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梳理與專項閱讀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梳理與專項閱讀

  引導語:下面幫大家整理了《魚我所欲也》的部分知識點與專項閱讀,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魚我所欲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歟 通 與;鄉 通 向;闢 通 避)

  一、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縣人。戰國時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人民。在人性的問題上,他提出“性善”論,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性”喪失,就能從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付權勢。在本文中他對捨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都將其作為行動的準則。

  二、重點字詞:

  1、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這裡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闢: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裡指代辦法。

  6、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透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8、非獨:不單,不僅。

  9、喪:喪失。

  10、豆:古代一種木製盛食物的器具。

  11、呼爾而與之:(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爾,助詞。

  12、蹴cù:用腳踢。

  13、不屑:認為不值得。這裡是不願意接受的意思。

  14、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鍾,豐厚的俸祿。鍾,古代的量器。則,連詞,這裡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

  15、何加:(有)什麼益處。

  16、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動詞。

  18、與:同“歟”,語氣詞。

  19、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鄉,同“向”,原來,從前。

  20、已:放棄,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捨生而取義者也:而,表並列

  25、患:災禍

  三、重點字詞及句子的翻譯:

  1.魚,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重點字詞:①欲:想要,喜愛。②得兼:同時得到。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重點字詞:①義:指人們追求的理想道德、行為規範。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3.生亦我所欲,所義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重點字詞:①故:所以 ②苟得:苟且獲得(生存)

  ③惡(wù):討厭,不喜歡 ④患:禍患、災難 ⑤闢:通“避”,躲避。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於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點字詞: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

  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譯文: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心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可以不幹呢?

  6.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譯文:採用某種手段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方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7.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重點字詞:①是故:由此,因此。

  譯文: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重點字詞:①非獨:不僅 ②喪:喪失、失掉。

  譯文: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9.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重點字詞: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狀、糊狀食品。

  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重點字詞:①呼爾:輕蔑或者粗暴的吆喝。爾:語氣詞。 ②蹴(cù):用腳踐踏。

  ③不屑(xiè):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譯文: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蹋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11.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重點字詞:①萬鍾:形容位高祿厚。鍾,古代一種量器。 ②辯:通“辨”,辨別

  ③何加:有什麼好處。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12.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重點字詞:①為(wèi):介詞,為了。 ②奉:侍奉。

  ③窮乏:貧困、貧苦。乏:缺少錢財。

  ④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⑤與(yú):通“歟”,語氣詞。

  譯文: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1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點字詞:①鄉(xiàng):通“向”,從前。 ②已:停止,放棄。

  譯文: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

  14.此之謂失其本心。

  重點字詞:①本心:天性、天良。

  譯文:這就叫做喪失了所固有的羞恥廉恥之心。

  四、結構及內容分析:(為了方便講解,我們按照句號來講,全文共14句)

  (一)整體感知:

  文章運用對比、舉例方法,論述樂面對“生”與“義”的不同取捨,點出“捨生取義”的觀點。接著透過生與死的對比,強調樂義的重要性,然後又論述樂為利而舍義的忍,見利忘義,失去樂本心,深化了中心。

  (二)內容結構:

  全文共兩節,兩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節):提出中心論點並用道理論據來進行分析論證。

  這一節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1~2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論點:捨生取義。

  1句:用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魚”和“熊掌”設喻,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得出結論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即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2句:由上一句的設喻自然引出“捨生取義”的主張。這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3~7句):對論點進行進一步分析論證,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對於為什麼要捨生取義,孟子從三方面進行了論證:

  第1方面(3句):這是作者從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

  這一句裡作者所說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於是為了“義”可以“捨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第2方面(4~5句):這是作者從反面申述觀點。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

  作者認為若心中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心中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甚的,那麼為了保全生命,為了躲避死亡禍患,又有什麼手段不可以採用的呢?言外之意為: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第3方面(6~7句):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捨生取義。

  這2句論證說: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論證的反面行為)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不義。

  第三層(8句):得出結論,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義”本來就是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但是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時,大多數人並非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這種重義之心不單是賢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

  透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第(二)部分(2句):運用舉例論證來論證中心論點。

  這一節也可以分為三小層。

  第一層(9~10句):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就連“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羞惡之心”,是對“義”的堅持。

  第二層:(11~13句):又舉例,從反面說明“萬鍾”亦不應受之。

  優厚俸祿是指“華麗的住宅、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識窮朋友的感激,然而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先前寧肯死也不接受決定生死的“一簞食”、“一豆羹”,而現在卻不顧廉恥地接受了所謂的“萬鍾”,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

  這裡作者又運用了對比論證,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而無論哪個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於是兩次舉例論證的運用,是從正反兩方面再次證明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

  第三層(14句):歸納本節,照應開頭。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惡之心”,是“義”,是“善”的本性。

  (三)疑難探究:

  《魚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本文的論點是捨生取義。穩重舉魚、熊掌面前取捨,行人,乞丐在生與義面前取捨,貪圖享受者舍義取生等都是圍繞這一觀點論證的。在魚和熊掌面前,舍魚記即取生;而熊掌即取義,用比喻來論證觀點。

  得出論點以後,又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不苟且偷生,位取義而死,從正面論述。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們就會失去義而苟且偷生,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發人深省。賢者捨生取義,發於本心,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接著作者列舉了行人,乞丐在一簞食,一豆羹與生死麵前的取捨,捨生而取義,用普通人。乞丐論證了觀點,然後作者又列舉貪圖享受者在萬鍾、妻妾面前舍義的表現,從反面論證捨生取義之人的羞惡無恥。

  總之,作者從自身捨生取義議論開來,列舉社會上種種人面對生與義的抉擇,表明了人的生命價值的意義在於捨生取義。

  五、中心思想:

  本文論述了孟子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同時也說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面臨許多重要的抉擇,應以“義”為重,為了維護它,要不惜做到“捨生而取義”。

  六、寫作特點:

  1.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

  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強了氣勢,增強感情,顯出義正詞嚴,理直氣壯之意。

  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說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

  4.大量對比的使用,讓人印象深刻、說服力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