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

  入職近三年,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溫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溫度”兩字吸引,心裡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溫度的教育”?於是攜著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有方華老師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這些文章有的是從一個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還有的是介於兩者之間。《做有溫度的教育》,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溫暖,教育確實需要點“溫度”。

  《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孩子在愛中接受教育,方華老師的觀點讓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開朗。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該如何做個有溫度的教師呢?面對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顆愛心,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所必要的吧。如果沒有一顆愛心,即使學識再淵博,學歷再高,也很難成為一個好老師。幼師的工作,與別的老師不同,需要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去關注每一個孩子。孩子的個性與發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師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就像對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樣,細心呵護,耐心引導,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們的成長,讓他們綻放絢麗多彩的美麗。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溫度的事業,教師有溫度,孩子才會有溫度。“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溫暖,這才是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在不需要考慮升學壓力的條件下,我們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們一起感受人生的風景,讓孩子們的童年不管是嚴寒酷暑都處在溫暖裡。有溫度的教育,與“愛”這個字離不開,而如何“愛”也是一種智慧。而這方面不僅需要用心去經營,還需要智慧的方法去愛孩子,促進孩子各方面平衡發展。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們的活動具有趣味性,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遊戲。幼兒園孩子們還不太瞭解知識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只有孩子們覺得有趣了,他們喜歡了,才會樂於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而他們只有在幼兒園的活動中玩的開心、學的快樂,才會慢慢的感受到溫度和快樂。

  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應該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微笑、說話柔和、多於孩子溝通。即使幼兒園的孩子現在還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對他露出一個微笑,他就會很開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話語和他們說話,他們就會更靠近你;只要你多與他們呢溝通,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讓人驚奇的表現。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我的孩子們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們能對我敞開心靈之門,我願意做一名有溫度的教育者,讓溫暖和愛的陽光般充滿每個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做教師就做有溫度的教師,做教育就做有溫度的教育。正如李鎮西所說,大多數老師將教師作為一個謀生的飯碗,更高尚、層次更深的就是把這種職業當成了一種虔誠的宗教信仰。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個最虔誠的信仰者,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滲透在教育中,讓孩子在有溫度的教育中感受愛,發現愛,創造愛!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有溫度的教育者,讓孩子們在有溫度的教育裡快樂成長!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2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這樣的教育,猶如冬天裡的一把火,讓每個在其周邊的人們都能感受到溫暖、體會到教育的溫度對每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方華先生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裡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溫度的追求與渴望。

  方華說:“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會有溫度,才能稱為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場。”

  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依據這些規律因材施教,讓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和成長,這樣的話語我們平時都在說,甚至都成了一種“職業術語”,達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問題是,當我們在說這些的時候,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真的瞭解孩子的生長規律嗎,我們是按照規律來實施教育的嗎?

  方華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孩子畫畫的故事。孩子透過筆、紙、墨等材料繪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自己內心對外界的看法給表達出來的過程。繪畫作品呈獻給我們的,可能是線條、色彩、人物與景色等的構圖,但其背後承載著的是孩子的思維,是他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方華的好友平時喜愛畫畫,也經常教孩子們畫畫。這位朋友的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玩,給孩子們提供紙和筆,讓他們隨意繪畫和表達,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說每個人拿筆的姿勢不一樣、對一件事物的表達方式也不相同,他們之間就會有討論、有爭執,希望老師能夠給予指點……這樣的教學方式看起來比較費事,效率比較低,孩子在一段時間裡也不會有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來,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嘗試,透過嘗試發現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選擇其他的路徑,這樣的試探、實踐的經歷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的。

