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1

  翠竹森森,溪水潺潺,靜謐的教師進修學校迎來了一批新的客人,青山綠水之中響起了琅琅書聲。年近四旬的我重又回到課堂,開始了新的一期小學語文教師培訓。

  一次次專題講座那麼精彩,對我們著很強的指導作用;一堂堂示範課那麼靈動,富有生命力,讓我受益匪淺。我從特教轉入普教,除了一顆愛心與耐心,其他一切從零開始。我如飢似渴地汲取著專家和其他教師們的經驗,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對於語文教材的把握,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提升自己上課的能力和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說句實在話,參加培訓最怕空話,套話,純理論的話。這些讓人昏昏欲睡。這次培訓就沒有這種感覺。講座從實際出發,從一堂堂課中攫取例項,聽來讓人信服。可是這些來源於實際來源於課堂的東西透過陳老師的總結與提煉又高於實際,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理論。例如24號上午陳老師所做的“朗讀感悟,注重交流——農村小學閱讀教學分析”的講座中,對農村閱讀教學進行了很深刻很系統的分析與總結,陳老師在講述這些理論的同時也引入了大量的例項。聽到這裡,我反思自己的課堂,這些問題中很多也就是我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問過於空泛,課文把握不夠,課堂的目標不突出,有時沒有突破的課文的重難點,教學手段過於單一等。我想這些我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改進,從自身出發,不斷反思和總結,提升自己,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繼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2

  一、課堂教學應具有理性的光輝

  這是我在這次培訓中最深刻的體會。這次培訓中專家的理論講座與相關的課例緊密結合,在鮮活的課例中解析理論的生成與掌握,非常有助於理解和學習。這樣的講座使我感到課堂教學的真正理性所在。課堂上一種方法的運用、一個步驟的設計、甚至一個問題提出,都應有一定的理念支撐,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課堂才是科學高效的。這使我真切地感到,應該具體地學習課程標準,廣泛地學習語文學科理論知識,當一些理論與標準熟記於胸的時候,才能在教學的時候運用自如。我先前的“理論枯燥論”在此自動瓦解。

  二、系統全面的講解填補了我對某些領域教學認識上的空白

  以前我總認為口語交際課是不需要上的,對綜合性學習課的認識也比較模糊,一上這兩類課的時候,我就比較頭疼,也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透過這次培訓學習,聆聽了專家的系統講解,觀看了名師的出色課例,我對這兩類課有了一種較甦醒的認識。其設計理念與思路對我都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我感到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引領。

  三、網路交流使我在集思廣益中博採眾長

  網路論壇交流的過程中,我的每一個困惑的問題,都收到了老師們熱心的解答,我也積極地參與話題的討論與交流,認真地思考老師們提出的問題,用心學習老師們的方法,汲取老師們的經驗與聰明。交流中,使我感到,這是思想與思想碰撞的最佳平臺,是經驗與經驗融合的最佳空間。在交流中,使我的教學方法得到了補充,教育思維得到了拓展。

  這次培訓對我來說是一次思想洗禮的過程,是一次理論學習的好機會,對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必將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3

  今天的語文培訓中,影片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觀看的是安徽陳金龍老師《白鵝》一課教學。陳老師嚴謹紮實的教學風格,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設計,幽默風趣的課堂語言,豐富多彩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字色的課堂,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味!

  一、紮實學字詞,打好閱讀基礎。

  在準確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重點出示兩組詞語進行教學。第一組詞語“窺伺、大模大樣、供養不周”中有兩個多音字“模”和“供”,側重讀音糾正。第二組詞語“淨角、脾氣”則側重於意思和字形的指導。透過多媒體畫面、學生的說、演,充分做到了讀、寫結合,學生在老師不露痕跡的指導下透徹的理解了課文中的詞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抓住關鍵點,潛心會文字

  要讓學生真正與文字進行交流、對話,教師恰當的引導至關重要。抓住關鍵詞語“三板一眼”引導學生理解白鵝吃飯的方法時,陳老師先引導學生讀書找出“三板一眼”所指的內容,接著講解“三板一眼”本來所指的意思,師生打節拍體會,然後再讀文字,體會白鵝吃飯方法的有趣。這樣深入淺出的處理學習詞語,學生興致高,記得牢。

  三、朗讀形式多,盡享語文味

  沒有讀書聲的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陳老師的課堂始終迴盪著朗朗的讀書聲。有時創設情境讀,有時帶上動作讀,還有很多是老師精彩的範讀。陳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層層遞進,學生盡情享受朗讀。在反覆對比的讀書過程中,學生們有所悟,有所得,語感不斷增強。

  陳老師的課堂真正充滿了語文味,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裡,感受到了語文的無窮魅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給我們帶來了深深地啟示。

  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4

  8月2日有幸參加了全縣中高年級語文教師培訓,經過對中年級習作教學策略的解讀和名師課堂的觀摩,我收穫頗多。中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一個層次。很多學生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到無從下手。介於這些,在教學時,要教育學生從現實取材,說真話,寫實事,做一個誠實的人。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深入淺出話“習作”,排難激趣巧安排。

