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為小人物立傳》閱讀答案
《陳彥:為小人物立傳》閱讀答案
陳彥從來不以成功者自居,但是,在創作道路上的他,如一位鬥士,不斷地嘗試著不同創作式樣的可能性。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陳彥:為小人物立傳》閱讀答案,更多熱點雜文閱讀歡迎訪問YJBYS文學網。
陳彥:為小人物立傳
雷曉斐
寫作《裝臺》,可以說完成了陳彥的夙願。陳彥雖然揮別了戲曲研究院,卻揮別不了那些潛藏於心底的人和事。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都成為他寫作的資源寶庫。《裝臺》描寫了一群常年為專業演出團體搭建舞臺佈景和燈光的人。他們長年奔走於西京城的各個舞臺,幹著最累的活,說著最軟的話,受著難忍的氣,在一個又一個的裝臺現場為生活奔命。雖然生活極盡苛刻,在困境中難以突圍,甚至被逼得進退失據,但他從來都是認認真真勞動、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幫襯著一起裝臺的兄弟,關照著他所遇到的不幸的女人。打了20多年交道,對於“裝臺”這樣一群人,陳彥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他從這個小行當中琢磨出了大滋味。
陳彥說:“小說是書寫生存的藝術,書寫生存的卑微與偉大、激情與困頓”。《裝臺》正是展現了這樣一群在底層掙扎的小人物們困苦而莊嚴的生存故事。
陳彥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創作要持守恆常價值”。時代的變化並不應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延續的“恆常價值”失色或者暗淡,陳彥自覺地在藝術作品中不斷撥亮,讓其光華不減。小人物,普通人,永遠是他書寫的主體。他認為,城市中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值得更多人關注與書寫。他們往往出現在城市最破爛、最骯髒的地方,幹著最苦最累最髒的活兒,一旦哪裡建設得花壇簇擁,一道圍牆便把他們永遠擋在了牆外。是什麼東西在支撐著他們在城市的邊緣謀生,支撐著他們在苦難中前行?是什麼樣的生命信念讓他們堅持著這種謀生方式,守望著他們的生存與道德底線,且長期與城市相安無事……
陳彥始終在尋找人類生活中的那些恆常價值。他認為,那些經過歷史檢驗,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對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調節起著永恆作用的長效價值,可能是我們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進行重新闡釋,重新撥亮的價值。撥亮之後,這些傳統價值就是時代的,甚至可能成為一個時代的最強音,比如厚德誠信、誠實勞動、安身立命等。
陳彥始終相信,藝術家不僅要有悲憫情懷,還需要認同甚至提升普通人的生命尊嚴。“我們需要走進他們的`生活,進入式地去審視他們的生活,不能漠視甚至指斥他們的生存價值。”創作是對生活深入咀嚼後“化棗為泥”般的自然流淌。面對如今文化快餐消費的時代,陳彥有著自己的堅持。他的作品在“出籠前總是慎之又慎”,需要靜靜地梳理、思考、沉澱、打磨。他認為,如果作家對生活沒有感性的、內化為自己生命裡的一種感情、認知,那麼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比較“隔澀”。
為了寫出個性飽滿的人物形象,陳彥始終將自己與所描寫的人群置於同一位階,無須仰視亦無須俯視,而是平等地走向他們的生活、認同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生活。寫《西京故事》時,為了對他們的生活有更深入地理解,他先後到西安的東、西八里村,訪問過數十戶人家。他在小說後記中寫道:“只有深入進去,觸控到了那一家一戶、一攤一店地形複雜的生存河床,才能真實感受到這個特殊群落的人性溫度與生命冷暖。”
陳彥始終信奉這樣的觀點,寫歷史劇,需要認真研究現實,而寫現實題材、寫當下社會,則需要更多地關注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比較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當下和未來,如果我們割裂了對歷史的學習和認知,我們對當下的把握很可能是浮泛的、短視的。
陳彥將寫作視為“肉身給心靈的思想彙報,是自我對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的定期定時的盤整回望,是心靈的自然需求”。陳彥說:陳彥說:“我現在有空便開卷,尤其是出差路途,讓書籍填充得十分愉快,作家需要開闊的思想和生活視域,閱讀和思考可以讓你的創作更好,也能讓你把工作做得更好。”
陳彥從來不以成功者自居,但是,在創作道路上的他,如一位鬥士,不斷地嘗試著不同創作式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