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長江下游圩區的自然災害與社會應對》閱讀理解及答案
《宋代長江下游圩區的自然災害與社會應對》閱讀理解及答案
宋代長江下游圩區的自然災害與社會應對
圩田開發是歷史上人與自然互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治田治水實踐中創造的農田開發的一種獨特形式。
據統計,兩宋318年間,長江下游圩區共發生水災120次,旱災93次,水旱災害的發生率分別為37.7%和29.2%,遠遠高於當時全國的平均水平。一次災害發生,少則幾個州縣,多則十幾甚至二三十個州縣同時遭受災害。水旱災害的發生不但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減少中央財政收入,也會摧毀民居,破壞人們的基本生活設施,嚴重的還會引發災民流徙,造成社會治安惡化等社會問題。
宋代長江下游圩區自然災害的頻發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直接影響以外,還與當地的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對圩田的過度開發,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系統,為自然災害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廢湖為田,或隨意改變河道,眾多的圩田將水道系統打亂,外河水流不暢,圩內排水和引水難度增加,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嚴重局面。同時,大量構築圩田,也會影響到湖泊的蓄水量,使水無處可瀉,容易發生水旱之災。如在浙東,自從佔湖為田之後,因為喪失了蓄洩的能力,造成連年水旱相循,無處無水旱的嚴重局面。長江下游地區人民大量利用湖邊灘地修築圩田,使湖面縮小,造成了生態的失衡,這是該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保證災區人民生活的穩定和災後農業生產的恢復,在自然災害發生前後,宋代政府積極地採取應對措施,減輕災害對災民生活的影響。
宋時,政府設有常平倉、義倉、廣惠倉等倉儲。常平倉主要用來調節市場糧價,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發生水旱災荒時也可用於臨時救濟。義倉和廣惠倉都是為救荒儲谷而設的專門性倉儲,其物資由平時儲備,當災害發生時,隨時動用儲糧對災民進行救濟。這些數目眾多、類別不一的糧倉在長江下游各市鎮廣泛設定,星羅棋佈,在宋代長江下游災害救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宋政府十分重視圩區水利事業的建設,積極鼓勵地方官興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數量、規模、水利設施的管理與使用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開渠、建堰、修陂等以灌溉排澇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佔了半數以上。如陽陂湖、西湖、峰巖湖等,灌溉田地都能達到數千畝以上。這些水利工程對預防和應對水旱災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圩堤的`護養上,採取了人工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從工程方面加固圩堤,是人們治圩的主要舉措,其方法是將圩堤的用料由原來的泥土換為石板,從而大大加強了圩堤的抗潮強度。在生物措施上則是在堤岸上植以各種樹木,深植於堤中的樹根勾絡在一起,成為護堤的屏障。
防災之外,宋政府更重視災時的救濟和災後的重建,使賑濟與蠲免相結合,並建立恤民機構用以安置災民,從而有效地減緩了災荒對民眾生活的衝擊。為儘快恢復災區的農業生產,政府除提供必要的支援外,還注意減輕災民的負擔,並透過設定一些恤民機構來安置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的災民。
除了政府的救災舉措外,圩區民間的救災與救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南宋,隨著國力的衰微,政府救濟事業逐步萎縮,而民間的互助行動卻在民間組織和個人的積極推動下蓬勃發展起來。
1、 下列對宋代長江下游圩區自然災害的特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災害頻繁發生 B.受災面積較大 C. 災害季節性強 D.災害破壞性大
2、下列關於宋代長江下游圩區自然災害的成因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當地人過度開發圩田,破壞了生態環境系統平衡,直接導致自然災害發生。
B.當地人開發的圩田打亂了水道系統,使外河水流不暢,圩內排水和引水難度加大。
C.當地人構築大量圩田,影響湖泊的蓄水量,使水無處可洩,易發洪水災害。
D.圩區人大量利用湖邊灘地修築圩田,致使湖面縮小,從而導致了生態的失衡。
3、下列對原文的分析與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 宋代長江下游圩區發生的自然災害,除自然因素外,更多的是當地人的人為因素。
B. 自然災害發生時,宋代政府積極採取應對措施,減輕了災害對災民生活的影響。
C. 人們治圩的主要措施是採取人工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從工程方面加固圩堤。
D. 宋代長江下游圩區的宗族和民間救濟十分發達,已成為政府災荒救濟的有力補充。
參考答案:
1、C. 2、B.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