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課心得體會
中國文學課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文學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文學課心得體會1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出現過眾多璀璨的文明,比如文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學串聯起來,就構成了一部非常厚重的中國文學史。
文學和歷史的關係一直是緊密相連的,如果你細細地去剖析中國文學史,它就是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許多朝代的盛衰興亡都能在裡面找出蛛絲馬跡。因此在閱讀和學習中國文學史時,不能拋開歷史的層面,否則猶如紙上談兵。
就像錢穆老先生在本書中所說的那般,講文學應先明白歷史,並非就文學講文學,文學只是抽出來的,並非單獨孤立的。明白了這樣的關係以後,再去理解與實踐,就可以更快地摸出門道了。
說到錢穆老先生的這部《中國文學史》,它比較特別,因為它並不是錢穆老先生本人所撰寫的,而是由他的學生葉龍,根據當年的聽課筆記,整理校訂之後出版的。也就是說,這本《中國文學史》的原型是來自於錢穆老先生開授的一門課,至今它已經沉睡了60年之久。
錢穆老先生是眾所周知的一位國學大師,一代通儒巨匠,他不僅博學,同樣著作等身,開課無數。按照葉龍的回憶,錢穆老先生在當年的新亞就開課有:中國通史、中國的秦漢史、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文學史,以及社會經濟史、《論語》、孟子和莊子等,其他還有韓(愈)文與《詩經》。而這些,並不能稱之為全部,可見錢穆老先生的博古通今不是過譽。
這本《中國文學史》共分為31章,從詩經一直講到明清章回小說,把整個中國古代的文學完整的串到了一起,整體脈絡清晰,語言通俗易懂。儘管是完全口語化的講述,但不少句子堪稱神來之筆,而為了活躍當時的課堂氣氛,錢穆老先生還不時穿插些逸聞趣事,錢師的幽默感也是別有特色。
錢穆老先生在講課時多次提到今日青年人的國文根基已經很差了,他老人家所說的今日是指當時的1955年,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現在的年青人不說保持當初的水準了,能有當時一半的水平就算不錯了。提及經、史、子、集,恐怕能夠完整說出它們所指為何作品的人都寥寥可數,更別說熟讀和通曉了。
因此也難怪,當年的錢穆老先生在講授這門課時,是以死者的心情講述死去的中國文學。在20世紀50年代,白話文已經成為主流,而經典文學的地位不僅日落西山,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捨棄,作為一名國學大師,那種悲壯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書中,葉龍也多次提到錢穆老先生開課時說過的一句話:時至今日,我國還未有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這句看似得罪前人的話,其實說的並不為過,因為事實就在眼前,有還是沒有很容易分辨出來。
這本書在未面世之前,葉龍先生曾在《深圳商報》上做了連載,當時還請了很多位文教界學者一起討論,不少人對錢穆老先生的這本書持以讚賞和肯定的態度,錢穆老先生一生以治史聞名,終於能在今天看到他老人家關於中國文學史的大作,這種心情不言而喻。而大家也都認同,文學史應該是個性化的,它應當有獨特的理論對話,對文學史的發展有獨到的描述,這些部分,錢師的《中國文學史》都完整的呈現了出來。
當我讀完這本厚重的《中國文學史》時,我彷彿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的錢穆老先生,他的音容面貌絲毫未改。他穿著藍布罩衫,腳蹬布鞋,操著一口無錫話站在講臺上對著我們說道:時至今日,我國還未有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
但是從此刻起,錢穆老先生的這部中國文學史講稿,註定會載入史冊。
中國文學課心得體會2
學習古代文學已經一個學期了,其實,要說感觸也不少,只是古代文學內容太深了,縱觀好幾千年的文學史,令我們這些初學者還是有那麼點頭疼。不過,很慶幸的,遇到了一位博古通今、溫文爾雅、有氣質有魄力的美女老師,在她的帶領下,我們漸漸走進了古代文學的世界。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走過了史家之文,看過百家爭鳴,諸子橫議,欣賞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和他那不朽傑作《離騷》。從這些耳熟能詳的文章裡,體會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老子的“道”,莊子的“順天命不作為”……在整個先秦文學的沉澱裡,我開始找到了人之為人的根和“滿則溢”的人生道理。
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一幅的歷史畫面。司馬遷遭受腐刑後而繼續發憤著書;勤勞堅貞卻被拋棄的劉蘭芝無奈殉情;“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一代梟雄曹操在寫《短歌行》的時候,一句“周公吐輔,天下歸心”道出他的雄心壯志;“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在描繪著他的桃花源。
其我不僅對這些文學作品有了深入的瞭解,也與詩人們的心更為靠近,在那種歷史社會的環境下的文人們,是怎樣以自己的筆去描繪現實的真。
我覺得,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除了在文學素養上有了跨越式的進步,更多的是在思維上、心靈深處對這些古文化有了進一步認識。在老師品三國論紅樓的過程,對於早就看過的名著,在經過點撥後會發現亮點以及新的感悟。
借古鑑今,古為今用,我想這是我最深的體會。
我還在課下總結了幾點自己的學習方法:
1、學好古代文學,必須首先過好古文閱讀關,即能夠讀懂文言文。
如果我們對文言文讀不懂,或者理解不確切,那麼,我們所做的對作品的分析評論,就是泛泛而談。
要讀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一部分好作品反覆熟讀。透過多讀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豐富詞彙和文法規律。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看一些介紹古漢語規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
2、 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還要多讀一些歷史書。
中國曆來文史二者的關係一直非常密切。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象;要能比較深入地瞭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
3、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需要了解一些目錄書,以便日後查閱。
在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是根本,必須精讀。此外,可以找一兩本今人編寫的工具書使用法一類書看看,作為嚮導。
以上這些方法我覺得還很有效,有興趣的可以試一下,可能對今後的學習有一定幫助。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這半年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習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開啟中華文學的鑰匙,給了我一個在古文化遨遊的羅盤,點亮了我在追求古代文學的一盞啟明燈。
我相信,今後在李老師的指引下,我們在古代文學的道路上會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