鬥近100小時,營救和轉移群眾2665人。
7月30日,各界群眾和戰友們紛紛趕來參加陳陸追悼會,現場準備的1000支口罩全部發完。
陳陸家裡未設靈堂、沒掛遺像,4歲的兒子以為爸爸還在工作——聚少離多是這個家庭的常態,陳陸兩三週回一次家,忙起來則一兩個月都不著家。
7月22日出事前,陳陸和父親陳立山有過一次短暫的微信對話。中午12時49分,陳陸把水漫金山的險象拍給父親看:“我們就在決堤大壩的邊上。”9分鐘後,他落水了。
7月27日,應急管理部批准陳陸為烈士、追記一等功。
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7月22日凌晨0點28分,陳陸給表哥徐建發微信,說自己往膝蓋上搽蘆薈膏,但“搽上去就吸乾了”。“我下樓都受罪,希望明天能好點。”
22日早上,大隊長方銳從醫院給他開了些皮膚藥品,繼續用冰袋敷著膝蓋。
8點左右,指揮部打來電話說同大鎮石大圩發生潰口,隊伍又立刻出發。到達同大鎮後,看見鎮政府對面有個滷菜店,正好大家都沒吃早飯,便合計著買了62塊錢的滷肉,坐上車,邊吃邊趕往現場。
陳陸生前所用的消防裝備。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攝
石大圩決口處的水很大,附近的四個行政村被水淹,受災面積有5.8平方公里,且水位上升很快,大量村民被洪水圍困。
上橡皮艇前,陳陸雙腿腫痛、難以彎曲,已耐不住褲管的摩擦,消防員李順幫他脫了褲子。陳陸便只穿著短褲坐在船側。
9點半,陳陸與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松及消防員常青、李順、李俊傑同乘一艇下水救人。途中經過一處急流,隊員們都感受到了,“水面有40釐米的落差。”
這一趟救出了一對老夫婦,將兩位老人送到安全地帶後,五人又立即趕往下一救援點,途中遇到了來支援的藍天救援隊。便速編出一支船隊,由消防船打頭,藍天救援隊與公安水上分局的船隨後,一起出發。
隊員們回憶,他們又途徑方才的落差點,不過兩小時的時間,落差已達3米多,像一潭小瀑布,水咕嘟咕嘟往下衝。
這是水域救援中最危險的境況,叫做“沸騰線”,也叫“滾水壩”,即水如燒沸般翻滾、吐白沫,衝擊的力量非常大。而那水面落差是陡然下降,未接近時難以察覺。
藍天救援隊隊長蘇琴在第三艘船上,離陳陸所在的頭船大概有十幾米遠,“聽到他(陳陸)喊掉頭,我們就立刻掉轉船頭。”
得益於頭船的及時預警,跟隨的四艘船安然無恙。
但陳陸所在的`橡皮艇卻沒收住,側翻在水中,船上5人全部落水。
常青回憶,沸騰線“像滾筒洗衣機一樣,把人和物體上下卷。”李俊傑在水中與陳陸有過剎那間的對視,當時陳陸扒著船,但只兩三秒便鬆開手,在原地拼命遊動,“我感覺他想說話但說不出來。”再一回頭,陳陸就不見了。
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4
“在水裡如同風一樣的男人”
7月20日早上7點,休息了不到6個小時,陳陸帶領大隊指戰員前往石頭鎮同心村救援,那裡有上千人等待疏散。
當晚6點10分,陳陸在朋友群裡上傳了一段影片:他從洪水裡撈到一隻小龍蝦,樂道“還有意外收穫!”影片中,救援船轟轟作響,水面上浮出許多白色泡沫。
30分鐘後,同行的大隊長方銳和陳陸先後傳自拍到群裡,兩人套著鮮紅的救生衣,45度面向鏡頭。朋友們發表情包誇他們帥,陳陸回覆:“雖然不帥,但是兩位在水裡如同風一樣的男人。”
陳陸和朋友們有一個微信群,群名叫“快樂!幹活!”, 22號他失聯後,劉書虎把群名改成了“思念我們的好兄弟”。
朋友劉同樂說,陳陸和朋友聚餐,“話題永遠不變”,只聊歷史、帶兵。他愛看《亮劍》,喜歡李雲龍,沒有太多愛好。
7月21日晚上6點,同心村所有百姓疏散完畢。陳陸的膝蓋腫得更厲害了,腿痛得沒法彎曲,滿身起紅疹。邵將又一次提出要換下他,他還是不同意,只說下水時把隨身帶的皖煙打溼了,問邵將要了根菸抽。
此時,大隊接到縣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白湖鎮有發生潰口的可能性。陳陸又立即帶隊趕住白湖鎮。
