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與“棒”都是拔苗助長散文

“捧”與“棒”都是拔苗助長散文

  自從玩上了微信,漸漸離不開手機了,不知自己啥時也成了低頭一族。那些樂此不疲的玩家們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用一聲清脆地“叮咚”輕叩你的手機介面,朋友圈裡不時蹦出來連結:為朋友的孩子投票,為某人的寶寶點贊。如此多了,甚至連看都顧不上看,礙於面子,按圖索驥地前來捧場:點贊、投票。孩子一臉天真無邪地笑意,被這來路不明的讚揚和捧場,套上一層金色的光環,那孩子似乎就真得很優秀很棒,家長和親人也頗自豪且特有成就感。

  “少年需率真,過於老成,好比施用了植物催熟劑……”(畢淑敏)。他們的心思尚且質嫩,卻過早地被名利浸染,還未明白真正的價值觀,就滿腦子“唯我獨尊”。不正是人為地催熟麼?!試想,這樣捧出來的孩子,能否面對挫敗?能否接受哪怕是善意的批評與反對意見呢?

  於是乎,突然就有跳樓的中學生、離家出走的小學生、還有的直接與老師動武動粗的(就在剛剛看到一條訊息:12月4日湖南邵東一學生辦公室內殺害老師!)。這些駭人聽聞的事件背後原因很簡單,或因老師批評了幾句,或因同學之間的'誤會,或因家長要求過嚴,自尊就嚴重受損。聽慣了褒獎之詞,看慣了周圍人恭維的笑臉,薰染了滿滿地溺愛,她(他)哪能經一點兒風吹草動、冷雨寒風呢。一旦遇到“坎兒”,心頭就係上打不開的死結,就感覺世界末日來了,憑藉年少不諳人世的衝動,做出令痛心疾首的蠢事。看似“捧”得過了,危害很大的。那再來看看棍棒之下是否能出“才”呢。

  曾有戶人家,家中父親早逝,母親帶著七個孩子艱難度日。為了讓孩子們早日懂事、成才,母親確是用過小棍子。以至於多年後子女們聚在一起回憶母親,無不感慨萬端:多虧當年有母親手中的小棍子,教他們養成了好習慣,利用每個早晨讀書,懂得照顧和關愛,懂得天道酬勤……他們感恩母親“嚴厲”背後的慈愛,她總是高高地舉起棍子,又輕輕地落下,其實七個孩子沒有哪個真正捱過那根在母親手裡揣摩得發亮的棍子。只是,他們的母親非常好地把握使用棍棒的尺度,棍棒在她手裡只是一種教育“方式”而不是施暴“工具”。當然這是一位智慧的母親,她的七個子女個個優秀,令多少人羨慕不已。

  如今的孩子,重在綜合素質教育,很少有父母拿棍棒對付。但他們手中明晃晃舉著那無形的“大棒”給孩子們巨大的壓力,那就是:“起跑線”、“各類補習班和特長班”、“填鴨式地教育”,一些家長一邊唾罵有償家教的各種不道德,一邊卻逼著孩子哭著去上補習班。更有甚者,也真的動了粗,少數無知的家長,自私、粗暴、衝動,還有極度不負責任的幼教老師,動輒對幼小的孩子大動干戈、拳腳相加,使孩子身體傷痕累累,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癒合的陰影。

  當下都說,“教育難、難教育”。所以許多人對於孩子的教育,不知該如何下手了,“捧”也不行,“棒”也不能。

  人之初,在嬰幼兒還不會開口說話的時候,他(她)已經有了豐富的內心活動,很會察顏觀色。這個時期,思維教育已經正式拉開序幕,做為人生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浸染孩子的心靈。粗暴的家長,孩子不會溫良,“打”出來的孩子更叛逆。孩子成長的過程,需要理性地呵護,做父母的不但不能缺席,更需要陪他們一起成長。

  我深信,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將來成長為絢麗的鮮花、參天的大樹,還是普通的小草,都有自己的價值,都需要適合他(她)生長的土壤。切不可用“捧”和“棒”來拔苗助長,這是謀殺孩子天性最愚蠢的做法。

最近訪問