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的故事》讀後感(精選7篇)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精選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釘子的故事》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1

  今天,我們學了《釘子的故事》,這篇課文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位父親,為了讓兒子改掉壞脾氣,要求他每生氣一次就在柵欄釘上一顆釘子,然後又建議兒子一天不生氣,就從柵欄上拔掉一顆釘子,後來,兒子慢慢的改掉了壞脾氣,並且明白了口頭上對人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的身體沒有兩樣。

  以前,我總是愛發脾氣,可是自從學了《釘子的故事》之後,我明白了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自己的言語在別人的心靈留下永遠的疤痕,從此,我就改掉了壞脾氣,以後遇到不開心的、難過的事情,我也高興的解決,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釘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個故事主要講:從前,有個小朋友十分愛生氣,動不動就對別的小朋友發脾氣。他的爸爸很想幫他改掉這個壞習慣,於是,爸爸拿著一包釘子對他的孩子說:“如果你一天發一次脾氣,你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個釘子,發幾次脾氣就釘幾個釘子!”結果,那個小孩一天就釘了24個釘子。一天一天過去了,那個孩子的脾氣漸漸地變好了,他一天幾乎只釘一個釘子。到了最後,他幾天才會釘一個釘子。他的爸爸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就對他說:“如果你一天不發脾氣,你就可以拔掉一顆釘子。”

  結果孩子不到兩個月,就把籬笆上的釘子全部拔掉了。他馬上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爸爸,他爸爸高興的帶他走到籬笆旁,指著籬笆上的釘子洞,對他說:“你對別人每發一次脾氣,罵一次人,就像釘子一樣深深地紮在那個人的心中,即使拔出來了,傷口也不會癒合!”

  我讀了這個故事,受益匪淺。我們不要隨意對任何人發脾氣,更不要罵人,要做一個文明的好少年。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3

  看完了這篇《釘子的故事》,我深深的感受到饒恕是多麼的重要。

  生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情緒,甚至比其它情緒來的更多,可是再生氣時不仿想一想,是否有人會因為你這一場生氣而造成不可抹滅的傷痕呢?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不是不無道理的。

  如果想要變的快樂,生氣覺對不是辦法,只有“饒恕”才是真正的快樂之道,不管有多麼的生氣,最重要的是要留有餘地,而不是加以攻擊.而且當自己生氣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快樂消失不見了,常常聽人家說:“生氣容易變老”,這樣看來,常常生氣不是一件美事,反而是一件蠢事呢,所以人要儘量學會原諒,才不會做蠢事!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4

  剛放暑假,我和媽媽一起去新華書店買書,當我看到一本書叫做《釘子的故事》,這本書的書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釘子會有什麼故事呢?於是我便買了這本書。回到家中,我便迫不及待讀了起來。

  《釘子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在爸爸的教育下,怎樣由令人討厭的暴躁脾氣慢慢轉變為擁有眾多朋友的故事。故事緊緊圍繞“釘子”來展開情節。它寫了有個小男孩的脾氣很壞,他爸爸就給了他一大包釘子,告訴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欄杆上釘一個釘子。

  當我看到故事的開頭時,心裡就為小男孩打抱不平:發脾氣怎麼了,人哪有十全十美的!可想不到,那小男孩竟釘了三十七個釘子!啊,他也太愛發脾氣了。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的心變得熱乎起來。那小男孩學會了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懂得了寬容,他在欄杆上釘釘子的數目減少了,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壞脾氣……他的爸爸知道了他的轉變,就進一步要求他:如果他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可拔下一個釘子。不久,小男孩把欄杆上的釘子全都拔掉了。看到這裡,我不禁為小男孩的轉變拍手叫好呢!

  接下來爸爸對小男孩說的話,我深有感觸。爸爸說:“當我們對別人發過脾氣之後,我們的語言就像這些釘子一樣,雖然已經拔掉了,但會留下釘孔。我們這樣做就好像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再拔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會永遠存在。”我想:是呀,口頭上傷害的是心靈,與傷害別人的身體又有什麼兩樣呢?

