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6篇)

2022年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6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年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

  幾天的培訓終於告一段落。回顧這幾天來的培訓學習,我覺得自己深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自已對新課程的理解更深了,新課程培訓是務實求真的培訓,他符合地理新課程理念為教學服務,為探究如何搞好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尋求如何使地理教學符合高考和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使高中地理教學工作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提高學生地理素養,作為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地理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新理念,認真研究考綱和試卷,以及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地理課堂教學計劃,明確的提出每一節課教學目標,任務及要求,透過此次培訓本人有以下收穫:

  一、重新認識了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他是由教師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輔助,將教學內容傳遞、灌輸給學生,教師是課堂主體,學生被動接受,媒體輔助教師完成教學,教材是灌輸的內容,不管文科、理科,教師為中心的弊病很明顯,它把教師的主導作用任意擴大,而新課程最大的本質特性是加強了探究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高中新課程教材中增加了許多探究活動,是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範例和素材,它不是將結論直接寫在教材中,而是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代為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親歷探究,教師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以達到教學過程最最佳化,讓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二、探究了新課程教材的內容

  1、補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內容,聯絡實際舉出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 國際時事,學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進行教學。

  2、刪減。將教材中主題聯絡不密切,學生學習有困難,採用暫時不講或留到以後講。

  3、分解。對難點知識,分層啟發,逐部深入,突破難點。

  4、重組。教師將教材重新組合,以利知識的系統性,這就需對教師提出較高要求。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方法的探究。

  1、地圖的使用。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主要工具,在地理教學中廣泛而又系統地使用地圖,利於開發學生形象思維,我對地圖提出以下看法:首先運用地圖是要讓地圖活起來。如講北半球高空風的形成,洋流形成模式圖等可透過版圖或多媒體,讓地圖動起來。其次要把握地圖之間的相關性,使地圖和知識聯絡起來。如地面太陽輻射圖——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圖,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圖,大氣對地面保溫圖,讓學生知輻射變化。最後應該找出模式圖,示意圖與分佈圖的差別性,能夠全面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模式圖和示意圖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共性,而地理事物的分佈是紛繁複雜的,把握共性找出個性,就能夠從全域性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如將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洋流分佈圖相比較分析,會發現印度洋,南極外圍等海區,存在著差別。

  2、舉例的方法。為了深化地理概念,或者為了說明地理現象,或者為了揭示地理規律,舉例成為了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認真研究例舉,巧妙運用例子,做到直觀,形象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如果能夠在教學中例舉一些當地的或者與生活實際更貼近的例子,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辯論和演講的應用。辯論和演講是集文化知識,邏輯思維,語言藝術和心理素質於一體的綜合素質挑戰,在教學中引入課堂小辯論和演講的形式,既可以使課堂生動活潑,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和觀點,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收集整理資料,語言表達和團結協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4、與政治歷史等學科的滲透。從這幾年進行的"3+綜合"文理科綜合高考的試驗中表明今後的高考將更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考查學生能力的同時,更注重考察跨學科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我國開展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高考制度的改革對中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傳授本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從政史地三科綜合的角度去上課和進行輔導。

  5、學生參與課堂設計在新教材的教與學中,尤其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中來,可以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最主要的是,參與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動手的過程,一個提高的過程。如在學習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時,可以讓學生製作一個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模型圖,在這種動手製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很容易地理解太陽直射點在一年之中是如何變化。

  探究學習,"事事探究"是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果,"探究到哪裡"由教師來把握。教學應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學習能力,但不是"天馬行空"的教學,教師在進行開放性課堂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應該有利師生在課堂實踐中與教學內容發生深層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的培養,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

  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2

  2022年10月20日---10月24日,我有幸參加了在聊城第七中學和聊城東昌中學聯合舉辦的“山東省初中地理優質課評選”的觀摩活動。此次外出不僅讓我領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風采,也讓我從中發現了在課堂教學方面自身的不足。主要聽了《地形圖》《海陸的變遷》《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語言和宗教》《黃河的開發和治理》《土地資源》《水資源》7個課題共25節課。細細斟酌聽課記錄,收穫頗豐。