  這位老師的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給孩子設定統一的標準和模板,讓孩子盡最大可能是表達自己的內心,也藉此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很贊同這位老師觀點:“孩子畫畫首先是因為好奇,好奇自己能畫出不同的畫。其次是出於自豪,自豪自己能畫出獨一無二的畫。最後是展示,展示自己腦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狀。”因此,當我們看到孩子畫的黑太陽、豎著長的眼睛,兩個嘴巴、水往高處流的河、沒有輪子的火車、長在地上的蘋果時,請不要嘲笑他們,也不要去幫助和教育他們,因為和不僅僅是畫,裡面還有故事,有他們的夢想和創造。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陪伴他去上繪畫課的情境。孩子學的是國畫,在初期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很有興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之後,老師就開始讓孩子們臨摹了,隔上兩三週的時間,教師就會在課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讓孩子們“比葫蘆畫瓢”,畫的好的作品還會幫助裱出來,以此來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在老師的“啟迪”下,我在家裡陪著孩子畫畫,也常常會要求孩子臨摹的要越像越好,至於孩子內心的思考,他的創造性的表達方式等,都會受到批評和制止。時間長了,孩子感覺到這不是自己在畫畫,是在實現老師和家長的意圖,繪畫的熱情也就降低了。

  對孩子來說,教育的溫度,就體現在對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雖然是從童年走過來的,但一旦成人之後就很容易忘記過去,很喜歡從成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好。但違背規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揠苗助長的事情,不能再持續發生了。

  辦教育,教師是關鍵。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這裡的教育質量就不會差,社會對教育的滿意度也不會低。

  錘鍊一支好的教師隊伍,需要從兩個方面著力。

  一是增強教師自身的內驅力。我們都知道,外因只有透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如果自己沒有成長的緊迫感和驅動力,光靠外界的推動其實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和手勢,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從好的方面看,習慣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據此前積累的經驗來處理教育教學的常規事務,讓自己能夠比較自在地完成相關工作,不至於太忙亂。從不好的方面看,這樣的習慣和手勢實際上就是一種定勢,要想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問題是,今天的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在改變人們既有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著教與學的方式,固守過去的傳統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技術、智慧裝置的更新換代,對學校教學環境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教師要及時作出改變;腦科學研究以及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不僅衝擊著我們既有的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也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儘快用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來武裝頭腦……在這樣的環境下做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的內驅力,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難的。

  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取決於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和責任,取決於對專業發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決於從事這項工作所帶來的尊重與尊嚴,這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要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環境的策動力。為教師的自主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支援機制,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方華所在的弋陽縣,有一個時期面臨著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村教師留不住,一有機會就往城鎮或者縣城的學校調動。為什麼留不住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學校的條件太差,吃飯、住宿等條件非常艱苦,交通也不便利,網路等的通訊設施幾乎沒有。一個外地來的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之後大部分時間被“困”在學校裡,那樣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為農村學校的教師添置過渡房、為學校增添食堂、聯通網路,豐富教師們的課餘生活,就成了方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依次表現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體上可以劃歸為一類,這些需要透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屬於高階需要,要透過個體的內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實現。但如果沒有前面需要的滿足,後面的高階需要也是很難實現的。為教師創設適宜的環境,就是要幫助他們實現一個個的需求,助推他們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在這方面,方華想了很多辦法,也有很多好的舉措,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再列舉了。

  教師有強烈的發展內驅力,就會成為一名有溫度的教師;區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師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就會讓教師感受到教育的溫度,激發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園的方方面面留心觀察和體會,也能處處感受到教育的溫度。

  校園的各種設施和裝置,在添置的時候是徵求老師和孩子們的意見,結合學校的發展理念所做的決策,還是按照某個人的意圖拍腦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校園裡張貼各種偉人的宣傳欄,與展示本校學生自己的各種才藝,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組織一場活動,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能力,讓他們儘可能地參與其中,還是讓他們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實都是有溫度的,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去做,讓莘莘學子們能夠體會到。

  一個以管理為中心的校園,強調的是步調一致,一起行動聽指揮。在這樣的環境裡,個性張揚是不被提倡的,整齊劃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個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校園裡,處處都充滿著孩子們的想法,孩子們的個性特點被充分地尊重,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針對性的課程,幫助他們張揚個性,為興趣發展提供多元的支撐。學校充分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考試和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體、心理發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在校期間這幾年的成長,更關注孩子一生的的發展。學校始終堅守教育的底線,即所有的辦學行為都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過蘇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學的相關作品,就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張,就是要設法減少那些沒有太多價值的會議,留出時間來讓學生開展教學研究,強調教師基於教學實踐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跌打滾爬磨鍊出來的.。好教師非常善於學習,包括向書本的學習、向同事和學生學習、向專家學習等等,善於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煉自己的教育主張,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這樣的一種研究和學習的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校園環境、日常管理、對學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內心的溫度……這些都會凝聚起來,成為教育的溫度,溫暖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做有溫度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3