  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痛,認為寫作是麻煩的苦差事,更是無法下筆去寫。首先在教學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習作”的含義。排除他們對作文的畏難心理,告訴學生寫作就像我們平時朗讀課文,學習生字那樣平常。取材於實實在在的生活,寫身邊的.人和事。其二,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興趣,正如“無水之源”。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因此,在提示習作題目時,就可以變樣地以謎語,講故事,圖畫出現。以激發他們的習作興趣。如教學生寫人物時,就可以故意說出班上有顯著外貌特徵的同學,如說:“他個子較高,有1。25米,大概有55公斤重;大大的腦袋,圓圓的臉蛋,眼睛顯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條縫;笑起來,雪白的牙齒中有一個洞;因為胖了,所以肚子很大,走路時好似圓球在地上滾。”讓學生猜是誰。然後現場素描,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勾畫出這個人的外貌。趁學生興趣盎然時,相機問道:誰能說說他的體貌特徵呢?教室裡就會舉起了一雙雙小手,接著就完成了本次習作。

  二、引領學生勤觀察,取材現實收效大。

  學生習作時缺乏素材,沒話可說,無話可寫。這就避開書本上的死要求,而是引導學生做有心人,讓他們多觀察周邊的人和事,利用課間走入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交流生活見聞,把所看到和所聽到的都一一記錄在事先準備好的日記本上。開學時可以要求每個學生備用一個小小的日記本,隨身帶著,平時發現有趣,有意義的事情,把它記錄下來,並且老師要做好表率作用可以和學生一樣,天天堅持,不分寫的字數多少,篇幅長短,語句是否通順優美。只要求真實就行。讓學生養成平時積累詞句的習慣。為習作時打基礎。為了豐富學生寫作的素材,老師還要組織學生開展了一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培養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

  三、動靜結合兩相輔,水到渠成亦自然。

  平時在靜態的課堂空間藉助一些圖象、實物,充分調動學生的六感器官功能是往往不夠的,寫出來的片斷枯燥、乏味,不真實,不動人。如:教學生寫一種植物《花》時,可以把學生帶出教室,讓他們去觀察各種花草,最後回到教室,叫他們各自說說自己看到的植物的樣子。這樣,由看到說再到寫,順理成章,寫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費力了。

  四、抓綱求精要,培養學生想象力。

  新大綱明確指出,要多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幻想,發揮自己的創作性。“小學生的作文雖不是藝術創作,但同樣需要運用生動的聯想。”怎樣才能使學生沿著作者的思想續寫下去,也就是續寫故事。它既能鞏固了課文揭示的知識,又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五、注意下水文的運用

  每一次習作課前便都要寫寫下水文,寫完之後講給學生聽,為什麼要這樣寫,寫這樣的事是為了說明什麼,動作、語言、神態,都是為什麼服務的。這樣做可以很好的給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

  六、多鼓勵,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因為誘發寫作動機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成功的喜悅。學生最喜歡的是表揚和鼓勵。老師要把獎勵當作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催化劑。對學生的好作文,得以較廣泛的傳播,這也成為學生寫作的動力。平時給他們的評語都是鼓勵的話。好的作文在班上朗讀,並送給學生一個小禮品以此鼓勵,使他們對習作更有興趣,提高學生習作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的幾點體會,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更是一項複雜而艱辛的工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實踐,定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促進孩子的可持續發展。

  小學語文暑假研修的心得體會5

  暑假期間我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千農教的小學語文教師培訓班,一週的學習受益匪淺。

  培訓中,業務領導及專家的講座,在言談之中透露著充滿哲理的思考也無不告訴我們:“成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適應明天的社會,今天的教育必須改,而改革的成敗首先在於更新教育理念,劃時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透過短暫的學習生活,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真正地認識了新課程改革,認識到這場課改所具有的深遠意義。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勞動力的素質就必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這樣教育才能可持續性地發展。他們講解了教學反思的內涵,反思內容的設計,以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反思些什麼……透過聆聽專家的講座,使我對教學反思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一句話: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也正是多元智慧理論的寫照。那我們學校教育究竟要做什麼?是不是僅僅為甄別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們進入高等學府即是終極目標?今天的求學者明天都將步入社會參與社會經濟建設,我們教師必須發現學生的優勢智慧,發展他的優勢智慧,為他們的“成才”提供方向,讓每一個人都能為社會發展盡己所能。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全民素質,才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使我們在知識經濟到來之際贏得入場券。而在這其中,我們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回顧這幾天的學習,我以後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教學過程的生成性

  試想,教師同樣的講課為什麼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現差異?因為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體驗、領悟、理解,然而,教師不是萬能的,但也決不是無能的,教師的作用就是設計好能引起學生積極活動的情境。

  2、注意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從聽說讀寫入手,培養學生的多元智慧是中間目標,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成人,知識和技能只是培養成人的工具。

  3、注意學生角色的主動性

  只有把學習的選擇權真正歸還給學生,學生才有了獲得主動發展的前提。

  作為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面對如此重大的革新,我們要做什麼?關注未來,放飛希望。首要的是我們要更新觀念,要敢於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條條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於創新。繼而走上務實之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棄繁就簡,走簡單之路,返樸歸真。直至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人”。

  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所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