  一、精心的準備

  大家都知道優質課是集眾人智慧於一身、集眾家之長於一節且備課時間長、勞神費力的課。所以很多老師都疲於將優質課,但不可否認的是本次比賽的所有老師都準備的非常充分。彩印的新式地圖集,精美實用的導學案,自制的彩色繪圖版,自制的繪製等高線圖的簡易裝置盒,自帶了探究水土流失的模型等,這些小細節無不體現參賽老師的細心、用心,這些教具、學具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二、精心設計的課堂匯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彩的課堂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求知慾,產生強烈的情感效果,從而為上好一節課奠定基礎。儘管各位老師的匯入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師的匯入卻告訴我一個共同的道理:匯入要親切自然、切合主題、有吸引力。主要形式有:

  ①設疑匯入:如《世界人口》一節,威海神道口中學的地理老師張開紅以聊家常從聊城市的人口問道你知道世界的人口有多少嗎?引發學生的猜想,在學生五花八門的大猜想後老師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口數量變化的影片告訴學生世界人口已達72億。再如《海陸變遷》一節,菏澤市東明中學的老師用火山地震的影片匯入,問學生:問什麼會發生火山地震?地球上哪些地方會發生火山地震?即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又引起部分同學對於火山地震成因和分佈的共鳴。

  ②情感匯入:為了培養學生情感的匯入。如《黃河》一節,中學的老師,以黃河的洶湧澎湃和其創造的文化的影片介紹片匯入。激發學生對黃河的認識,注重培養母親河的情感。

  ③知識匯入:為了獲取知識匯入。如《地形圖》一節,臨沂費縣杏壇中學的地理老師李梅儒老師,播放播放蒙山的影片,即讓學生欣賞了蒙山的風景,而且為下面設計的爬蒙山施山體部位作了鋪墊。

  三、教學設計精彩紛呈

  精彩一:印象深刻的.教學思路

  此次參評的老師的教學思路設計都各有所長。無外乎兩種情況:

  第一種沒有明顯的主線,但條理很清楚。如:青島十六中的李瑤老師再講《黃河》一節時,

  ①透過大量的讀圖把黃河的概況乾脆利落的解決掉,

  ②小組透過選圖讀圖合作探究了黃河的水文特徵,

  ③對比了黃河不同河段的水能和含沙量的不同及原因,

  ④出示了大量的資料影片和學生一起探究了黃河特有的水文現象指出黃河是憂患之河,

  ⑤運用大膽的設想沒有黃河讓學生說出黃河的功勞,

  ⑥引導是憂患的河流我們就要治理,是功勞之河我們就要加以利用,

  ⑦透過影片瞭解國家的政策,談談中學生怎樣保衛黃河

  ⑧知識梳理與學習檢測

  第二種有明顯的主線,設計獨具匠心。如:臨沂三十五中的杜欣老師的《世界的人口》這節課透過招賢納士招聘

  ①人口資料分析專家

  ②人口問題分析專家

  ③人口問題解決專家

  ④人口分佈規劃專家四個活動貫穿始末。

  再如:德州禹城實驗中學劉洪秀老師再講《中國的水資源》一節,用我們同學來做醫生給中國的水資源看病:

  ①找病因拍片子、

  ②對症狀開處方、

  ③保安康留遺囑、

  ④思診療留經驗來貫穿整個課堂。

  精彩二:過目不忘的創新教具學具

  每一屆地理優質課的評選活動中,總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教學輔助教具、學具出現,每一個創新教具、學具的出現都會引發一陣陣的感慨和讚歎。本屆優質課也湧現了好多獨具匠心的教具和學具:

  1)濟寧汶上縣康驛中學趙靜老師執教的《地形圖》中將海綿等高線的模型放到盒子裡壓上玻璃,立刻等高線圖就透過玻璃出現在大家眼前。這個模型裝置的好評如潮,那到底好在哪裡呢?我想了想大地應該是以下幾點吧

  ①直觀

  ②易操作

  ③節省時間

  ④可以反覆利用。

  2)威海高區神道口中學張開紅老師在執教《世界的人口》一節中,在世界人口的分佈這一環節中採用了“多圖疊加”的膠片運用,也引起了現場老師對教具的瘋搶。那它到底好在哪裡?我認為

  ①“多圖疊加”提供了一種解決某些地理問題的創新的思路,在解決很多地理問題中都可運用到。

  ②多圖疊加活動可以體現學生探究問題是事實驗證的過程。

  3)濟南槐蔭教研室的耿紅君老師在執教《海陸變遷》一節中,她設計的盆中裝水模擬軟流層岩漿,用不同顏色塑膠板做板塊拼圖,用吸管吹水模擬岩漿噴發,模擬板塊運動,很直觀的可以看出板塊的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運動,拍成了微影片,便於全體師生觀看。