到達白湖鎮後,他們搞了些廬江特色的米麵充飢。陳陸特別愛吃米麵,平時吃兩大碗不在話下。那晚他吃了半碗就放下筷子,只是吧嗒吧嗒抽菸,連抽了四五根,弄了兩塊涼毛巾來蓋在膝蓋上,還挺樂呵地對邵將講,這毛巾一蓋上去就發燙。
晚上11點多,邵將用皮卡車將陳陸送回大隊。此時他的腿已腫到發紫,毛巾、冰袋都不管用。邵將提出給他炸點他愛吃的臭豆腐,陳陸只說沒胃口,勉強吃了桶泡麵,便一聲不響地坐著。
那晚他疼得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凌晨1點多時,邵將看他房間的燈仍然亮著。
在隊五年,陳陸很少回宿舍睡覺。他的辦公間在三樓,不通風的裡間改成了小臥室,只擺得下一櫃、一桌、一張小床。他常年睡在那裡,一來工作方便,二來離樓下隊員們的宿舍近。
消防站24小時接警,半夜出警時,陳陸若不跟隨,則必要等隊員們歸隊才睡覺。教導員辦公室的窗子正對著消防大院的門口,不等消防車開回來,窗戶裡的燈絕不熄滅。
徐長青認識陳陸15年了,兩人尚未共事前,他對陳陸的印象是毛頭小夥。那時候陳陸剛畢業,又因為在合肥長大,本地朋友多,休息時會與朋友聚聚。
2007年12月,陳陸和徐長青調到瑤海中隊分別擔任中隊長和指導員,徐長青非常明顯地感到陳陸變了,“責任心和事業心越來越強。”晚上出警回來得再遲,第二天早上6點出操,陳陸準保第一個站在訓練場上。他家離中隊不遠,直達的公交車十幾分鍾就能到,但他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那會兒他剛認識妻子王璇,“明明應該正熱戀的時候,但很少出去約會。”
陳陸和徐長青任主官前,瑤海中隊的排名是倒數。2008年後則成為前三。“一個單位的風氣是很重要的,他把訓練的氛圍帶得特別好。” 徐長青說。
消防陳陸先進事蹟心得體會5
直到犧牲,他身上未記過一次功
7月19日凌晨1點,接警得知廬城鎮內發生內澇,陳陸與隊員們馬不停蹄地趕去,疏散群眾至早上7點。而後前往石頭鎮同心村、郭河鎮進行人員疏散。
7月20日凌晨,陳陸回到大隊,已有30多小時未閤眼。
洪水很髒,摻雜著糞水、動物屍體、工業用料等穢物。陳陸在水裡泡了近兩天,身體開始出現反應。當晚他在大隊辦公室坐著,對指導員邵將說,自己的身體很不舒服,膝蓋疼得難受。邵將發現他的膝蓋紅腫,便勸他明天稍作休整。
陳陸不同意,邵將拗不過,只好替他買藥、塗藥、敷冰袋。
邵將告訴記者,陳陸皮膚比較敏感,受刺激容易過敏。
陳陸2005年加入消防隊伍,2008年汶川地震,他作為先遣部隊前往救援。道路不通,只能揹著六七十斤的裝備徒步前往震中。陳陸行進得有些慢,當時的合肥市經開區消防大隊大隊長龔壯志很生氣,呵斥了他。
龔壯志至今仍記得那一幕,陳陸撩起褲腿,露出滿腿的水泡——個個有大拇指甲蓋那麼大。等到達震中時,水泡全被磨破了,血流了一褲管。陳陸說是小傷,不肯休息,仍繼續參與救援。
2013年,他在合肥市消防支隊紀保科任科長,這是他15年消防生涯中唯一的機關經歷。2015年,他主動請調至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朋友劉書虎多次勸他調回機關,他不樂意,說自己只喜歡帶兵,“覺得基層更有意思。”
陳陸的父親陳立山是安徽第一代邊防軍人,母親和姨夫退休前在公安系統工作。陳立山告訴記者,陳陸在機關大院長大,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就想從軍。
2008年的雪災、震災後,隊裡開會討論記功,要替陳陸報三等功,被陳陸推辭了,說自己已經是幹部,不如把立功機會讓給隊員:他們若記兩個三等功,就有機會上軍校、提幹。
曾和陳陸在消防隊中隊同事多年的徐長青統計,按陳陸的工作經歷,“至少記三四次功是沒問題的。”實際上,直到犧牲,他身上未記過一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