  有幸暑假讀了《做有溫度的教育》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精彩的文章,比如: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課堂上不規整的可愛;每一分都值得珍惜;由放風箏想到的;能和學生一起學習的老師是好老師;只要拿起書就是成功......下面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一.懷揣敬畏之心,用愛照亮明天

  張居正曾經說過:“慎則思,思則通微;慎則慎,慎則不敗。”這句話很適用於教育。教師不僅一份職業,還是一份偉業,因為教師在教育中扮演著塑造孩子心靈的“工程師”。我們教師扮演這個角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能否穩定和繁榮,甚至還關係到人類文明能否延續和進步。肩挑如此重要的“擔子”,教師怎能不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呢?當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對專業學科知識精益求精,還要善於接受和學習新知識、新概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羅曼羅蘭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的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為了“播撒陽光”,我們要時刻心懷敬畏之心,我們要有原則地肯定學生的個體價值,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祖國花朵”。教育是愛的事業,關愛學生不是隻愛自己喜歡的學生、聽話的學生,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公平地給予每個孩子應有的尊重;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發現學生的優點,引導、鼓勵並幫助每個孩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蔚藍天空。教育的愛是從師生良好的關係開始,這種關係指向感情,而情緒是感情的外顯和表達渠道。老師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只有照管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認可、接納與愛,老師的愛才有意義和價值。

  二.有條不紊教學,循序漸進育人

  教育需要“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藝術。急功近利是當前教育的弊病,也是教育的死敵,當前教育諸多問題就源於教育的急功近利。只有站在人終身成長的需求來看待教育,我們現在眼中好多“重要”的教育節點、教育要求或許就沒有這麼重要了,充其量不過是階段目標、單方面要求而已。帶著這種心態去幫助學生,老師、家長可能會少些“火燒眉毛”和“別無他路”的焦慮之心。

  教育的“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在於給教育多一些“可能和後勁”。教育最大的忌諱是“一錘定音”式的、“當場結算”式的績效觀。評價、考核、輿論等無不為“塑造”大量的名校名師推波助瀾,這極大地使真正的教育禪讓於“短平快”式的教育。教育的作用應該是順勢而為,而不是強勢而為;教育的效益不是“短期投資”,而應是“長期投資”。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成長。我們要少用溫室和催生素來“幫助”種子的生長與成長,因為這不是幫助而是催生。教育要有“後味”,有“後味”的教育給人的發展提供“可能和後勁”,看前方不一定能馬上改變現狀,但能給以後的教育一些“留白、希望與念想”。“有條不紊,循序漸進”不僅是教育所需,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和人生覺悟,需要用智慧與耐心來沖泡這杯茶。

  三.培養學習興趣,提升求知慾望

  教育要讓學生有興趣和慾望。無“欲”則無力,無“欲”則無行,無“欲”則無趣。教育不是教誨,教育也不是給予,教育是複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個性化工作。教育是雙向互動式的交流活動,他不僅涉及教師的“教”,還要有學生的“學”。只關注“教”的教育,註定是灌輸式的教育,是單向的、主觀的,這樣的課堂多半是程式化的,自然也缺乏吸引力。好奇一貫被世人認為是兒童的“專利”,正由於這些好奇,才促使了他們產生興趣。學生學習是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從學他到共學再到自學的思維和路徑轉變,而這些轉變的前提是學生擁有學習的興趣。由此可見,老師的“教”應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激發的學生興趣,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慾望”是不同的,除了學生本身“基因”有別,還與家庭氛圍、所接觸的人和事尤其是比較重要的人與事都有關聯。這說明孩子的“興趣和慾望”是動態的、可影響的,正因如此,給教育留了“契機”,讓老師的幫助帶來“可能”,這個“契機”和“可能”正是教育的魅力和活力所在。有好奇就會尋找;有興趣就會自覺;有慾望才會永不停步。

  作者說:“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溫暖,才會有溫度,才能稱為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場。”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