  這些教具學具的出現可謂獨具匠心、光彩奪目。甚至有人說:“不虛此行”。是的怎樣稱讚都不為過,確實有其過人獨到之處。

  精彩三:適時的歸納、梳理、反饋

  參賽的老師有一個共同點:及時的進行梳理歸納總結,而且偏重對探究方法和探究思路的總結和所學知識的反饋。如設計以下環節:方法指導、對比分析、是真是假、猜謎語、知識梳理、探究方法歸納、建構與梳理、智慧對對碰、你言我語話收穫、學以致用、點選快樂、開門大吉等。老師們非常重視課堂的歸納、梳理和反饋,相信這些環節的設定定會對孩子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有很大的益處。

  四、我的幾點感受與體會

  1、及時到位的評價很重要

  好的評價可以在學生的心裡卻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瀾,並會起到引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的提高,甚至可以影響孩子的一些學習習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同樣一節課,有及時到位的評價讓人覺得整個課堂就立馬鮮活了起來。而聽到一節沒有及時到位評價的課時總讓我有些遺憾和惋惜。我認為本次優質課做得最好的是威海文登實驗中學的劉軍麗老師所講的《土地資源》。其他選手的評價相比之下就顯得有些弱。我不禁的反思一下自己又真正能做到多少呢?是的,也很不夠,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慢慢探索彌補。

  2、怎樣才能脫穎而出?

  我的體會是課堂一定要有新意,有亮點,有創新點。無論是匯入的別出心裁還是整堂課環節設計的新穎獨特,也可能是一個小小的微影片、創新教具,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遊戲,抑或是一個別具一格的板書設計等都會給聽課老師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在省優的舞臺中勝出。而這一切的背後一定是一個強有力的智慧的集體在做後盾。

  三天半的聽課學習確實讓人大開眼界,而且收穫良多。不僅讓我們學習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而且還領略到了優秀地理人的的教學風采並品味到了他們匠心獨運背後強大的集體力量與智慧。相信本次優質課的亮點還有很多,等優質課的光碟來了之後,我還要在細細品味,相信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在此由衷的感謝校領導對我們青年教師的培養,給了我們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一定努力學習別人所長,努力提升自我,早日成才。

  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3

  在這學期我參加了初中地理培訓班的學習,培訓內容很多,勝過我多年的學習,我們是透過網路,有幸聆聽了多位專家的講課風采,聆聽專家們的教誨,感觸很深,收穫頗豐。我深深陶醉其中,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一、聽專家們的報告,提高了教育認識,昇華了教育理念

  教育要發展,要有鮮活的生命力,就必須要每一位教師“心中有愛,眼中有人”。也就是必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必須確立“主人、主體、主角”學生主位觀,在教學中必須強化“教學生學會學習”的科學行為。

  有愛才有教育,有愛才有動力。如果我們每位教師都真正熱愛我們自己的教育事業了,真正熱愛我們的每一位學生了,我們教師就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搞好,我們的教師就會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校教學科研的活動中來,就會像這些講課的專家學者們一樣,從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蹟。所以,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是引領教師走上教育教研道路的前提與關鍵。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目前封閉的、落後的教育教學現狀。

  二、聽專家們的報告,學到了很多教育藝術和方法

  人民教師的師德,其主要內涵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點和出發點。教師對事業和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教師對學生的愛,可以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溶化學生心頭的冰霜,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聽了教授們的講座,讓我對課堂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思考:傳統課堂上,我們教師常常是站在成人的立場上,以成人的思維來備課、上課,“把自己清楚的‘說給’學生清楚、明白”,學生被動學習,而且不會有創新思維。新的教學理念是以發展學生的終生成長為理念,完全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以開發學生學會學習為主導,教師裝作什麼也不明白,讓學生自由自主的學習。

  三、聽專家們的報告,明確了教師職業的祟高和神聖

  在這次培訓班上,許多老師都談到了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教師職業的地位,教師職業對社會的作用,透過專家們的講解,我更加明確了這個職業的關鍵所在。它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以教育為中心的一群勞動者。不是什麼人都能當老師的,更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好一個老師的。要當好一個老師首先是要有愛心。只有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處處去關愛學生,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教,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我更加明確了教師的基本責任就是教書育人。既透過教書這個渠道和途徑,達到育人的目的。這裡要處理好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學生愛聽你的課,喜歡你的課,愛和你溝通交流,而不是敬而遠之。我覺得這個問題永遠值得我們去探討,去反思,去總結。