  《釘子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人要學會寬容,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我要把這個故事送給我的每一位同學、朋友,如果這個故事繞了一圈又回到了我的身邊,我就知道,我已經擁有了一圈的朋友了。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5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小男孩總該發脾氣,一天,父親給了他一些釘子,對他說: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柵欄上釘上一顆釘子。自從他學會控制脾氣以後,柵欄上的釘子就不會在曾加了。父親對他說“如果你能堅持一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個釘子。

  終於,小男孩把柵欄上的釘子都拔下來了。父親讓他看看柵欄上的小孔,對他說:當你向別人發脾氣時,你說的話就像釘子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上留下疤痕。我讀完這個故事以後懂得了做事要首先想清楚在去做,如果沒有想好就去做結果會不好。再後悔就來不及了。我們小孩子現在每次有不開心或者心情不好的就愛向父母發脾氣,現在我認識到這樣是不好的,發脾氣時說的話會讓父母難過,我們應該做乖孩子聽父母的話。

  在學校也不向同學亂髮脾氣,大家在一起學、習生活、應該好好相處,這樣才是好孩子,如果和同學吵架、發脾氣就像故事裡的父親說的一樣,如果有誰經常發脾氣就好像用刀子刺了別人,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但是傷口永遠存在。所以我以後在也不想父母和其他同學發脾氣了。從現在做起,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我們是父母的驕傲,不能讓他們不開心。要做故事裡面改好了的小男孩,認識到發脾氣的壞處和不亂髮脾氣的好處,這就是我讀了《釘子的故事》的感觸。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釘子故事》的文章。

  事情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兒總愛發脾氣。一天,父親給了他一些釘子,對他說:“你每發一次脾氣就把一個釘子釘在柵欄上。”自從他學會了控制脾氣後,柵欄上的釘子就不在增多了。父親又對他說:“如果你堅持一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來!”終於,小男孩兒把那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拔下來了。父親讓他看看柵欄上的小孔,對他說:“當你向別人發脾氣時,你的言語就向釘子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益匪淺。那位父親說的話對極了。如果,有誰真的經常發脾氣。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其實,口頭上對人們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肉體是沒什麼兩樣的。

  我認為——一個人有崇高的偉大理想,還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沒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釘子的故事》讀後感7

  每一則故事背後總有一個發人深思的地方,但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品評這樣一則小故事又會有不同的感悟、啟迪。

  初讀《釘子的故事》時是在小學,那時只是單純的知道,做人不能亂髮脾氣,要跟周圍的小朋友處理好關係,不能打架,要做一個遵紀守律、愛好文明的優秀少先隊員,做一個老師喜愛、家長疼愛的好孩子,這應該是所有小學生的想法。

  今天再次閱讀這則小故事時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首先,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沒有誰有義務一定要對自己好,對自己好的那是一種情分,所以說能夠擁有相親相愛的親朋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在平時的交往中不能恃寵而驕,不能一味的認為別人的付出是應該的。有時候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如果自己處於親朋的位置時,自己會怎麼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很明白,有時候自己做不來的時候不要強加於人。人的每一步行動都會留下痕跡,傷害也不例外。胡亂發脾氣,在傷害自己的同時,也傷害了他人。一些敏感的詞彙或者憤怒時的口無遮攔,都會對自己的朋友造成困擾,有時甚至自己都沒有察覺,但是事實上兩人之間已經存在了裂縫,這個裂縫究竟有多嚴重,誰的沒法說,後續的彌補問題也就變得很棘手。所以要善待他人。

  其次是在處理問題時我們要避免自己情緒化。“衝動是魔鬼”,往往越急事情會辦的越糟,首先平復好自己的情緒,這是處理問題的基礎。一個人在情緒不穩的時候容易犯錯誤,甚至是一生難以彌補的錯誤。情緒化的處理問題往往不能切實的解決問題,並且會為你平復後處理時新增不少麻煩。

  再有就是文中的父親的教育方式,在我看來這種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推崇。讓小男孩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一步一步的進步,而非“棍棒出孝子”,在這樣的事情上棍棒只會導致小男孩的脾氣更壞,因為他的父親就這樣,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小男孩一步一步的在父親的善導下慢慢改變了自己的脾氣,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也知道了發脾氣會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這樣的教育方式,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鑑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