  四、聽專家們的報告,認清了自已肩負的責任重大而光榮

  作為一位中學地理教師,應該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因為你不僅是一個實踐者,更是一個引領者。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學生。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斷開拓創新,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更高,更智慧化,走進課堂,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指導服務,有自己獨特的學科見解,成為讓教師信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研員,努力適應教研工作的需要。讓我們快樂健康的享受教師的健康成長。

  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4

  李劍鋒,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理學學士。中學高階教師,中山區骨幹教師。十一年工作中,八年擔任班主任。發表論文專著多篇。教育格言: 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10月31日、11月1日,大連市地理教師進行了為期2天的學習培訓,聆聽了大家之言,專家教誨,受益匪淺。對於今後教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具體操作上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現把收穫總結如下。

  一、地理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地理素養

  地理素養包括:

  學生對地理的知識(概念、原理、規律等)、技能、方法、視角、觀念等掌握的多少、熟練程度,以及運用其描述、比較地理事物和現象,闡釋地理聯絡和影響,論證、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等的敏感度、科學邏輯性和思維邏輯性。

  誤區:傳統地理素養培養以大量的地理知識為依託,關注對"學過的"內容的再現和運用能力。這種思路導致老師以"掌握多少"來評價學生的地理素養,而學生以"學過多少"來衡量自己的地理素養。體現在地理學習過程以從老師處獲得多少知識為主要目的,相對而言,學生的自主學習被輕視了。結果,如果都是"好學生",地理素養的高低更多地取決於老師"講的多少",而與學生自身的能力差異關係較弱。

  二、課標對地理素養的要求

  1、在知識與方法之間,課改更強調方法,追求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在學習方法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

  3、在學習目標上,重視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4、不關注知識量和知識系統,以"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為終極目標。

  5、不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大量採用案例學習的方式,許多傳統被認為是必學的知識,現在成為學習的材料。

  6、降低對知識深、廣度的要求,強調可以歸納和分析出來的內容。

  7、大量刪除一些知識(如大氣垂直分層、城市區位因素)。

  三、教學中地理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1、過多關注知識而忽視能力和觀念培養

  2、將教材內容機械化

  3、大量超標擴充套件知識內容

  4、對一些自然地理內容無謂加深

  5、對一些人文地理內容僵化處理

  6、缺乏對邏輯思維的培養

  7、答題模板限制學生的獨立思考

  8、大量做題,學生越做越疑惑

  四、新課程地理素養培養的建議

  1、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以課標為依據,在課標規定的內容範圍內重新構建知識結構,形成概念圖,課標之外的內容不必加量,程度也不必加深。可將初中和高中(必修)標準綜合,逐 "標準"要求達成方法目標和行為目標。將課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分解、細化,並與相關"標準"內容結合,形成每課的教學目標且予以落實。

  2、用教材教,用好教材

  理解教材的功能,用教材教,跳出教材掌握(如案例類內容),對有爭議的內容,按教材講,但要理解其實質,而非機械記其結論(如人口增長型別、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一些表述、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以參照教材。可適當補充實際材料或熱點問題,關鍵讓學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材料本身。充分利用教材關於能力、觀念培養的內容。

  3、強化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注重培養地理觀念(如整體性和差異性、典型性和過渡性等),地理視角(如時間視角、空間視角、運動變化的視角、比較的視角、聯絡的視角等),推理、判斷、遷移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一:強化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

  將緯度位置與緯度地域分異規律相聯絡,將經度位置與海陸位置及經度地域分異規律相聯絡,將地理事象與普遍規律相對應,若不符合普遍規律,則從非地帶性因素考慮。

  例二:特殊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

  不符合普遍規律的為特殊,既然是特殊,則影響因素為非地帶性因素,多數情況下都與地形或下墊面有關。地形或下墊面影響氣流(風)、氣壓、氣溫、降水(溼度)、光照等。分析特殊地理事象,應放在普遍規律背景下分析,以說明其之所以特殊。

  例三:把握空間尺度

  課標和教材初中和高中的區域案例學習都注意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區域空間尺度的地理意義。空間尺度認知需注意以下問題:

  (1)、引導學生將區域內要素的分佈規律或特徵與更大或更小的區域同一主題建立聯絡,從而能將區域的學習放到統一規律和區域差異的大背景之中(如我國的地形特徵和新疆的地形特徵)。

  (2)、當提供案例或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某區域相關規律或特徵時,一定要明確給出區域尺度,用經緯網表示的圖上至少要有兩條經(緯)線,否則會得不出想要的結論;小區域應有比例尺。

  (3)、當遇到小區域時,一要關注其空間背景,二要注意其關注的問題和描述的方法。

  (4)、要引導學生關注某自然現象所佔有的或某要素影響的區域空間尺度的大小,從而能在適度的空間尺度範圍研究相應的問題。前者如颱風,後者如洋流、地形影響降水的空間尺度。

  (5)、當研究的是局地小區域時,在沒有資料支撐的前提下,不能以大區域的規律來說明小區域的特徵(如南昌的降水季節分配)。

  例四: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人文地理方面,教材所述為一般原理,由於教材編寫和使用有一定時間,且發展變化較快,因而,不可機械、絕對化地將教材所述應用到現實案例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材所述提供了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根據所給案例的實際條件,按教材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原理,得出相應的結論。

  例五:關注地理邏輯

  地理之理,即有邏輯,地理因素多,各因素相互影響,但是,當分析或表述時,應有層次並展示邏輯關係,教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作參照。學生需自己思考,進行表述,並逐漸培養其分析、表述的地理邏輯,答題模板或分點限制了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

  例六:模型(式)化處理

  這是地理思維的高階形式,將地理原理或地理事象就相互關係或因果分析等,抓住主要方面,進行假設,而凸顯其核心之理,原理的模型(式)化如工業區位三角、農業區位環型結構、中心地六邊型結構等,地理事象的模型(式)化如俄羅斯河流和地形的分佈格局、新疆地形三山夾兩盆等。

  4、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

  地理強化對基礎知識(概念、原理、規律等)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如讀圖能力、腦中有圖等)的熟練掌握,建立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絡,構建概念圖,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引導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嘗試解釋或分析,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社會上或國際上有趣的地理現象,嘗試自主或合作思考和分析。思考或分析步驟是提出問題或質疑,給出自己的初步思考,求證驗證,最終得出結論。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文中寫到教師有三重境界,第一層:謀生境界 把教師當成謀生的手段;第二層:道德境界 認為教不好會對不起學生,對不起自己; 第三層:生命境界 他們會把教育當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不斷學習,在教育的過程中感受職業幸福。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5

  伴隨新一輪中高考改革的到來,考試方式和選拔方式的革新,作為教師如何更好的更高效的把握課堂,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市作為山西中考改革的試點,前無經驗可借鑑,特別是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初次接觸中考的初中地理學科,感到無所適從,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明前路,誰能首先讀透課標,把握新課改的本質,誰就能在未來改革的道路上首先步入軌道,透過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研讀,結合自己十年的教學實踐,對《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認識如下:

  一要從生活入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新課程理念倡導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並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

  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的服飾、飲食、旅行等,無一不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在教學中,要從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會熱點為重點,以增強教材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以閱讀材料為例,“荷蘭的風車”、“地球在變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歐洲聯盟”等,都有著豐富的地理內涵。教材活動設計多取材於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使學生有“鮮活”的感受。

  教材選材時,緊扣時代脈搏,既貼近生活實際,又反映地理科學的發展動態,如遙感技術、電子地圖、大氣質量監測等。

  同時還要抓住生活片斷,超越教材。生活中隨時都有一些偶發或有規律發生的地理現象,如汶川地震,凍雨、雪災、洪澇、寒潮、颱風、灰霾等。還有國家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的工程建設,能源調配等。有的是我們透過電視新聞、報紙瞭解到的,有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比如:晝夜更替現象、四季變化、晝夜長短變化,草木枯榮等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的,只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生活中到處都是素材。

  在適當的時機我們沒有必要嚴格遵守教學進度,因為一些看似抽象的地理事物,難懂的專業術語,一旦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此情此景,勝過任何的說教,強烈的好奇心能調動所有的學習感官,還能會為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二要轉換角色,注重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不再是老師教,學生記,而是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分析,自主生成,達到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和訓練,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老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有的重難點透過學生自己的資料分析解讀,讓學生自主生成。《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球儀、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獲取地理資訊並利用文字、影象等形式表達地理資訊的基本技能;掌握簡單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從問題分析入手,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例如,“探究太陽直射與斜射下的溫度差異”、“探究海陸溫度變化的差異”“讀世界夜晚燈光分佈圖,結實世界工業的分佈特點”,這是對學生“理解”層面的要求;“歸納中國的工業分佈特徵及其原因”。

  三要加強學習方法指導,靈活運用教材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教師應因材施教,因生施教,還必須針對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多采用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在學習方法的運用上,學生應針對地理問題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嘗試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教與學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程式來設計教學過程:“提供一個背景→提出一個問題→收集一些材料→組織一些活動→得到一點啟示”。在瞭解某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時,可採用讀圖和查閱資料的方法。

  例如,在“亞洲”一節中,教材安排了“亞歐大陸輪廓”、“亞洲和歐洲地形分佈”、“亞洲和歐洲氣候型別分佈”、“亞洲和歐洲人口分佈”等一系列地圖,以及相關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及其相互關係,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區域人口、國家的分佈等。每個地理區域都有其獨特的地方,可透過比較法來認識區域間的異同。

  比較相同或類似的地方,可加深學生對地理規律的認識;比較不同的地方,可幫助學生認識地理區域的獨特性,加深對“因地制宜”的理解,同時有助於理解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

  教材中要求運用比較法來學習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亞洲及歐洲”。教材將“亞洲”作為學習的主線,而對於歐洲則以閱讀、活動等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透過借鑑學習“亞洲”的方法,學生進行比較研究,掌握歐洲的地理特徵。因此,教材對地理教與學的方法指導比較清晰、準確,方便教師組織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地理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6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特別是對於地理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以及新課改下地理教師的角色轉變,有些體會。地理新《課標》之新,就在於地理新《課標》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這一目標體現了素質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要求。

  因此,新《課標》在地理課程目標定位上有了變化,定位於“使學生具有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新地理課程把學生學習地理從死記硬背、教師滿堂灌中解放了出來,從而讓地理教育首先體現“教育”的功能,關注人的素質提升和人的發展,然後才是用“地理”去“教育”,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課標》中昇華的本質特徵。

  一、對於教材有了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教會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終身有用的地理。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聯絡生活,感悟知識。展開一個地理知識內容,首先考慮學生的生活情境,生活體驗,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地理。

  並應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知識解決大問題。新課程標準還特別注重要使學生具有初步地理素養,愛國意識,全球性認識,更加註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構建開放式地理教育。

  二、對目標有了新的認識

  按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今後的教育目標是以指向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為核心,培養學生髮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初中地理課程應該具有多樣性、選擇性,以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的學習需要。

  三、對多媒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的應用,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學習中去,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行動中獲取新知。再比如初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掌握,藉助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可以展示各種真實的圖片及動畫,演示各種天體的運動,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規律等,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這種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師口乾舌燥的講解要好得多。

  四、對新課程教學標準下教學的感受

  初中地理課程由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幾個部分組成。

  涉及地理學基礎知識應用,重在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凸顯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在學習中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給學生學習帶的走的知識。

  教學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由直白地表達概念、觀點、結論等各種資訊轉變為注重表達形成概念、觀點、結論和事實的過程,把經典知識的傳授和形成經典知識的過程分開講述轉化為在活動設計中,把傳授和形成經典知識的兩個過程綜合在一起呈現。

  表達方式多樣化(影象、案例、閱讀),鼓勵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

  案例真實、典型、說明性強,圖說的加強,對一些重要概念、原理進行直觀化處理,突出案例分析,用案例來詮釋、實證、應用理論,用案例作為分析問題的素材,從中歸納出理論。拓展案例分析,實現了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探究或研究性學習的顯性和隱性表達:“活動”和“問題研究”的設計,提高教師的“提問”質量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開展各種型別的討論活動,重視動手實驗認真分析每一個案例的作用,用活用好。“活動”是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案例配合,構成完成的學習單元。

  今後的方向,加強鍛鍊,提升自己。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啟用,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將舞臺還給學生。

  因此,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

  其次,隨著新課程的執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援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總之,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努力更新觀念,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運用課程標準貫徹教學過程,進行精心地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才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為老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老師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老師教學中的唯一規範。

  愉快教學,將令老師與學生在教學共同成長,並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與健康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